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凌鼎年作品精选精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凌鼎年作品精选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凌鼎年作品精选精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凌鼎年作品精选精练
凌鼎年作品精选精练
血色苍茫的黄昏
凌鼎年
残阳如血,田野苍茫。
闷热复闷热,晚风不知道藏匿在何处,树梢儿蔫蔫的,连聒噪不已的鸣蝉也无力吟唱,偶尔只能听见城外一两声凄凄厉厉的鸦叫。
是年,清顺治二年闰六月,清兵围城已逾三日,围而不攻,蓄势以待。
假如到太阳落山,娄城还不开城门迎降,那么攻城不可避免,一场血战就在眼前。
清兵最后通牒的最后一行字“若攻城而入,无论老幼,格杀勿论”像一把剑悬挂在了娄城百姓头上。
此时,衙门内外已乱成一锅粥,两派意见相持,互不相让。
抗清派慷慨激昂:
身为大明人,死为大明鬼。
堂堂大明子民岂能屈膝事蛮夷,士可杀而不可辱,大丈夫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拼!
拼也要拼他个玉石俱焚,鱼死网破。
死也不做亡国奴!
-呼应者个个视死如归,将生命置之度外。
降清派则苦口婆心晓以利害:
史可法乃一代将帅之才,率精兵精甲尚抗不住锋芒正盛的清兵,娄城一弹丸小城,请问凭何拒敌于城门之外?
扬州十日,尸横街头,血流成河,其状之惨,无以复加,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务请三思而行。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何苦呢!
尔等以一死博个慷慨多奇节,清史留名,娄城百姓呢?
千万不能犹豫了……
--那声音带着哭腔。
天平的一头是名节,一头是万余人的性命,孰重孰轻,决策者反复掂量,仍难以决断。
时间已越来越紧迫,此时人们的眼光一齐集中在了尤竹庄身上,竹庄是有名的大诗人,又曾为朝廷命官。
在娄城自然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他的话不说一言九鼎,至少举足轻重。
竹庄已经这样默坐不睡三天三夜。
这会,他微闭着眼,沉吟不语,但心细的人可观察到他面部肌肉在微微颤抖。
终于,他睁开眼,缓缓说道:
“弘光帝巳被清兵所执,明王朝雪上加霜。
我辈曾深受皇恩,本当为皇上歌哭,为皇上尽忠,然尽忠易,保民难。
清廷已下剃发令,违者杀无赦。
环顾江南各州,或降或抗。
降者历史罪人,将万劫不复。
然百姓可免杀戮;抗者令人肃然起敬,完节完名,不枉一死,然百姓因此生灵涂炭。
唉,难呵,看来鱼和熊掌无法得兼。
为求名节,置满城百姓生命于不顾,我于心何忍……
“还有一柱香时辰,清兵要攻城了!
”
--有兵士急急来报。
“娄城不能重蹈扬州之覆辙,开城门!
--一切罪孽,一干全由我来承担!
”竹庄言罢,泪如雨下。
当盛夏落日的最后一抹余晖即将隐去之际,竹庄痛苦万分地开城门以降。
他细碎的脚步触摸着小径的石子,背向斜阳,看着自己被拖得漫长而扭曲的影子,一步步的离开,离开血红色的夕阳,向着阴影更深处涉去,毫不迟疑,绝不回头。
翌日,清将来找竹庄商议安民之计,不料竹庄已自缢于其宅第。
他留下遗嘱云:
“吾晚节不保,唯以死谢天下,无颜见列祖列宗,毋忘以白布覆吾脸,吾不配以明服陪葬,也不愿以清服下敛,可就于僧服,葬吾于娄江之侧,墓前一圆石,题诗人尤竹庄之墓即可,勿作祠堂,切切此记!
