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英语学困生 消除学生两极分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8141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化英语学困生 消除学生两极分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转化英语学困生 消除学生两极分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转化英语学困生 消除学生两极分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转化英语学困生 消除学生两极分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转化英语学困生 消除学生两极分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化英语学困生 消除学生两极分化.docx

《转化英语学困生 消除学生两极分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化英语学困生 消除学生两极分化.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化英语学困生 消除学生两极分化.docx

转化英语学困生消除学生两极分化

   转化英语学困生消除学生两极分化

裘小利

摘要:

解决两极分化问题的关键是进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本文试从学生本身、教师原因及学生学习环境等三方面论述学困生的成因以及有效对策。

关键词:

两极分化;学困生;兴趣

作者简介:

裘小利,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任教于浙江省绍兴市马山镇中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教师神圣的天职。

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因此,笔者认为如何运用新课标理念,转化英语学困生,使其英语学习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解决两极分化,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学困生及成因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在听、读、写、算以及推理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困难,学习成绩低下,学习心理有障碍,学习方法不对头的学生。

  通过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学困生的形成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

  1.不良的社会教育环境是学困生提早出现的温床

  当代小学英语教学显然是在蓬勃发展。

然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分注重课堂气氛,不顾实效的做法,加上评价机制的几乎缺失等现象与初中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这导致更多的学生因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而过早地失去了学习信心。

  2.初中生自身特质是学困生产生的潜在主因

  在七年级的英语课堂上,部分学生因学习基础从一开始就跟不上全班的学习步伐,成了英语学科的学困生。

接着,学困生因无明确的学习目标,用消极悲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学习,进而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造成更多的困难。

他们处在身心发育阶段,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基本上没有预习和复习等好习惯。

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

如果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继续加大分化的程度。

  3.教师和教学的因素增加了学困生形成的机会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仍有不少老师认为:

上课就像师傅带徒弟一样。

然而教材的内容多,学生只听不练,就会毫无听课热情。

而且课堂不合理的评价导致同学间合作很少,无法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合作学习教学体系。

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所引起的消极情绪体验先是改变学生的情感生活,进而造成困难学生的学习难以回复。

  二、对学困生转化的有效对策初探

  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怎样聪明的问题。

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内外因出发,把学困生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1.加强小学与初中英语的衔接是转化的基础

  小学英语是初中英语的基础,初中英语是小学英语的延续。

所以,小学英语教学应力争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过早出现两极分化,为自然地向初中英语过渡创造条件。

  2.改变学困生的不利内因是转化的关键

  

(1)帮助学困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有许多学生对失败感到羞耻,却不做任何努力来改变现状,是因为他们把长期的学业失败归因于稳定不变的不可控制的内部因素,于是他们产生了这样一种信念:

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避免失败。

于是他们在课堂上既不以掌握知识为目标,也不以成绩为目标,而是以应付师长,打发时间为目标。

这时,教师应当用“勤能补拙”的道理激发其学习动机。

给学困生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而且经常检查这一目标,及时修改目标,一旦发现给他们订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让其在不断的成功中改变“拙”的观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授人以鱼不及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学法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起始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学会国际音标,避免因使用汉字注音而造成的发音错误;勤于读写,做好预习工作,帮助他们多次温习音标掌握单词的拼读规律正确发音,熟悉词性及词义,试读课文,翻译等;同时要求学困生开展课外阅读,先选择一些生词少,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又有趣的文章,教会他们查字典。

总之,让点滴的成功促使他们扩大外语的接触面,提高单词的复效率,奠定较好的外语基础。

  3.建立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是转化的实质

  

(1)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上好每一堂课,从仪表到一言一行向学生传递出热爱并热衷于教学活动的信息,以期学生报以专心和热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学成功发展的第一步。

  

(2)绝大部分学生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和艺术,以简洁、明快、幽默的语言,以流利的英语口语直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把教学活动搞得生动有趣点。

安排适当的课堂游戏活动:

快速反应;竞赛评奖;角色扮演等;根据初中生表现欲强的特点,组织学生表演有关问路,购物,打电话,看医生等交际性强活动,且引入竞争机制,比一比谁演得最好,谁是最佳搭档,评出最佳主角和配角,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则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善于运用实物,模具,动作表情及电教设备等生动的直观手段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消除学生的厌学,弃学情绪。

  (3)现行中学英语新教材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交际功能和文化渗入。

教材内容中有不少是关于西方国家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的材料,另外还有大量关于人类面临的热点问题的材料。

这些材料能激发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渴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挖掘。

  (4)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鼓励学生在课内认真学习,课外补充完善所学知识。

教师可组织适当的竞赛、课外阅读、英语角、英语板报等活动形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法于课内,收效于课外”。

