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917普通生物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7218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6.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师范大学917普通生物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陕西师范大学917普通生物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陕西师范大学917普通生物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陕西师范大学917普通生物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陕西师范大学917普通生物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师范大学917普通生物学答案解析.docx

《陕西师范大学917普通生物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师范大学917普通生物学答案解析.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师范大学917普通生物学答案解析.docx

陕西师范大学917普通生物学答案解析

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917普通生物学答案解析

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蛋白质是人体内极其重要的一种营养物质,拥有四级结构,每一级结构均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式而形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即在其一级结构(即氨基酸通过一定的序列有序组成的肽链)按照单一方向卷曲或折叠二形成的有周期性重复的主体结构,这种主体性的结构是以肽链内或各肽链间的氢键来维持的。

包括ɑ-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

2.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3.细胞周期

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开始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一个有丝分裂期(简称M期)和一个分裂间期后者包括DNA合成期(S期)以及S期前后的两个间隙期(G1期和G2期)。

4.C3植物

C3植物是光合作用的途径主要是C3途经的植物。

C3途径由RuBP开始至RuBP再生结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全过程分为羧化、还原、再生3个阶段,由于这条光合碳同化途径中二氧化碳固定后形成的最初产物3磷酸甘油酸为三碳化合物,所以称C3途径,并把只具有C3途径的植物称为C3植物。

5.趋同进化

不同的生物包括亲缘关系很远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且形态相似的结构,以适应相同的条件。

二、选择题

1-5:

BCCDA6-10:

BBACB

三、判断题

1-5:

错错对对对

6-10:

对错错对对

四、填空题

1.生长分裂分化

2.种群(群体)

3.先天进化生物钟

4.被动

5.生物圈

6.葫芦

五、简答题

1.气孔为什么会改变其形状从而引起气孔的开或关呢?

哪些因素会影响气孔的开关?

(1)气孔是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缝隙,保卫细胞的内侧,即形成气孔的一侧细胞壁常较厚,外侧细胞壁薄而有弹性,因而当保卫细胞含水多,膨胀压高时,细胞朝外凸出,结果气孔张开。

当细胞中水分减少,膨胀压降往时,细胞有萎缩之势,保卫细胞内侧厚壁变直,气孔关闭。

通常气白天张开,夜晚关闭。

(2)①钾离子浓度:

保卫细胞中钾离子依度影响气孔的开关,钾离子多时,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钾离子少时,细胞失水萎蔫,气孔关闭。

②光照:

一般情况下,光照使气孔开放黑暗使气孔关闭。

③二氧化碳:

低浓度二氧化碳促使气孔张开,高浓度二氧化碳促使气孔关闭

2.人体有哪些温度感受器?

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内稳态的调节机制。

(1)人体的温度感受器:

①环境温度感受器一皮肤。

②体内温度感受器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2)内稳态的调节机制--负反馈,

①热(冷)刺激一皮肤一下丘脑一皮肤血管舒张(收缩)一散热(保温)一体温下降(上升)

②体温上升(下降)一下丘脑一交感神经系统一出汗、喘息、肌肉松弛、立毛肌松弛、外周血管舒张等(肌肉紧张颤抖、立毛肌收缩、外周血管收缩等)一体温下降(上升)

3.简述水生植物叶的形态结构特点。

(1)叶片较薄,表皮上无角质层或很薄

(2)叶肉细胞层数少,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

(3)通气组织发达

(4)叶脉少,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退化。

4.分别以植物和动物为例子,说明什么是世代交替?

(1)被子植物的一生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受精卵开始直到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和胚囊母细庭(大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股前为止,这一阶段的细脑内染色体的数目为二倍体,称为二倍体阶段或孢子体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花粉母细胞和胚囊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单核花粉粒(小孢子)和单核胚囊(大孢子)开始,直到各自发育成为含精子的成熟花粉粒或花粉管,以及含卵细胞的成熟胚囊为止。

这时,这些有关结构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单倍的,称为单倍体阶段或配子体阶段、被子植物的生活史中,二倍体的孢子体阶段和单信体的配子体阶段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

(2)以原生动物门的孢子纲为例,它的生活史包括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的两个世代的交替。

