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常用经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5343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35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病常用经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脑病常用经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脑病常用经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脑病常用经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脑病常用经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脑病常用经方.docx

《脑病常用经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病常用经方.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脑病常用经方.docx

脑病常用经方

脑病常用经方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

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古代的精神神经心理病用方,传统的安神定惊解郁方,具有抗抑郁、改善焦虑情绪、镇静、安眠、抗癫痫等作用,适用于以胸满、烦、惊、身重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龙骨一两半,牡蛎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铅丹一两半。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

温服一升。

(《伤寒论》)

【经典方证】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107)

【推荐处方】柴胡15g,姜制半夏10g,党参10g,黄芩10g,茯苓10g,桂枝10g或肉桂5g,龙骨10g,牡蛎10g,制大黄10g,干姜5g,红枣15g。

以水8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注:

如便秘,用生大黄,后下。

铅丹药房不备,现多不用。

【方证提要】胸满,脐部动悸、烦、惊,睡眠障碍、小便不利,谵语,身重难以转侧、苔黄腻、脉弦硬或滑而有力者。

【适用人群】体格中等或壮实,长脸居多,面色黄或白,缺乏光泽,表情淡漠,疲倦貌;性格偏于内向、自我评价差,叙述病情话语不多,语速慢;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如睡眠障碍、疲劳感、怕冷、胸闷、心悸、头昏、耳鸣、不安等痛苦追忆性主诉较多;两胁下按之有抵抗感或僵硬感,缺乏弹性,脐跳明显;或有精神压力过大、情感挫折、脑损伤等诱因。

【适用病症】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以抑郁为表现的疾病,如抑郁证、恐惧症、神经性耳聋、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等。

2.以精神障碍为表现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痴呆、脑萎缩、小儿大脑发育不良等。

3.以动作迟缓抽动震颤为表现的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脑损伤、癫痫、小儿多动症、小儿脑瘫等。

4.伴有睡眠障碍的性功能障碍、闭经、更年期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脱发、痤疮等。

5.以惊恐动悸为表现的心律不齐、心脏神经症、房颤、早搏等。

【加减与合方】

1、烦躁、少腹部疼痛、便秘者,加桃仁15g、芒硝10g、甘草5g。

2、脑梗或烦躁失眠、舌紫面暗红者,合桂枝茯苓丸。

3、焦虑不安、胸闷腹胀者,合栀子15g、厚朴15g、枳壳15g。

4、腹泻,消瘦,食欲不振者,去大黄,加甘草5g。

【注意事项】有些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停药后即可缓解。

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汤加味方,有强壮、安神功效,主治以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脉大而无力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经典方证】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

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六)

【推荐处方】桂枝10g,肉桂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5g或干姜5g,红枣30g,龙骨15g,牡蛎15g。

以水9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虚弱体质,见精神亢奋、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自汗盗汗、梦交失精、脉浮大而无力者。

【适用人群】体型偏瘦,皮肤白皙湿润,毛发细软发黄,腹直肌紧张;脉浮大或空;易失眠、烦躁、惊恐不安,甚至精神错乱;易心悸,甚至脐腹部有动悸感;男子多见早泄、遗精、性梦,或精子活力下降或数量不足,女子梦交、带下多等;易头晕出汗,易疲劳;此体质的形成与先天不足有关,同时也与后天的过劳、营养不良、缺钙缺锌、光照不足、运动少、过汗、睡眠不足、腹泻、大量出血、性生活过度、过度惊恐有关。

【适用病症】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以性功能障碍或生殖障碍为表现的疾病,如阳痿、遗精、性梦、慢性前列腺炎、精子质量低下者。

2、以心动悸为表现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合并心包积液、心律失常、低血压等。

3、以失眠、自汗为表现的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症、焦虑症等。

4、以气喘、头昏为表现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贫血等。

5、以自汗盗汗、脱发、抽搐为表现的疾病,如儿童缺钙、癫痫、脑瘫、大脑发育不良等。

【加减与合方】

1、气喘汗多,加五味子10g、山萸肉15g、人参10g、麦冬20g。

2、食欲不振,加山药30g。

【注意事项】本方宜汤剂不宜用散剂,散剂可能导致腹胀、食欲不振。

三、风引汤

古代治疗热瘫痫的专方,具有清热熄风定惊安神功效,适用于抽搐、多汗、狂乱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

以苇囊盛之。

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金匮要略》)

【经典方证】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治者。

(五)

