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本科现代教育管理期末复习应考指南.docx
《教育管理本科现代教育管理期末复习应考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本科现代教育管理期末复习应考指南.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管理本科现代教育管理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教育管理本科《现代教育管理》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重庆电大巴南分校陈元新,2007年12月
一、复习应考的基本要求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是教育管理本科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的期末考试由中央电大命题,因此,考试的所有复习资料都应使用中央电大责任老师给出的资料,重庆电大网站给出的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一)考试范围
邬志辉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现代教育管理专题》中一至九章的全部内容。
(二)考试形式
该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考试。
(三)考试时间
90分钟
(四)考试卷型及分值
考试卷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
多项选择题(20%);判断题(18%);简答题(24%);论述题(16%);案例分析题(22%)。
(五)复习考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多读教材,熟悉教材的章节结构;
2、要把平时作业和期末复习指导中的题目答案在教材上标出来,这样既做到了对教材的进一步熟悉,又可以在考试的时候节省翻书的时间;
3、辨析题在判断正误之后要写出对错的理由;
4、回答简答题时,要点一定要清晰;
5、回答论述题时,除了条理要清晰外,还要在论述的时候联系教育管理实践,不要泛泛而谈,既要有理论依据,又要有实际的例子。
6、本课程为开卷考试,考试的时候大家一定把教材、作业和期末复习指导带好,也可以根据作业中论述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准备一些相关资料。
7.案例分析题的回答结构及要求请模仿期末复习指导中给出的参考答案,每个人的答案一定不要雷同。
二、复习应考资料及其使用
本次考试的参考资料有以下3种:
(一)平时作业
根据往届考试试卷的情况看,期末考试的试卷有一部分是平时作业中的原题,请同学们一定要把平时作业的答案整理规范,认真复习平时作业中的题目。
(二)中央电大期末复习指导
中央电大期末复习指导包括考试的形式和说明、重点知识点和自测题三个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重点知识点是最关键的,考试的题目绝大部分来自重点知识点所给定的范围,同学们一定要结合考核重点知识点的提示来阅读教材,对相关知识点要熟练掌握。
(三)教材
由于这门课程是开卷考试,考试的时候允许带教材和资料,所以大家一定要熟悉教材上的知识点,考试的时候把教材带来。
三、复习考试重点范围
在了解和把握本课程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通览教材,对每章的理论和观点要熟悉和理解,这有助于用较快的速度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为自己回答主观性试卷留出宝贵的思考时间。
最起码要阅读、理解以下内容:
第一章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审视
1.东方“以德治教”与西方“依法治教”比较;P5-6
2.现代教育管理的内涵变迁。
P9-28
3.当代中国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
P32-37
4.当代中国教育管理学的使命。
P37-39
5.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评价。
P40
6.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
P45
第二章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变革
1.教育管理体制含义。
P55
2.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趋势。
P55
3.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及其类型。
P69\P73
4.校本管理体制改革P84
5.现代学校制度的含义P90
6.校长职级制改革P95
第三章学校组织的生存、发展与变革
1.不同组织理论的学校观P103
2.学校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矛盾性P111
3.学校组织稳定与变革之间的关系P114
4.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P117
5.学校效能的提升P122
6.学校文化“四色蓝图”分析工具P128
7.优质学校的组织特征P133
8.学校文化的重建策略P135
9.组织学习及其障碍P140-146
10.学习型组织的含义与学习型学校的建构策略P141\P145
第四章教育政策分析的若干问题探讨
1.为什么需要教育政策P153
2.教育政策的内涵与本质P157
3.教育政策分析的含义、意义与种类P162-165
4.教育政策分析的结构框架P166
5.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范畴P168
6.教育政策的司法式分析方法P173
7.民办学校收费政策的分析与建议P177
8.实施农科教结合政策的难点及政策建议P187-191
第五章教师和校长的专业发展
1.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P198
2.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之不同P199
3.彼德原理、优势理论与帕雷托定律P200-P205
4.传统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P207-209
5.教师职业生涯成长规律P209-212
6.校本培训的含义与特点P214
7.教师团队学习与成长的方式P216
8.校内晋升制度的特点P218
9.末位淘汰制分析P221
10.校长专业化的含义P227
11.校长专业化与校长职业化的异同P229
12.校长的成长规律与校长任用制度P231
13.校长的专业角色与专业化培训P236
第六章教育经费的多元筹措
1.世界教育经费管理研究的主题P246
2.中国教育经费面临的问题解决策略P249
3.教育财政转移支付P250
4.教育乱收费的表现及其治理P261
5.现代教育经费筹措理念的转变P265
6.教育经费的分配与原则P278\P279
7.教育经费的支出工程P283
第七章教育策划与学校发展
1.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策划P293
2.教育策划的内涵P297
3.教育策划的独特性P302
4.教育策划的要素与功能P303\P305
5.教育策划的原则、程序和方法P306-318
6.为什么要创建学校品牌P323
7.学校品牌策划的方法与任务P325-326
8.教育策划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P332
第八章教育视野中的公共关系
1.教育公共关系的含义与实质P341
2.教育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P342
3.教育组织对外传播的策略P350
4.教育组织形象的特征与塑造P351/355
5.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P359
6.教育组织危机事件的含义、特征、类型与成因P368
7.教育组织危机事件的管理P370
8.教育行政机关的危机管理P375
9.学校危机事件的处理P379
第九章教育管理的方法论问题
