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雕说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006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根雕说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从根雕说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从根雕说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从根雕说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从根雕说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根雕说起.docx

《从根雕说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根雕说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根雕说起.docx

从根雕说起

从根雕说起

  根雕是一种艺术品,因为它有着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一种“粗”和“自然”美,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自然的树根都具有这种美,为什么呢?

因为其中有根雕艺术家的加工或曰“手艺”在其内。

而这种手艺是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这种学习不仅仅只是手工上的熟练,而且更有大量的艺术实践、艺术经验的累积在其内。

它甚至需要制作者对于美术、雕塑、匀弧⒛酥烈衾趾屠范加蟹岣坏闹叮庑⒉皇撬腥硕级摹?

  看不懂的艺术品有很多,比如梵高、比如莫奈,听不懂得也很多,比如莫扎特和冷爵士,即使我们自认为懂得很多艺术品里,恐怕也有很多其实根本就会错了意,难道我们就可以对此妄自菲薄了吗?

对于艺术,你可以不喜欢,但你应该懂得尊敬别人的劳动,其实不仅仅是对艺术品,作为一个人来说,尊敬别人是起码的道德,否则,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尊敬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可以成为你学习的动力,即使你要证明某些东西其实是虚妄的,你也要首先掌握或者懂得其中的一些道理。

在现代诗歌和传统诗歌深深割裂和背叛的时候,往往听见很多人对古典诗词格律的批评,而我从内心深处,实在不敢加以认同,如果你连二十四韵部中的一个都背不下来,或者压根就没有最起码的研习过平仄格律,你根本就不会懂得用韵的长处和短处,也根本不会知道该怎样来控制诗歌的内在和音韵上的旋律、节奏、乃至跌宕,你又有什么资格来评判它的优劣?

  常见到很多人说起朦胧诗,却只知徐志摩而居然不知戴望舒,戴望舒一生仅存96首诗作,但其实其成就远在徐之上,即使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戴的许多作品仍属于优秀,而其对于白话文的准确使用也远在徐之上(个人一家之言),考虑到那个文白交替的特殊时代,新月派诗文里的若干缺点,后人的评价理应更公允一些。

  同样道理,对于西方文学理念冲击下的现代汉文学诗歌,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耐心去了解,艺不压身,多一些知识对你的诗歌绝对没有坏处。

我本人是个典型的保守型阅读者,对于里尔克、庞得等读的不多,外国的诗人只读过惠特曼、叶赛宁、普希金、泰戈尔、海涅等等较为古典的作品,比较现代的只读过一些德国和葡萄牙诗人的中文译作,算得上是比较落伍和读书少的,但是对于西方诗歌的写作技巧和理念,在订阅的十几年诗刊和网络中,间接的跟诗歌同好们也学到了一些,虽然有些我并不能完全认同,或者从心理上还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抵触,但是对于别人的努力,我一向是尊敬的,因为无论怎么说,诗歌都是一个“手艺”活,你可以不承认,但你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除非你能让所有的树根,不加雕琢,就成为真正的艺术品。

  拉拉杂杂说了些,可能有些跑题了,我本来就不是什么文章和辩论的高手,但愿能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

  另外,除了尊敬,文学评论还有一个起码的守则,就诗论诗,拿出你自己的论据来,随意的给人戴帽子,甚至不敢本着真诚的态度来争论,变幻着马甲,完全凭自己的喜好,带着自己的情绪来冷嘲热讽,都算不得真正的评论。

 接着从根雕的“粗”和“自然”美说起,

  根雕因为“粗”和“自然”而美,但并不是说不“粗”不“自然”的东西就不美,这个世界是因为纷繁和多姿多彩而美丽的,而不仅仅只有一种美丽。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就有官方和民间两大文化和艺术并存,既有官方的神也有民间的神,文化上有道有儒还有僧,诗歌流派大体上也有浪漫和现实两种,不仅中国,世界文化史上也一样。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差异也越来越大,人们的审美观点上的多种多样因此也是在所难免的,“浪漫”和“现实”这样的分类早就略显得单薄了。

因此,求同存异,相互包容的文学多样性,我们必须学会接受,想以两种简单的类型来划分诗歌,不仅不切实际,而且也显得幼稚而可笑。

  话说回来,根雕也只是看上去“粗”,看上去“自然”,想要创造出这样返璞归真的艺术,也必须经过“法、非法、非非法”这样艰苦卓绝的的学习和实践,而这样的一件艺术品,也必须是经过腹稿、图纸、粗雕、细琢,绑枝、塑形等等繁琐的工具才能最终的完成,绝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张嘴就来,自然就好,更毋庸说那种审美的设计,来自于多少年的艺术积累和反复自我的修正、提高。

  再说一些题外的话,我为什么要写诗?

