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案例.docx
《小学综合实践课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实践课案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综合实践课案例
赣榆地方渔俗
(一)
一、活动提出的背景 回归乡土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赣榆地方渔俗与传统的民风民俗都是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这个非文字的、一代代口头承传的多民族活态文化传统正在自生自灭着。
通过对我县地方渔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因此,在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希望通过综合实践中的学生主体合作活动,来引导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独具地方色彩的文化,关注自己祖辈传下来的优秀传统。
让学生大胆地进入社区,和社区中的民居主人交流,倾听民风民俗的故事。
二、开展活动的资源和有利条件
(1)我校学生大都来自渔村,学生每天都会和渔民们接触,对这些地方渔俗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2)我们学校自己出资建造了海洋文化馆,展厅较完整的呈现出渔民的一些渔具和船上用品,仅是让学生了解海洋文化馆,就已经大概的了解了赣榆地方渔俗
(3)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有关材料,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学校或社区的图书馆等。
(4)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意识,能理解、参与一些活动,也能通活动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在活动中,学生已能初步以个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的展开,组合也更加灵活、稳定。
也能充分借鉴以往的活动,进行调查、采访,有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学会了汇报的基本方式。
活动安排
活动实施方案和内容:
1、设计、实施:
班主任、各研究组长、组员
2、实施人员:
四年级全体师生
3、活动时间及安排:
4、约2个课时
活动目的
1、在实践中了解地方渔俗文化以及二十一世纪我县现代化高速发展后日新月异的变化。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关注家乡的建设的热情。
2、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培养初步的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的准备
(1)教师活动前了解情况,制定活动方案。
(2)教师先期收集部分资料,初步确定活动展开的方面,让学生有目的地选择。
(3)确定研究的形式、范围以及工具。
(4)提供某些必要的资料给学生做借鉴,充实学生的认识。
活动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
确定研究小组以及研究课题内容:
赣榆地方渔俗
小组内分工落实任务,在活动中的合作等。
小组成员课外时间的安排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等。
2、第二阶段
交流、研讨
小组、班级进行交流活动的过程、方法以及收获、体会、感想等。
评比、表彰
小组或班级进行不同形式的评比。
3、第三阶段:
活动小结、汇报
对活动提出的建议或改进方法,资料收集汇编。
赣榆地方渔俗
(二)
活动方案的实施
1、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实地考察访问等活动、宣传家乡的实践活动等。
采取的活动方式有:
阅读、上网、资料搜集、统计资料、问卷、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
2、组织形式:
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和讨论时,以班级为单位。
学生外出考察活动和开展宣传活动,可自由组合成3~5人的小组,各小组独立行动。
假期内也可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个人单元任务,再进行小组汇总。
(三)、指导教师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1、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
强调本次活动的重大意义。
2、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开展考察或其他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事先写好行动计划书;要求学生定期填好《研究过程记载表》,留下活动的完整过程;设计好调查问卷;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摄影机,尽量留下活动的音像资料;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外出活动的指导,但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
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
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
4、向家长做好解释宣传工作,争取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填好《家长信息反馈单》
5.在进行总结评价时,不要过分关注结果,而应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评价
1、活动成果展示
展示交流既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的一个小结,也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活动结束后,各班必须选择一种形式进行自评、互评、师评及成果展示等活动。
设计了《学生自我评价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供参考使用。
以下几种展示形式供参考:
A特色资料展览:
照片、设计图片、小论文、小报、书画作品、小发明、小制作、学生编写的小册子(如《家乡民间渔俗》、《赣榆地方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等)在班级或学校展出。
B单元课题档案袋展示:
能表现开展活动过程的材料装入课题档案袋,用作品和成果客观地反映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
如方案、问卷、报告、论文、反思、日记、作文、倡议、照片、音像资料、总结及其它过程性材料。
最后将各小组的档案袋资料上交。
C成果发布会或研讨会:
如设计广告牌或广告创意,宣传自己的家乡渔俗;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可以是学生的经验介绍、日记体会等。
预期结果
1、通过调查研究,学生对我县一些传统民间渔俗能由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到了解,并能产生一定的自豪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2、通过调查研究,能让学生知道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陈规陋习及了解其危害,以此促进学生弘扬优秀民俗,破除不良习俗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研究,进一步明确同学之间友爱、合作(包括资源共享等)的重要性,并能在不同的活动中在各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
船上常用对联
活动背景: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船上有对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课外观察能力、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活动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对联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以及基础知识。
