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001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例《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课例《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课例《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课例《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课例《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例《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二.docx

《课例《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例《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例《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二.docx

课例《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二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

学科

思想政治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

相关

领域

人文与社会领域

教材

书名:

《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7年6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邱磊

清华附中

1381001925

amman588@

讲课者

邱磊

指导者

杜毓贞

张学风

清华附中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

课件制作者

邱磊

其他参与者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含量丰富,但必须在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基础上达到知识、能力、情态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马克思唯物史观揭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无产阶级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基于此,《政治生活》模块的展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为统领,采取“画民主政治之龙,点社会主义之睛”的方式,以公民政治文化素养的提高为着力点,以正确政治观点的形成为目标,促使学生思考有序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过程与方法。

当今中学生,由于时代、环境等因素,他们对于人生、社会充满了好奇与渴求;与之对应的是,他们也富有强烈的的怀疑与批判意识,如果我们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导向,就能将这种怀疑与批判变为人的主体及社会进步的动力。

正如《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提出:

“在教学中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又要鼓励、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积极探究,要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

答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生活”,主要手段则是观察、体验。

怎样将基本观点与原理融入生活题材,怎样将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落到实处,从而让学生以思想的批判而不是批判的思想进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活动中,是贯穿本节课设计的主线。

具体而言,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政治课程性质,同时从当今社会环境以及本校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情感水平出发,时刻不忘生活本色,始终强调学生参与,将突破口放在“学生价值观的升华来自主体需要”。

我们相信:

“价值观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没有个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及价值观问题。

”(见许惠英《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所以,通过对教学理念的思考、对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及对学生情况的掌握,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本课设计注重学生个体的需要,由此设置了“会议解读”、“角色模拟”及“亲身探究”等环节,希望这些环节的累加能降低学生对政治生活的陌生感,激发他们的参与主动性,在教师尊重其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敞开心扉,和本节课亲密接触,使知识与情感到达较好的融合。

社会政治生活的健康与发展,不仅需要成年人的努力,更需要未来栋梁政治素养的积淀。

如果本节课最终鼓励学生加深了对人代会的了解,对人代会制度的认可,使其体会到社会主义民主真实与广泛,培养自己作为公民的政治素养,就不仅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为学生未来健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1)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是《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五课的第一框。

通过“公民的政治生活”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铺陈,学生对身边的政治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与分析,但“人民当家作主”何以可能,这就是政治制度保障问题,也是本单元的主题。

本课则以人民代表大会破题,从人代会的性质、组织及权力开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政治发展史上的丰碑,在了解人大制度的同时感受到我国民主生活的真实性、广泛性。

2)本课内容

“课标”指出,本课主要内容包括:

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组织结构、权力;人民代表的地位、权利以及责任。

本课以“权力”为题眼,“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力表现就是掌握国家权力,而“国家权力机关”则是代为行使权力的必然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就具有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既然是国家权力机关,它就具相应的权力,而且依具体情况不同,行使权力的主体也会产生变化,其组织体系也呈现出一定轮廓;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代表组成,人代会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代表的权利,人民代表具有权利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并且为了更好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人大代表还需要提高自身能力;而无论是人代会还是人大代表,都和我们息息相关,因为他们的权力皆来自我们,所以我们更要去了解、发挥自己的作用。

3)本课逻辑关系

 

学生情况:

1)有利之处: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有一定理解,在“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的学习中基本掌握了人民代表的产生以及部分作用。

学生在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更容易追问“如何能保证人民当家的地位不动摇”,从而自然引到制度保障之上。

我所教授的班级,集中了学校资质较好的学生,他们学习习惯良好、理解力强、好奇心重,日常课堂纪律良好,是社会课堂的理想资源。

2)不利之处及解决方法

从知识本身来说,相对于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政府发挥其职能及其接受监督,“制度型”问题很难引起中学生的共鸣。