    (5)有效的沟通促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各有所得,而不能只顾几个优秀生。

可以把新知识分成几个层次,不强求每个学生一次能够全部掌握;也可以采取不断复现,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采取以旧带新的方式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励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增强后进生的学习自信心。

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对后进生的大胆参与教师应给予“特殊的评价”。

如:

“Iamsogladyoucandoitsowell”,“Youhaveagoodidea”,“I’msureyou’lldobettersoon”等等带有赞扬或勉励的“特殊评价”相信会比“Good”,“Thankyou”等一般性评价更能让后进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和信任,从而更能鼓励,帮助他们建立“我也能学好英语”的信心。

    从心理上来讲,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尊重,只有在人格上受到尊重和爱护,他们才能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如正准备上“现在进行时”,有后进生不认真听课,在画画。

我们并不用当场批评他,而是故作惊讶地问他:

"Oh,whatareyoudoingnow"一边说一边将后一问句写在黑板上,接着又问:

“Areyoupaintingnow”,“Oh,ishepainting?

Yes,heis.”说完将句子写在黑板上,由此引出该堂课的新知识。

这样既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又有效地维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

结果该生在好奇中停下了小动作,在同学们轻松掌握了该课语法知识的同时,他也学会了“现在进行时态”。

这不就是老师们所追求的吗?

  (6)让发展性评价成为学生转化的关键。

每一位学生心灵深处都有学好英语和做好学生的愿望,教育的使命就是保护和强化这种愿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要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例如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如果他上次测验考了32分,这次考了45分,我们都应该加以鼓励要让他知道,这7分是努力的结果,只要努力,就会提高,就会成功。

  4.加强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是校外转化的渠道

   外语是一门语言,要进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课后训练,没有家长的积极配合,学困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要抓住家长一般都关心孩子学习这一特点,多和他们联系,争取他们督促孩子做作业,听磁带,背书,默单词等,这对学困生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未来的社会竞争是激烈的,激活学困生,消除两极分化,让所有的学生轻松快乐地汲取知识,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活动中来,让所有的父母都为自己的孩子自豪、让所有的老师为自己的学生感到骄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2]刘明阳.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11).

[3]吕吉尔.关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4).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能力两极分化现象

成因探源与改进策略

岱山县高亭中心小学何海明

一、现实观察:

两极分化真的严重了吗?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本次“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的追求之一。

从这个理念至少让我明白了两点:

一是教师不能放松任何一个学生,要让所有的孩子得到发展。

其二是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减少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

为了这个理念和追求,我们的一线老师为此花了很多的心血和努力。

但几年新课程实施下来,两极分化的现象不但没有减少,似乎变得更加严重了。

令大多数一线教师感到困惑的是:

课堂上,能够回答有点难度问题的学生不仅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并且数量也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小组事实上也只能依靠那么几个人支撑。

原来的两极分化在五、六年级才出现,而现在二、三年级的时候就很严重了,两极出现了提前分化的现象。

原来低段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能考上九十分,甚至100分的很多,现在很多学生都只能考七、八十分,感觉中差生增加了很多,自信心少了不少。

其实也并非普通一线教师的课堂如此,如果敢于实事求是,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成功人士,所谓“课改”成功的地方,似乎也少有例外。

在笔者曾经参加过的“名师之约”全国小学数学观摩课上,浙江的朱乐平老师上了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

朱老师不管在课的设计还是个人的魅力都是一流的,但是在课堂上不管是交流还是回答稍有难度的问题,能回答的总是那么几个人,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

而朱老师对课堂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并没有特别的照顾,而是按教案上下去。

我想虽然公开课有一定的特殊性,但至少要体现教学的差异性,应该充分关注学困生。

我想如果平时课堂也如此,那两极分化要不形成也难呀。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确实在加剧,我们应对这个现象予以密切关注,通过深入的观察思考与认真扎实的研究,解决如此严峻的现实问题,可以说已经刻不容缓。

二、现象透视:

到底是谁惹的“祸”?

人的差异性是永恒的,两极分化问题以前也有,但为什么在新课程中特别突出?

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哪?

在上月的全省小学数学农村课改研讨会上,就有一位老师询问了省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

斯苗儿老师认为造成两极分化严重的因素主要在于老师,在于老师不正确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否定了其他的一些因素。

那老师真的要承担所有的责任吗?

和教材的变革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还和其他哪些因素有关系哪?

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哪?