我本不愿提及这样一些痛苦的事情,但愿这样一段题外的话,能对某些“诗人”们能有所触动,我伤也足矣。

  长话短说,十七年前,当我刚上高一的时候,班里有好事的人组起了文学社,少年时受母亲影响读了些唐诗宋词的我,便欣然参加了。

那文学社只成立了半年,除了我以外,大家的热情都来的快消得更快,我却从此迷上了分行的文字,一直到如今。

  那时,只想象着,“语不惊人死不休”“文章千古事”,于是每天不学无术,胡乱的读着所有和文学有关的事情,每天上课的时候就拿个日记本乱划,根本没心思听课,现在想来徒自浪费了许多省吃俭用买下来的笔记本。

高考时,在家乡最好的重点高中上学的我,除了语文其他全部不及格,学校的平均分数是470分,而我全部加起来只有231分。

  复习一年后,用父母的血汗钱掏高价上了一所大学,依旧贼心不死,不理会所有人的劝阻,总以为一朝功成,便可以凭文章安身立命,可怜,又浪费了许多的纸张。

  后来不说也罢,有一段时间我便自暴自弃的沉迷于游戏,诗歌也不写了。

再后来,27岁娶妻生子忽然明白了人生中的许多错误,百感交集之下,才重又拿起笔,读起书,慢慢,掌握了一点诗歌的门道,但这个时候的诗歌刚有起色,就颇有些觉得才大难为用,依旧是牢骚满腹,总觉得写诗就是为了抒怀,遣志,而总有一天,我还可以凭诗歌来成就一番事业,呵呵正应了初学诗时读到的昌耀先生那句:

“好时光,尽在青果腐朽。

  真正明白我为什么一直还恋着诗歌,只是近两年的事情,慢慢多读了些哲学的东西,经了些真正的世事,才知道,诗歌和生命的真正关系。

  有一次,在网上闲翻,翻到一个女孩子四年前的日记,那日记记载了她4年前的一些快乐,而在四年后读到她的我,却依然能感到那快乐的新鲜和永恒。

因此想到旅游时,看到的锁在链子上的那些同心锁,岁月流逝,当初锁下那些锁的人,可能已经衰老,可能已经分飞,但那些锁上的名字,却对抗了时间和空间,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永恒。

所以,我现在写诗,并不为博取什么功名,更无论一个论坛上的红与不红,只为了在这是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封锁下,为自己留下一点瞬间的永恒,留下一个渺茫的人,在这时间和空间里的一点尊严。

  谨以以上这些,送给那些依旧年轻而自负的朋友,诗歌永远都不会为你带来什么,他只能为你自己留下你自己的心灵,

孙伟祥:

以根养根以艺养艺

2013年5月21日20:

53

  根艺美术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和广大根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电视、广播、报刊、展览馆、商店、宾馆、娱乐场所、家庭装饰等等都有根艺作品的身影。

根艺美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特艺术,已进入千家万户,为人们所钟爱,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

回顾根艺美术走过的艰辛而不平凡的昨天,展望未来,根艺将怎样走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的道路,让根艺的明天更加辉煌,是摆在每位根艺工作者面前的重任和使命。

只有更新观念,树立信心,走“以根养根,以艺养艺”的市场经济的路子,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根艺事业,才能使根艺像根那样生生不息。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中医有“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也”,生命在于运动,艺术在于创新,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生命终将凋零。

“以根养根,以艺养艺”,就是用我们的艺术创作(根艺品),通过市场经济的各种渠道获得利润,再把赚来的钱重新投入到根艺事业中去。

用“鸡生蛋,蛋孵鸡”的方法,不断地积累资本,逐步壮大自己。

“以根养根,以艺养艺”主要是观念和方法的问题。

一、如何客观看待自己的根艺品

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根艺品,以及创作水平和创作能力十分重要。

不能搞了几年根艺制作,搞到了几件奇特一点的根,创作了一些作品,就自认为了不得了,动辄给作品定价几十万、上百万,这种不客观的定价给根艺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使自己失去了生财的机会。