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船上对联的特点和性质。
2、赏析对联的妙处,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进一步掌握搜集创作对联的能力。
提高他们查阅资料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师准备:
1、搜集关于船上对联的有趣的历史故事。
2、搜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
学生准备:
1、收集关于船上对联的有趣的历史故事。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赏析。
2、收集有关对联的趣闻和历史故事,准备向同学讲述。
3、收集有关对联的知识,逐步学习创作自己的对联作品。
4、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组,分头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活动实施:
1、教师准备一节有关船上对联的赏析课。
2、学生个人活动: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的办法收集有关船上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知识、历史、作用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学生活动安排:
活动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步:
搜集船上对联故事准备班内交流
第二步:
查阅船上对联知识准备在班内给同学讲解
第三步:
运用掌握知识分类拟对:
结合自己喜欢的主题创作自己风格的对联。
第四步:
针对本次活动的内容及学生搜集创作的对联出展牌
学生活动成果:
1.搜集的故事(略)
2.学生搜集的对联
(1)节日喜庆联(略)
(2)文化宣传联(略)
(3)名胜古迹联(略)
3.对联创作:
学生小组内自由发挥。
4.活动展牌:
做三张展牌。
(1)主牌说明:
侧重活动纪实和基础知识的宣传。
主牌前言:
对联是在古代“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形式短小,文辞精辟,以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一起走进对联天地,通过对对联的收集,创作。
透过它千年的历史,感受到了它独有的魅力,我们真正地感到了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次综合活动实践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更激发了我们学习祖国语言的兴趣。
相信只有大家“有心,用心,留心”生活——这个语文最大的教课书,会让我们收益非浅。
(2)对联欣赏展牌说明:
主要对学生整理的对联分类汇编。
(3)征联活动牛刀小试展牌说明:
分三内容,分别是校园文化联,船上的对联,喜迎奥运联。
活动反思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再是个体的,而是在小组合作中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无疑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大有裨益。
在这个综合活动中不仅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学生与其家长,学生与村里有文化的长辈之间的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不但获得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而且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走进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之中,领略千年文明古国的神采,并从中汲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
收集的对联有代表性,创作的对联有时代感和浓浓的生活气息。
是一种很受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
他们期盼着这样的课能再多一些,我们也一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注意安排实施指导布置,真正的让综合活动课走进生活,再从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
二者的有机融合会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是,我们毕竟是在探索综合实践与学科的知识整合,二者究竟应实现何种程度的结合,如何能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现有潜能,这是我们应继续探索的问题。
渔民观“潮汐”谚语
一、活动目的
1、能够理解一些谚语、的内容,初步懂得应用一些“潮汐”谚语对于了解人生哲理、民间船上风俗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4、体会、感悟谚语的深刻含义,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同时请学生注明获得相关资料的渠道:
是从何处获得的,如在图书馆、阅览室翻阅什么书刊,什么词典或是听别人讲的)。
2、引导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准备参加小组或全班同学讨论、学习。
3、老师把学生收集整理的谚语编成小册,供学生学习积累。
三、活动时间:
两课时
四、活动课过程
(一)导入
1、我们这些海边的孩子经常会听到家里人说过一些有关“潮汐”的谚语,比如“初一十五早晚满。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有关“潮汐”谚语。
2、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懂得理解一些自己较喜欢的“潮汐”谚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目标:
体会感悟“潮汐”谚语的深刻含义,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通过检查发现:
课前同学们都很认真准备,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很多谚语,并分类整理。
今天咱们再来交流讨论,共同分享彼此的收获,加深我们对谚语、的认识。
(二)合作、探讨
各组同学先互相讨论所收集的资料,形成小组集体的看法,然后各组推荐一名学同介绍情况,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谚语:
是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分类:
谚语的分类很多,根据内容可分为生活谚语、人生谚语、社交谚语和股市风云谚语等。
(举例子,略)
作用:
谚语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们了解民间风俗习惯及文化背景的一把钥匙。
许多谚语充满了真知灼见,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座右铭,成为人们一生行动的指南。
(其他同学补充:
略)
(听了谚语组的介绍说明,同学了解了谚语的分类及作用,原来谚语有那么多的学问)(三)拓展学习
1、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两句潮汐谚语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谈谈理解和应用。
2、请一些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谚语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回答略)。
(四)学生谈体会感悟。
通过课前的准备及课堂上同学之间讨论、合作、探究对潮汐谚语作用及理解和应用。
"(五)活动后反思
通过活动课,看出学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懂得了谚语方面的知识,品尝到了自主学习的甜蜜及成功的体验。
培养了学生收集、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学会了自主合作学习。
同时,深刻认识了学习潮汐谚语的重要性,养成多收集、多积累,多运用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