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简答题.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简答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简答题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简答题
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
其代表人物是谁?
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四种观点: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
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
二因素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
其理论观点是,遗传对幼儿心理的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它们对人格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要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1)生物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对人格具有极大的塑造力,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
(4)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校风和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早期童年经验。
人格与早期童年经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
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
最后,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答案耍点】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4、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答案要点】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端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1)动机阶段,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的动机。
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有效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内部的心理期^。
(2).领会阶段。
学生要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剌激,形成选择性知觉。
教师可通过提问、图片、手势动作等吸引学生注意,使学习内容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中。
(3).习得阶段。
学生将短寸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编码加工,转入长时记忆中。
教师可以刺激学生的回忆,指导学习信息的分类组织。
(4).保持阶段。
学生将习得的信息经复述、强化后,转入长时记忆贮存阶段。
教师应对学习条件作适^安排,减少新旧信息的干扰,提高学生信息保持的程度。
。
(5).回忆阶段。
学习到的新知识通过作业等形式被提取出来,增强学生对习得信息的掌握。
教师应指导学生寻找记忆的线索,进行独立学习。
(6)概括阶段。
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概括,举一反三,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
教师须提供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和利用知识,引导学生概括和掌握知识原理或原则,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7)作业阶段。
通过作业反映学生习得内容的情况,使学生春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满足感。
教师需要通过各种作业手段综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采取进歩措施巩固和提高。
反馈阶段。
学生通过作业的反馈可以意识到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师在提供反馈时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5、简述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方法。
【答案要点】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要保持有意注意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自我暗示法:
在学习时经常提醒"集中注意"。
2.情境想象法:
想象是在参加某次大考或竞赛,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使自己真正紧张起来。
3.培养问接兴趣:
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用理想的目标激励鼓舞自己。
4.自我奖励法:
自己给自己定时定量,完成有奖,相反,注意力不集中时计划落空,则要惩罚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
由此则可以养成集中注意力去学习的习惯。
5.训练听课技巧:
做好课前预习,调整听课心态,重点问题集中精力,次要问题适度放松,有意识地寻找问题,激发听课兴趣。
排除学习时的干扰冈素也非常重要,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6.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答案要点】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位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勤于动手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展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7、如何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答案要点】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5.指导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8、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案要点】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允;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捉髙在职教师的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有以下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般来说,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非组织化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否则难以达到观摩学习的目的。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问内。
(5?
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这是训练新教师、捉髙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进行专门训练。
要想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也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化训练。
有人曾将某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教给新教师,其中的关键程序有:
①每天进行回顾;②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③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④布置家庭作业;⑤每周、每月都进行问顾。
4.反思教学经验。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分析的过程。
9、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要点】我国中学德育的原则主要有:
1.导向性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贯彻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10、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答案要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他们进行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歩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2.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在关键期中,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关键期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剌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所以,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什么是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计划的制定依据是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
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12.简述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着的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着的相关。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
(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答案要点】1.教师的表达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着的相关,教师讲解含糊不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着的相关,教师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强,则学生的成绩好。
2.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
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行为更富有建设性。
13.情绪、情感过程有何作用?
【答案要点】1.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积极的动力(或增力)作用与消极的阻力(或减力)作用;②肯定与否定作用;③紧张与轻松作用;④激动与平静状态;⑤情绪、情感的强弱两极状态等。
2.情绪、情感对身心的影响作用:
①同身心健康关系密切〈如长期焦虑、忧愁、悲伤、恼怒、压抑能导致许多心因性疾病》②同智力发展关系紧密,其对人的智力发展、认识活动有积极的动力作用与调节作用;③同人的思想品德健康关系密切'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的一个重要成分,高尚情操(即情感和操守)是良好品德的基础;④对人的行为的动力作用、对人的智力行为和工作行为起着组织与协调作用,直接影响人的工作与学习效率;⑤可以协调人的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情绪、情感通过表情传送信息,彼此共鸣,达到促进人际互动的作用。
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案要点】1.知识观。
建构主义强调不是简单的“填灌”,而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主动建构新的经验。
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去形成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
15.举例说明情绪的基本状态。
【答案要点】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
2.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如在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作用下,人会产生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情绪反应。
3.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当人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
16.简述我国中学德存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使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或培养规格。
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1.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歩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歩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17.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教师在制订辅导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预防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人际交往;发展是指导学生树立有价值的学习与生活目标,承担生活责任,发挥个人潜能,使生活过得健康、充实、有意义。
就整体而言,在预防的同时要追求发展,可以说,发展是一种积极的预防。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
(4)学生主体性原则。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以学生'^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5)个别化对待原则。
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
(6)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辅导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
从社会价值取向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
18.简述精细加工策略中常用的记忆术。
【答案要点】记忆术是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记忆方法,常用的记忆术有以下几种:
①位置记忆法②缩简和编歌诀(3)谐音联想法(4)关键词法;⑤视觉联想;(6)语义联想。
19.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目标明确。
教师上课时应该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
(2)内容正确。
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方法得当。
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
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淸楚。
(5)组织严密。
课的进程要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气氛热烈。
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20.简述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答案要点】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每个人都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要能够做到:
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调整心态,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2)开发潜能,培养爱好.提高工作与生活的质量。
(3)激发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
(4)提髙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力。
(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6)家庭、学校、社会等应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等方法,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疾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1.简述程序教学及其原则。
【答案要点】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歩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程序教学以精心设计的顺序呈现主题,要求学习者通过填空、选择答案或解决问题,对问题或表述作出反应,在每一个反应之后出现及时反馈,学生能以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
这种程序能够融入书、教学机器(一种融入程序学习形式的机器设备)或计算机。
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的关键是程序的制定,他提出了制定程序的五个原则:
小歩子、自定歩调、积极反应、及时强化(反馈)、低错误率。
22.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答案要点】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精选教材内容;②合理组织材料;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④教授学习策略,提前迁移意识;⑤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2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案要点】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
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避免不信任,体验希望的实现。
(2)自主感对羞耻感、怀疑感(2?
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避免羞耻感和怀疑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3)主动感对内疚感〖4?
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勤奋感对自卑感(6?
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
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
2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7)繁殖感对停滞感(25?
50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⑻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岁以上〉。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女性大。
⑵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24.简述智力的群体差异。
【答案要点】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问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目前研究的基本结论如下:
⑴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
25.简述心理毕生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人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还包括心理的成熟与发展。
人的行为变化过程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一生中,行为变化过程反映了个人的不同行为表现增强和减退的情况.
(2)人的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应以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
(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并非仅仅意味着增长。
(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
(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26.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答案要点】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主要包括:
(1)时间因素。
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之后逐渐变慢。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遗忘得越快,材料越少,则遗忘越慢。
(3)学习的程度。
在识记材料时,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过度学习。
实验证明,低度学习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记忆效果要好一些。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做近因效应。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做首因效应。
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做系列位置效应。
(5)识记者的态度。
研究表明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事物,遗忘得较慢。
另外,经过人们的努力、积极加工的材料遗忘得较少,而单纯地重述材料,识记的效果较差,遗忘得也较多。
27.心智技能形成理论包括哪三个阶段?
【答案要点】安德森提出,心智技能的发展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原型定向。
所谓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2)原型操作。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划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
2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案耍点】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可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常用的方法有:
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和头脑风暴训练等。
29.简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答案要点】
(1)初中课程设置的要求:
①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②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④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
①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②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设置;③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课程;④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0.简述皮亚杰的儿童思维(或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耍点】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靑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等活动来探索周围世界从而获得动作经验。
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同时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具备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箅阶段。
31.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要点】学科中心课程就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位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