【推荐处方】大黄10~20g,干姜20g,桂枝15g,甘草10g,龙骨20g,牡蛎10g,寒水石30g,滑石30g,赤石脂30g,白石脂30g,紫石英30g,石膏30g。

以水800mL,煎取300mL,分2~3次服用。

或按上述比例,为细粉,每次取30g,布包,沸水泡服。

汤液淡砖红色,混浊,静置后分层(上层淡褐下层淡砖红色)味辛辣、甜。

【方证提要】抽搐、惊狂不安者。

【适用人群】体格比较壮实,抽搐,惊狂,烦躁,好动难眠,怕热,口渴,多汗,大便干结者。

【适用病症】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癫痫、儿童多动症、脑炎、高热惊厥、高血压、老年性痴呆等。

【注意事项】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者慎用。

四、泻心汤

经典的止血方,传统的清热泻火方,具有止血、降压、降脂、通便、胃粘膜保护、抗菌、抗炎、抗内毒素等作用,适用于以出血、心烦悸、心下痞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现代改用水煎煮,日分三次服。

(《金匮要略》)

【经典方证】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十六)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治痞,泻心汤主之。

(二十二)

【推荐处方】生大黄10g,黄连5g,黄芩10g。

以水600mL,煮取汤液200mL,分1~2次温服。

也可用沸水300mL泡服,15分钟后分数次口服。

【方证提要】吐血衄血、烦躁不安,心动过速、心悸亢进,心下痞者。

【适用人群】体格壮实,面色潮红而有油光,舌质暗红坚老、舌苔厚或黄;腹部充实有力,或上腹部不适,大便干结或粘臭;易头痛头昏、鼻衄、齿衄、吐血、皮下出血、头面部感染等;体检可见血压、血脂、血液黏稠度高。

【适用病症】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各种出血,如咯血、吐血、鼻衄、齿衄、颅内出血、眼底出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肠出血、血尿、皮下出血等。

2.传染性发热性疾病见烦躁、出血、便秘者。

3.头面部的炎症,如疖肿、眼眶蜂窝织炎、毛囊炎、痤疮、结膜炎、霰粒肿、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脓肿、牙周炎、牙周脓肿、扁平苔藓、复发性口腔溃疡等。

4.以头痛、烦躁为表现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脑卒中、脑梗死、精神分裂症、失眠等。

【加减与合方】

1、上腹部胀痛不适者,合大柴胡汤。

2、烦躁、神昏、舌红苔黄腻,合黄连解毒汤,再加连翘。

3、心下痞、呕吐、肠鸣,合半夏泻心汤。

4、高血压、颈项强痛,合葛根芩连汤。

【注意事项】

1、体质虚弱、精神萎靡、消瘦、贫血、脉弱者慎用。

2、妊娠慎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此方时,须停止哺乳。

3、本方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结膜充血、头晕等。

4、长期服用有导致大肠黑变病的可能。

五、真武汤

古代水气病的用方,经典的温阳利水方,具有强心、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善肾功能等作用,适用于以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浮肿或震颤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

【经典方证】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

(82)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

(316)

【推荐处方】制附子15~30g,白术10g,白芍或赤芍15g,茯苓15g,生姜15g或干姜5g。

以水1000mL,先煎附子30~60分钟,再人他药,煮取汤药300mL,分2~3次温服。

汤液淡褐色,味酸微涩微辛。

【方证提要】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适用人群】面色黄或苍白,无光泽,反应迟钝,或浮肿貌;或有肢体震颤,步态不稳,甚至无法站立;或头晕、心悸、乏力、多汗等;或腹大如鼓,或下肢按之如泥,或乏力困重,或腹痛腹泻;脉沉细,舌胖大苔滑;大多患有脑心肾疾病、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重要脏器功能常有损害。

中老年人多见。

【适用病症】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以虚脱为表现的疾病,如休克、心衰、低血压、发汗过多等。

2.以眩晕、震颤为表现的疾病,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共济失调等。

3.以浮肿、体腔积液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肾病、肝硬化腹水、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4.以功能低下为特征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更年期腹泻、更年期疲劳、更年期失眠等。

5.以腹泻为表现的疾病,如更年期腹泻、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肠炎、结核性腹膜炎、慢性阑尾炎、慢性盆腔炎等。

