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三D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8333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3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三D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三D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三D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三D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三D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三D卷.docx

《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三D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三D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三D卷.docx

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三D卷

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三)D卷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共7题;共36分)

1.(5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右嘴角边有yúqián________大小一块黑痣。

(2)我用儿童的jiǎohuá________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cúnxīn________要打的意思。

(3)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bèisòng________她教我们的诗。

(4)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hǎiōu________……

2.(2分)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下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人生的终点)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询问)

C.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我是长在黄河岸边的一棵树,我是长在长城脚下的一棵树。

(指祖国)

D.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精神永存)

3.(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可以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C.古代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

“垂髫”指童年,“加冠”表示男子年已十八,“花甲”指人六十岁,“耄耋”指人七八十岁。

D.《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4.(2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5.(6分)默写。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②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③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反用了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6.(9分)名著阅读。

(1)《二十四番花信》的作者原名是________,她因为眼睛出了________的问题,致使她不得不告别阅读。

(2)A在大街上丧胆游魂的走,遇见了B,老头子已不拉车了,身上的衣裳比以前更薄更破,扛着根柳木棍子,前头挂着个大瓦壶,后面悬着个破元宝筐子,筐子里有些烧饼油鬼和一大块砖头。

文中的人物A,B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A一生最大的梦想是________,可是经过三起三落后,再加上________死后,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会的渣滓。

(3)“情况就是这样。

现在谈谈主要的吧。

你们家里的这场好戏刚刚开锣,你得冲出去,吸吸新鲜空气,离开这个窝越远越好。

应该重新开始生活。

我既然卷入了这场斗争,咱们就把它进行到底。

你我两人的个人生活都不痛快。

我决心放一把火,让它烧起来。

你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做我的妻子吗?

”文中的“我”是________,“你”是________。

“你们家里的这场好戏刚刚开锣”中的“这场好戏”是指________。

7.(10分)崔永元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一次录制节目前,灯光师跟他说,有两个灯需要调一下,观众得让一让。

崔永元说:

“行,交给我吧。

”他对现场的观众说:

“大家知道怎么调灯光吗?

灯光调得好不好,可关系到你们在电视上漂亮不漂亮。

来,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灯光师傅怎么调灯光。

这几位朋友请你们先让一下。

”于是全场观众就看杨师傅调灯光。

杨师傅受宠若惊,手都有些颤抖了。

(1)崔永元说话的本来目的是什么?

(2)崔永元的话为什么得到了观众和杨师傅的认可?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45分)

8.(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是那套公寓(节选)

米哈尔科夫

一间陈设简陋的城市住宅房间。

……一个夏日的夜晚,斯拉瓦坐在安乐摇椅上,翻阅《少先队真理报》。

前厅传来可疑的声响,有人在门外摆弄什么,……斯拉瓦……躲在摇椅后面。

前厅里传来沙沙声。

一个只穿袜子的青年走进房间。

他仔细察看,没有发现斯拉瓦。

走近衣橱,打开橱门,向橱内探视。

斯拉瓦:

(突然地)您在那里找什么?

小偷打了个哆嗦,从口袋里抽出一把刀子。

斯拉瓦从自己的掩体后面走出来。

小偷:

(威胁地低声说)轻一点儿,小子!

家里还有什么人?

斯拉瓦:

(镇静地)没有人。

只有我一人从别墅里回来了,把刀子藏起来!

我并没有向您进攻。

小偷:

(藏刀子)这是哪套住宅?

几号?

斯拉瓦:

三十一号。

您要找的是几号?

小偷:

三十七号。

斯拉瓦:

那在上面一层。

小偷:

呸,真是见鬼了!

搞错了一层楼!

谁住在那里?

斯拉瓦:

三十七号吗?

是一个画家。

小偷:

他有圣像吗?

斯拉瓦:

什么样的圣像?

供人们祷告的那一种吗?

小偷:

还能有什么样的圣像?

有的人向它们祷告,可有的人只是……收集。

斯拉瓦:

不知道。

我从来没到过他家。

他家有一条很凶的狗,一条高大的丹麦狗。

这种狗您知道吗?

就跟一头小牛一样!

给它吃两公斤肉.它还嫌少呢!

小偷:

那么,你们家有圣像吗?

斯拉瓦:

我们家?

我们要圣像干什么?

我们是不信教的。

从前我祖母有一个圣像,她死后就把那个圣像放在她的棺材里了,那是一个很小的圣像。

小偷:

那么有好书吗?

斯拉瓦:

谁家有好书?

画家吗?

小偷:

你们家有好书吗?

人家问你,你就该回答。

斯拉瓦:

你对哪些书感兴趣呢?

小偷:

那种需要预订的书有吗?

托尔斯泰、普希金、果戈理有吗?

布尔加科夫有吗?

大仲马有吗?

小仲马有吗?

我问你,有没有?

斯拉瓦:

书倒是有的,就是没有需要预订的那种书,我们没有订到。

您知道吗?

