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甫专题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66072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甫专题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甫专题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甫专题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甫专题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甫专题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甫专题练.docx

《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甫专题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甫专题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甫专题练.docx

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甫专题练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

杜甫专题练

【真题回顾】2016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

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

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闾阖:

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

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曹霸是怎样做到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答:

第一问: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

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9.①画工如山貌不同:

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的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

,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

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肥东的神采尤其不易。

【各省市模拟题汇编】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石柜阁(节选)

杜甫

石柜曾波上,临虚荡高壁。

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

羁栖负幽意,感叹向绝迹。

信甘孱懦婴,不独冻馁迫。

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

吾衰未自由,谢尔性所适。

[注]本诗为杜甫携一家老幼由陕入蜀,途经石柜阁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柜阁高耸在层层波浪之上,水光上映,高壁的倒影好像在虚空中回荡。

B.霞光、鸥鸟与远客在暮色中组成一幅和谐画面,色彩丰富,又富有动感。

C.诗人痛恨自己生性孱懦,加之为饥寒所迫,以致辜负了幽奇的山水景致。

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象,后八句抒写情怀,描写和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篇最后四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1、C.“痛恨自己生性孱懦”错,诗人说自己生性孱懦,又为饥寒所迫,回答了他面对蜀地奇绝的山水,无法轻松享受优游之乐的原因,隐含了一种无奈与悲凉之感,不是痛恨自己的性格;

2、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最后四句”,锁定答题区间;其次翻译最后四句,了解大意,“优游”指有限,“康乐”指南朝谢灵运,有陶醉于山水之乐;“彭泽”指陶渊明,同样是山水田园之乐;但感慨自己“吾衰未自由,谢尔性所适”,既个人年老体衰不能自由,尽管山水如此之美,却不能够像他们那么自由;这与杜甫生平经历与忧国忧民情怀有关,结合作答即可;

答案:

1、C;

2、①面对蜀地山水,诗人羡慕陶、谢的随性自适,希望像他们一样,享受优游之乐;

②个人境况的不如意,使他无法彻底放松,体现了他对自我和家人的担忧;

③时局的艰难和平生的志向也使他不可能像陶、谢那样超脱世俗,体现了他心怀天下的阔大胸襟。

译文:

石柜阁建立在层层波涛之上,悬空凌驾在悬崖上。

波光中只见群鸥回旋,暮色吸引着远方的来客。

作客寄居此地辜负了这幽美的景色,对着无人的景色无限感叹。

确实我瘦弱得如同婴孩,不止是被冻饿所逼迫。

像谢康乐公那样悠闲自在,像陶渊明那样放浪形骸。

是我这样不自由的衰弱之人不能享有的,只能对你们二位能顺应本性的前辈道歉。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

杜甫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

畴能补天漏?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4.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6分)

 

【3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

畴能补天漏?

”意思是“唉,可怜!

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

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

”作者发出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是无中生有,向上推溯一至八句,诗人并没有写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并推己及人,“出门复入门,雨脚但仍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意思是“方欲应邀出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地的雨点只是依然下个不停。

去往你家的道路泥泞,欲去看望于你,无法启行,想你想得我容颜消瘦。

我独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连吃饭也辨不清是黄昏还是白天。

虽然我距您的住处很近,却难得去与您会面一次”,叙述访岑而阻于雨,与岑参的住处曲江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去探访,倍觉思念,表现出了与岑参的深厚友谊。

故选D。

4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意思是:

城南边有座终南高山,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漂走。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想象的内容,城南边的那座终南高山,恐怕也会被那雨水淹没漂走。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进行抒情,前面的诗句写到诗人要造访朋友因雨受阻,所以诗人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运用夸张和想象写出了雨大,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结合注释背景“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但是据考,天宝十三载秋,大雨成灾,宰相杨国忠却取好庄稼来,向玄宗皇帝说:

“雨虽多,不害稼也。

”面对当前的局势,杜甫以诗代谏,表达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答案】

3.D

4.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意思相近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三)

杜甫

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

他日一杯强难进,重嗟筋力故山违。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燕子入山扉”“黄鹂历翠微”是实写,写出了春日的明媚与欢快。

B.诗人精心锤字炼句,“短短”“轻轻”叠字运用,状物传神,意趣盎然。

C.颈联情感陡转起伏,上句欢快之情溢于言表,下句的落寞之意无从排解。

D.整首诗中春意贯穿始终,构思缜密,层次井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尾联中诗人为什么说“他日一杯强难进”?