【加减与合方】

1、血压不稳、心功能不全者,加红参10g、肉桂10g。

2、汗出、失眠多梦、惊恐不安者,加肉桂10g、甘草5g、龙骨15g、牡蛎15g。

3、肤色黄暗,畏寒者,加麻黄5g、甘草5g。

 

经方治疗儿童脑病经验

河南省儿童医院韩雪

一、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

1、概述

手足口病(HFMD):

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为主)

发热+手足口(臀)部皮疹

学龄前儿童

急性传染病

重症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

2、分期

根据其发病机制和相应临床表现,分为5期。

第1期:

手足口出疹期

——主要表现:

发热、口腔溃疡(舌、颊粘膜);手、足和/或臀部皮疹(小疱疹、斑丘疹、丘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即痊愈,为手足口病的普通型(轻型)病例。

——中医治疗:

发热——往往高热、汗出热不退;

出疹——早期咽颊疱疹——肺胃郁热——热结在里;

易呕吐、食欲不振、哭闹不安——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方证对应——大柴胡汤

第2期:

神经系统受累期

——主要表现:

少数病例可发生EV7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侵袭,多发生在发病1~5d内,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等。

出现精神差、嗜睡、昏睡、烦躁、肢体抖动、易惊、急性肢体无力、意识模糊、昏迷、抽搐、惊厥、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

此期若治疗得当,绝大部分神经系统受累病例可痊愈。

此期为手足口病重型病例。

——中医治疗:

此期病人出现了EV7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侵袭,并发脑炎、脑膜炎、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脊髓灰质炎综合症,此期病人为重症监护室病人,中医参与救治。

精神状态:

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肢体状态:

肢体无力、肌力低、肌张力低——脑脊髓炎症状

肢体无力、肌张力高——脑干脑炎、脑炎症状

方证对应——《古今録验》续命汤

主治:

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组成: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十枚。

第3期:

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主要表现:

极少数病例会出现本期表现,病程多在4天以内。

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亦有学者认为EV71感染后可能会出现免疫性损伤甚至脓毒症。

在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后数小时至4天,部分病人出现心动过速、呼吸增快、发绀、出冷汗、四肢凉、皮肤发花、高血压、高血糖、外周血WBC升高等,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

此期为手足口病危重型。

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此期病人是心肺功能衰竭前期,EV71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了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外,进一步发展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出现心率、呼吸增快,血压升高,如果再进一步发展引起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此期治疗关键防止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进一步加重、肺出血,此期比较短暂,往往救治不及时即转入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中医治疗:

邪气进入三阴病在六经

高热不退(中枢性高热)——邪恋三阳

心率增快(心功能衰竭前期)——邪在少阴

呼吸增快(肺功能衰竭前期)——邪在太阴

皮肤发花、四肢发凉(休克期)——邪在少阴、厥阴

方证对应——《古今録验》续命汤合小续命汤

第4期:

心肺功能衰竭期

——主要表现:

上一期患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

目前资料显示死亡病例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0~3岁(平均年龄为1.5岁)。

发病机制可能为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左心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或过缓,呼吸急促甚至呼吸节律异常,严重意识障碍,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呼吸衰竭、进行性低血压。

个别病例以严重的脑干脑炎导致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出现此期表现者,救治成功率较低。

这期病人病死率在无中医介入之前病死率接近100%。

通过抢救即使意识恢复,头脑清醒,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自主呼吸不能恢复,需长久机械通气,最后还是死亡。

其原因延髓孤束核呼吸中枢受到不可逆损害,中医介入后病死率明显下降,存活率可达50%。

——中医治疗:

辨证:

邪入三阴,元气衰竭

治疗:

小续命汤合四逆汤、真武汤、理中汤

第5期:

恢复期(略)

二、脑炎的经方治疗

1、脑炎特征

1.感染中毒症状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包括:

发热、烦躁不安,和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

2.颅内压增高表现

3.脑膜刺激征

4.与手足口病并发脑炎不同的是不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有救治时间

5.症状可轻可重,有的只表现为发热

6.在我科考虑小儿病情变化快,为防止医患纠纷,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2、大承气汤证是治疗脑病重要方证

阳明病篇中,多出现神志症状,这在现代医学中多和脑神经对应,阳明经循经络脑,为多气多血之经,《灵枢·平人绝谷》云: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手阳明大肠经与督脉相连,督脉通于脑,手阳明大肠经过人中穴,而人中穴是督脉之穴,督脉又是脑髓神经之根。

1.烦躁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1)

