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8945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读书笔记15篇.docx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几句话,但是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里吗?

它就是中国古代巨著《论语》里的第一篇。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经典,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本书,是后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著作。

孔子的治国观点以及他评价古代圣贤的言论,是中国古代最基本、最简单、却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准则。

在古代这本书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

  我读完这本书后终于明白了它为什么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了。

书中有这样几大部分:

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

这些篇目中的言论和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

  比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为好学也已矣。

“子夏的这句话意思是:

”每天学习不知道的知识,每月都不忘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就算是好学之人了。

“这里我还看到了一个叫孙敬的好学之人,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中,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

他刻苦到夜里读书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绳子栓在头发上,把另一头固定在房梁上,这样他就不会看着看着睡着了。

他就是凭借这样的刻苦学习精神,使自己成为了一代鸿儒。

如果我们现在学习都能有他的这股头悬梁的劲头,还有什么学不成的呢?

我想到自己看书时,看一会儿就想去玩,真是惭愧!

对,我也要成为好学之人。

只要下定决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这样一句话: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意思是:

”虽然会背《诗经》三百篇,但是把国家政治交给他,却不能治理;让他出使诸国,不能独立办事,虽背得多,但不会运用,又有何用呢?

“读到这里我脑中立刻浮现了一个故事——《纸上谈兵》。

故事的主人公赵括把兵法背的滚瓜烂熟,谈起打仗,他父亲是赵国有名的大将都说不过他。

可赵王让他去带兵打仗,他却不会根据实际灵活变通,结果误国误民,惨死在战场上。

这又让我明白了:

我们既要成为好学之人多读书,同时也要学会灵活运用,做个会学之人,活学活用,知识才能转变成智慧。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细咀嚼,久久回味,像是亲自聆听了孔子的教导,也希望同学们有空来读一读这本书,体味经典,对话圣贤,它会让你终身受益,带你走向不远处的辉煌!

《论语》读书笔记2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

古人云:

“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__年。

《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__年的宝座。

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文革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

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

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

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

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

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

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论语》读书笔记3

  先看最明显的: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第十一)

  子贡问说:

“师和商这两个人哪个更贤?

”孔子回答说“师做得过了,商又做得不够。

”子贡说:

“那么师更好些?

”孔子说:

“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不好)”。

  的确,人的一生,也就是处理各种矛盾的一生。

对于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也不“不及”,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论语》里面就列举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论语公治长第五)

  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

这里“决”和“慎”是一对矛盾。

而太过“决”就会成武断,太过“慎”则是优柔寡断,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可取。

闻而行之则太武断,易犯错,三思后行则太优柔寡断。

所以面对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说:

再思之,可矣。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

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

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

“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使人民富足。

《论语》读书笔记4

  《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确实,整部《论语》都隐约的从礼仪、为政、学习等方面体现着对理想的追求。

在《论语》里,有一大段还特别描述了它。

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和老师——孔子在谈理想。

子路抢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

给我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兵荒马乱、礼乐崩坏,我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把敌人赶走,而且人人都举止高尚,成为一个礼仪之邦。

冉求在老师叫他之后慢慢地说道:

给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战争,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国家重归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礼仪之邦。

他们的态度可谓一个比一个谦逊,到了公西华,他说他只想做一个帮助实行礼仪的道士。

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专心弹琴的曾皙,只听琴声渐轻,“当”一声,乐曲结束,曾皙坐了起来,说道:

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带上朋友、妻子还有一群孩子,到刚开冻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着歌回家。

这时,一直不发话的老师说:

“我同意曾皙的观点。

”老师私下里又对曾皙说:

“他们三个人的理想太不切实际:

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个礼仪之邦;冉求虽说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个国家,有人民群众,有政府;公西华只是想做一个道士,但礼仪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

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点,最重要的是,他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啊,我记得苹果之父——乔布斯说过: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追随人的内心心灵和直觉的勇气,因为心灵会告诉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现在,许多人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都在为别人而活。

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

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

有多少人会去倾听花开的声音?

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不应该只有一颗冰冷的心。

那么,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这时,你会全身上下都充满了能量。

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你会很快乐。

所以,就请你停下疾行的脚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那份纯真、那份快乐,去寻找真正的理想吧!

《论语》读书笔记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可以说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用特别解释了。

可南怀瑾先生却是这样解释的:

做学问,要随时注意“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

当你有进步时,能不愉悦吗?

你的学问没有人能够理解时,有个难得的知己来看你了,能不高兴吗?