带着这些困惑我走访了我们学区大部分的新教材实验老师,查阅了很多资料,从中了解了一些原因:

1、教材原因

从很多老师那里得到的信息是影响两极分化加剧的因素和教材非常有关,这和斯苗儿老师的观点是不同的。

以个人之见,我认为两极分化和教材还是有很大关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教材难以适应的跳跃性

浙教版老教材是以知识系统为中心,例题与后面的练习配套,比较注重知识的落实,便于教师理清思路也适合学生自学;而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虽然趋于生活化,情境图很漂亮,教材内容更吸引学生。

但在选择有些教学材料时忽略了学生现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原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积累,过高地估计了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的认知水平,让很多教师难以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比如在第四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第二课时是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一个课时让学生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学会正确使用小括号,并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老教材在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上册分别先学习了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然后再让学生用小括号去解决问题,前后大概需要5教时。

新教材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根本没有出现过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到了第四册就直接出现使用小括号来解决问题,教师即便是铺垫得再好,学生也一头雾水。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出现后小括号就消失了,到了第六册才重新出现,这样的过度太陡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比如三下年级第一次出现了被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而例题却直接是238÷6,出现了既首位不够除看第二位又有余数的情况。

而在旧教材的处理上应该还有前面两个例题的铺垫如428÷2再528÷2、538÷2、最后才能出现238÷6。

更不能理解的是,在后面的练习五中出现100÷2、200÷5这种被除数有0的并且首位比除数小的的除法,让学生无从下手,例题间的过度太快,教材编写的跳跃性实在太强。

智力好的学生还能勉强跟住,但稍微水平差点就要落伍了。

(2)教学内容的提前与相对难度增加

新课改很大程度是要改革原有教材中难、偏、繁、杂的教学内容。

与省编教材相比,人教版教材确实在这方面有所改变,比如降低了计算的难度,删除了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习题、改变了呆板的文字描述等等。

但教材中教学内容的提前和新增加的内容难度也不低。

比如新增加的《数学广角》原是课外活动课的内容,应该是有难度的,原来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掌握。

但现在却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虽然在考试中占的比例不多,但对于视分数为宝贝的老师来说,能多得一分是一分,同样会投入比较多的精力。

教学中好的学生一节课就能掌握,差的学生四五节课还补不过来;又如一年级教材就引入了统计和“认识时间”,难度相当于三年级的数学,三年级下册的“认识时间”难度相当于四年级的下册。

虽然“时间”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常见的知识,并不是很陌生,应该是很有生活经验的。

但这对于城市的学生可能是这样,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算经过的时间是煞费老师心思,很多学生总是不得要领,造成老师教学时间的延长和补差时间的增加,增加了老师与学生的负担。

所以教学内容的实际增加和教学时间的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3)辅助教材多样,干扰教师的目标定位。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各种辅助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每种教材都用其独特的优点吸引着需求者。

如数学每天练习的就有《一课一练》、《一课三习》、《一课四练》、《每课一练》各种不同出版社又有不相同的名称。

单元类的如《过关检测》、《单元训练》、《考吧》、《1+1精练》、《期中、期末冲刺》……学生在练习中,常常会发现有些习题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在这些辅助教材中却出现,而且难度还不小。

于是教师的目标就确定不了了,到底是以教材为准还是以教辅材料为准?

到底教学目标定在哪里哪?

于是,“靠上不靠下”成了老师教学的法宝,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可以说辅助教材的不规范和与教材的不配套也是造成了两极分化严重的一个隐性因素,干扰很大,但却难以被觉察。

2、教师原因

(1)教师辅差意识的缺失。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的冲击是巨大的。

很多教师以为新理念一来,原来好的传统做法都是不对的,我们不用再象过去一样重视知识与技能了,追求的是一种热闹的课堂氛围,眼中只留下了那些敢于发表意见的优等生,失去了我们传统的"补差"意识 。

虽然学生自身素质差异是造成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但是教师如果缺乏整体观念,没有原有的"培优补差"意识,也会加剧两极分化。

(2)教师理解教材能力的缺乏。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比如要让教师放弃教了这么多年的老教材,重新理解新教材,重新备教案、制作课件等等,这些都给老师们带来不少压力和挑战。

而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很多的教师都是原来民办教师转正,原有的知识结构远远跟不上这种变化。

虽然现在的校本培训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由于已经固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又使他们懒得去学习、去反思,所以整体上提高并不大,常常是说的和做的是两张皮。

这也间接造成了教师对教材理解能力的不足,以至于常常过度拔高要求,造成两极分化加剧。

(3)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方式是启发式,教师启发,学生听,教学的目标是就低不就高,差生掌握了,整个班级的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新课程中强调变革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工夫,但是如果探究学习操作不好,就会造成能力强的学生愿意去探究,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成为了教学的旁观者。

这样,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如果对合作学习或者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掌握不好,或不能正确使用,就可能会造成两极分化扩大,教学方式也是造成两极分化的一个因素。

3、学生自身原因

(1)家庭的早期教育。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众所周知。

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也是其精神世界的开拓者。

但学习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文化层次高的家长理念新,家庭氛围民主,善于鼓励孩子学习;文化层次低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表现为松懈和被动教育。

目前早期教育的差异更大,现在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都非常重视早期的教育。

无论在家还是在校早早地开始关注自己孩子的还没学的东西,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

学习内容提前化促使一年级新生基础差异提前化,这必定给今后的分化提供了条件。

特别是新教材中,虽然教学的内容不是很难,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却很高。

很多孩子由于识字量问题、看图能力的问题造成他们学习上的障碍。

优秀的学生越学越有信心,越有兴趣,他们体验着优秀成绩给自己带来的成功感,而恰恰相反,一开始就落后的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困难,越来越缺乏信心,他们之间的差距势必越来越大。

由此可见,学生提前出现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起点差距大了。

(2)学生的学习行为。

研究调查已经表明超常儿童和低能儿童都是极个别的,但为什么智商相当的孩子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会有很大差距?