”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残阳如血,田野苍茫”一句直接点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给人一种凄凉悲壮的感觉。
B.“默坐三天三夜不睡”,“面部肌肉在微微颤抖”等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了主人公尤竹庄难以抵抗强敌的痛苦心境。
C.尤竹庄痛苦万分地作出了开门降清的决断,说明他已经想清楚了个人名节并不比全城“万余人的性命”更重要。
D.尤竹庄“自缢”是又一次“生命”与“节义”的选择,他选择“舍生取义”,表现了他牺牲自我、勇于担责的品质。
2.小说要在矛盾冲突中走向高潮,请归纳本篇小说情节展开的矛盾冲突点,并简要梳理情节发展脉络。
3.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把握作品内容和结构思路的能力。
作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来分析,先概括写了什么,再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小说情节发展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环节。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
【解答】
(1)B.“主要表现了主人公尤竹庄难以抵抗强敌的痛苦心境”错误,以这些细节描写主要表现的是尤竹庄面对“保全名节”与保全“万余人的性命”时选择的艰难。
(2)“是年,清顺治二年闰六月,清兵围城已逾三日,围而不攻,蓄势以待。
假如到太阳落山,娄城还不开城门迎降,那么攻城不可避免,一场血战就在眼前”写出了清兵围城。
“衙门内外已乱成一锅粥,两派意见相持,互不相让”“抗清派慷慨激昂:
身为大明人,死为大明鬼。
堂堂大明子民岂能屈膝事蛮夷,士可杀而不可辱,大丈夫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天平的一头是名节,一头是万余人的性命,孰重孰轻,决策者反复掂量,仍难以决断”等句子写出了故事的发展,写的是两派的争辩。
“时间已越来越紧迫,此时人们的眼光一齐集中在了尤竹庄身上,竹庄是有名的大诗人,又曾为朝廷命官。
在娄城自然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他的话不说一言九鼎,至少举足轻重”这一内容写出了故事的再发展,写的是竹庄的权衡。
“他细碎的脚步触摸着小径的石子,背向斜阳,看着自己被拖得漫长而扭曲的影子,一步步的离开,离开血红色的夕阳,向着阴影更深处涉去,毫不迟疑,绝不回头”写的是高潮部分,最后离去。
“吾晚节不保,唯以死谢天下,无颜见列祖列宗,毋忘以白布覆吾脸,吾不配以明服陪葬,也不愿以清服下敛,可就于僧服,葬吾于娄江之侧,墓前一圆石,题诗人尤竹庄之墓即可,勿作祠堂,切切此记”是文章的结尾部分,写的是留下遗言。
小说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是让百姓生灵涂炭还是保全百姓,从而使得自己成为历史罪人,小说就是围绕这一具体矛盾展开的故事,具体分析即可。
(3)小说题目“血色苍茫的黄昏”直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黄昏;小说题目“血色苍茫的黄昏”种的“黄昏”暗喻明王朝正是日落西山之时,“血色”“苍茫”两词暗示整个社会正经历一场腥风血雨,给人满目苍茫之感。
小说题目“血色苍茫的黄昏”给人一种凄凉悲壮的感觉,使整个故事笼罩在这一氛围之中,面对“血色苍茫的黄昏”,在清兵惨烈屠城的威逼之下,主人公作出牺牲个人名节、成就“大义”的决断以及以死谢“罪”的结局,让读者为之痛心,突出悲剧性的结局,呈现出悲凉的色彩。
答案:
(1)B
(2)小说在选择保全名节让百姓生灵涂炭,还是保全百姓性命成为历史罪人的激烈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
开端:
清兵围城。
发展:
衡门内,两派争辩。
再发展:
竹庄权衡。
高潮:
竹庄定计离去。
结局:
自继遗言。
(3)①直接交代了具体地点。
②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③为整个故事奠定感情基调。
④烘托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及其悲剧性的结局。
