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论文.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408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论文.docx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论文.docx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论文

环境与经济发展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摘要】环境问题是人与环境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融合关系的失调,其实质是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而且还大大的限制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列举了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以及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等。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危害、措施

【正文】

(一)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概况: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地区,其范围东起太行山,西到日月山,北起长城沿线,南抵秦岭,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总面积为6.15×104Km2,其中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54×104Km2[1],平均海拔800—1800m,地貌类型为山地,黄土丘陵和高原沟壑;气候属于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年降水量200—600mm,主要集中在6—8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强度大,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辐射总量为4.60—6.30×109J/m2。

(二)水土流失的类型:

①水力侵蚀:

即水蚀,以降水和地表径流作为侵蚀的直接动力,其主要侵蚀形态有溅蚀、面蚀和沟蚀。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

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代表性的地区有陕西,山西省。

 ②风力侵蚀:

以风为外营力作用于地表而引起尘土、沙的侵蚀。

可分为悬移、跳跃和滚动三种运动方式。

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

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③重力侵蚀:

是地面岩体、土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平稳向临空面发生位移的现象,如泻溜、滑坡、崩塌、崩岗、洞穴侵蚀等。

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等。

④冻融侵蚀:

为土体或岩体裂隙中的水分因反复冻融过程使土体和岩石体积不断胀缩、破碎、移动的现象,在高寒山区因冻融可发生冻融泥流或浅层滑坡等。

 ⑤混合侵蚀:

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侵蚀营力作用下发生的侵蚀现象,如泥石流等,有的学者将崩岗也列入混合侵蚀中。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2]:

黄土高原区侵蚀模数为0.5—2.6×104t/km2。

地面分割强烈[3](表1),形成塬、梁、峁独特的高原景观。

2000年黄土高原五省区因水蚀、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高达1.2×106Km2。

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1.6×109t,相当于损失N、P、K养分800多万t,其中甘、陕两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总量的80%左右[4]。

据统计[5],黄河每年从中游带来的泥沙约有4亿t,淤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每年抬高250px,给下游防洪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农业发展滞后,尤其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多沙粗沙区,造成土壤瘠薄,制约当地农业的增产、增收。

表1 黄土高原典型观测点地面分割度数据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特点:

①水土流失面积广:

黄土高原地区几乎到处都存在水土流失,其中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的水土流失面积45.4×104km2,占该区总面积的69.99%,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t。

年土壤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的面积就有29.2×104km2,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45.01%,大于5000t/km2的面积有16.6km1,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25.59%【6】。

②流失强度大:

该区具有土质疏松、沟多沟深、地面坡度陡峭、雨量稀少、暴雨集中植被稀少的特点。

不利的自然条件以及该区域的人类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水土流失中面蚀与沟蚀都十分严重。

③流失强度大:

多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沙量16×108t,筑成截面为1平方米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圈半。

水土流失使黄河水平均含沙量高达35kg/m3,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

④流失时空分布密集: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6~9月,在此期间的沙土流失量占年总流失量的80%以上。

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7.86×104km2的多沙粗沙区,该区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2.3%,年产沙量却达11.82×108t,占同期黄河输沙总量的62.8%,其中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3.19×108t,占粗泥沙输沙总量的72.5%。

(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因其土质疏松,坡度较大,植被稀疏,新构造运动、夏季又多暴雨等原因。

地面上只要出现水沟,哪怕是很细小的纹沟,也会很快加深、扩展,沟头不断向上延伸,最后发展成为一二百米深的沟壑。

沟底则不断向下掏深,沟壁陡立不稳定,常沿垂直节理崩塌,使沟体扩大,最终形成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

2、人为因素

①植被的破坏:

由于历史上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原逐渐消失,成为今日的荒山秃岭。

林草植被被大量破坏,使雨水和径流以及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必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②过度放牧:

不仅毁坏林草植被,而且增加地表粗糙度,造成土壤易被冲蚀,导致水土流失,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农户散养牲畜破坏林草植被较严重。

③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政府对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和生态重建的难度认识不足,没有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任意开采挖掘,破坏林草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④开采煤矿:

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成倍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沙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沙。

(六)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及经济建设的影响:

由于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和工农业生产。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破坏土地资源:

土壤侵蚀造成大片土地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在流失的1.6亿t土壤中,随之带走的有机质有160万t,氮、磷、钾180万t,这就使黄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生产能力,从而导致和加剧贫困;同时人口大幅增加,毁林开荒,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退化。

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地日益瘠薄,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地的透水性、持水力都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②农田破坏更加严重:

首先,高河床河道在遇洪水时易溃堤,沙压农田,冲毁庄稼。

在1952-1979年的27年问,平江(主河长133km)两岸累计有2000多亩良田变成沙丘;其次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黄土高原沟壑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沟壑密度一般在2~5km/km2以上,有些地方可达6~8km/km2以上,切割深度可达100~200m以上,地面裂度多在20%~50%左右,最高可达65%以上,这就意味着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农田面积被支解得越来越小。

农田破坏越来越严重。

③气候条件更加恶劣:

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剧,林草地所占比例严重下降。

乱垦滥伐现象,使原本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严重,而气候条件的恶劣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④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该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8。

年降雨量只有200-700毫米,而蒸发量则高达300--1800毫米。

同时,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每年需200-300亿立方米的水用于冲沙入海,降低河床,使有限的水资源更趋紧张。

⑤恶化了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

据甘肃省18个县连续44年的资料,旱年或大旱年17年,占38.6%,其它灾害年份19年,占43.2%。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范围的地表裸露,形成沙漠,一遇大风,沙尘四起,形成沙尘暴。

历史上,由于地表植被破坏,形成沙漠,造成陕西北部的榆林城三次被迫搬迁。

⑥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粮食短缺,迫使广大农民上山开荒。

虽然解决了粮食供给不足的矛盾,但却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和贫穷落后以及黄河下游干流的泥沙淤积,从而使黄土高原地区长期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使黄河下游的防洪处于被动局面。

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降低,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土地资源在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下,土层变薄,地力下降,产出很低,难以解决温饱问题,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贫困,制约了经济发展。

2008年统计显示,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见表2)

(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

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生物措施:

森林草地具有蓄水保土、固沟、护坡和保塬等功能林草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

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

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耕作措施:

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

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结论】

瞩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形成抵牾之势的情况下,我们既要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又要总结前人的经验,贯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西部大开发中黄土高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今后该地区水土保持的重要研究课题。

解决好历史上的生态欠账,又最大限度地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