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面试问题.docx
《土木工程面试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工程面试问题.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木工程面试问题
1.常见高层建筑类型
框架结构:
多梁柱组成,空间灵活,但抗风、抗震能力弱,多用于公共建筑,且大多为多层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中并不常见。
剪力墙结构体系:
钢筋混泥土剪力墙结构是指用钢筋混泥土墙板来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空间结构,墙体亦同时作为维护和分隔构件,由于墙板街面惯性矩比较大,整体性能好,因此剪力墙体系的侧向刚度很大,能够承受相当大的水平荷载,剪力墙结构体系抗侧力能力强,变形小,抗震能力好。
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是一种在框架结构中适当位置布置适当的剪力墙形成的结构体系,各种框架和各片剪力墙是抗侧力构件,在竖向荷载下两者承担各自传递范围内的楼面荷载。
筒体结构:
所谓的筒体结构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筒体作竖向承重结构的高城屋结构体系,筒体体系适用于层数较多的高层建筑。
筒体在侧向风荷载的作用下,其受力类似于刚性的箱型截面的悬臂梁,迎风面将受拉,而背风面将受压。
采用
这种体系的建筑,其平面最好是正方形或是接近正方形。
2.反应谱横纵轴分别是,如何使用反应谱法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
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量(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周期T之间的关系曲线。
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地震反应谱,以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Sa(速度、位移的最大值)作
为纵坐标,以体系自振周期T为横坐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规准反应谱(或称为标准反应谱)就是将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分别除以对应地震动的最大值,使纵坐标谱值无量纲化,它反映了单质点系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反应对地震动峰值的放大情况。
反应谱与规准反应谱只是在纵轴上的数值不同而曲线的形状是相似的。
将反应谱规准化是为了消除地震动强度对反应谱纵轴坐标值的影响,是用于比较不同地震波频谱特性的工具。
3.简述弹性力学中平面压力问题,平面压变问题以及两者的区别
平面应力:
长、宽尺寸远大于厚度沿板边受有平行板面的面力,且沿厚度均布,体力平行于板面且不沿厚度变化,在平板的前后表面上
平面应变:
很长的柱体,在柱面上承受平行于横截面并且不沿长度变化的面力,同时体力也平行于横截面并且不沿长度变化
区别和联系:
它们的平衡方程及几何方程都一样,只是物理方程不同,在物理方程中只需将平面应力中的E换成E/(1-v)v换成v/(1-v),就可以得到平面应变问题解答
4.抗震原理,结构概念设计(这个就稍微总结了下,具体的小点好多。
。
。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要点:
(1)选择抗震有礼地段;
(2)选择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和地基;(3)有利的房屋抗震体系;(4)合理的抗震结构布置;(5)合理的结构材料;(6)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7)控制结构变形(8)确保结构的整体性;(9)减轻房屋自重;(10)妥善处理非结构部件。
5.施工中桩有哪几种类型
接受力情况分类:
摩擦桩(荷载绝大部分由桩周土的摩擦力承担,而桩端
阻力可以忽略不计的桩)基桩端承摩擦桩(荷载主要由桩身摩擦力承担的桩)
端承桩(荷载绝大部分由桩尖支承力来承担,而桩侧阻力可以忽略不计的)摩
擦端承桩(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担的桩)
按施工方法分类:
机械成孔桩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沉管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桩基桩预制桩预应力混凝土桩钢桩水泥土搅拌桩搅拌桩其他化学材料搅拌桩
