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x
《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发生的变化: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改变,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却出现了相对严重的态势。
这实在令人费解,迫人深究。
尤其在我们师资薄弱的农村小学,老师在推行新课程理念与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尚处在摸索阶段,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还处于浅层次上,还没能将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高度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加具与提早了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无论是数学学习兴趣还是数学学习能力,原本在初中才有的现象,现在在小学阶段已经普遍存在,数学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正在急速扩大,这使我们许多教师感到担忧。
2、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
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导致家长大量精力都在改善家庭经济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
我们农村小学家长外出打工的子女较多,只是在爷爷奶奶的隔辈亲的教育下,在语言、生活习惯、性格、行为习惯养成、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培养都与现在教育不同程度的差异。
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
过早地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努力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以至于小小年纪就成为了老师、学生、家长眼中的“差生。
3、当前我校正处于创建学习型学校和以质量、科研兴校时期,为了确实贯彻《新课标》的任务与要求,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视学生主体差异意识,阻止“好生与差生差距越拉越大”这种现象的蔓延,有效遏止学生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趋势,是我们全体数学老师一个急与解决的问题,为此由本人主持的课题“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由此展开,并成功在漫湾镇中心小学实验。
此实验从2016年11月8日立项后启动,协助参与课改年级为三年级3个班,实验教师6名,平均年龄35岁,学历全部合格,在实验中,我们利用调查分析法(问卷式调查)、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观察分析法、总结法
(二)研究的必要性
研究小学数学两级分化的成因与对策是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也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我们漫湾中心小学,由于教师的编制紧张,所以教学任务繁重、研究时间少,其次农村教师的新教育理念来的相对比较慢,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对新课程、新理念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性,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低、课堂目标不能很好达成、教学质量低的现象。
所以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外化为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是我们小学数学老师整体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
新课程呼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彻底改变已往教学课堂“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导致的“目中无人”状况,无疑是这次“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的追求,显然运用数学知识,认识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衡量一个学生学好数学的一项重要指标。
但是,几年的“课改”实践证明,我们的愿望不仅没有达到,相反,学生的两极分化似乎变得更加严重。
大多数一线教师感受到的是,课堂上,能够回答有点难度问题的学生不仅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并且数量也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小组事实上也只能依靠那么几个人支撑。
目前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以前提前的趋势,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因此,我们开展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构筑和谐师生关系意义重大。
本文结合我校近几年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析。
二、理解与研究假设
1、对课题的理解
两极分化中的关键词为“两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可将其解释为两个极端,延伸结合到我们教学来说,一个极端为优秀,即优生;另一个极端为学困生,即差生。
其次,优生与差生是相对而言的概念。
在班级中,两极分化刚产生时,优生占少数,差生也占少数,而既不是优生又不是差生的人数占绝大多数。
只有当两极分化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不仅差生的数量有变化,而且,差生与优生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就是两极分化。
而两极分化又是一个比较客观的现象,因为学生之间肯定是存在差异的,肯定是不平衡的,但是两极分化确实不应该扩大。
从心理学上来说,正常情况下的差异应该符合正态分布。
教育理论表明,在正确或正常的教育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该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状态。
如果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那是不正常的,需要在教学和教育上找原因。
2、假设
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了,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
但是,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也日趋严重。
如果能通过对我们农村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分析,找到突破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进行针对性改革,以达到减缓学习的两极分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学困生解“困”,使每一个孩子在知识技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让我们每一位农村完小的孩子爱上数学,走出两极分化的枷锁,让每个孩子都争当学习的主人。
三、预设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制定本课题目标: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
四、内容与策略
(一)关注学生,减少两极分化
1、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争取人人学有所成。
在我们农村山区学校往往存在着一个很大问题——基础差异。
因此我们要从分析学生基础开始入手,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每一个学生在基础上找回学习的自信。
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且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设计的趣味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孩子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想到自己是教师,其次才是数学教师。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在不同方面都会有各自的才能,别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改进教学方法,缓解两极分化
1、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
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2、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
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条件。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
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跟着提高。
3、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着核心人物,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只能在边上默默无语。
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小组成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让学困生也学有所获。
(三)、完善教学评价,从新认识两极分化
1、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
教师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不能太单一。
多元智能理论分析:
有些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不突出,但运动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学生可能数理逻辑智能不突出,但音乐智能非常出色。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语文、数学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从多种角度、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学生。
2、评价要因人而异,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
(四)改善学习环境,驱除两极分化
1、用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生到学校不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还有多种需要,包括情感交流的需要,特别是留守孩子和家庭环境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要帮助和鼓励他们自强自立。
在校内,班级里为他们营造愉快的氛围,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
促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建立自信,找到温暖的感觉。
2、家校互动,还孩子一个愉快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环境。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尤为重要。
农村家长有的长期外出打工,有的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在家庭管理上过分的放任自流……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力所能及的要家长改变一些教育观念:
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多关注孩子的成长。
还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法(问卷式调查)、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观察分析法、总结法
五、研究步骤
教师遵循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教学进程,从容易到稍难,从笼统到细致一步一个脚印,引领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
1、准备阶段(2016.11——2017.03)
内容:
确定具体的实验对象,联系相关的学科教师予以帮助,请教育骨干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出简单的实验构想。
2、实施阶段(2017.03—2017.10)
第一实验阶段(2017年3月—2017年7月)
(1)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调查,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题阶段研究总结及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第二实验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0月)
(1)课题组交流、研讨。
(2)在第一实验研究基础上扎实进行实践性研究,形成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17.11——2013.12)
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撰写论文、案例及课题研究总报告。
预期成果
1、文本类成果:
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个案等。
2、实践类成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两极分化现象有效控制。
(2)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