这两个世代多数在两个寄主体内进行,无性世代在脊椎动物体内,有性世代在无脊椎动物体内。

也有些种类在同一寄主体内进行,无性生殖是裂体生殖,有性生殖是配子生殖,其后为无性的孢子生殖,也有人将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合称为有性生殖。

5.生态系统如何实现自我调控?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数量调控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主要通过反馈来完成。

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其中负反馈对于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是必不可少的,正负反馈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态。

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当湖泊受到污染时鱼类就会死亡,而其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的死亡。

6.人体可以分为多少个功能系统,请分别简述。

人体至少可以分为11个功能系统

(1)皮肤系统:

由皮肤构成,包围在人体的外表面,起着保护身体不受外物侵害,保护体内环境稳定状态的作用。

(2)骨骼系统;全身由206块骨骼构成,在体内支撑全身,保护内脏器官,并与肌肉系统一道组成人体的运动系统。

(3)肌肉系统:

由全身600多块附着在骨骼上的骨骼肌构成,一般都是通过肌腱附着在不同长骨的端点,它们的收缩可以引起全身的运动。

(4)消化系统:

由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直肠以及多种消化腺组成的,在体内执行消化食物并吸收营养素的任务。

(5)循环累统:

由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以及其中的血液构成,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也就将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并从全身将代谢产物运送出来。

(6)淋巴和免疫系统:

由牌、胸腺、骨髓、淋巴结、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以及其中的淋巴和白细胞构成,在体内起保卫身体,抵抗病原体的侵害的作用。

(7)呼吸系统:

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等器官,由于胸和膈的运动带动肺扩张从体外吸入氧,通过血液循环收回二氧化碳,通过肺排到体外

(8)排泄系统:

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将流经肾的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维持体液渗透压的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

(9)内分泌系统:

包括下丘脑、垂体等腺体分泌一些特定的化学物质,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代谢、生殖等活动。

(10)神经系统:

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接受体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应答反应,调节身体功能,以适应内外环境。

(11)生殖系统:

分别由男女内外生殖器构成,分别产生雄配子和雌配子,受精后发育成胚,完成延续种族的任务。

六、论述题

1.概述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

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营造一个较理想的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巨大而开放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其有以下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的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是容量大。

流量大、击度高、运转送、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自我驱化的系统,(4)城市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营造一个较理想的城市生态系统应采取如下措施:

(1)进行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合理确定比较优化的土地功能分区,在不同的功能分区中设计具体的建设方案或保护、绿化方案。

(2)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3)评价区域的人口承载能力与生态承载能力,规划合理的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格

(4)针对城市能流、物流等特点以及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

2.比较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以这三者的变化关系说明植物界的演化规律。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都是高等植物,都具有高等植物的陆生结构:

有根、茎、叶的分化;多细胞生殖器官;有性生殖的合子经过胚的阶段发育成新个体等特征。

苔藓植物是一类结构比较简单的高等植物,是植物从水生到陆生过渡形式的代表。

其主要特征是:

(1)比较高级的种类其植物体有茎、叶的分化,可是还都没有真正的根。

(2)它们没有维管束那样的真正输导组织。

(3)有性生殖器官是由多个细胞构成,雄性生殖器官叫精子器,雌性生殖器官叫颈卵器。

(4)配子体占优势,孢子植物体不能离开配子体独立生活。

蕨类植物一般陆生。

其主要特征是:

(1)有根、茎、叶的分化。

(2)有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维管束。

(3)有明显的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的生活。

种子植物最大的特征是产生了种子。

与种子出现有密切关系的是花粉管的产生,它将精子送到卵旁,这样在受精这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上,就不再受环境一一水的限制。

它们的孢子体发达,高度分化,并占绝对优势;相反配子体则极为简化,不能离开孢子体而独立生活。

由此可见,这三大类群植物的演化规律是;植物体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合子发育形成胚,从水生到陆生,并逐渐相应出现了适应陆生生活的形态结构(根的出现、维管组织的分化,机械组织的分化和加强,精子失去鞭毛,种子的形成,孢子体逐渐发达。

配子体逐渐退化等)。

种子植物是最适应陆生生活的植物类群。

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917普通生物学答案解析

一、名词解释(前4个见2012年)

1.生态因子

2.C3植物

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4.细胞周期

5.物种

物种是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个基本单位,以种群的方式存在,占有一定的生境,同一种个体的形态基本一致,个体之间可以交配并产生能育的后代,它们享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与其它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分隔开。