艺术无价,商品有价,你要按市场规律办事,价格与市场接轨。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只有放下包袱,多了解和观察他人的好作品和创作技巧、工艺流程,加强学习根艺美术理论及其他艺术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根艺创作水平和根艺美术鉴赏能力,从而对根艺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体会,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根艺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如何正确认识根艺商品化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又服务于社会。

根艺融入社会、融入市场是发展的必然,也是根艺的价值所在。

根艺商品化、市场化,给根艺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本人的经历就是一个例子。

我从事根艺创作二十几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里到处摆满了根,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对根艺的热爱成了生活的负担。

1999年,我在九华山兴办了一个以展联销的个人展馆,经过这五六年的摸索,买材料,搞创作,跑市场,会根友,走南闯北,成为搞根艺的专业人员。

并对各地的根艺品、根艺市场的情况都有了较为深刻全面的了解,也从大家那里学到了很多经验和知识。

作品从原来的一二百件发展到现在的几千件,作品的档次越来越高,精品、珍品越来越多,最主要的是根艺的创作水平和根艺的鉴赏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特别让我欣慰的是,自己创作的根艺品受到了大众的赏识、喜爱和认可。

作为商品的根艺美术品,不管是根雕、自然造型、实用品,还是具象、意象、抽象等不同类别、不同风格的作品,只要有优美的造型、优雅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都有着广阔的市场。

虽然一些具象的、半雕作品的销量多一些,但自然造型的根艺作品也绝不逊色,更能以价取胜。

根艺商品化是根艺融入社会、融入市场的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

三、走“以根养根、以艺养艺”的路子

客观地评价自己根艺作品的水平,正确认识根艺商品化的新观念,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根艺发展路子,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下面略举几种方法:

1.以展养根,以展养艺。

用我们的根艺美术品作资本,同对方合作,由对方出场地、展馆等,搞股份制,或年门票收入按百分比提成。

在一些旅游景点、大中城市开设根艺展览馆,这种形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特点,可谓是一本万利。

最好是设立专题的根艺展更佳。

丽水的李陈标就是在普陀山与当地单位合作,建立了一个百尊根艺观音专题展馆,取得了很大成功。

一些大中城市及旅游景点也有很多这种专题的根艺馆(有的是自己租展馆、场地等),都搞得红红火火。

2.以展联销,展销并举。

在城市或旅游景点租个场地、展馆,搞以展联销,与对方合作搞股份制,按股分红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种形式与开店相比,它的优势是场地大、租金低、风险小。

6年前我在九华山太白书堂后院租了一个七八十平方米的展馆,经过几年的运作,虽然竞争也很激烈,但是发展势头很好。

开馆之初,我也是收取展览门票,在展的过程中有很多人要求买我的作品,我由于认识不足,有几件作品客人出万元高价收藏,我却不卖,也吃了不少亏,失去了一些机会。

特别是像根艺这种又大又重、不容易携带的商品,真正有能力购买的顾客几万人中也只有几个,机会稍纵即逝,因此把握时机尤显重要。

这种以展联销的形式,成功的关键是选择人气较旺的地点,根艺的多样性与个人的特色相结合,并有一定数量的根艺作品来源,过硬的制作技术和质量,良好的信誉和口碑,是成功的保证。

3.开店销售根艺品。

选择在宾馆旁,文化人士、白领阶层、外国游客较多的地点作为开店的首选,和其他艺术品、工艺装饰品一同销售会减少风险,提高成功率。

开店租金较贵,风险较大,开办专业的根艺品专营店要三思而后行,最好是从小店、小规模做起,慢慢发展。

开个根艺与木雕工艺品相结合的专业店,是个比较好的办法,只要经营得当,就容易成功。

另外,在花鸟市场、古玩市场,还有一些工艺品特色街等都是较理想的地点。

开办根艺店重要的是你不但要懂得经营,还要善于经营,对各地的根艺市场情况要有所了解,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把握住商机。

