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五学问之道 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3700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五学问之道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五学问之道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五学问之道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五学问之道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五学问之道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五学问之道 教案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五学问之道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五学问之道 教案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五学问之道 教案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五学问之道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

专题五:

学问之道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古之学者为己》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教师。

他以极大的爱心、非凡的智慧和对人性的精微体察创立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师道理想。

和孔子一样,孟子的一生也在为“道”而游走、讲学,以他的方式丰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观念。

他们的教育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培养真正的君子。

2、板书课题:

学问之道——古之学者为己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为()己假()馆雏()百钧()

2、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明确古之学者求学的目的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就:

靠近、看齐。

(2)有道:

指有道德的人。

(3)正:

匡正、端正。

(4)攻:

攻击。

有人将“攻”解释为“治”。

不妥。

(5)异端:

不正确的言论。

另外、不同的一端。

(6)达巷党人:

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

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7)博学而无所成名:

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8)鄙夫:

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9)空空如也:

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10)叩:

叩问、询问。

(11)两端:

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12)竭:

穷尽、尽力追究。

(13)居:

坐。

(14)愚:

受人愚弄

(15)荡:

放荡。

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16)贼:

害。

(17)绞:

说话尖刻。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3)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有句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4)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

”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

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5)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

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6)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

事实也是如此。

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

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8)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

这是在一般情况下。

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

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九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④、当仁,不让于师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五:

学问之道

课题:

《学而时习之》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之学者为己”,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

学问之道——学而时习之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说同“悦”愠()罔()殆()篑()鸿鹄()

缴()轫()或同“惑”

2、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明确古之学者学习的态度、方法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说:

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2)愠:

音yùn,恼怒,怨恨。

(3)温故而知新:

故,已经过去的。

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4)罔:

迷惑、糊涂。

(5)殆;疑惑、危险。

(6)干禄:

干,求的意思。

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

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7)阙:

缺。

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8)疑:

怀疑。

(9)寡尤:

寡,少的意思。

尤,过错。

(10)敏:

敏捷、勤勉。

(11)意:

同臆,猜想、猜疑。

(12)必:

必定。

(13)固:

固执己见。

(14)我:

这里指自私之心。

(15)篑:

音kuì,土筐。

(16)轫(rèn):

同“仞”。

古代七尺(或说八尺)为一仞。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2)“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13)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14)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

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

(15)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

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

(16)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7)孔子的自白给我们以“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感觉。

而庄子却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

知道了这一点而仍然要去追求知识,那就更危险了啊!

”(《养生主》)这样说来,孔子岂不是危险又危险了吗?

但他却做了圣人。

同样感到生命有限,学海无涯,儒者和道家的态度却是迥然不同,让我们看到在知识问题上儒道两家的不同。

(18)“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19)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20)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

那么,这个“一”指什么?

文中没有讲明。

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

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21)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

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

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

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22)本段文字谈到学习应“专心致志”,而不应该“三心二意”

(23)“为山九轫,功亏一篑”,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总结文中特殊句式

3、翻译第十八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五:

学问之道

课题: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导语:

在学习上要“温故而知新”,还要不满足,不厌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2、板书课题:

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默而识()之悱()行()彀()

2、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识:

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

教诲。

(3)何有于我哉:

对我有什么难呢?

(4)束修:

修,音xiū,干肉,又叫脯。

束修就是十条干肉。

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

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

(5)愤:

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6)悱:

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7)隅:

角落。

(8)文:

文献、古籍等。

(9)行:

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10)忠:

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11)信:

以实之谓信。

诚实的意思。

(12)喟:

音kuì,叹息的样子。

(13)弥:

更加,越发。

(14)钻:

钻研。

(15)瞻:

音zhān,视、看。

(16)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然,有次序地。

诱,劝导,引导。

(17)卓尔:

高大、超群的样子。

(18)末由:

末,无、没有。

由,途径,路径。

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19)诸:

“之乎”二字的合音。

(20)兼人:

好勇过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4)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27)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29)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

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

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

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30)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

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31)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33)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34)所谓‘学海无涯’!

别人向自己讨教,不得已而回答是必要的。

如果喜欢随意指点别人,就会自以为是,甚至产生自满而不再进去、追求。

这是阻碍我们自身发展的一大忧患!

现在很多人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对别人的举动、言论横加指责。

其实,不知道别人他们的举动都是经过考虑的。

这种立场上的区别由于出发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是应该理解的。

(3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小至手工技巧,大至治国安邦,凡事都有法可依,有规矩可循

(36)不屑而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

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30、31段文字

3、整理特殊句式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⑤、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五:

学问之道

课题:

《弟子孰为好学》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2、板书课题:

学问之道——弟子孰为好学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杇()牖()命矣夫()骞()莞()尔

2、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杇:

音wū,抹墙用的抹子。

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2)诛:

意为责备、批评。

(3)与:

语气词。

(4)不迁怒:

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5)不贰过:

“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

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6)亡:

同“无”。

(7)牖:

音yǒu,窗户。

(8)说:

音yuè,同悦。

(9)画:

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10)德行:

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11)言语:

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12)政事:

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13)文学:

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14)弦歌:

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40)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

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

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

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41)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

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43)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

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45)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

(46)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48)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49)“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

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

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

“过犹不及”。

(50)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以道和礼为准绳的。

这里,他既要求臣,也要求君,双方都应遵循道和礼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40、46、49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听其言而观其行

②、不迁怒,不贰过

③、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④、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六、教后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