按桩的外型尺寸分类:
长桩基桩短桩中长桩变截面桩
按沉桩方法预制桩可分为:
打入桩、压入桩、振动沉入桩、旋入桩等。
6.钢结构中螺栓强度相关知识(太多了)
7.底部剪力法原理
底部剪力法(拟静力法)(EquivalentBaseShearMethod)根据地震反应谱理论,以工程结构底部的总地震剪力与等效单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相等,来确定结构总地震作用的方法。
一种用静力学方法近似解决动力学问题的简易方法,它发展较早,迄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其基本思想是在静力计算的基础上,将地震作用简化为一个惯性力系附加在研究对象上,其核心是设计地震加速度的确定问题。
该方法能在有限程度上反映荷载的动力特性,但不能反映各种材料自身的动力特性以及结构物之间的动力响应,更不能反映结构物之间的动力耦合关系。
但是,拟静力法的优点也
很突出,它物理概念清晰,与全面考虑结构物动力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相比,计
算方法较为简单,计算工作量很小、参数易于确定,并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易于设计工程师所接受。
但是,应该严格限定拟静力法的使用范围:
它不能用于地震时土体刚度有明显降低或者产生液化的场合,而且只适用于设计加速度较小、动力相互作用不甚突出的结构抗震设计。
8.混凝土开裂过程适筋受弯构件正截面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I阶段荷载较小,梁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阶段,随着荷载增加,弯矩加大,拉区边缘纤维混凝土表现出一定塑性性质。
第II阶段弯矩超过开裂弯矩Mcr,梁出现裂缝,裂缝截面的混凝土退出工作,拉力由纵向受拉钢筋承担,随着弯矩的增加,受压区混凝土也表现出塑性性质,当梁处于第R阶段末Ra时,受拉钢筋开始屈服。
第田阶段钢筋屈服后,梁的刚度迅速下降,挠度急剧增大,中和轴不断上升,受压区高度不断减小,受压区混凝土边缘纤维应变也迅速增长,塑性特征表现得更为充分,受压区压应力图形更为丰满。
弯矩再增大直至峰值,达到截面的受弯承载力极限值Mu,此时,边缘纤维压应变到达(或接近)混凝土受弯时的极限压应变,标志着截面已开始破坏,称为第三阶段末。
第I阶段末的极限状态可作为其抗裂度计算的依据。
第n阶段可作为构件在使用阶段裂缝宽度和挠度计算的依据。
第m阶段末的极限状态可作为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的依据。
9.圣维南原则
圣维南原理是弹性力学的基础性原理,是法国力学家圣维南于1855年提出
的。
其内容是:
分布于弹性体上一小块面积(或体积)内的荷载所引起的物体中的应力,在离荷载作用区稍远的地方,基本上只同荷载的合力和合力矩有关;荷载的具体分布只影响荷载作用区附近的应力分布。
还有一种等价的提法:
如果作用在弹性体某一小块面积(或体积)上的荷载的合力和合力矩都等于零,则在远离荷载作用区的地方,应力就小得几乎等于零。
不少学者研究过圣维南原理的正确性,结果发现,它在大部分实际问题中成立。
因此,圣维南原理中“原理”二字,只是一种习惯提法。
在弹性力学的边值问题中,严格地说在面力给定的边界条件及位移给定的边界条件应该是逐点满足的,但在数学上要给出完全满足边界条件的解答是非常困难的。
另一方面,工程中人们往往只知道作用于物体表面某一部分区域上的合力和合力矩,并不知道面力的具体分布形式。
因此,在弹性力学问题的求解过程中,一些边界条件可以通过某种等效形式提出。
这种等效将出带来数学上的某种近似,但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这种近似带来的误差是局部的,这是法国科学家
圣维南首先提出的。
10.箍筋的作用
“箍筋”是用来满足斜截面抗剪强度,并联结受力主筋和受压区混凝土使其共同工作,止匕外,用来固定主钢筋的位置而使构件(梁或者柱)内各种钢筋构成钢筋骨架的钢筋。
分单肢箍筋、开口矩形箍筋、封闭矩形箍筋、菱形箍筋、多边形箍筋、井字形箍筋和圆形箍筋等。
用来满足斜截面抗剪强度,并联结受力主筋和受压区混凝土使其共同工作,止匕外,用来固定主钢筋的位置而使构件(梁或者柱)内各种钢筋构成钢筋骨架的钢筋。
分单肢箍筋、开口矩形箍筋、封闭矩形箍筋、菱形箍筋、多边形箍筋、井字形箍筋和圆形箍筋等。
11.剪切破坏的三种情况
斜拉破坏:
当剪跨比较大(l>3)时,或箍筋配置不足时出现。
此破坏系由梁中主拉应力所致,其特点是斜裂缝一出现梁即破坏,破坏呈明显脆性,类似于正截面承载力中的少筋破坏。
斜压破坏:
当剪跨比较小(l<1)时,或箍筋配置过多时易出现。
此破坏系由梁中主压应力所致,类似于正截面承载力中的超筋破坏,表现为混凝土压碎,也呈明显脆性,但不如斜拉破坏明显。
剪压破坏:
当剪跨比一般(l1~3)时,箍筋配置适中时出现。
此破坏系由梁中剪压区压应力和剪应力联合作用所致,类似于正截面承载力中的适筋破坏,也属脆性破坏,但脆性不如前两种破坏明显。