二、选择题

1-5:

CAABB

6-11:

ABDBDC

三、实验分析题

多种蛋白质往往在生物体中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分离提纯蛋白质对于生物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请写出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步骤。

(1)材料的预处理及破坏

分离提纯蛋白质时,首先要从细胞或组织中将蛋白质释放出来并保持原有的天然状态、且不丧失活性,所以要采取适当方法将组织和细胞破碎。

①机械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机械力的剪切作用,使细胞破碎。

常用设备有,高速组织捣碎机、匀浆器、研钵等。

②渗透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在低渗条件使细胞溶胀面破碎。

③反复冻融法:

生物组织经冻结后,细胞内液结冰膨胀而使细胞胀破。

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要注意那些对温度变化敏感的蛋白质不宜采用此法。

④超声波法:

使用超声波震荡器使细胞膜上所受张力不均而使细胞破碎。

⑤酶解法如用溶菌酶破坏微生物细胞等。

(2)蛋白质的抽提

(2)蛋白质的抽提

通常选择适当的缓冲液溶剂把蛋白质提取出来。

抽提所用缓冲液的pH、离子强度、组成成分等条件的选择应根据欲制备的蛋白质的性质而定。

如膜蛋白的抽提,抽提缓冲液中一般要加入表面活性剂,使膜结构破坏,利于蛋白质与膜分离。

在抽提过程中,应注意温度,避免剧烈搅拌等,以防止蛋白质的变性。

(3)蛋白质粗制品的获得

选用适当的方法将所要的蛋白质与其它杂蛋白分离开来。

比较方便的有效方法是根据蛋白质溶解度的差异进行的分离。

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方法:

①等电点沉淀法:

不同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可用等电点沉淀法使它们相互分离。

②盐析法:

不同蛋白质盐析所需要的盐饱和度不同,所以可通过调节盐浓度将目的蛋白沉淀析出。

被盐析沉淀下来的蛋白质仍保持其天然性质,并能再度溶解而不变性。

③有机溶剂沉淀法:

中性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它们的介电常数比水低。

能使大多数球状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进而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4)样品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用等电点沉淀法、盐析法所得到的蛋白质一般含有其他蛋白质,杂质,须进一步分离提纯才能得到有一定纯度的样品。

常用的纯化方法有:

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纤维素层析、亲和层析等。

有时还需要这几种方法联合使用才能得到较高纯度的蛋白质样品。

四、简答题(见2012年)

1.气孔为什么会改变其形状从而引起气孔的开或关呢?

哪些因素会影响气孔的开关?

2.人体可以分为多少个功能系统,请分别简述

3.人体有哪些温度感受器?

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内稳态的调节机制。

五、论述题(见2012年)

比较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以这三者的变化关系说明植物界的演化规律。

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917普通生物学答案解析

一、名词解释

1.营养素

食物中可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物质即为营养素,包括用脂质、糖、蛋白质、水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对人体的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蛋白质是人体内极其重要的一种营养物质,拥有四级结构,每一级结构均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式而形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即在其一级结构(即氨基酸通过一定的序列有序组成的肽链)按照单一方向卷曲或折叠二形成的有周期性重复的主体结构,这种主体性的结构是以肽链内或各肽链间的氢健来维持的。

包括ɑ-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

3.C4植物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CO2固定后的第一个产物是C4化合物的植物。

玉米,高粱,甘蔗等都属于C4植物。

C3化合物在PEP羧化酶的催化下,形成C4化合物草酰乙酸,整个循环过程由PEP开始。

再到PEP再生结束。

在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进行。

4.细胞全能性

指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及特征。

例如:

植物可利用韧皮部培养成完整植株,但目前仍未能用动物细胞形成完整的个体。

5.中心法则

即遗传信息流的途径为中心法则,最早由克里克于1956年提出,后经不断完善形成现在的中心法则。

即遗传信息流从DNA遗传给RNA再从RNA遗传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DNA的复制过程。

后发现,某些病毒中RNA同样可以反过来决定DNA,为逆转录,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

二、选择题

1-5:

CBCAB

6-10:

ACBBA

11-15:

ACCDA

三、实验题(共40分)