病人不大便六七日,绕脐痛、烦躁、发热有时,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宜大承气汤(238)

2.谵语是神志错乱的表现,多表现为语无伦次,谵妄昏迷,轻则烦躁,重则谵语。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220)。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212)。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15)。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三承气汤皆以“谵语”为主要见证。

陆九芝强调:

“夫人病之热唯胃为甚,胃热之甚,神为之昏,从来神昏之病悉数胃家。

神志病变,喜忘、癫狂、不知人,皆反复出现在伤寒论阳明病篇原文中,三承气汤,特别大承气汤是治疗脑病重要方证。

现代医学“肠脑”概念提出也为《伤寒论》阳明病篇神志症状提供了科学依据。

3、小续命汤治疗脑炎机理探讨

脑炎的病理改变为微血管的变化,痉挛充血—脑组织水肿—脑细胞缺氧、变性、坏死。

问题症结:

解决脑组织水肿—改善脑微毛细血管循环—血液流畅—营养物质到达组织间液—供给脑细胞所需营养物质—症状改善。

中医治疗:

解表祛风剂(能改善毛细血管网循环)

小续命汤组成:

人参、麻黄、川芎、黄芩、白芍、甘草、防风、桂枝、附子、防己、杏仁、生姜、大枣

小续命汤方义: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麻黄汤,解表散寒祛风(兴奋脑神经,脑血流丰富)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桂枝汤,调和营卫(解决微小动脉、微小静脉的循环平衡,改善微循环)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人参----桂枝新加汤,祛风寒力量更强

附子,干姜炙甘草-----四逆汤,回阳救逆(解决休克问题,休克的病理基础-毛细血管痉挛)

川芎--化瘀,引药上行至头部

防风---祛风剂

从现代理论讲,续命汤解决了微循环问题,对脑炎特别是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有确切疗效,有时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小儿脑炎六经辨证

小儿脑炎病初太阳症多见,常见症:

发热、头痛、呕吐、项强。

太阳证病程根据病情,患儿体质、治疗是否得当,可长、可短,短1到2天,迅速传变,长可达十余日,仍为太阳表证或仍合并太阳表证。

麻黄汤(太阳伤寒)、桂枝汤(太阳中风)、葛根汤(太阳伤寒见项强)、葛根加半夏汤(太阳伤寒见呕吐)、桂枝加葛根汤(太阳中风见项强)多为常用方剂。

在应用小柴胡汤治疗小儿脑炎时应注意,有时患儿为两经、甚至三经合病。

临症常见为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

如:

发热、恶寒、无汗、头身头痛与往来寒热、呕吐、脉弦并见,此时则考虑麻黄汤与小柴胡汤合方。

如:

往来寒热、呕吐、汗出、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可用小柴胡汤与白虎汤合方。

据病情还可用桂枝汤、葛根汤、大青龙汤与小柴胡汤合方。

甚至有三阳合病而用大青龙汤、小柴胡汤、白虎汤合方的情况。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方,诸多重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如病毒性脑炎、重症手足口病入住重症监护室患儿均存在少阴虚寒、元阳不足之症,当应用此方以守元阳。

如合并太阳证,如合并肺炎,痰多,满肺啰音患儿,则可灵活加减合用小青龙汤;如合并太阴证,如腹泻、腹胀可合用理中汤;而对病在六经,昏迷、发热、痰多、肢体孪急、腹泻、腹胀、吞咽功能无或差等症,可联合小续命汤。

5、脑炎治疗体会

普通脑炎,单纯发热为主要表现者,病初多为太阳证、少阳证或太阳少阳合病。

病初即见高热昏迷抽搐者以阳明证多见,中后期多见《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小续命汤,或四逆汤证。

重症手足口合并脑炎,病情复杂,进展迅速,初期即表现为六经并病,《古今录验》续命汤方证,中期多表现为《古今录验》续命汤合《千金》小续命汤方证,后期多表现为小续命汤方证或小续命汤合四逆汤方证。

三、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身体任何部位一组或一群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快速的重复的收缩或发声,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多数患儿存在行为障碍、学习障碍和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

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环境、免疫、遗传、心理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脑功能失调有关。

这种疾病多寻求中医治疗。

四逆散为常用方,适应于脾虚肝亢证,临床多见此方证。

《内经》“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抽动之因总离不开肝。

肝郁气滞,阳气内郁,不达四肢,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可见暴躁易怒或抑郁、闷闷不乐;气机郁滞,肝风内生,则摇头、耸肩、鼓肚子等。