他“重嗟”的又是什么?

(6分)

 

【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A项,“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意思是,看到燕子飞进了山中,哪里有黄鹂看到山腰春色的经历。

诗中“岂有”是岂不有、将有之意,“黄鹂历翠微”是由前一句引发的想象,选项“实写”错误。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分析作者创作背景可知,杜甫的《十二月一日三首》是他在永泰元年冬流寓云安时所写,被清杜诗专家卢世㴶誉为“七律之神境”。

由于在严武幕府时与少年同僚们“分曹失异同”,以及自己“懒性从来水竹居”的爱好,杜甫终于在永泰元年初离开上峰兼老友的严武,归休草堂;又由于因此而产生的与严武的隔膜,他改变了在浣花溪常住的打算,来到了云安,其时已是秋天了,不幸肺病发作,秋冬二季都在旅寓所养病。

忽然“邛、剑州牙将各举兵讨旰,蜀中大乱”,因此他计划下峡,以避祸乱,进而返回长安。

就在这样的境遇中,杜甫于此年十二月一日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组脍炙人口的连章律诗。

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写快降临的春意。

整首诗前四句写景,诗人料想来日,逆道春色,恍若身临;后四句抒怀,深味渐老逢春而又惋叹自身之老境。

分析可知,“老去亲知见面稀”意思是,人已老迈,亲朋好友难以见面,故乡难回,所以连对景畅饮都没有心绪了。

“重嗟筋力故山违”,作者久违故乡,不能尽情欢饮,才有嗟叹。

【答案】

5.A

6.第一问:

诗人原想,春天来了,盼望已久的对景畅饮可以如愿了;但人已老,亲朋知己又见面稀少,难返故里,思归不归,忧叹忧思难以畅饮。

第二问:

①一嗟人老力衰;②二嗟客中逢春久别故山,不是尽欢纵饮之日。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

7.下列对这首诗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子。

B.诗的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8.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错误。

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

杜诗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

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

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此类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

此类题思考方向:

①解读题目,明确要求。

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

②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③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

④然后回归原诗,结合具体内容阐发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

如不同意,“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巢居室”是说燕子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

接着就点破怜燕正是哀己。

结合注释内容“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分析,诗人寄人篱下的生活,以舟为家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

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可居,教人叹息。

也可以同意,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

想象着燕子联想到自己,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答案】

7.D

8.示例:

(1)同意。

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

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2)不同意。

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

(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

夔州。

杜甫当时流寓于此。

②八月槎:

晋张华《博物志》记载:

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

槎,木筏。

③画省:

指尚书省。

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

④伏枕:

指生病。

⑤山楼粉堞:

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10.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

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中“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

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然后要到诗中找出眼前的景物,结合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分析对京都的思念。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日”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奈;“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

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答案】

9.D

10.

(1)示例:

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

(2)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

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

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

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

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②羽书:

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

③平居:

这里指家园。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道”一词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C.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D.“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12.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6分)

 

【11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错误,“衣冠”应是借代,用衣饰代指文武官员.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审题,如本题问的是“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全篇分析产生“所思”的原因。

如根据注释“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因宦官程元振专权”可知,此时诗人羁旅在外,因宦官专权而有家难回,壮志难酬,引发家园之思;如诗歌首联“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前一句以“长安似弈棋”的比喻,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再结合注释“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

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可以看出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

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

【答案】

11.B

12.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

“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

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至后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此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当时诗人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

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

金谷、铜驼:

指金谷园、铜驼陌,都在洛阳。

棣萼:

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之后,白日渐渐变长,诗人身在蜀地,心里思念故地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自己在洛阳的年轻时代。

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不是记忆中熟悉的样子了。

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14.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

(6分)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青袍白马’……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说法错误,“青袍白马”代指幕府生活,此句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分析概括诗歌内容要点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仔细阅读,分析诗歌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