本人先后在丽水、杭州、苏州开设门市部,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又如去参加一些大型展览会、博览会、贸易订货会等,还有开个根艺品租赁公司都是不错的办法。

如此种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管在城市、乡村,本地、外地,国内、国外,只要有市场、有机会,都要把握住,多开辟新的销售渠道。

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实力、经营能力等综合条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正确地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和路子,做到有的放矢,有所创新,不断进取,就能成功。

不管是搞根艺展览馆,开根艺店,还是办根艺厂,都是你大展才华的好办法。

只有全面了解根艺市场,有较高的根艺创作水平和根艺美术鉴赏能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一级高级根艺美术师,浙江丽水市根艺美术学会副会长)

刘庆升:

根艺兴起话根材

2013年5月21日20:

53

  根艺在我国由来久远,积淀深厚,遗韵流长。

根艺既古老又年轻,据马驷骥先生考证,在我国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有萌芽,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根艺品的雏形。

后经历代风雨,几经兴衰,延续至今。

根艺在旧社会不被重视,沉寂寡闻,后继乏人,濒临绝境,新中国成立之后得以新生。

今逢盛世,一扫过去尘埃,枯木逢春,在祖国大江南北,呈现出喜人景象。

根艺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如中国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所说:

“它不仅是提供一个单纯的观赏品种,而应进一步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项目,在中国艺术中增加一个门类。

”如此成就既是大自然的恩赐,又是根艺家和广大根艺工作者躬身耕耘,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的结果。

根艺的兴起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文化发展方向。

曾几何时,辗转几千年的古老根艺骤然崛起,在偌大的艺术天地里占有一席之地。

这是中国根艺发展史上的一次复兴,是新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实为幸事。

一、根艺奇特,朽根藏珍

在有感于根艺兴起、共识根艺品价值的同时,有必要把对根材的充分合理利用问题,引起重视,提到日程上来。

根艺创作与其他艺术创作不同,它是赖以大自然造化之功,利用各种植物的枯根朽桩,因形赋意,创作出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的艺术品。

仅就根材而言,根艺品虽然是“天人合一”,相互依存,但人的技艺仅是一种创作手段,而根材则是物质基础和第一要素。

如果没有树根做素材,就失去了创作源泉,也就没有根的艺术。

在过去往往注重了对作品艺术表现的研究,忽视了对根材充分合理利用的探讨,存在着根材来源渠道不宽,时有浪费根材的弊端。

在当前根艺蓬勃兴起和广大群众参与的情况下,如何广涉根材,取之有道,挖潜开发,珍惜利用,对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推动根艺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关联和现实意义。

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素材,根材是大自然赋予的丰富资源。

树木遍及江南塞北,凡是有山林的地方就有树根,这是根艺延续几千年而生命不息的原因所在。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根材各异。

南方山清水秀,树种繁多,质地优良,获取较易;北方虽不及南方优越,但各有千秋,不乏其材。

在山野森林,高坡峻岭,江湖岸边,农圃果园,荒漠沙海等处,生长有山榆、黄槐、紫荆、冬青、老鸪眼、长白翠柏、松花湖浪木和各种果树的枯根断枝,具有质地古朴、粗犷浑厚、坚硬细腻、纹理精美的特点,这是创作的好素材。

然而,要想利用它,首先就要了解和掌握它的特点,增强创作的意识性。

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并互为转化。

树木是个活的生命体,不断地在新陈代谢,新生与枯死更替,周而复始,因而树根不会绝有,根艺创作也永远不会断源,事业长在,殷实千秋。

同时树根有丑与美的演变,丑裸露其外,美潜藏其内,作者既要认识其生存规律,又要善于对内在美的发现。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从直观上看,树根丑俗不雅,盘根错节,疤瘤节结,虫蛀洞孔,蟠虬残缺,令人不屑;或埋在地下与泥土同化,或投入火中焚之一炬,化为灰烬。

可是一旦遇慧眼有识和灵犀相通者,就会破土拾珠或在柴薪中寻奇觅美,创造出佳品。

这种由丑到美的变化之奥妙,诱发出广大群众的创作热情,激发根艺工作者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痴情酷爱,着迷入魔,视根如宝,爱根如命,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物,巧施技艺创造出奇美相济具独特风格的艺术珍品。

这正如刘开渠先生所言:

“根艺自然美,人工巧,成为艺术奇观。

”艺术皆有特长,诗言志,歌咏情,画蕴意,而根艺蕴藏着的意境更是高出一筹,难以比拟。

其他艺术品可以仿造、复制,再现原貌,惟有根艺作品从古至今,绝无重样,都是世间孤品。

实乃“化腐为奇典雅尽,超俗孤品世间穷”。

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显示出神奇莫测之妙,飘逸浪漫之美,堪称一绝。

刘开渠先生曾热情赞美说:

“根的艺术在世界虽然也有,但是最古老、最优秀的,可算是中国。

”有境外人士也感慨地说中国根艺是“世界之宝”,此说不为言过。

根艺是中华民族原始古老艺术的再现,是祖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百花园中的奇葩。

它体现了祖先早年创造自然美之灵气,包含着当今艺术之精华。

根艺美哉,超群乎,朽木可雕也,树根之功矣!

二、珍惜根材,物尽其用

根艺作品固然精美、奇特,但创作所用的根材却并不都是尽善尽美的,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美化环境产生迫切要求。

根艺扎根于群众之中,有深厚基础,它既是专家的艺术,又是群众的艺术,不分男女老少,年龄大小,职务高低,学识深浅,技艺也不是高不可攀,更不用过多投资,凡有情趣者皆可入作。

由于群众的广泛参与,相对需用根材数量增多。

可作为根材主要来源的山林,近年来为保护生态环境,封山育林,寻根受到制约。

特别是根艺创作的“先发现,后立意”,使作者不能带着事先构思好的形态,有选择地去寻根,只能是被动操作,这样不可能一下子获得很多中意根材,即使是天公再巧,也不会满足心愿。

同时,作者往往对根材苛求择优而作,余下的大量根材很少再应用。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供需矛盾。

笔者在30余年的创作中,涉取过根材万余件,估算在100个树根中,有一般形态的约占10%-20%,形态较好的占3%-5%,成为佳品的也就占1%-2%,构成精品的几乎不见。

作者对大部分所谓的“废材”,或是在拾根时就地扔掉,或是在家的角落里堆弃,十分可惜。

实际上这部分根材还潜藏着许多可用之材,还可以起死回生充分利用,其方法是:

其一,创作组接。

它是根艺创作中的一种形式,是充分利用根材的一条重要渠道。

一些作者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直接影响到调度根材创作。

在评介作品时,时常听到“这块是接的,那块是补上去的”指责,好像组接有失创作原则,因而产生忌用的想法,结果把有些可用的根材浪费掉了。

其实大可不必,殊不知根材中的形态无不存有残缺,组接是对自然美的一种补充和深化。

所说“三分刀斧,七分天成”,就包含有组接做法。

当然组接不是随意造作,添枝加叶,更不是强求作品具象,而是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顺其自然,巧妙地在显露其特征的重要部位进行拼接,弥补原生形态的不足,增强形象感。

如为有鲜明特征的梅花鹿接上犄角,为奔马接上飘尾,为水鸟接上涉水长腿等,并选用木质、纹理、色彩相同或接近的根材拼接,不露痕迹,浑然一体,从而给被遗弃的树根赋予新的生命。

把两个以上单体形态的树根组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作品,谓之组合。

在一件作品中,其内容思想是不受单体或多体形态的限制,关键是看体现出多少艺术美的含量。

马驷骥先生把几个树瘿巧妙地组合在一个象形的木盘里,取名为《盘中果》,象征着硕果丰收之意。

陈任令先生在一个形似军人的钢盔上、站立着一只鸽子的作品,取名为《要和平不要战争》,也表达了人们向往和平的心愿。

做到形在其外,神在其内,形神兼备,联想共鸣。

其二,把一些很少有形态的根,用于制作实用品,这也是充分利用根材的一条重要途径。

实用品是根艺品种之一,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和实用功能,它不仅与生活接近,而且易与经济效益挂钩。

可以把一些根块、根须等制作成花架、花瓶、笔筒、台灯、琴台、画案、皿器、手杖和桌椅等,为人们所用。

在有几何型家具的厅室里,摆上一两件根艺实用品,将会别开生面。

自然美的本质是“真”,实用品既真且美,必然为群众所喜爱和接受。

其三,雕刻成品,这是充分利用根材的一条出路。

根艺品雕刻是根艺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同于木刻,前提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因形度势而作。

