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模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07166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模板.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模板.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模板.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模板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课程英文名称:

MarxistPhilosophy

课程号:

322010083

课程属性:

专业必修课

开课学期:

总学时:

48学时

学分:

3

先修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面向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开课院/部(室/所):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

3.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4.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开设本课程:

旨在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之一。

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最终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真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知识单元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考学时:

6学时

学习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第一节哲学的一般规定性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对象

2、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3、哲学与宗教

二、哲学的性质和功能

1、哲学的性质

(1)哲学的时代性

(2)哲学的阶级性

(3)哲学的民族性

2、哲学的功能

(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哲学理论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

2、如何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把哲学基本问题说成是无意义“伪问题”的错误表现

四、哲学派别的划分

1、哲学派别划分的标准: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及其具体形态

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式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和斗争的根源

(2)一元论和二元论

(3)哲学党性原则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1)可知论

(2)不可知论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4、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历史条件

2、科学前提

3、理论来源

4、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1)它是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概括

(2)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

(3)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1)无产阶级的阶级性

(2)“批判的武器”——改造世界的哲学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科学的发展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1)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

(2)必须坚持创新的观点

(3)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1、毛泽东哲学思想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论》

(2)唯物主义辩证法:

《矛盾论》

(3)唯物主义历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实现了实践观和价值观的统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实现了两点论和系统论的统一,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3)实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4)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统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及社会文明观

(5)实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

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1、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1)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于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

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行动的指南

(1)在思想上自觉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定信念,梳理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2)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学习目标:

掌握哲学的基础性问题,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作业: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3.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的地位和作用?

4.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知识单元2:

世界的物质同一性

参考学时:

6学时

学习内容:

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其特征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3.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4.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物质性

5.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第一节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观)

1、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概念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界限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规律性

(1)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2)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三、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观)

1、辩证唯物主义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2、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运动着的物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

(1)运动着的物质不可能离开空间和时间:

划清与唯心主义时空观的界限

(2)空间和时间也不可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

划清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界限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3)自然科学(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论

3、空间时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4、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1)唯心主义的观点

(2)二元论的观点

(3)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和哲学证明

(1)科学证明

(2)哲学证明

坚持世界统一性的原则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坚持物质多样性的统一的原则

3、树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什么是从实际出发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

从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出发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

第二节人类的意识活动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意识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正确反映和错误反映

(2)意识的结构(系统)

从内容上分:

知、情、意的统一

从发生的自觉程度上分:

潜意识和显意识

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分:

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从意识的主体分: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意识的高低层次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

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

3、意识能动作用的物质制约性

4、坚持唯物辩证的意识能动性原理,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

(2)反对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学习目标: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以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掌握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作业: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如何理解意识及其能动性?

4.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

知识单元3:

物质世界的辩证本性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参考学时:

9学时

学习内容:

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系统论与矛盾论的关系

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5.度的涵义与实践中的适度原则

6.辨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范畴

2、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3、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4、普遍联系的条件性

5、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1、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2、发展是前进或向上的运动和变化

3、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性

4、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

5、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划清唯物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2、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3、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四、唯物辩证法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

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及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3、矛盾的同一性

4、矛盾的斗争性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2)坚持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统一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矛盾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发展的实质: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矛盾对立面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

2、内因和外因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内因和外因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坚持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2)差异就是矛盾

(3)坚持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

2、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

(2)矛盾的特殊性的主要表现

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节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1、质

(1)质的规定性

(2)质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3)质与属性

(4)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

(5)正确认识事物的质的意义

2、量

(1)量的规定性

(2)量与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

(3)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4)正确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

3、度

(1)度的规定性

(2)正确认识事物的度的意义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量变、质变与度

2、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1)量变转化为质变

(2)质变转化为量变

(3)量变——质变——量变:

质量互变规律

3、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的根源

4、坚持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反对形而上学

(1)激变论

(2)庸俗进化论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1、质量互变的普遍性

2、质量互变的复杂性

(1)量变和质变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2)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一)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质变

(二)质变中渗透着量变:

在质变过程中存在着量的扩张

四、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践意义

1、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2、坚持质量互变规律的实践意义

(1)坚持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2)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

(3)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第四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和否定

1、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1)肯定(方面、因素、阶段)和否定(方面、因素、阶段)的对立

(2)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2、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3)“扬弃”:

作为事物发展和联系环节的统一的否定

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的意义

(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二、否定之否定

1、辩证内容:

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辩证形式: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螺旋式或波浪式)

(1)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2)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把握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统一原理的意义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

2、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

(1)否定形式的特殊性

(2)曲折发展的特殊性

(3)相对于其他规律的特殊性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四、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1、新事物和旧事物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3、新生事物成长道路的曲折性

4、坚持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原理的意义

学习目标: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物质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本内容、实质和作用,把握其方法论意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作业:

1.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如何理解辨证否定观?

辨证的否定观有何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知识单元4:

认识、真理与科学的思维方法

参考学时:

9学时

学习内容: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

3.认识的辩证运动和认识过程的实现机制

4.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5.真理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唯物论与辩证法

6.价值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第一节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实践的本质和特点

1、实践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实践概念

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唯心主义的观点

现代西方哲学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矛盾本性和本质的科学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科学规定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和感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二、实践的结构和过程

1、实践的结构

(1)实践主体

(2)实践客体

(3)实践中介

2、实践的过程

(1)实践过程的含义

(2)实践过程的基本环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操作

反馈和调节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1、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

2、处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实践

3、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4、各种实践形式的相互关系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二节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一、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

1、认识的反映性特征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

反映论还是先验论。

(1)唯心主义认识论:

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特征:

(2)唯物主义认识论:

反映论

一般反映论的特征:

第一、认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第二、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

(与不可知论的本质区别)

2、认识的社会性和能动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

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

(1)反映具有模写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

3、结论: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二、认识的基本结构

认识系统的基本要素:

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

1、认识主体:

具备一定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人。

(1)认识主体的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实践是人(主体)的存在方式

(2)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

个体主体

集体主体

类主体

2、认识客体

(1)人既可以是认识主体也可以是认识客体

(2)认识客体与客观事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认识客体的基本类型

自然客体——自然科学

社会客体——社会科学

思维客体——思维科学

3、认识工具

(1)物质认识工具

一般实践活动的物质认识工具

专门实践活动的物质认识工具

(2)精神认识工具

思维要素:

概念、范畴

思维方法:

思维路径或思维程序

结论:

认识主体通过一定的认识工具作用于认识客体,是认识的基本要素的具体结合方式,构成认识结构的具体内容,形成认识。

三、认识的历史演化

1、人类认识的历史继承性

(1)认识内容的继承性

(2)认识形式的继承性

2、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性

(1)认识内容发展的规律性

(2)认识形式发展的规律性

(3)认识发展的加速度性

第三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由实践到认识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的含义

(2)感性认识的特点:

生动性、形象性

(3)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第一、感觉

第二、知觉

第三、表象

2、理性认识

(1)理性认识的含义

(2)理性认识的特点:

抽象性

(3)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第一、概念

第二、判断

第三、推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区别和相互对立

感性认识:

对于事物现象的反映

理性认识:

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

①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

第一、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活动的方向。

第二、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和水平。

第三、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述,感觉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②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

第一、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发展而来,包含着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

第二、理性认识必然要运用一定的感性物质手段

4、必须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错误观点

(1)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2)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5、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机制和条件

(1)基础和前提——丰富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正确途径——运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和概括

二、由认识到实践:

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1、这一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只有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它得到检验、完善和发展

(2)只有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结论: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意义更伟大

2、认识过程中两次飞跃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

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

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和完成。

(2)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

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第二次飞跃包含第一次飞跃的成果,因而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大的能动性。

3、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机制和条件

(1)必须正确处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

三、认识的全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

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的认识不断地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运动过程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的认识无限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基本矛盾: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2)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是主观和客观矛盾的具体化:

主观和客观矛盾的展开和解决

(一)认识是主观反映客观

(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

(三)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四)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