鉴于“三贴近”原则,在讨论“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由于学生没有亲身体验,所以拟采用讲述与学生模拟的形式相结合,以一种“身份假定”的模式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提高兴趣参与进来。

现在的高中学生,自习能力强,如果依照教材知识点按部就班,很可能引起反感与疲倦;而且由于班级中的同学都资质优异,很多同学心里也存在“怕别人笑”的心理,日常课堂总是比较沉闷,所以,在设计该班课程时,我总是多拓宽思路,在一定逻辑的基础上改变教材内容深度与广度,并尽量以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讨论而不是回答,用交流的互动打开其心扉,呼唤其热情,尽量让他们加深体验。

教学方式:

学生通过对学案的感知与教材的阅读,教师通过讲授,共同分析概念、理解重难点知识;

教师通过具体情境的设置,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积极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现实生活加深知识的领悟及能力的培养;

整堂课贯穿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在思维互动中获得情态感悟。

教学手段:

音频、学案、图像、网络平台

技术准备:

PPT的制作力求简洁,模拟情境的音效尽量逼真。

前期教学状况及问题:

相对于“真实的、广泛的”口号式提法,新课程改革后的政治教学更重视引入生活气息。

在前期的教学中,我很注重从学生身边引起话题,例如“钉子户”、“网络恶搞”等,这样的引入使得学生更能接受这门课程并且容易真切体会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例如公交卡的优惠、大病医疗保险的落实)提升对政府的信任。

在某些课堂,尤其是探究课上,让学生组织并参与活动,使政治课由平面变为立体,也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如让学生组织并进行民主选举,又如让学生召开一次关于学校食堂价格问题的听证会。

在秉承新课改精神的同时,我产生了这样的困惑:

课堂是老师的还是学生的?

显然,45分钟不再是单为教师提供的表演时段。

而以学生为主体呢?

我个人认为教室不是市场,新课改所谓“以学生为主体”也并不是把“学生群体”放在消费者的地位。

那么课堂到底围绕着什么样的第一中心?

这是前期教学中存在的的问题。

在不断的阅读、请教与自我体会后,结合前期教学,我想:

课堂的设立、准备、铺陈、延续只为了一个东西,这就是:

“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之外存在着‘第三事物’——即‘伟大事物’,例如生物学的基因和生态系统、哲学的隐喻和参照、工程学的原料的限制和潜能……这些都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

”(《教学勇气:

漫步教师心灵》帕默尔(美)著,吴国珍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p109)

在我看来,政治课堂的“伟大事物”正是自由、民主、反思、宽容……,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例,其实际意义在于师生对国家“权力”的认识,对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生活影响的体验,对人代会权力以及人民代表权利义务责任的分析,以至对国计民生的关怀及兼济天下的激情。

师生同作为理解伟大事物的客体,既和课堂主体发生双向联系,同时也互相联系。

正是在此类问题的探索中,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生活要求民主,保障民主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国家的权力机关,这样的情境,更容易使人体会日常生活背后的国家力量,增强生活领悟,萌动着社会参与的向往。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知道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运用事例说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具体表现;

增强收集相关信息、选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能多渠道将人代会的有关资料用于知识学习;

锻炼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人大代表团会议讨论模拟加强辩证看待问题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学习,明确我国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坚定热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念;

通过对人大代表的了解,树立权利、义务不可分割意识;

通过模拟与讨论,从公民如何参与政治活动角度进一步增强学生公民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

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2)教学难点

学生对人民代表质询权的理解;

区分人代会的权力与人民代表的权利。

问题框架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集中体现在何处?

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怎样的权力,其权力具体来自哪个群体?

人大代表的权利是什么,其相应的义务与责任呢?

(我们与人代会、人民代表是什么关系?

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过程

导入:

生活出发,激趣引入

课前准备:

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现场图片为屏幕背景,以《欢迎进行曲》为音乐背景。

上课致辞:

“各位同学,高XX级X班应上课学生XX人,出席今天政治课XX人,无一人缺席,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现在我宣布,上课!