现在要预订点东西有多难!

我们如果想看什么书,就到图书馆去借!

小偷:

(失望地)那你们有什么呢?

斯拉瓦:

你看,一台电视机,不太新了。

还有什么呢?

小偷:

你母亲把钱藏在哪里?

有贵重的东西吗?

斯拉瓦:

你干吗老缠着我?

自己走错了房间,可现在又什么都不中意了。

我们没有钱,没有金子,我们什么都没有。

小偷:

为什么?

斯拉瓦:

我爸爸说:

“我们过日子老老实实,所以觉也睡得安稳。

”您睡得安稳吗?

小偷:

不关你的事。

斯拉瓦:

当然不关我的事,我只是问一下罢了,您可以不必讲您睡得怎样,我自己也猜得出来。

小偷:

你怎么没完没了地跟我说话?

是不是等人来抓我?

斯拉瓦:

谁也不会来,您可以放心,我的父母在别墅里。

他们明天回来,我谁也不等。

(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中的斯拉瓦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面对小偷,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

(3)斯拉瓦对小偷说“您可以不必讲您睡得怎样,我自己也猜得出来”,他猜想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4)小偷所说的几个著名作家,你熟悉吗?

请选两个写出他们的一部作品。

(5)选文最后,设想假如斯拉瓦的父母不放心自己的孩子,从别墅回来了,结局会怎样?

9.(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十三岁那年的寒冷

张亚凌

三十年前,站在宿舍门口,看着萌发出新芽儿的柳枝映在斑斑驳驳的土墙上的影子,我一边感慨着“春天总算来了”,一边告诉自己:

在以后所有的冬天,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

也正是那一年,十三岁的我,遗失了寒冷。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才尝试着触摸那段遗失寒冷的过程。

那一年,我升入初中,必须在学校住宿。

褥子被子一捆,和一大布袋子红薯、糜面馍馍、玉米糕绑在一起,母亲帮我拎起来搭在肩上。

背上是褥子被子,胸前是一个大布袋子,后面重前面轻,我都有些把持不住自己的身子。

母亲只是交代了句“不要贪吃好的,一顿蒸上两个红薯一个糜面馍或玉米糕就行了”,都不曾将我送到家门口,就转身忙自己的活儿了。

走一走歇一歇,到了学校,喘了半天气才缓过神来。

宿舍是一面窄窄的空荡荡的窑洞,我们直接在地上铺铺盖。

别人都是先在地上铺一个厚厚的草垫子,上面再铺个毡子毯子什么的,接下来才铺上褥子,褥子上面还有个布单子,叫“护单”——怕将褥子弄脏了。

我呢,只带了褥子和被子,压根就没有其它东西铺在地上,褥子显然是不能直接铺在地上的。

于是我就满学校找来了一些废纸片,铺在地上,才开始铺褥子。

结果是:

我的床铺比两边的同学低下来一截,她们都觉得我不应该夹在中间。

于是,我就自觉地挪到了最边上,——门口的墙下。

我的褥子几乎是直接挨着地面,很潮湿,挨地的那面经常是湿漉漉的。

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

我现在特别喜欢冬天的太阳,甚至会深情地看上半天,恐怕就源于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对太阳的感激吧?

那时在别人眼里,我或许是个很可笑的女孩,跑到学校似乎就是为了等太阳出来晒褥子。

冬天天冷,夜又长,起夜的学生就多。

门一拉一合,冷风就直吹过来。

抗击了半天寒冷好不容易才入睡的我,常常又被寒风刺醒。

为了应对寒冷跟风的袭击,我睡觉不再脱衣服且蒙住了头。

我从来没有给母亲提及此事,母亲看到我在家里睡觉的样子便有些想不通,曾给父亲说:

“这娃书念的,成呆子了,——炕中间烧得热乎乎的,她咋老蒙着头靠墙根睡?

”现在想来,那种奇怪的反应不会是寒冷留下的恐惧症吧?

是那夜夜寒风吹走了我的寒冷?

记忆里,那年的冬天,下雪的日子经常有。

我也清楚地记得当语文老师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吟诵“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时,我的泪水悄然滑落。

在我,下雪天是最最难熬的日子,包括雪后的一段时间。

不仅仅是褥子只能无奈地潮湿下去,更重要的是,我只有脚上一双布鞋,不像别的孩子,还有一双可以换着穿的鞋子或是能踩雨雪的黄胶鞋。

教室、饭堂、厕所,跑上几趟,布鞋的鞋底就湿了,半天下来,就湿透了。

我就满教室找别人扔的纸片,厚厚地铺在鞋里。

一两节课下来,又湿透了。

取出来扔掉,再找纸片再铺进去,再应付一阵,如此反反复复。

纸片也不是那么好找的,那时一个本子一毛钱,都是很节省的用。

雪后若有太阳,在别人吃饭时,我就留在教室里。

因为饿是可以忍受的,入骨的冰凉却是难以抵御的。

等到教室里没人了,我就将凳子搬到外面,将鞋子脱下来,底朝上晒晒。

我则盘腿坐在凳子上,搓揉着冰凉如石块的脚,让它暖和些。

再后来,我有些开窍了:

找到塑料袋,撕开,铺在鞋底,再铺上纸,就好多了,也不用不停地换纸。

有一句话我信,那就是“许多智慧来自于人们对贫穷的应对”。

更多的时候,是等着鞋子自己慢慢变干。

我甚至曾一度固执地认为,是我自己的身体暖和了脚,脚再暖和着鞋子,直至吸干鞋里里外外所有的“水分”,鞋底才会变干。

还是连续的雪天冻掉了我的寒冷?

每个周三下午有一个半钟头的活动时间,我常常趁机跑回八里外的家里取下半周吃的东西。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下着大雪。

雪大风猛,我是抄小路往家里赶。

有的地方雪没过了我的膝盖,很熟悉的小路也因大雪的覆盖变得陌生,以致于我一脚踏下去摔进了雪里面,——我把沟边当成了小路。

从雪里爬出来,继续往回赶。

我一推开房门,母亲愣住了,一个劲地说:

“照一下镜子,看你成了啥样了,看你成了啥样了……”

父亲就倒了一碗热水让我暖和暖和。

我伸手去接,明明接住了,碗却摔在了地上——我的手指冻僵了!

我走到镜子跟前,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被雪弄湿了的头发,再在风的猛刮下,直直地向上竖着!

母亲拿着梳子赶过来给我收拾头发,才惊叫道“你的头发都结了冰”。

我只说,赶紧给我装吃的,我不想迟到。

背起装满干粮的布袋子,我又赶往学校。

风还是那么猛,雪更大了。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

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从独自对抗过那场大雪后,她似乎再也没有畏惧过寒冷!

接下来的两个冬天,似乎都一样,冬天再也没有变出什么新花样来折磨这个小姑娘。

我只知道:

在三十年前,我,遗失了我的寒冷。

选文有删改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我”在十三岁那年寒冷的冬天发生了哪些事情。

(2)赏析下列语句。

①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

②我一推开房门,母亲愣住了,一个劲地说:

“照一下镜子,看你成了啥样了,看你成了啥样了……”

(3)文章开头部分写道“我一边感慨着‘春天总算来了’,一边告诉自己:

在以后所有的冬天,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有什么作用?

(4)作者回忆小时候受冻挨饿的求学经历,与我们舒适的学习环境相比较,简直是天壤之别。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感想。

三、古诗文阅读(共2题;共25分)

10.(8分)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

“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

“姑俟异日观’云尔。

——袁枚《黄生借书说》

【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顾炎武《日知录》

(1)【甲】文的论点是________,【乙】文的论点是________,两文共同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②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1.(1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给诗中划线字注音。

禅院                 万籁                 钟磬            

(2)诗中有四句诗被抽取了出来,请结合诗句的内容,并运用诗歌对仗及押韵的知识,将它们排列为正确的顺序。

①山光悦鸟性       ②禅房花木深       ③曲径通幽处       ④潭影空人心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末句中“但余钟磬音”的“但”字意思为“只”。

B.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绘的是清晨山林禅寺的景色。

C.所写的景物如古寺、山林、曲径、深潭、钟磬等共同构成一幅幽静的图画。

D.“潭影空人心”一句的意思是说,潭水深深,让人心中的杂念都消除了,心中澄静无比。

(4)有人认为,最后一句话所写的钟磬之音未免破坏了这幽静、宁谧的氛围。

你的看法和他相同吗?

为什么?

你能否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末句写法相似的诗句?

请写出来。

四、作文(共1题;共5分)

12.(5分)请从以下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比”是一个会意词,即拿一物或一类物,与另一物或一类物进行比较。

比,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在学校,同学之间有的比成绩,比品德;也有的比穿着,比享乐……在社会上,有的比创造,比贡献;也有的比地位,比权势……

从“比”的字形看,它是一把双刃剑。

善比者,比是一种促进,一种提升;不善比者,比是一种累赘,一种羁绊。

请以“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二)大千世界,色彩缤纷,引人遐想。

在我们的心底,总有一个声音——我真想:

单纯、乐观、坚强;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真挚的情谊,品尝幸福的滋味;和往事轻轻挥手,走向诗意的远方……

请以“我真想                  ”为题目,并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书写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和套作。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共7题;共36分)

1-1、

1-2、

1-3、

1-4、

2-1、

3-1、

4-1、

5-1、

6-1、

6-2、

6-3、

7-1、

7-2、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45分)

8-1、

8-2、

8-3、

8-4、

8-5、

9-1、

9-2、

9-3、

9-4、

三、古诗文阅读(共2题;共25分)

10-1、

10-2、

11-1、

11-2、

11-3、

11-4、

四、作文(共1题;共5分)

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