1.教育管理的方法论的分类P389
2.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论P389-391
3.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P399
4.教育管理创新的方法论P418
四、综合练习题
综合练习1(第1-2章)
一、概念阐释:
1.公校私营:
是社会“承包“公校模式的一种,是一种美国模式,即政府把办学质量不高的公立学校承包给大学、社区学院、教师团体、社区组织、工商企业甚至个人。
学校的公立性质不变,政府对学校的投资也不变,承包者可以免受学区某些规章的约束,并按照约定的章程进行自主管理。
这类学校被称为”特许学校“,这种办学体制改革也被称为公校私营。
2.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
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是指管理主体把自己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当作研究课题,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管理规律、促进教育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
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把研究作为有效管理的手段,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它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其外延包括以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
4.第三部门:
是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之外“以志愿求公益”的组织。
具有六个主要特征:
一是正规性,即非营利组织具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二是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从机构上与政府分离;三是非营利性,即非营利组织不得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四是自治性,即非营利组织要能控制自己的活动;五是自愿性,即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和管理中均有显著的资源参与成分;六是公益性,即非营利组织要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第三部门是第一部门-政府机构,和第二部门-营利机构之间的有益补充。
5.办学体制多元化:
所谓办学体制就是对办学主体和办学机制所做出的结构性安排。
办学体制多元化是指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即由过去政府单一办学向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多种形式办学并存格局的转变。
6.学校转制:
是指公立学校的转制,也称“国有民办”,是政府将全民所有制的公办学校按照法定程序教由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承办,其资产及以后的资产增值仍属国家所有,而事业费和日常运行经费的全部或大部分由承办者依法筹集,承办者享有民间办学的政策权利和办学自主权。
是介入纯政府办学与纯民间办学之间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一般被看作是促进公办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公办学校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有效途径。
7.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简称SBM),是始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80年代的一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它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以权力下放、学校自主、共同决策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与制度安排。
8.校长职级制:
校长职级是指专为从事普通中小学校长职务的人所设置的岗位等级系列。
所谓校长职级制是针对校长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制度,校长职级是从事校长职务人员的能力标志,也是校长资历、学识、水平和实绩的综合体现。
实行校长职级制,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校长管理体制,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有利于突破校长任职制度,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还有利于突破校长评价机制,加快专家型校长的成长。
二、简要回答:
1.古代中国的“以德治教”和古代西方的“依法执教”思想有何异同?
现代教育管理思想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源头:
一是东方的“以德治教”思想,以中国古代的孔子为代表,二是西方的“依法治教”思想,以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为代表。
东西方教育管理的两个源流在许多方面有着关重大的差异:
从管理核心上看,东方侧重于管民,西方侧重于管官;从人性假设上看,东方相信人性善,西方相信人性恶;从管理特点上看,东方强调上线道德,西方强调底线道德;从管理重点上看,东方重视管理人的思想,西方重视管理人的行为。
2.怎样理解教育管理就是教育服务?
教育管理就是教育服务,第一,教育所提供的产品首先不是学生,而是教育服务;第二,教育管理的导向首先是顾客――学生、家长、社会或国家,而不是学校自身;第三,教育服务管理首先应该体现在管理者与教育工作人员的关系上,而不是学校与顾客的关系上。
第四,从教育系统中管理者与工作人员的关系看,管理也是一种服务。
教育管理就是教育服务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学校变成了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变为教育服务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从合作转变为竞争。
3.对待教育管理面临哪些挑战?
1)课程改革对教育管理的挑战;
2)现代学校对教育管理的挑战;
3)信息技术对教育管理的挑战;
4)知识经济对教育管理的挑战。
4.如何认识我国的“名校创办民校”办学模式?
所谓“名校创办民校”办学模式,就是利用传统名牌公立学校在多年办学中积淀形成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如声誉、师资、管理、校名等)和政府对民办学校的优惠政策,采用民办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依附或独立于传统名牌公办学校进行自主办学的一种办学体制。
“名校创办民校”办学模式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在一定时期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由于它依托传统公立名校办学,沾了社会对传统公办学校信任的光,降低了普通民办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必需的“信任成本”,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运行比较稳定。
但这种体制在运作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5.如何认识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中的市场化趋势?