肝开窍于目,风入于目,儿不能任,可见眨眼、斜眼、挤眼等目失所主现象,肝气郁而上逆可见喉中异常发声。

1.喉中吭吭有声,频频清嗓

1)病程短:

小柴胡合半夏厚朴汤

2)病程长:

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2.病程日久,抽动幅度频率减轻,出现心脾两虚的——四逆散合归脾汤

3.抽动伴多汗、纳差、消廋、营卫不和者——四逆散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4.腹部抽动或患儿自觉有气上冲咽喉者——四逆散合苓桂术甘汤

5.吸鼻子鼻塞者——四逆散合苍耳子散

6.打嗝、呃逆——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汤

7.抽动伴“胸满烦惊”——四逆散合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

8.抽动症见情绪不稳,喜怒无常,全身不适,动作异常——心营不足阴虚内热——四逆散合甘麦大枣加百合地黄汤

 

头晕、眩晕的方证相应治疗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朱文宗

头晕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英文是dizziness,包括眩晕,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

常常因为脑血管病变,贫血或心理原因引起的,主要是在行立起坐卧等运动或视物之中间歇性地出现自身摇晃不稳的一种感觉以及头昏脑涨、头重脚轻,身体摇摇晃晃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叫头晕。

眩晕是更具临床诊断特异性的症状,主要是以发作性的,客观上并不存在而主观上却又坚信自身或(和)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翻滚的一种运动错觉或幻觉,是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障碍或平衡障碍。

患者或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或感到自身晃动、景物旋转。

发作时,患者睁眼时感觉周围物体在旋转,闭眼后感觉自身在旋转,常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心律偏快或过缓、血压升高或降低,甚至伴有肠蠕动亢进和便意频繁等。

头昏主要是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或迷迷糊糊不清晰的一种感觉。

受损靶器官是主管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大脑皮质。

是整体大脑皮质功能普遍下降或弱化所致的一种临床症状。

头昏呈持续性,时轻时重,休息、压力减轻和心情舒畅时改善,反之可加重。

一、眩晕的中医治疗

1、天麻钩藤饮证

头晕头胀,心烦失眠,腰酸腰胀

大便秘结者:

合当归龙荟丸;

兼见腰膝酸软,遗精疲乏,脉弦数,舌质红,苔薄或无苔:

大定风珠,平时服杞菊地黄。

2、半夏天麻白术汤证

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重闷呕恶):

半夏天麻白术汤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

黄连温胆汤

3、血府逐瘀汤证

眩晕、伴偏头痛,日久不愈,头面淤血,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通窍活血汤加减

4、归脾汤、补中益气汤证

头晕头昏,动则加剧、劳累易发,兼有心悸、失眠、脾胃虚:

归脾汤

动则剧,劳则发,若时时眩晕,面白少神,便溏下坠,脉无力者:

补中益气汤

5、左归丸和右归丸证

眩晕伴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劳累即发:

左归丸(肾阴虚)

眩晕伴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

右归丸(肾

阳虚)

6、柴陈泽泻汤

组成:

柴胡10克,陈皮10克,泽泻10克,黄芩6克,半夏10克,白术10克,甘草3克,党参12克,茯苓15克,生姜6克,大枣10枚,天麻10克,钩藤12克(后下),白菊花10克。

本人临床治疗眩晕,特别是急性眩晕,常使用的一张眩晕神方。

此方乃江尔逊先生自拟方,投之往往覆杯而愈。

二、头晕的中医治疗

1、天麻钩藤饮证

天麻钩藤饮原书主治眩晕。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治高血压头痛、眩晕、失眠。

2、补中益气丸证

补中益气丸原书治脾胃气虚证。

“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抓住乏力、脉象、腹诊。

乏力:

头晕、没力气,易疲劳,不想讲话,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脉象:

右关脉虚浮。

腹诊:

腹部松软、脐上悸,部分患者胸胁苦满。

3、归脾汤证

归脾汤原书主治:

“跌仆等症,气血损伤;或思虑伤脾,血虚火动,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情嗜卧,怔忡惊悸,自汗,大便不调;或血上下妄行。

临床特点:

头晕头昏,动则加剧、劳累易发,兼有心悸、失眠、脾胃虚的表现。

与补中益气丸鉴别:

心悸、失眠明显,有血虚表现,而气虚易疲劳症状比后者要轻。

4、真武汤证

伤寒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