12.单向板双向板
楼板一般是四边支承,根据其受力特点和支承情况,又可分为单向板和双向板。
在板的受力和传力过程中,板的长边尺寸L2与短边尺寸L1的比值大小,决定了板的受力情况。
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小于或等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
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单向板计算但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数量的分布钢筋,以承担长跨方向的弯矩。
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或等于3.0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
另外两边支撑的板应按单向板,四边支撑的板按双向板计算。
13.塑形较线的画法
将板上连续出现的塑性较连在一起而形成的连线称为塑性银线,也称为屈服
线。
正弯矩引起正塑性银线,负弯矩引起负塑性较线。
塑性较线的基本性能与塑性较相同。
从钢筋屈服到混凝土被压碎,截面不断绕中和轴转动,类似于一个
14.塑形较线
将板上连续出现的塑性较连在一起而形成的连线称为塑性银线,也称为屈服线。
正弯矩引起正塑性银线,负弯矩引起负塑性较线。
塑性较线的基本性能与塑性较相同。
从钢筋屈服到混凝土被压碎,截面不断绕中和轴转动,类似于一个较。
由于此校是在截面发生明显的塑性形变后形成的,故称其为塑性较。
15.框架结构的几种常见破坏形式(有些分成了具体的建筑框架结构破坏,没太分清)
(1)弯曲破坏
当hwj/lo稍小,框架梁、柱配筋较少而砌体强度较高时,易发生这种破坏。
此时梁的纵向钢筋先屈服,在跨中形成一个塑性较(拉弯较)。
此后,按第二批塑性较位置的不同,可能出现两种弯曲破坏机构:
其一为框架梁端部负弯矩使梁两端上部纵筋屈服,又增加了两个拉弯较,形成框架梁弯曲破坏机构;具二如单跨底层框支柱上端截面外侧纵筋屈服,增加了两处压弯较,形成框架梁一柱弯曲破坏机构。
(2)剪切破坏
当框架梁、柱配筋较多承载力较强而墙砌体强度较低时,在一般的高跨比情况下,靠近支座的墙体会出现斜裂缝而发生剪切破坏。
根据破坏成因的不同,可分为两种:
当墙梁的高跨比较小,墙体的主拉应力超过墙体复合抗拉强度时,墙体会沿灰缝
发生阶梯形斜向裂缝;倾角一般<450,是为斜拉破坏;当墙梁的高跨比较大,主压应力易超过砌体的复合抗压强度,在墙体上形成斜裂缝,裂缝的倾角一般为550-600,成为斜压破坏,若斜压裂缝延伸人框架的梁柱节点,则产生劈裂破坏。
(3)弯剪破坏
当框架梁与墙砌体强弱相当,即梁受弯承载力和墙体受剪承载力接近时,梁跨中竖向裂缝开展后纵筋屈服,同时墙体斜裂缝开展导致斜压破坏,终于梁端上部钢筋或柱顶截面外侧钢筋屈服,框支墙梁发生弯剪破坏。
弯剪破坏其实是弯曲破坏和剪切破坏两者间的界限破坏。
(4)局压破坏
当墙体高跨比较大,支座上方应力较集中时,会发生支座上方墙体的局部受压破坏或框架梁柱节点区的局压破坏。
16.剪跨比
剪跨比指构件截面弯矩与剪力和有效高度乘积的比值。
简支梁上集中荷载作
用点到支座边缘的最小距离a(a称剪跨)与截面有效高度h0之比。
以入=a/h0表示。
它反映计算截面上正应力与剪应力的相对关系,是影响抗剪破坏形态和抗剪承载力的重要参数。
17.轴压比
轴压比指柱(墙)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
它反映了柱(墙)的受压情况。
18.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是指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
承载力与按罕遇地震作用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对排架柱,指按实际
配筋面积、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轴向力计算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与按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弹性地震弯矩的比值。
19.框架结构的优缺点
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较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
框架建筑的主要优点:
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有利于抗震,节省材料;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设计处理好也能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浇注成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
