中医知识学习心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6579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docx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知识学习心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docx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

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年。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该书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

可见。

《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

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

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

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

  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

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

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其次,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把握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的学习:

  在发展中医学事业中,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

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

”,“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

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

着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

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

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

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这些都体现了着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

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

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

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

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

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

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

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

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

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

以理治学,即为科学。

斯为例证之二。

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

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

中医临床所本的是”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法。

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

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对”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

此为例证之三。

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

  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

凡是一种有用学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例外。

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

  1.辨主次

  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

  

(1)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

例如:

患者突然腹痛,要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联系。

如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减等证,那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

  

(2)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

例如:

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扰;其一胸满呕逆,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

此两个证候,前证若无面赤,肝风证不能成立;后证若无苔腻,浊痰证亦不能成立。

因为头痛头晕,由肾气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耳鸣;由心脾两虚而致者,也可出现怔忡不宁;由胃中寒饮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胸满呕逆等症。

  (3),在整个病情变化中,对一切症状之产生和消退,有决定性意义之症状。

例如:

温病病在气分,舌苔黄白相兼;病人血分,舌现绛色。

在气分则证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入血分则证见夜热更甚,神昏惊厥。

这些症状咸随舌苔转变而转变的,从此也可以说明以舌苔黄白,舌现绛色作为温病在气分、血分的主证是正确的。

  2.辨同异

  将要确定一个证候,发现其中一两个症状,一般是不应该在此证候出现,那么,就应当根据此一两个症状及其特点重新考虑,从”同中辨异”。

同中辨异,不仅从多数相同的症状中,可以找出不同差别,就是一个症状,也有同异可辨。

如口渴一证,燥热口渴,则大渴引饮;痰饮口渴,则先渴后呕。

腹泻一证,热泻则腥臭灼热;寒泻则清稀如水。

  3.辨真假

  病人之外表现象,一般视为疾病本质的反映,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

若病人之外表现象不能明显地反映疾病之本质,这种证候,外表是假象,真实的病情,尚隐蔽在内。

例如:

患者热邪内伏,格阴于外,证见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如丧神守,兼有目赤、唇红、舌干、大便秘结等症状。

此种证虽恶寒厥冷,然同时目赤便结,就不能单纯看表面现象,认定寒证,应当由表及里,才能发现阴阳格拒之病情。

神乎、忽视脉学,皆失偏颇谈到切脉,此真是难题。

民问对中医之看法,是中医诊脉如神,三个指头按到病人腕上,一定可以道出什么病。

有些同道们,凭脉知证自夸,其实,切脉只能看到某些很显著的病,有些小处发生了毛病,如一边手痛,或身上某处一点不舒,实不容易诊断出来。

闻市区也有以脉学特殊见称的先生,不须病人开口,能将病情写出来,这样的本事学来不易。

台北南昌街有一位老医,名闻遐迩,假如有病人要先试脉,不讲病情,他便责骂起来,年岁不大的人,似乎不能如此。

有一次,有一位当过军长的医生,领着太太来诊病,表示先要评脉,脉看准了,才请开方。

  师Pl:

”请先讲病情,比较易于明了。

”他表示不愿,气势凌人。

师只好云:

”我的学问不如人,请另请高明吧!

”那时,师年方四十余,还是寂焉无闻之人,不免被人轻视。

后来,曾多次遇着不讲病情的人,婉言为之解说,终于照常诊断处方而去。

然诊脉不是完全不可靠的,微茫之间,常似是而非,讲错了会惹人笑骂,要找到实在之凭据再开口,比较妥当。

切脉要先分部位。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很多人都知道,能顺口道出。

三部之脏腑分配,如肺配大肠,心配小肠等等,古人所说多不一致,此不关紧要。

李时珍曾云:

”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师谓大致以关为中部,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从两手左右及前后可以测到一些不同脉象而作出诊断。

普通分法,寸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主病之义,师指出:

验之临床,左大于右,为外感风寒,右大于左,为内伤饮食;外感病,左大为寒邪,右大为温邪;胃肠方面的病,从右关探测,滑大为食滞,消化不好,弦为肝气犯胃,肝硬化者,右关常见弦大;精神方面的病,从左关探测,弦大为怒为郁结,或为精神容易紧张;如神经方面正常,腹有瘢瘕,或脾肿大,则左关脉见浮弦而芤之现象。

脉之前后常大小不一。

《难经》云:

”前大后小,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短气。

”思求前贤名训,考校l临床实践,师认为:

关前脉动,多汗易惊,关后脉动,肾水不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失血;女人尺脉较男子实大;不论男女,凡关后脉实有力者,忌用实药;关后脉绝者多死。

近人吴甫堂先生尝日:

”脉只一条血管耳,而以三部分配脏腑,于义难通,从前西医驳诘,不为无见。

然以我国旧法诊之,每多切实有据。

余幼读西医书,也甚攻击寸关尺分配脏腑之非。

此后临症日多,经验日丰,如寸浮大,知其膈间不快;右关濡弱无力,知其胃痛吐水;左关浮弦而芤,知其脾脏肿大;两尺浮沉有力,知其肠有积粪。

大概本此诊断,往往获中”。

  吴先生由非议脉学,到临床中总结出一些脉学经验,堪为认识上一次很大的变化。

脉学真不易深入,故玄其脉学,固然没有意义,忽视脉学亦不应该。

临床要能懂得切脉,至少要读熟《四诊心法》之脉诀和《濒湖脉学》之歌诀。

临证按脉,下手按之部位,必须正确。

手法先轻后重,分浮、中、沉三部。

近人彭子益先生创”圆运动中医学”,主张两手合诊,三指斜下:

次指按寸脉之浮部,中指按关脉之中部,无名指按尺脉之沉部,左右手齐下,可诊察全部脉象而得其差异之处。

彭先生的脉法,确有可采之处,师已录于《台北临床三十年》之后,又如,古人论脉,通言七表、八里、九道,李时珍分二十七脉,后人加”疾脉”为二十八脉,徐灵胎又有清脉、浊脉之分,而彭之脉学篇首揭橥’祜”、”润”二脉,并以此二脉为用药之提纲。

枯为言指下感到枯涩,乃津少阴虚之象,忌用燥热之药;润为言指下感到滑润,乃津液充足,阳气不足之象,忌用凉腻之药。

师认为很有道理。

谚云: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恽铁樵先生尝谓切脉要以自己之指头为凭,亦不为无见,惟指如何按之,亦为学问:

指头按脉最好用螺纹略前之处,不能用指目尖端去按,因指目正动脉所出之地方,用此处按病人三部,自己动脉与病人动脉相击,所得不会正确。

师门诊应诊病人颇多,时间不容许从容论脉,放他传授一种四诊合参之经验:

嘱病人先在挂号单上将病情简单写出,诊断先从望到问,然后从脉去推敲,结果自然准确。

中医使用仪器仅为印证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如能使用科学仪器诊断,便成为”科学”的了。

此是一个亟待阐明的重要问题。

诚然,中医能使用科学仪器,可视为一种进步,然中医l|缶床对科学仪器检查之结果,只是在诊断上求取一个印证而已,在处方时,并不完全以仪器检查之结果为依据。

因为中医诊断是以”证”为主要,从病人的”证”找寻原因,从病人的”证”来探索病的发展趋向,从病人的”证”来分辨阴阳、表皇、虚实、寒热。

辨证明确了,即有把握处方。

中医的诊断方法为望、闻、问、切四者,故善于诊断的中医,并不需要任何仪器。

  西医检查肝病,为抽血化验。

检查黄疸指数(1.)、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CCFF)、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锌浊度试验(Zn.T.T)、谷一丙转氨酶(S.G.P.T)等等。