【点评】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
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地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
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
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
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
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时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老秤收藏家
凌鼎年
梁歆臣是锦溪镇土生土长的老住户。
他这人不抽烟不喝酒,就一爱好,喜欢老物件。
在镇上,他也算资深的收藏家了。
不过,他的收藏与众不同,他不收藏书画,不收藏瓷器,不收藏玉器,不收藏铜器,也不收藏石头,他单单收藏老秤,即杆秤。
梁歆臣偏爱收藏杆秤,与他的外婆有关。
他外婆家有一杆老式的红木秤,堪称杆秤之王。
外婆轻易不拿出,每到二十四节气的立夏这天,外婆就把那杆老式的红木大秤拿出来,挂在房梁上称孩子的重量,据说是个古老的风俗:
胖了,谓之增福;瘦了,谓之消肉。
梁歆臣记得很清楚,称男孩时外婆会说:
“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
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称姑娘时外婆会说:
“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
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
”外婆临终前,把那杆大秤送给了梁歆臣,对他说:
“这是外婆唯一能传给你的东西,好好保存,留点念想。
”
后来,锦溪镇上最后一个做杆秤的范老伯过世了,他儿子在外地工作,回来处理他老爸的遗物,对于老屋的那些杆秤,他一点兴趣也没有,准备廉价处理掉。
梁歆臣凑巧遇上了,一看大大小小有百多杆秤呢,有红木的,有柞栎木的,都是上等木质的,梁歆臣越看越喜欢,一咬牙就包圆买下了,回去后,被他老婆一顿臭骂。
不过从此后,他开始收藏杆秤。
每次出差,他一有闲就跑古玩市场,见到好的杆秤就买下,还去乡下、小镇寻觅老式杆秤。
一晃三十多年,他的藏品中,有金杆秤,有银杆秤,有铜杆秤,有玉杆秤,有象牙杆秤,有骨杆秤。
大的几米长,小的半尺不到,叫戥子秤,称金、称银、称中药材的。
梁歆臣收藏杆秤,他老婆一直是反对者。
她认为收藏书画、瓷器、玉器等,都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而收藏杆秤这种淘汰货,既占地方,又浪费钱,如果把这些钱放在股市,说不定旱翻了几番了。
但他依然沉湎其中。
有记者来采访他:
“杆秤为什么是十六两一斤,而不是十进制的?
”梁歆臣答曰:
“相传杆秤是苏州的范蠡发明的,他采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做标记,共十三颗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就是十六颗星,一颗星代表一两。
如果商家少一两则减福,少二两则损禄,少三两则折寿,因此,杆秤又称公平秤、良心秤。
”梁歆臣还写了一本《杆秤史话》,收录各式老秤,以及与秤有关的典故、传说,评价还不错。
可这是自费出版的,老婆意见更大了,认为他赚钱无术,用钱无数。
梁歆臣的儿子三十出头了,还没有结婚。
据说买不起房子是重要原因之一,这成了梁歆臣的心痛。
有一天,梁歆臣的老婆接了个电话,打电话的人自称姓范,问梁歆巨收藏的杆秤愿不愿出手,他可以给个好价钱。
梁歆臣的老婆一听就来劲了,说:
“给我儿子准备婚房就换。
”过了几天,姓范的又来电话说:
“要房子可以,但必须用梁歆臣收藏的杆秤来换,并立下文书,永不反悔。
”梁歆臣的老婆兴奋得一口答应,但冷静后,她又觉得此事要做通老公的思想,还有点难度。
可这是给儿子准备婚房的唯一机会,绝不能失去。
有一天,老婆见老公心情很好,就抓住机会说:
“儿子有女朋友了,但女朋友说了,有房子,马上结婚,没有房子,吹灯拔蜡。
”梁歆臣无奈地说:
“现在这房价,哪买得起?
”老婆说:
“有老板愿意给你房,但看中了你的收藏。
”“啥?
看中我的杆秤?
不行,不行,万万不行!
”“你的收藏重要,还是儿子的婚事重要?
你太自私了。
天底下哪有你这样的爹?