同意教材的观点:
教育市场化改革并不是把教育全部交给市场,而只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教育领域,改变过去仅靠政府单一手段直接配置教育资源的状况。
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放弃对教育的责任,相反,出于政治、法律和道义的需要以及市场组织的外部性缺陷,政府必须对保持社会正义与持续发展的具有纯公共和准公共性质的教育产品予以保证。
6.怎样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既受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又有教育自身的后现代转向背景。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可以从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三个方面去理解。
从学校与政府的关系看,学校摆脱了是政府下属部门的境地,获得独立法人地位;从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看,就是要制定学校章程,完善学校内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构及制约关系;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就是面向社会,树立顾客意识和服务意识,与家长和社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综合练习2(第3-4章)
一、概念阐释:
1.古典组织理论:
是由泰罗(FrederickW.Taylor)科学管理理论和韦伯(Max
Weber)的官僚模型理论等构成的。
古典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内部劳动分工、等级、技术、权力、结构、控制幅度,强调理性精神和效率理念,把效率最大化作为组织的最高原则。
2.学校发展战略规划:
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是指对学校所进行的远景规划、构想与创制发展方案,并确保这一方案产生效果的活动或过程。
它可以为学校发展正确导航;是提高学校效能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自主发展。
3.学校效能:
效能是学校组织成功的基础,其核心价值是学校成功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和实现其教育目标。
提升学校效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树立面向未来的学校效能观,建立高效能的学校组织结构,以团队学习与合作增进学校效能,发挥校长领导作用和自主办学,学校与社区、家长互动。
4.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指组织作为一种有机体,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寻求组织与环境之间适应性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5.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政党和国家在综合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为了解决特定时空下的教育问题,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6.司法式分析:
教育政策的分析方法之一。
是在借用法律领域中的诉讼程序和行政听证方法的基础上,经过适当休整而形成的。
7.《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2年国家颁布的一项旨在指导民办学校办学的教育政策,对民办学校的收费及其办学作了相关规定。
对促进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8.农科教结合:
是指在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中,通过政府统筹,使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人力、物力、财礼得以综合利用,以振兴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动力,以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素质为手段,把经济发展、科技推广、人才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和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综合改革形式。
二、简要回答:
1.怎样理解学校是松散结合系统?
要点:
学校是松散结合系统――权变组织理论指导下的学校观。
权变理论强调环境需求的变化,认为在管理中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有效的管理要根据组织的各个子系统内部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不断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学校不是一个控制严密的组织系统,从组织目标、组织技术以及人员的流动性角度看,学校只是一个松散联合系统,经常处于有组织的无序状态。
2.有效学校具有哪些特征?
要点:
同意下列观点:
一是机构组织上,校长和教师分享权力。
二是政策确定;三是协作精神。
四是远见和使命感。
五是学习组织。
六是社区领导。
七是校长领导。
八是校内人员互相信任。
3.怎样才能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要点:
1)学习型组织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其特征为:
拥有共同愿景;组织学习、变革能力强;组织结构趋于优化、扁平;强调团队学习;组织具有系统思考和应变能力;注重协商和对话。
组织学习是组织为着某个特定目标来完成“学习循环”的过程,学习型组织是组织向往的完美境界和管理理念,是组织学习发展的一种结果。
2)学习型学校的学习内涵。
学习型学校的学习是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校本学习和终身学习。
3)学习型学校建构的策略
建构学习型学校,第一,构筑共同愿景,这向学习型组织转变的最重要一步;第二,创设支持性组织环境,这是建构学习型学校的基础;第三,建构学习共享系统,形成教案共同体;第四,建立组织学习保证与促进机制;第五,改革组织结构和教育制度。
4.为何要加强教育政策分析者的道德伦理?
要点:
学者认为教育政策分析应该是分析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及技术对教育政策的内容、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促使教育政策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
这个定义已经相当全面、精要地概括了教育政策分析的内涵。
但其中存在一个重要的缺陷是,该定义没有对教育政策分析者的伦理要求或教育政策分析的价值追求做出规定。
因为相应地,教育政策分析就是要为维护社会正义和公正而努力,教育政策分析者就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行。
5.我国现行的民办学校收费政策存在哪些问题?
要点:
1)与民办学校运行所需要的投入相比较,政府确定的收费标准往往处于较低的水平。
2)民办学校收费标准的趋同缺乏投入与质量回报的性价比标准。
3)现有民办学校收费政策在价值取向上凸现出“公益”与“效率”的矛盾。
4)现有民办学校收费政策在政策目标和政策的技术可行性上存在不协调的现象。
5)现有民办学校收费政策体现出强烈的政府规范意识。
6.教育政策分析有哪几种类型?