框架结构体系的缺点为:
框架节点应力集中显著;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小,属柔性结构框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所产生水平位移较大,易造成严重的非结构性破性;钢材和水泥用量较大,构件的总数量多,吊装次数多,接头工作量大,工序多,浪费人力,施工受季节、环境影响较大;不适宜建造高层建筑,框架是由梁柱构成的杆系结构,其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特别是水平方向的(即使可以考虑现浇楼面与梁共同工作以提高楼面水平刚度,但也是有限的),它的
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其总体水平位移上大下小,但相对与各楼层而言,层间变形上小下大,设计时如何提高框架的抗侧刚度及控制好结构侧移为重要因素,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当高度大、层数相当多时,结构底部各层不但柱的轴力很大,而且梁和柱由水平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整体的侧移亦显著增加,从
而导致截面尺寸和配筋增大,对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就可能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合理使用,在材料消耗和造价方面,也趋于不合理,故一般适用于建造不超过15层的房屋。
20.框架结构设计时,应该满足的要求
1.确定结构方案和结构布置
2.初选构件及材料
3.框架弹性位移验算
4.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5.多遇地震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6.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7.竖向荷载作用下平面屋盖和楼盖设计
8.内力组合及最不利内力
9.梁、柱截面设计
10.梁柱节点延性构造要求
11.基础设计
1.梁板减小裂缝的措施?
(精简)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
)表面涂抹适用范围:
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
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
不漏水的裂缝。
表面贴补适用大面积漏水。
2.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0.3mn),作业简单,费用低。
3.灌浆法:
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使用.
4.结构补强法:
适用于因超载,裂缝长期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等原因造成的裂缝。
2.矩阵位移法中同号相加,对号入座的意义?
首先确定单元定位向量,在单元刚度矩阵中,元素按局部码排列,也就是元素按局部码“对号入座;在单元贡献矩阵中,元素按总码排列,也就是元素按总码“对号入座”。
再将各贡献矩阵中的元素累加形成总刚度矩阵。
意义:
与传统位移法殊途同归,按各单元对整体做出的有效贡献,最终累加形成总刚度矩阵,逻辑清楚。
3.地基承载力与地基强度的区别?
地基强度是指建筑物地基在荷重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通常以地基容许承载力来表示。
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土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荷载
4.力矩分配法传递系数,分配系数?
(大概)
分配系数:
表示本杆的转动刚度除以围绕此结点所有杆的转动刚度之和。
(特
点:
汇交于同一结点的各杆的分配系数之和等于1)
传递系数:
当近端有转角时,远端弯矩和近端弯矩的比值。
(与远端的支撑
情况有关)
5.多层房屋边柱的最上面两层配筋较多问题?
(找不到)
6.多层框架结构哪里先坏?
(找不到)
7.等效结点荷载何为等效?
非结点荷载的处理:
根据位移等效的原则,首先对结点的位移加以阻止,得到各单元的周端力,然后取消约束即将上面得到的周端力反号后作为荷载加在结点上,就得到了等效结点荷载。
8,自振频率刚度相关km
K-刚度系数(质点沿振动方向发生单位位移时,需在质点上施加的静力)
自振频率co=(k/m)A(1/2)(结构的刚度K及质量M
9,混凝土破坏三阶段?