要秤还是要儿子,你自己选吧!
”梁歆臣痛苦万分,但为了儿子,他决定与这位老板好好谈一谈,就算嫁女儿,也得嫁个好人家吧。
老板邀请梁歆臣去他公司看一下。
梁歆臣没有想到老板是个儒商,那公司像个园林似的,假山、亭子、水榭、花房,一应俱全。
那办公大楼更是挂满了名人字画、雕塑、古玩等,还辟有专门的书画室与茶室,很有文化氛围。
梁歆臣放心多了。
喝茶时,老板说他是范蠡的后代,听说杆秤是他先祖发明的,感情上不一样。
而他公司信奉的理念就是诚信经营,与杆秤的公平、不欺的内涵相吻合,因此就有收藏杆秤的意向。
他还说,让一个收藏家割爱,这很难。
不过有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他准备开个老秤博物馆,聘请梁歆臣任馆长负责管理,工资照发。
梁歆臣一听,开博物馆不是自己梦寐已久的吗?
太好了。
这范老板一定懂心理学,怪不得他生意做得这么好。
他连忙说:
“如果让我当馆长,工资我不要。
我一定尽心尽力把老秤博物馆管理好。
”半年后,梁歆臣双喜临门:
儿子结婚,老秤博物馆也正式开张了。
梁歆臣笑得嘴都合不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3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梁歆臣收藏杆秤数量之多、品类之丰,对杆秤了解之透、投入之深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痴迷于杆秤文化的收藏家形象。
B.购买杆秤的老板的公司的文化氛围浓厚,可见他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儒商,他对文化的喜爱和梁歆臣的老婆对利益的看重形成鲜明对比。
C.小说用含蓄凝练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收藏家的故事。
“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等俗语的引用,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
D.范老伯的儿子对杆秤毫无兴趣,梁歆臣的老婆也认为收藏杆秤没有经济价值,暗示了杆秤所处的社会环境,透露出作者的隐忧。
5.小说以收藏杆秤、研究杆秤、置换杆秤为主要情节,已然完整,那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分析。
6.文章结尾处写“梁歆臣笑得嘴都合不拢”,他的“笑”里有几种含义?
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4.C5.情节上,运用插叙手法,点明梁歆臣收藏杆秤的原因,是继承了外婆的遗愿。
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梁歆臣收藏杆秤做铺垫(若答推动情节发展也可)。
主旨上,表现了杆秤文化由来已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表达了守护、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题。
6.梁歆臣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解决了儿子的婚房问题,减轻了生活压力。
志趣高洁、情趣脱俗的他一生钟爱传统老杆秤,虽然杆秤被置换了出去,但物尽其用,而且他在博物馆任馆长,兴趣爱好得以继续保持,老杆秤得以留存。
以物置物,这种方式契合了杆秤文化公平、不欺的内涵,彰显了商人诚信经营的原则,呼吁公正、讲良心的经营理念,物质文明的发达让不少传统手工艺品面临消亡的困境,梁歆臣把杆秤送进博物馆,使杆秤有了更好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欣赏这些私人收藏,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小说用含蓄凝练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收藏家的故事”分析不正确。
文章的语言风格并不是含蓄凝练,而是明白晓畅,通俗白然。
故选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要求分析第二段中文中的作用,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可从结构和内容待角度进行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第二段写了外婆家的老秤,通过记叙外婆使用老秤的趣事,表明杆秤历史悠久,通过外婆的歌谣,表现出老秤有文化内涵,在杆秤中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从情节结构上来看,这一段属于插叙的情节,承接第一段“梁歆臣偏爱收藏杆秤,与他的外婆有关”,具体交代了梁歆臣偏爱收藏杆秤的原因,为下文写梁歆臣不断收藏老秤做了铺垫。
考生依据这些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要求分析梁歆臣“笑”的含义,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作品主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解答时可结合情节发展、人物心理、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上文交代,因为经济原因,梁歆臣的儿子一直没有结婚,如今用收藏的杆秤换来了婚房,解决了儿子的婚姻大事。
从人物心理来看,梁歆臣本不愿意用收藏的杆秤换婚房,但建成了老秤博物馆,使梁歆臣既解决了儿子的婚事又保留了老秤,兴趣爱好得以保持。
从主题表达来看,建成了老秤博物馆,保存了老秤,等于保护了传统文化,而且由文中范老板说“他公司信奉的理念就是诚信经营,与杆秤的公平、不欺的内涵相吻合”还可以看出,对老秤的保护也是表现了对商人诚信经营原则的赞扬。
考生依据上述信息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1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思路;
(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分析写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菊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
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
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
上百品种中,老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
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
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
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
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
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
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
“非正宗绿荷!