中医则从证象上去辨认,结合望闻问切四诊作诊断。

肝病在症状上表现为湿热,大体凭症可分为热重型、湿重型、瘀血型,亦有湿热相兼者,亦有病久而转为寒证者,治疗为热重者清热,湿重者渗湿,血瘀者化瘀,寒则用温法,临证随病之所在处方遣药,无所谓特效药。

患者用药隔不多久,便嘱他往西医医院检查,并持检查结果来复诊,为证明服药之后进步多少,作一个印证,与处方毫无关系。

凭望闻问切四诊诊断,不用仪器,也有相当可靠性。

约在五年前,国立编辑馆有一位职员屈万里先生,请师诊病,师经过四诊,凭之肤色黝黑,全身倦怠,右肋问胀,舌苔厚腻,舌质有瘀点,断为肝病。

患者担忧,次日,即到有公保之大医院去检查,住了一月,出院告师,医院检查结果,为心脏病,不是肝病。

过了些时,他的胸骨下隆肿起来,又往医院检查,此次西医诊断他肝病,并认为因肝病引起脾脏肿大。

患者闻之生气,责问医院为何上次检查诊断不是肝病。

于是出院请师治疗,不幸他患的是肝癌,终于不治。

又十余年前,有一位周元松先生,身常感不适,所有症状,咸为肝病。

那时,师在”现代中医诊疗中心”任主治医师,给他用治肝病的方药,效果很好。

以后他赴美国留学,出国时,检查身体,未查出肝病,至美国入学不到两月,腹部肿大,医院检查他患的是严重肝病。

他要求回国医疗,并写信给他太太,要她请师配药寄去。

他回国后,飞机到台北,已不能走下机舱。

后来住某医院,曾私下请师诊治,亦为肝癌,不久即死。

我们的医院为教学医院,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为贯通中西的医生,能运用四诊,同时也能使用科学仪器,成为世界上最优良、最完备的医生。

因之,将来在此医院,当中医诊断时,以四诊为主要,诊断之后,能多利用科学仪器检查来作印证,也是很合理的。

中西病名统一实在困难中医许多书籍咸为研究病证和治疗的,可以谓为”证治学”,这是正确的:

应无疑义。

  人们身体有所不适,即是有病,有些病,病人苦不堪言,西医检查不到病菌,五脏六腑皆无异常,西医则认为无病,当然更无病名可言,中医却可以依病证命名,予以治疗。

同时,许多疾病,西医是根据生理病理来定名称,而中医则是根据病证来定名称。

有人主张中西医要统一病名,此实在有些困难。

例如西医之病名”气管炎”,中医之病名为”咳嗽”,分寒咳、热咳、燥咳、火咳、虚劳咳等等,对每一种咳嗽,有不同的治法,如此,孰能将病名和西医统一乎况且,中医典籍中病名甚多乎例如一位姓张患者,居景美镇仙岩路二巷,病小溲时打寒噤一症,往西医院检查无结果,定不出病名,1980年8月17日请师诊治,师凭患者舌上布满白苔而湿,身疲手足酸软等症,断为寒湿,用辛温淡渗之药,一剂知,三剂痊愈。

此虽为很小之疾,然患者感觉身体上有异样,不能因为西医无病名就谓之无病,更不能因为无中西统一之病名,而不予他解除业已事实存在之病痛。

中医师,要能达到娴熟地据证命名,依病证治疗,必须要熟读一些古书,才有把握临床。

最基本的书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温病条辨》等等。

  许多疾病,古人都有了治法,药方适证即效。

例如,同乡何昭明先生,于1977年4月间,患发热,住进某医院求治。

其症状为发热,时高时低,高时达40。

(2,口苦,头眩,住院7天,日日检查,终未确诊,未给服药。

4月27日,他一气之下,出院请师诊治。

师诊为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2剂即愈。

少阳证为伤寒六经之中的病名,如不读《伤寒论》,何以知少阳证之病名更不知其治法。

如果要中西医统一病名,《伤寒论》六经之病名,西医何以来配合统一耶中西医之间彼此独力、帮助、切磋中西医学根本上不同,将来在一个医院服务,精神上是合作的。

在执行业务的时候,要互相信任,不能彼此轻视,更不能彼此攻讦。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多本于古人之经验,有些方法,于理似乎不通,然用之有效;有些术语为虚拟,实际并无其物,然却不能移易。