用蝗虫观察减数分裂,写出材料采集与观察实验的过程。

【答案解析】

(1)实验材料的采集

北方在每年9月底到10月初于稻田中采集雄蝗虫,并用卡诺固定液进行固定,然后依次经90%,80%,以及70%的乙醇溶液处理30min,最后保有于70%酒精溶液中,4℃储存。

如果长期保存,可定时更换酒精储存液。

(2)实验过程

①取材:

从雄性蝗虫腹部背面剂开,靠近胸节处有桔黄色团状结构,为精巢。

如材料经长期将精巢放于培养皿中,用蒸馏水冲洗可见每条精细小管的一端连于输精管,另一端为分散的直端(如材料经长期保存其颜色发暗)。

换水再次清洗。

每次清洗用时2-3min。

②取一个或两个精细小管放于载玻片上,用刀片在精细小管上横切两到三次。

③以改良酚品红染液染色10-15分钟,同时以小镊子轻轻挤压精细小管外壁,以使性母细胞或减数分裂中各时期的细胞流出精细小管管壁,以利于观察,压片后进行观察,可以见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胞坏死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细胞凋亡不是细胞坏死,这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1)细胞凋亡是指:

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的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它是机体自身编程,受基因调控的主动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典型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

①染色质凝集和边缘化,DNA在核小体间发生降解。

②细胞膜内陷,包裹各种细胞器等胞内物质,形成凋亡小体。

③调亡小体被邻近的细胞吞噬,整个过程无胞内物质泄漏。

(2)细胞坏死是细胞受到强烈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引起细胞无序变化的死亡过程,坏死表现为细胞胀大,细胞质膜及膜系统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溢,核变化较慢、DNA随机降解不充分,常引起局部严重的炎症发应。

2.影响种子生活力的因素有哪些?

种子休眠的原因何在?

如何打破种子的休眠?

(1)影响种子生活力的因素有:

植物本身的遗传性、种子的成熟程度、贮藏期的长短、贮藏条件的好坏等等。

种子形成后虽已成熟,即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也往往不能立即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阶段才能萌发,种子的这一性质称为休眠。

(2)种子休眠的原因主要是:

种皮障碍;胚未发育完全:

种子未完全成熟:

种子内含有抑制萌发的物质等。

(3)打破种子的休眠可采用:

机械方法擦破种皮或用浓硫酸处理软化种皮;低温处理;人工施加赤霉素等方法。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有些生物人类想消灭不了,而另一些生物想保护又保护不住?

生物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

(1)r-对策物种一有害的人类想消灭但又消灭不了的生物

①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能力强保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多保护。

②r-对策生物有较强的迁移和散布能力,其发展常常要靠机会。

③种群的死亡率主要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而与种群密度无关。

④r-对策物种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灭绝点,它们的种群在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到稳定平衡点S,并在S点上下波动,因此不易灭绝。

(2)k-对策物种一濒临灭绝边缘想保护又保护不住的生物。

①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能力低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保护很好。

②k-对策生物虽然迁移和散有能力较弱,但它们对生境有极好的适应能力,能有效的利用生境中的各种资源,种群数量通常能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上或有较小的波动。

③种群死亡率主要是由密度制约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不可预测的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

④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

一个是稳定的平衡点s,一个是不稳定的平衡点x,当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平衡点s时,都会趋向于s。

但在不稳定平衡点处,当种群数量高于x时,种群能回升到s,但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就必然会走向灭绝。

2.什么是酸雨?

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哪些?

酸雨是燃烧煤、化石和石油、天然气所产生的SO2和NO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成的产物,酸雨中主要是的硫酸与硝酸。

正常的水PH值在6左右,而目前某些地区的酸雨PH值为2-5,酸,雨对生态环境有以下几方面破坏:

(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丧失鱼类和其它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

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

(3)对人体的影响。

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

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

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

(4)对建筑物,历史古迹,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917普通生物学答案解析

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而是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变性过程中不发生键断裂和二硫健的破环。

2.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3.外毒素

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进2程年中被室留体外,具有经作用的蛋自质。

4.生物量

是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的个体数量,重量或含有的能量,所以它是一种现存量。

5.反转录酶

遗传信息从RNA-DNA的过程,其传递方向与转录过程相反,故称逆转录,催化反应的酶称为逆转录酶。

二、选择题

和前几年的选择题重复率很高

三、实验分析题

多种蛋白质往往在生物体中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分离提纯蛋白质对于生物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请写出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步骤【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1)材料的预处理及破坏