”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
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然费苦心。
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不多种。
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
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
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
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
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地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
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
老菊头怕摔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自己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
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茅,但嫩嫩的、弱弱的。
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
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
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
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从菊花的品种写起,接着介绍“绿荷”,主要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到菊花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引起读者对“绿荷”命运的关注。
B.老菊头侄女的男友当初劝老菊头加入花卉协会,但没有成功,后偶然因女友得以接近老菊头,就又想通过女友得到老菊头的“绿荷”。
C.这篇小说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活动片段来刻画人物,故事情节比较复杂,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丰满,作品的意蕴深刻,耐人寻味。
D.小说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他”来叙述故事,这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作者选择最典型事件展开情节,故事情节也更紧凑。
8.文中画线部分是对“绿荷”的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画线部分的作用。
9.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小说以“菊痴”为题的妙处。
【答案】
7.D
8.①生动细致地描绘了“绿荷”的茁壮美丽,照应了首段,说明“绿荷”的确不愧是菊之上上品,极其名贵。
也为下文老菊头爱菊如命做铺垫。
②表现了老菊头养菊技术的高超,对“绿荷”的呵护备至。
③与后文“绿荷”越变越孱弱,直至最后死亡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悲剧效果,有力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9.①概括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和小说的主要情节。
老菊头爱菊成痴,近乎病态。
②暗示了小说主题。
对事物的痴迷需要有度,否则“痴”就成了狭隘和保守,反而会造成对事物的伤害。
③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因何痴?
如何痴?
痴有何果?
等等。
④隐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
对老菊头做法的否定,对其遭遇的同情及对“绿荷”绝种的惋惜。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理解不全面,主要是通过渲染花之名贵来衬托养花之人的非同寻常;B项,“想通过女友得到老菊头的‘绿荷'”错误,文中并没有这样的描写;C项,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复杂,一波三折”错误,本文以“绿荷”为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内容全都围绕“绿荷”而展开的。
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
内容:
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
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划线句子在文章的第五段,这段文字主要是通过对绿荷的枝、叶、花的详细描写,表现了这盆绿荷被老菊头养得很生机盎然,从而表现了老菊头养菊技术的高超,对“绿荷”的呵护备至。
也突出了老菊头对绿荷的珍爱和痴迷。
结构上可从与前文“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
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的相互照应;与后文老菊头爱菊如命做铺垫,也与后文“绿荷”越变越孱弱,直至最后死亡形成强烈的反差。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作用。
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
1、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2、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
3、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4、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5、思考题目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回答本题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本文以“绿荷”为线索贯穿小说始终,小说内容全都围绕老菊头痴迷“绿荷”而展开,突出老菊头爱菊成痴,近乎病态的形象。
所以标题“菊痴”首先突出了老菊头的人物性格特点,对“绿荷”的过度偏爱;其次标题“菊痴”也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标题“菊痴”中的“痴”是痴迷的意思,甚至近乎病态,以致导致“绿荷”死亡,从而含蓄地表现了凡事要有度,过犹不及,以及爱要讲究方法的主题。
还可从读者感受角度分析,如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
1.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2.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