根艺品雕刻早有实例,陈列在北京故宫的清代作品《卧狮》,就是用整体树根雕刻出来的。

专家提出不要过多地精雕细刻,而不是不要作必要的雕琢。

专工雕刻精品甚多,根艺大师高公博先生用黄杨木树根创作的《寒江独钓》,张德和大师利用竹根雕刻的《寿仙翁》等人物作品,都是精品之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荣获金奖。

一般作者身边都有不少一时用不上而又适合雕刻的根材,如能物尽其用,一举两得。

笔者不是强调都来搞专工雕刻,而是倡导效仿专家学一门雕刻技艺,拓宽用材之道。

其四,作品命名。

这里所说的命名是从充分利用根材的角度,把那些缺少形态的根材,经过深挖内涵、巧冠其名制成佳品。

命名得当甚至可以救活作品,使其成为精品之作。

如把在一个根基上的两个连体的根枝制成作品,本来平淡无奇,但命名为《两岸同根》,意境和内涵陡然上升;把一个长满疱瘤、上端似有蘑菇状的长根,命名为《震惊天下第一云》,顿时引人联想到当年原子弹爆炸时的悲惨情景。

如果说根艺是发现的艺术,那么命名就是最后的发现。

作品命名虚实并举,既不直白、浅露,又不迷离含混,它启迪观众想像,在心灵上呼应,参与作者的再创作,加大了作品的欣赏空间。

为充分发挥根材作用,要广泛利用各种根块、根须、皮、茎等为素材,制作木纹板画、根书法、编织造型等作品。

三、拓宽渠道,广涉根材

说一千,道一万,根材是关键。

如何广涉根材,笔者的粗浅思考是:

开阔眼界,广求多取,珍惜利用。

所说“寻”,不分季节,到山村、果园和农家院落,散放和垛堆的树根中去寻找,这种办法既省力又易发现根的形态,往往不虚此行。

笔者在全国大展中获奖的《古道西风瘦马》作品的根材,就是在农家的柴垛中得到的。

所说“拾”,是平时留心拾取的意思。

在城乡常有扩宽公路和建筑施工等工程,挖出来的树根散放工地、路旁,索取易得,还会幸遇精品之根。

马驷骥先生的作品“松鼠”,就是拾来在路旁被人踢来踢去的树根做成的,他的作为学会会标的《马空冀北》作品,也是从绿化工人挖出来的树根中选材创作的。

所说“求”,是指求助他人特别是乡村的亲朋好友代劳帮助找根,一年到头得根不少。

所说“购”,是到市场购买山乡农民出售的朽根。

不买活树根,还要借机宣传国家爱护林木的法令。

特别是告知那些根贩子,你不想在大树底下乘凉,也别让他人在烈日下挨晒。

要尽到学会会员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说“换”,是指在根友之间把个人一时做不完的或者形态类似的树根,拿出来交换,互通有无,增多根材来源,多出新作品。

(作者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高级根艺美术师,辽宁锦州市根艺美术学会会长)

石大金、童庆普:

根艺创作必须坚持“变废为宝”的原则

2013年5月21日20:

53

  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章程第三条规定:

应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政府允许的各种天趣美的自然材料,创造人们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坚持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坚持“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原则,发展我国的天趣艺术事业。

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主席马驷骥1993年为我会题词“变废为宝,美化人间”,并指出,根艺只有坚持“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原则才有生命力。

我们对学会章程进行过多次学习研究,一致认为,根艺坚持“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原则是根艺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要坚持这一创作原则,必须明确这一创作原则的着眼点是什么,根艺创作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原则,如何坚持贯彻落实这一创作原则。

赣州市、章贡区根艺美术学会自1992年正式成立,迄今已有14年之久。

14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贯彻“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原则。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坚持这一创作原则的着眼点就是根艺创作的取材必须是废根、废料和朽木,作者应在变废为宝、朽木可雕上作文章,展示独特才能,创作优秀根艺作品。

根艺必须坚持“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原则,主要是由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根艺自身特点两大因素所决定。

第一,由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所决定。

根艺和林业有着天然的联系。

根艺离不开根,主要是树根,没有根就没有根艺;没有林业,就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