分离提纯蛋白质时,首先要从细胞或组织中将蛋白质释放出来并保持原有的天然状态,且不丧失活性,所以要采取适当方法将组织和细胞破碎。

①机械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机械力的剪切作用,使细胞破碎。

常用设备有,高速组织捣碎机、匀浆器、研钵等。

②渗透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在低渗条件使细胞溶胀而破碎。

③反复冻融法:

生物组织经冻结后,细胞内液结冰膨胀而使细胞胀破。

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要注意那些对温度变化敏感的蛋白质不宜采用此法。

④超声波法:

使用超声波震荡器使细胞膜上所受张力不均而使细胞破碎。

⑤酶法:

如用溶菌酶破坏微生物细胞等。

(2)蛋白质的抽提

通常选择适当的缓冲液溶剂把蛋白质提取出来。

抽提所用缓冲液的PH、离子强度、组成成分等条件的选择应根据欲制备的蛋白质的性质而定。

如膜蛋白的抽提,抽提缓冲液中一般要加入表面活性剂,使膜结构破坏,利于蛋白质与膜分离。

在抽提过程中,应注意温度避免剧烈搅拌等,以防止蛋白质的变性。

(3)蛋白质粗制品的获得

选用适当的方法将所要的蛋白质与其它杂蛋白分离开来。

比较方便的有效方法是根据蛋白质溶解度的差异进行的分离。

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方法:

①等电点沉淀法:

不同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可用等电点沉淀法使它们相互分离。

②盐析法:

不同蛋白质盐析所需要的盐饱和度不同,所以可通过调节盐浓度将目的蛋白沉淀析出。

被盐析沉淀下来的蛋白质仍保持其天然性质,并能再度溶解而不变性。

③有机溶剂沉淀法:

中性有机溶剂如乙醉、丙酮,它们的介电常数比水低。

能使大多数球状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进而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4)样品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用等电点沉淀法、盐析法所得到的蛋白质一般含有其他蛋白质杂质,须进一步分离提纯才能得到有一定纯度的样品。

常用的纯化方法有:

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纤维素层析、亲和层析等等。

有时还需要这几种方法联合使用才能得到较高纯度的蛋白质样品。

四、简答题

1.说明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

①能量转换:

光反应是将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是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

②过程:

光反应是光能吸收传递、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的过程:

暗反应则是碳同化的过程。

③发光部位和条件:

光反应是在叶绿体类囊体片层膜上,需要光:

暗反应是在叶绿体基质,不需要光。

④储能物质:

光反应是ATP、NADPH:

暗反应是糖类等。

两者的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准备了物质和能量,暗反应是光反应的继续,最终完成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2.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

(1)首先静息的神经细胞膜处于极化状态,膜内的电位低于膜外的电位。

这是由于神经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此时对钾离子通透性大,对钠离子通透性小,什么外正电荷聚集膜内负电荷聚集,寂寞处于极化状态。

(2)细胞膜某处受刺激后,该处膜极化状态被破坏(去极化),钠离子通道开放,在短时间内膜外钠离子大量涌入膜内,使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形成反极化状态。

(3)在极短时间内,膜内正电位达到一定的值,阻止钠离子进入,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降低,而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钾离子又涌向膜外,恢复到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复极化)。

3.简述植物落叶的原因

落叶是植物减少蒸腾,渡过寒冷或干旱季节的一种适应。

植物在不良季节到来之前,叶子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

首先是日照变短,脱落酸(ABA)的含量增加,促使细胞中有用物质逐渐分解运回茎内。

叶绿体中叶绿素分解比叶黄素快,叶片逐渐变黄。

有些植物在落叶前细胞中有花青素产生,绿叶变为红叶。

与此同时,在叶柄基部或靠近基部的部分,有一个区域内的薄壁组织细胞开始分裂,产生一群小型细胞,以后这群细胞的外层细胞壁溶解,细胞成为游离状态,使叶易从茎上脱落,这个区域称为离层。

不久这层细胞间的中层分解,继而整个细胞分解,叶片逐渐枯萎,以后由于风吹雨打等机械力量,使叶柄自离层处折断,叶子脱落。

在离层折断处的细胞栓质化,起着保护“伤口”的作用。

叶脱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