做学问的人,也可能一辈子没人能了解你,那也不生气,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这样的解释,比起常人的理解,不知要高出多少层。

  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的原因是,原句第一个字“学”不能仅仅当作狭义的“书本学问”理解,而是要从人生修养上讲起才行。

也就是说,“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那么,把“学”字的意义理解的这么宽泛,符合孔子的原意吗?

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__。

而现在,一条一条分开印,是宋儒们把它圈断的。

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又是一整篇大__。

  这倒又是一种新鲜的解读方式。

谁都知道,《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既然是语录体,就很让人习惯于把那一条条论述分开来独立理解。

这本来也不算错,却容易造成断章取义。

把“学”字理解成狭义的“书本学问”,就是断章取义造成的。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中所说的“学”,不是仅仅__写得好,也不仅仅是知识渊博,它还包括“做人好做事对”,哪怕一个人是文盲,但只要是会做人做事,就是有“学问”。

这是南怀瑾把整部《论语》研究完后,用“整体观”看待《论语》得出的结论。

  为了证明自己把“学”字理解成“人生修养”的“学问”的正确性,南怀瑾先生还列举了《论语》中子夏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子夏曰:

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意思是看到好的人就尊敬他,在家能竭尽全力爱家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放弃私心,对朋友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读过书,也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

这句话足以证明“学”不仅仅指“书本学问”。

  正因为南怀瑾先生解读《论语》与众不同,他解读《论语》的著作才命名为《论语别裁》。

  他这个“别裁”不仅仅与现代人对《论语》的一般理解不一样,而且特别与宋代以来朱熹学派的儒家学者对《论语》的注解不一样。

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儒士们因为是以对“语录体”的理解方式来理解《论语》,结果断章取义,让后人造成了对孔子思想的极大误解。

比如宋儒们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话时就出现了偏差。

他们把“贤贤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马上跟他学习,连女色都不能亲近了”。

把“色”字的“态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于近现代人攻击孔子“违反人性”。

他们还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让近现代人攻击孔子是“专制思想”,因为《论语》要人为皇帝全力服务嘛。

孰不知,“君”在此应泛指为“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答应给人办事的人”。

像这样对孔子思想断章取义的理解,还有很多处。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

“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是店员们搞错的,这要特别修正的。

”现在,是到了真正复原孔子的“仁义”思想的本色的时候了。

南怀瑾先生独特的“经史相参”、“整体看待”式解读能帮我们吹尽黄沙,淘出真金。

《论语》读书笔记6

  原文: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

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

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吾日三省吾身非常重要。

反省自己越多,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也就越有思想。

反省自己可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

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有利于完善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学习,完善自己的工作,不断地完善和改善最后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达到成功的彼岸。

  为别人出主意要像自己做事情一样,和朋友交往必须真诚。

总之对已、对人要忠诚、诚信。

对待老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要常复习,而且必须要落实在行动上,去实践它,所谓“学以致用”。

这里的习绝不可以单单理解为复习,应包含认真实践。

《论语》读书笔记7

  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

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

在我的心目中:

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

换言之,孔子及《论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古人云: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

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

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欲望,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

  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

  《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

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

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

国外的情诗中总说:

WESHOULDBESTRONGENOUGHTOFIGHTFORTHISLOVE。

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

  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

“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

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

——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

  在现代社会纷杂之中,人生需要一个自己心灵的乐土,而《论语》的意义在于“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照耀下踏上归途。

《论语》读书笔记8

  《论语》一部充满深刻哲理的著作,但又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

每周五我们的语文老师都会开展一节阅读课,专门讲解并诵读《论语》,一则一则耐心地教我们,告诉我们背后的故事。

渐渐的,我们的语文老师和我印象中的孔子形象重合,老师和孔子一样因材施教,不因为某某学习不好就对他态度不好,一视同仁。

因为老师我第一次走进《论语》,《论语》从而成了我现在最爱读的一本书。

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仁和礼”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

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广博而深刻的内涵。

《论语》赋予了“仁”新的内涵,但在书中,孔子给“仁”下来太多丰富而又模糊的意义,所以试图用一两则语录来诠释“仁”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纵观全书,才能对“仁”有些许皮毛的领悟。

  老师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有一次监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没带表,于是问第一排一个同学:

“同学,请问现在几点了?

”同学漫不经心地回答之后,她依然说:

“好的,谢谢。

”感觉老师对《论语》很感兴趣。

我们经常能看见她在早读课上和我们一起大声诵读《论语》,她对《论语》理解很透彻,总能结合实际生活解析,让我们感觉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说的话依然那么和蔼可亲、那么明晰深刻,给予我们很多启发。

  老师每上一则就要求背诵,这段时间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对孔子各个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

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

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装懂导致了多少失误甚至惨剧。

  读完《论语》让我豁然开朗,有如明媚的阳光照进橱窗,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

我们要把这些道理铭记在心,时刻做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仁”是一种品德,首先是内在,是以感知而得到的,它是有实践性的,能在现实生活中体现,我们能随时随地的行善,又何乐而不为?