”(模仿吴邦国委员长的大会主持词拟定上课开始用词。

目的在于烘托气氛、吸引学生,通过课前环境的营造表明本课主题,快速进入课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每一个人都要亲自参加管理国家吗?

不是。

那么我们又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实现当家作主的?

这就是本节课的内容——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

过渡:

2008年3月5日到1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隆重举行,分散于祖国各地的人民代表们为何而来?

由他们组成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进行怎样的工作?

这些工作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下面,咱们一同看看手中的学案,体验自己就是一名人大代表,对照教材,自我思考,看看能否归纳出全国人大主要行使的权力。

活动一:

阅读学案,自我归纳

归纳内容一:

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

学生活动:

看学案中有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日程”的内容。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参照教材有关内容进行梳理。

问题1:

看一看十一届全国人大日程,短短

的两个礼拜全国人大做了什么事情?

通过阅读教

材,能否归纳出这些事情说明人大具有什么权力?

预设:

决定权——国务院机构改革草案的通过;

任免权——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更替;

监督权——审查各部门工作报告,代表有针对性地提出议案;

立法权——本次代表议案462件,涉及立法项目213个。

 

问题2:

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上的绝大部分议案与立法有关?

预设:

这是我国民主真实性的重要保障(制度保障、法律保障)。

过渡:

从同学们的归纳中,我们可以得知我们将人民代表大会称为“权力机关”的原因——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问题3:

人代会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哪里?

预设:

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产生行政、审判、监察机关,具体管理国家与社会。

问题4:

我国各级都有权力机关,那么全国人大在各级人大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预设:

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

(其权力也具有最高效应)

 

问题5:

今年3月18日到明年3月,全国人大闭会。

这一年中,国家权力机关是否应继续行使权力?

由谁代为行使?

(看看学案3月8日和9日的活动,这两天全国人大议程是什么?

预设: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闭会期间行使全国人大大部分职权。

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

我国权力机关完整体系

地方各级人大——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过渡:

今年全国人大总共有2987名代表,顺着日程,我们再看一看学案中“全国人民代表胡小燕的日程”,留心这几天里她的主要言行。

归纳内容二:

人大代表的权利

问题6:

“胡小燕的日程”说明人大代表具有怎样的地位,他们又有怎样的权利?

预设:

人大代表是人代会组成人员。

人大代表的权利:

①审议权——听取并参与对国家各部门工作报告的审议讨论;

②表决权——就“人大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草案”、“国务院改革草案”进行表决;

③提案权——胡小燕提出《外来工留守儿童问题》、《优化农民工就业环境的建议》(草案)。

另:

④质询权——询问和质询是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实行监督的形式。

注意:

人大代表的权力中,质询权可以被称为人大代表的“标志性权力”,但其也具有有限性——只能在人大会期间由一定代表附议的前提下提出质询案。

活动二:

随堂测验、学练结合

学生活动:

思考、比较、回答。

教师活动:

分析

答案要点:

各项权力的主体不同(立法权、决定权、

任免权、监督权属于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机关;

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则属于人

大代表个人)。

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的落实需要以人大

代表的发挥自己的权力为前提。

 

过渡:

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利,人民代表就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说话。

作为农民工代表的胡小燕在自己呈交的第一份提案草案中这样写道:

“建议考虑取消对外地户口人员高考限考规定,高中阶段教育可向流动人口子女敞开大门,并且实行同一收费标准。

除了胡小燕外,全国两会(人大、政协)代表赵林中等也提交了《关于切实关心外来民工子女参加当地高考的建议》等议案,这一系列的声音引起了关于“高考是否应受户籍限制”的争议。

在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的基础上,我们能否体验一番人大代表的滋味……

活动三:

角色扮演、体味责任

情景设置:

现在我们北京团人大代表就此议题进行代表团全体讨论,在座“代表”依座次分为“北京市民代表、外来人员代表、教育界代表、经济界代表”4个讨论小组,就“高考是否应受户籍限制”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每组推荐出一个最佳议案,再拿到北京团会议上进行讨论,最终评选出本次讨论最优秀议案与议案阐释。