适筋受弯构件正截面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I阶段荷载较小,梁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阶段,随着荷载增加,弯矩加大,拉区边缘纤维混凝土表现出一定塑性性质。
第II阶段弯矩超过开裂弯矩Mcr,梁出现裂缝,裂缝截面的混凝土退出工作,拉力由纵向受拉钢筋承担,随着弯矩的增加,受压区混凝土也表现出塑性性质,当梁处于第R阶段末Ra时,受拉钢筋开始屈服。
第田阶段钢筋屈服后,梁的刚度迅速下降,挠度急剧增大,中和轴不断上升,受压区高度不断减小,受压区混凝土边缘纤维应变也迅速增长,塑性特征表现得更为充分,受压区压应力图形更为丰满。
弯矩再增大直至峰值,达到截面的受弯承载力极限值Mu,此时,边缘纤维压应变到达(或接近)混凝土受弯时的极限压应变,标志着截面已开始破坏,称为第三阶段末。
第I阶段末的极限状态可作为其抗裂度计算的依据。
第n阶段可作为构件在使用阶段裂缝宽度和挠度计算的依据。
第田阶段末的极限状态可作为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的依据。
10.独立基础底面积1M,10M基底反力一样,哪个沉降大?
1M的大,单位面积承受的力大
11.极限概率设计法?
将工程结构的极限状态分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两大类。
按照各种结构的特点和使用要求,给出极限状态方程和具体的限值,作为结构设计的依据。
用结构的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度量结构可靠度,在结构极限状态方程
和结构可靠度之间以概率理论建立关系。
这种设计方法即为基于概率的极限状态设计法,简称为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12.内力包络图竖标表示什么?
梁的内力包络图分为弯矩包络图和剪力包络图。
弯矩包络图竖标表示将各截面的最大、最小弯矩值分别用曲线连接。
剪力亦同。
13.若平截面假定不满足,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找不到)
我自己认为,应力计算公式的前提是满足平截面假定,如果实际情况不满
足,应该就不能用公式计算,不然会有较大误差,但如果能控制一些条件,应该能把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
14.内力图和影响线的区别?
结构在外力作用下,会产生内部力,通常将内力随截面位置变化的情况绘成图形,这种图形叫内力图,一般建筑上就三种:
剪力图、弯矩图,轴力图,这是配筋的基础。
影响线是单位移动荷载对某一量值的影响,利用叠加原理,可求其他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影响。
如果内力图主要是研究固定或静止荷载对结构作用的话,那么影响线就是研究结构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变化和计算问题,这就是区别
(剪力墙)
1:
什么是剪力墙结构体系?
剪力墙结构是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
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这种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
2:
剪力墙结构房屋的承重方案有哪些?
墙体的承重方案有:
(1)小开间横墙承重。
每开间设置一道钢筋混凝土承重横墙,间距为2.7m3.9m横墙上放置预制空心板。
这种方案适用于住宅、旅馆等使用上要求小开间的建筑。
具优点是一次完成所有墙体,省去砌筑隔墙的工作量;采用短向楼板,节约钢筋等。
但此种方案的横墙数量多,墙体的承载力未充分利用,建筑平面布置不灵活,房屋自重及侧向刚度大,自振周期短,水平地震作用大。
(2)大开间横墙承重。
每两开间设置一道钢筋混凝土承重横墙,间距一般为68m楼盖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梁式板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具优点是使用空间大,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自重较轻,基础费用相对较少;横墙配筋率适当,结构韵延性增加。
但这种方案的楼盖跨度大,楼盖的材料增多。
(3)大开间纵、横墙承重。
仍是每两开间设置道钢筋混凝土承重横墙,间距一般为8m左右。
楼盖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或在每两道横墙之间布置一根进深梁,梁支承于纵墙上,形成纵、横墙混合承重。
从使用功能、技术经济指标、结构受力性能等方面来看,大间距方案比小问距方案优越。
因此,目前趋向于采用大间距、大进深、大模板、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的剪力墙结构体系,以满足对多种用途和灵活隔断等需要。
3:
剪力墙在房屋设计中应如何布置?