《论语》读书笔记9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资料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资料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所以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所以称为“语”。

  细读论语你会发现,它的字句带着温暖: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它的字句怒斥小人: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它亦教你做人之本:

“乃孝悌之道也。

”它会带你去看过去的读书人即使贫寒也不觉的苦难: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愁,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在那里你会听到人性之美:

“厩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不问马。

”你会感悟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儒家出世之道!

  其实论语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更要追溯到它的源头孔子。

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影响了几代人。

是否还记得那一次目光的回留,是否还记得那一次仓促的逃离,辗转14载的悲苦让他渐渐明了自我的路。

重回故国,便著书立说造就了古典文学史上的精彩。

所以你在《论语》里会听到呼唤,会看到期盼。

那是——谁在呼唤?

谁在遥望?

又是谁在期盼?

答曰:

《论语》。

是了,思念穿越千载滑落成黎明的露珠闪耀在新的时代。

站在历史的肩头挑灯回看,那经世之语正向我们缓缓走来。

  《论语》中有一段: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主动进取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对于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要进取改正。

这样的方式会让自我更快的成长起来,而在当下这样地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的生活被忙碌充斥,难以让自我静下心来去思考反思,长此以往会让自我变得心烦气躁。

这也正是为何社会在大力推广大众阅读的政策的原因,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很好的看到自我的问题并很好地处理又怎会徒增烦恼思绪呢?

  时光往往在你不经意间从你的指缝中溜走,何以让这些时光于你的人生有意义呢?

曰:

阅读,阅读经典,阅读《论语》教你做人,教你读书,教你处事……正如那句天地变了,人也在变,真正亘古不变的是书籍,是深刻的道理,是那些能够真正滋养心灵的东西。

《论语》这部经世之作里蕴含的哲理从未变过,但却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改变,让我们变得愈加丰厚愈加灵秀。

于此,我们便可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意义了。

你在书中浸润学习会渐渐改变你的心性让你变得更为成熟稳重亦会改变你的容颜。

  在论语中浸润的久了你会发现古人的智慧无以言说,那一句句简短而又精妙的语言道出了至臻之理:

《论语》的美是晶莹剔透的,是折光闪烁的,亦是直指人心的,这样的美经历了岁月的磨砺,走过了时空的隧道,来到那里与你相遇。

所以好好珍惜这样的古语。

因为古语之所以流传便有其道理,古语被受推崇便更值得我们去品读,阅读经典,阅读每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论语》读书笔记10

  对于《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来阅读它还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们对于《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很熟悉,但是你从深处挖掘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最简单的句子里面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

  《论语》是一本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书。

在读了之后,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理想和抱负,而且书里面也记载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并且他也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做出表率。

我想:

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成了我们现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的言论很多,而我在这里只是把读到的一些我自己很有感触的话想要拿出来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比如说:

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这句话其实说着很简单,但是在我们做起来总有一些困难,可能我们现在强加给别人的不是有形的物体,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在无形中把一些情绪强加给别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我想这个是不可取的,所以这句话依然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态度。

  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

任何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在学习上我们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在工作上我们同样要这样,很多人都想着我们做到怎么怎么样的业绩,可是光想着怎么样能够快点的完成目标,做出成绩,却忘记了很多事情基础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只想着快点到终点,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我想这并不是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要放平心态,规划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实现,这样才会看到更美更长久的风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享受生活,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吃喝玩乐上面,等到年龄大了,才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实现,心里就有很多后悔,可是时间却在也回不去了。

看着孔子说的这句话,在当时的社会,孔子都有如此感触,说明无论世界怎么样发展变化,真理的东西还是永恒不变的,而我们也要时刻谨记这句话,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来后悔。

  我读了《论语》后,知道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们现今社会还是经典,而且也是我们要做到的,就像于丹老师说得:

《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它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读书笔记11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

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人国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

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的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我心中的浮躁狂妄……今天,人类社会正处着急剧变化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

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曾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在风和日丽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

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同,一身傲骨!

也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下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着君子的节操,唯有这样,民族魂才得以发扬,唯有这样,中华民族精神才得以弘扬,国家才得以发展壮大!

后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是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白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哦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人民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进步的光辉点。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他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有更有意义。

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