教师准备:

事先预设好代表的立场,以便与学生课堂的发言作对比归纳。

例如:

“北京市民代表”应注重对本土子弟权利的维护,“外来人员代表”着重强调对子女就学应考便利性的诉求,“教育界代表”可从教育资源、教育效果等方面客观分析,“经济界代表”则需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见解。

 

活动目的预设:

通过学生对人大代表为谁说话、怎样说话的体验(尤其是作为北京市民代表需要怎样对选择自己的人民负责),引导学生理解人大代表权利的背后也存在相应的义务(问题7):

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通过学生讨论、议案水平的比较,使之明确:

作为人大代表,要想更好的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必须加强自身的能力(问题8):

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原则性,实事求是的品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力素质——阅读、表达和分析判断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

具体而言就是要能洞察公众利益,要能将诉求转换成立法草案,要能通过社会活动使草案成为政策。

活动效果:

从形式上,因为是分组讨论而后再进行大会陈述,所以基本能保证全体同学有机会参与讨论,在各抒己见的前提下又能集中意见。

从内容上,“高考”议题能触动学生的生活兴趣,“异地就读”也是我们身边常见现象,学生有话可说,也有理可言,从最后的发言来看,各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不重复。

从立场上看,该主题容易造成学生的“分庭抗礼”,由于预先设置好了各小组的立场,所以必然能呈现出思想的交锋。

在实际操作中,我特意留心几个存在类似问题的学生,观察他们所在的讨论小组,当他们在发表意见的时候,如果出现“跳出角色”的情况,不考虑自己代表的群体利益而一味从现实中的自己所占立场出发,我就会适当提醒,事实证明,这样的提醒更能强调人大代表的义务与责任。

过渡:

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着国计民生,而作为公民,也与人大关系密切。

我们刚才的模拟,正是一名公民参与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际行动。

 

活动四:

引申联系、回归现实

问题9: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与人大之间的关系,除了模拟人大会议,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形式可以表现?

预设:

大会期间,通过媒体关注两会,

关心人大代表的提案——了解政府工

作报告,观看相关新闻,上网查看人

大代表的议案;

大会与平时,通过舆论提出自己

的政治诉求——主要通过网络、电话、

信件,问人大(包括问总理、问部委);

平时生活中,注意身边的人民代表,

积极联系他们以便反映民意,同时对人

民代表的言行进行监督;

……

总结:

我们参与人民代表大会的热情正表明:

对于当代中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横批:

政治生活,其乐无穷。

那么让我们理一理这堂课的主要知识点:

活动五:

课后拓展、重在情态

近期,北京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关于公开征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2008年至2012年立法规划项目建议的公告》,向社会公开征集市人大常委会2008年至2012年立法规划项目建议。

“公告”的前两条要求是:

公民和社会组织均可以就本市需要制定、修改和废止哪些地方性法规,提出立法规划项目建议;提出立法规划项目建议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求:

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有没有相关的权利诉求,或者作为一名北京市民,对北京法制建设是否有自己的建议或意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登录,了解并参与“北京人大常委会开门立法”活动。

 

结束:

各位同学,高XX级X班本节思想政治课,经过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我谨代表我个人,向全体同学表示诚挚的感谢。

现在我宣布本节课下课!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目标落实

课程导入:

十一届全国人大举行

引导

思考、体验

引出“人民代表大会”。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阅读与思考:

人民代表大会性质与权力

人民代表权利

引导

提问

讲授

看学案、教材,自我思考,列举事例,归纳知识

让学生自己归纳人大权力,人民代表的权利;

培养阅读、分析信息能力。

人民代表大会(全国)的权力;人大(全国)性质;人大常委会。

人民代表的地位;人民代表的权利

随堂检测: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权力区别

提问

思考

回答

随堂落实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概念

人代会权力与人民代表的权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模拟活动:

我是一名人大代表

组织

归纳

分小组讨论“高考/户籍”议题;

选出最佳议题,思考义务、所需能力

调动参与兴趣,引入“人民代表义务、能力”讨论;

人民代表的义务;

人民代表所需能力;

引申思考:

公民与人大的关系

提问

比较

跟随教师思路、记忆前期所学知识,体验参与政治生活的感受

体验政治生活的实在性;

树立参与政治生活的兴趣与信心

增强学生公民意识

总结

归纳

再次勾画教材

总结本课,培养应试能力

落实知识点

课后探索

介绍

课后进行

延续课堂,关注人生

增强政治参与意识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课堂感知;

课后考察学生;

其他教师评课。

评价量规:

课堂节奏

简洁明快

较为简洁

较为拖沓

速度过快

课堂线索

主线明晰

主次混杂

线索繁复

没有主线

课堂气氛

热烈融洽

较为热烈

较为平淡

反响平淡

学生情绪

饱满兴奋

较为兴奋

较为疲倦

较为厌烦

难点掌握

完全掌握

基本掌握

勉强掌握

未掌握

目标达成

完全达成

基本达成

勉强达成

未达成

本节课知识点的处理基本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的任务只在重难点处进行二次点拨,重点放在人大权力、人民代表职权与义务,至于人大的性质、体系、人大常委会、人民代表地位等则不展开叙述,而有关人民代表的“权力”与“权利”的区别则不着一字,以免混淆思路,冲淡了主题。

平心而论,课程的前半节由于讲授的成份稍多,气氛稍平,但正好突出了其后的探究活动,由于讲授过程取舍得当,使得整堂课起伏有致,同时调动了学生热情、增强生活体验、归纳需要落实的知识点。

“不要为活动而活动”,这是我工作的第一年中记得最深刻一句点评,政治课讲授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让知识点不成为单纯的累加,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教师对教材充分的了解以及区分重难点的敏感。

在最初课堂设想中,课堂是由学生模拟活动引入的——由学生模拟来自各界的人大代表参加记者发布会,由此引进人大会议及人民代表的讨论。

但根据张学风老师的意见,这个引子一来没有实际的意义,二来有“为活动而活动”之嫌,即使活动本身表现了人大代表来自不同群体从而体现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其也不是本课重点,首先就应该舍弃。

考虑到活动的实用性以及前后内容的关系,最后决定把活动分为两种形式:

看学案和模拟人大代表讨论议案议题。

学生参与探究讨论属于活动,而让学生结合教材仔细研读学案也是让学生活动的方式。

分组讨论可能活动味儿更浓一些,但从效果来看,通过学案的阅读,更能让学生体会政治学科自我学习、自我阅读的滋味。

其实“新课改”并非是在课程内容或者课程形式上有什么改动,关键在于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不是为了“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政治课程改革的“新”,其关键是让学生去体验,本节课的安排也在于让学生充分体验,力求展现出熟悉的生活的气息。

新课程要求“学生作为人之主体存在的依据应置于学生自身之中,不应以对其它事物的关系来规定自身,他应将自己实现为自由的形态,也只能是完成自身的内在环节,并在实现中最终返回自身。

”参与“角色扮演”属于探究,通过实践观察可得,经历了初中课改的学生很习惯于自己把握课堂,也很珍惜自己的参与机会,适当地进行诸如分组讨论、自我设计等探究活动,可以突出课堂学习的学生主体性。

让学生结合教材研读学案从而自我归纳也是探究,这个环节是针对目前这批学生的阅读能力较薄弱而设。

按照教材的安排,“人民代表的义务”意味着结课,但我的师傅杜毓贞老师指出:

这堂课还有一个提升空间——从“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引到“人民代表的能力”再引到“公民的参与——普通公民与人大的关系”,最后落实生活中的实践“关心北京人大的工作”中去——以教材为基准,但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拓展结合。

优先突出“生”,思想政治课才能“活”,学生在当下或者以后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