剪力墙的布置应遵循“均匀、分散、对称、周边”的原则。
均匀、分散是指剪力墙直片数较多,均匀、分散布置在建筑平面上。
对称是指剪力墙在结构单元的平面上尽可能对称布置,使水平力作用线尽可能靠近刚度中心,避免产生过大
的扭转。
周边是指剪力墙尽可能布置在建筑平面周边,以加大其抗扭转内臂,提
高其抗扭转能力。
1.双向布置:
剪力墙布置成T型、L型、I型等。
2.上下连续:
贯穿全高、避免刚度突变。
使结构刚度连续而且变化均匀
3.左右对称:
可减少结构的扭转。
4.避免错洞:
洞口宜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联肢墙。
4:
剪力墙的厚度在设计中是如何要求的?
剪力墙的厚度一般是根据结构的刚度、承载能力以及构造要求确定的;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剪力墙,其在底部加强区的厚度宜适当增大。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剪力墙的厚度及尺寸应满足下列最低要求:
(1)抗震等级为一、二级剪力墙的厚度不应小于楼层高度的1/20;且不小于160mm其底部加强部位的墙体厚度不小于层高的1/16,且不应小午200mm当底部加强部位无端柱或翼墙时,截面厚度不宜小于层高的1/12。
(2)抗震等级为三、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厚度不应小于楼层高度
的1/25,且不小于140mm其底部加强部位的墙体厚度不宜小于层高的1/20;
且不应小于160mm
5:
剪力墙结构对混凝土强度等级有何要求?
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剪力墙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不宜高于C6Q
6:
剪力墙有哪几种类型?
洞口是否存在、洞口的大小和形状以及位置的不同将影响剪力墙的受力性能,剪力墙接受力特性的不同可分为四类,即整体墙、整体小开口墙、联肢墙、壁式框架几种类型。
(1)整体剪力墙。
无洞口的剪力墙或剪力墙上开有一定数量的洞口,但洞口的面积不超过墙体面积的16%且洞口至墙边的净距及洞口之间的净距大于洞孔长边尺寸时,可以忽略洞口对墙体的影响,这种墙体称为整体剪力墙。
(2)整体小开口墙。
当剪力墙上所开洞口面积稍大,超过墙体面积的16%寸,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这类剪力墙截面的正应力分布略偏离了直线分布的规律,变成了相当于在整体墙弯曲时的直线分布应力之上叠加了墙肢局部弯曲应力,当墙肢中的局部弯矩不超
过墙体整体弯矩的15%寸,其截面变形仍接近于整体截面剪力墙,这种剪力墙称之为整体小开口墙。
(3)联肢墙。
当剪力墙沿竖向开有一列或多列较大的洞口时,由于洞口较大,剪力墙截面的整体性已被破坏,剪力墙的截面变形不再符合平截面假定。
这时剪力墙成为一系列连梁约束的墙肢所组成的联肢墙。
开有一列洞口的联肢墙称为双肢墙,当开有多列洞口时称之为多肢墙。
(4)壁式框架。
当剪力墙的洞口尺寸较大,墙肢宽度较小,连梁的线刚度接近于墙肢的线刚
度时,剪力墙的受力性能已接近于框架,这种剪力墙称为壁式框架。
7:
什么是剪力墙整体工作系数a
反应了连梁总转角刚度与墙肢总线刚度两者的相对比值,是一个无量纲的系数。
8:
如何判断剪力墙的类型?
(1)当无洞口或有洞口但洞口面积小于墙总立面的16%寸,按整体墙计算。
(2)当a<1时,忽略连梁对墙肢的约束作用,各墙肢按独立墙肢分别计算。
(3)当1&a<10时,且Ia/I&Z时,可按联肢墙计算。
|
(4)当口>10时,且1/0Z时,可按整体小开口墙进行计算。
(5)当a>10时,且IJI>Z时,按壁式框架计算。
(其中Z值可查表知,I为剪力墙对组合截面形心轴的惯性矩,Ia=I-Eli
li为第i个墙肢对自身形心轴的惯性矩。
)
剪力墙根据有无洞口、洞口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形状等可分为四类,即整截面
墙、整体小开口墙、联肢墙和壁式框架。
(1)整截面墙,指没有洞口的实体墙或洞口很小的剪力墙,其受力状态如同竖向悬臂构件。
当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