如中医之六淫,为感受外邪的六种因素,许多人不相信,谓科学上无此根据;又如伤寒’之六经,为伤寒传变之必有过程,亦有不相信者,谓实质上无此存在。

事实上中医之精髓,是本于《易》,包含了哲学,以哲理治学,本身即为科学。

西医之诊断和治疗,是本于现代科学,是进步的,中医要虚心学习。

将来,无论在诊断上或治疗上,彼此要独立,有不能解决之问题,可以互相切磋,然执行业务的时候,因所本不同,彼此不要干扰,凡有欠缺之处,可以善意地互相提意见。

真是有所欠缺,要虚心接纳。

中西医的病历,应有不同的格式。

西医之病历,写的为英文,中医不一定都认识脚,且西医之检查,咸从化学仪器得来之结果,中医只能凭作参考,而不能作治疗之根据;中医之诊断,是凭望、闻、问、切四诊,所记之病历,为伤寒、温病、杂病及各科各种不同之症状,西医也不能用作治疗之根据。

因之,其格式应该是不同的。

中西合作在一个医院执行业务,是一创举,最为重要的是彼此了解,互敬其长。

上面诸多文字,是藉以说明中医有中国固有学术的特殊性,冀望获得各方面之认识,及中医本身地位之尊重。

未来中国医学将为世界最完备医学将来之中医,将成为辨证与辨病融会贯通,治无不应之完备医师。

众所周知,西医之诊断,是辨病;中医之诊断,是辨证。

何谓辨病就是用现代之科学方法,对疾病作精细而准确之检查,从实质上下功夫,肝病检查肝,肺病检查肺,肾病检查肾,丝毫不肯放松,没有得到确实之证据,决不用药;何谓辨证就是用中医之理论将疾病辨明是什么类型,从患者所表现之症状着眼,人有什么病,必有什么症状表现之,同为一种病,因患者体质之不同,或感受之病源不同,或发生之病因不同,表现之症状亦不会相同,因此。

证可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类型,根据类型,来决定治疗方针。

如上所述,西医辨病,用现代科学之方法诊断,没有确实之证据,不认为有病,不开方给药,是科学家或科学的信奉者应有的态度;中医辨证,不用科学仪器,根据患者脉证,分出类型来治疗,常能发生一定之效果,亦是千真万确之事实。

  然而,今日科学进步,多数疾病,要经过辨病才收作精确之辨证。

如无黄疸性肝炎,皮肤及巩膜咸无病色,要检验血清方知肝功能不正常;又如急性肾炎,浮肿、溺赤等症状消失了,不检验小僮,不知小便中有无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

因之,我们临床上,一方面仍要以”辨证”为先,发扬中医辨证诸多优势。

如从’’病位”、”病因”找出疾病之所在和其发生原因;从”病态”分辨出疾病之”虚实”,即病情之有余与不足;从”病机”辨清疾病之演变与归宿。

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证”是由”病’’而产生,古代中医限于历史条件,没有科学的方法认识疾病之真实因素,只能做到辨证,而,我们不能满足于”证”,也要迎头赶上时代,”辨证”之外,研究”辨病”,争取学习现代医学的新知识和新方法,以补辨证论治之不足。

即将来之中医,一定要能辨证,同时亦能辨病,做到辨证与辨病汇通.这样才能成为最完备的医师。

因之,可以预言:

将来之中国医学一定为世界最完备之医学.《伤寒论》为后世医学经典《伤寒论》为中医临床最基本之典籍,是后汉张机(仲景)所著。

汉前伤寒的思想,早已出现流传于民间及当时之医籍,现在所存之《内经》,就有许多片断记载。

张仲景承受前人的思想和理法,以其自己的经验与发明,撰著一部条理化的书,成为后世至

  高无上的经典,后人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