我想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是否明确是主要原因,而由此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的学生养成了预习习惯,能主动思考,努力理解,提前消化一些问题,能带不懂的问题有准备地进入课堂。

在数学课堂上,这些同学能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大胆开口,勇于实践,效果就好。

而另一些同学沉默少言、羞于开口,懒于实践,效果则相反。

同时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新教材。

新教材强调合作与探究能力,如数学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出现“开天窗”的现象,有题目没答案或者有题目多个答案,要求学生自行发挥,这就增加了难度。

三、 对策思考:

敢问路在何方?

 1、用活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明确哪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替换例子等。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都会让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所以不存在一个教师全部使用探究学习,或者全部采用讲授学习的教学方式。

有的老师觉得:

差5分钟就下课了,我该讲的教学规律才出来,还没有进行巩固,怎么办?

如果前一节课已经进行了探究,这节课就可以直接进行讲授。

教学时要注意的是:

该探究的时候就要放开手去探究,该记忆模仿时就要要求学生记忆模仿。

我们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孩子寻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式。

2、分层教学,体现个性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方式,是减少两极分化加剧最好的做法。

教学时主要做好两个分层:

练习与批改。

练习是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数学练习。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练习安排上,往往让全班学生在同样长的时间里做同样的题。

结果是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分层练习的具体做法是:

教师在每堂数学课上,设计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供学生自主选择:

A级,基本题,模仿性练习,要求全班学生都必须掌握;B级,提高题,发展性练习,为数学中等和中等以上水平学生设计的练习题;C级,深化题,创造性练习,为数学学习能力较高学生设计的练习题。

这类题目不要求人人会做,但鼓励人人思考、探索。

在学生练习中,教师要注意用较多的时间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指导,促其获得成功。

为了减小学生之间差异,教师的作业改评也要有个性化。

批改时,对优秀生的作业应高标准、严要求;对中等生的作业要具体指出错误所在;对差生的作业要尽量面批面改,像应用题、图形之类错误,还得当面订正示范。

讲评时,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以正面表扬为主进行讲评。

表扬必须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批评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不点名,不讽刺挖苦。

如对内向学生的作业,戒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讲评其缺点。

讲评要看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并加以鼓励,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学习,交流中促进成长

很多老师现在认为小组学习是造成两极分化严重的一种教学方式。

也有文章指出:

小组学习的提出是为了增强反馈程度,人们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到,以前的教学是教师一次只能与一个学生交流,跟大部分学生没有关系,所以才发展出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

但如果我们能利用好小组学习的特点,那对于困难生的帮助也是很大。

比如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班级中学差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更多的讲解和帮助,让学困生在第一时间里能跟上全班的学习速度。

就像斯苗儿老师所言:

“除了给中差生多讲讲以外,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了”,学生第一遍没有听懂,你就给学生讲第二遍、第三遍,多讲讲学生就懂了”。

我想我们平时也是这么做的,但要在40分钟时间里在全班面前多讲,可能时间不够,效果也不一定好。

如果放在小组学习的时候给学生个别去辅导,给学生多讲讲,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

4、家校互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走向成熟的标志,能使学生受益终生,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学习数学知识更为重要。

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单靠教师的教育,而是需要家校互动,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和家长的沟通,利用家长会等方式介绍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哪些学习习惯是不好的,使家长如何指导子女学习,心中有个谱。

为调动家长参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采用了多种方法。

如“家长作业督促制”——让家长督促学生检查家庭作业;“家长当一日老师制”——一些简单的试题交给家长批改;“家长学生合作制”——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些假期活动式作业,一起动手做做学具等等。

实践证明和谐的家校关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减少孩子们之间的差异。

两极分化的问题不管是从社会层面还是从学校层面来说都是永远存在的,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种策略,尽量减少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只要下有保底,中间差多大,老师们都能接受。

转化英语学困生消除学生两极分化

2009-6-510:

07:

30  文章来源:

《中学生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点击数:

732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

“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教师神圣的天职。

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因此,笔者认为如何运用新课标理念,转化英语学困生,使其英语学习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解决两极分化,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学困生及成因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在听、读、写、算以及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