要点:
三种:
发生在政策执行之前的分析称为前瞻性分析;发生在政策执行之后的分析称为回溯性分析;一种将前瞻性分析与回溯性分析结合起来,以期为整个政策过程和政策循环提供信息的政策分析,称之为综合政策分析。
综合练习3(第5-6章)
一、概念阐释:
1.学校人力资源开发:
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就是以学习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对学校教职工的劳动能力,特别是智力潜能进行测定,科学合理地开发、组织和使用,持续不断地增强学校成员的能力,形成群体合力,提高学校整体效能的管理活动,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
2.帕雷托定律:
帕雷托定律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事物80%的价值集中于20%的组成部分之中。
它揭示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能级结构,反映了在任何特定群体中一小部分关键力量与大部分员工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如何在组织中实现人才资源的黄金搭配,努力挖掘组织和个人的潜能,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工作效率。
3.校长专业化:
从职业群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性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从校长个体角度看,指校长个体专业持续发展、日臻完善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校长专业化强调的是校长成长和发展的动态过程。
4.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中的教师为对象,立足于学校岗位的实际需要,由学校负责培训的内容、时间、方式和教师的组织,目标是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案能力。
其根本特征强化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把培训与教育教案、教研实践整合起来,在工作中促进教师个体和教师团队的提高与发展。
5.因素法(P250):
就是指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转移支付时,不仅要考虑各地区间的财政能力的差异,而且要考虑各地区间的财政需求和成本差异,目的在于使不同地区居民能够享受大体均衡的公共服务。
6.公共教育经费:
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各级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即国家财政拨款,也叫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具体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本年度内安排并计划拨到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主办的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工程的经费。
7.教育成本:
指培养每个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掉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合;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必须的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费用。
8.教育投资效率:
教育效率亦称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率等,指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直接产出成果的比较,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效率=教育成果(产出)/教育资源消耗(投入)
二、简要回答:
1.校长专业化与校长职业化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P229-
要点:
校长职业化过程和校长专业化过程不是严格对立的,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专业化是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体现着职业的成熟度。
二者是同一条道路上的不同阶段。
2.对新入职教师和新入职校长实行导师制有何益处?
怎样实施?
要点:
导师制:
新入职教师成长的有效策略。
新入职教师指师范院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初任教职或其他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刚踏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教师。
骤变与适应是在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惑。
角色的转换、环境的改变、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需要管理者采取有效举措,帮助他们适应新角色。
导师制是帮助新入职教师站稳讲台、快速成长的有效策略。
这一制度既可以促进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又可以促进指导教师专业提升。
建立一支良好的导师队伍是导师制的关键,要明确导师的职责、标准和对新教师的指导活动,指导方式要不具一格,注重新教师教案特色的培养。
入职过程是校长成长的关键阶段。
新任校长导师制指初任校长在导师校长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参与学校行政和管理活动,遭遇挫折、发现问题进而澄清价值观念,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不断反思、批判与对话,了解校长工作的内涵、校长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和具体从事的工作的制度。
校长入职活动包括信息适应活动和人事适应活动,导师制有利于新任校长顺利渡过适应期和为学校选择最佳的校长,同时也有助于导师校长的专业提升。
选择优秀的导师校长是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关键。
因此,要明确导师校长的任职条件,在指导方式上要多样化。
3.教师团队和教师群体有何不同?
如何促进教师团队的成长?
要点:
教师职业成长需要在群体中孕育。
教师团队是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自愿通过不同方式组成团队。
校本培训下的教师团队成长方式主要有集体备课、课例研究、示范教案、研习、协作上课和协作教研。
教师群体则是由于某些相同的社会、心理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教师人群,是个体有机的组合。
4.怎样评价教育经费的公平性?
如何理解教育经费的生产性和充分性?
要点:
教育经费的公平性问题就是指教育经费的分配以“机会均等”为准则,保证每个参与教育经费分配的个体有均等的机会占有教育经费,也就是说,资源配置的方式应能保证各学校或各受教育者在相同的条件下拥有获得等量资源的机会。
教育经费中公平性问题,目前比较公认的原则有以下几项:
一是分配均等的原则;二是财政中立的原则;三是调整特殊需要的原则;四是成本补偿原则; 五是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的原则。
教育经费的生产性,是指用很少的或完全不用额外的财政资源改进学生成就,或者用较低的花费使学业成绩保持良好。
教育经费的充分性,是指教育财政要为所在地区的所有公立学校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使得每一个普通学生能够达到规定的成绩标准和学业水平;同时,还要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额外需要的教育资源,使之能够达到规定的特殊学生的学业标准。
对于教育经费的充分性问题,有两种取向应该值得注意:
一是成本取向的,即通过核算某种类型教育的成本来得出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充分性标准;另一种取向是效果取向的,教育经费的充分性与教育的效果密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