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6450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docx

《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docx

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

运动解剖学

指导教师姓名:

张涛

学生姓名:

XXX

专业:

休闲体育

班级:

2015级X班

 

2015-—2016学年第1学期

实验报告

(一)

指导教师

张涛

实验时间

2013年10月8日

实验名称

上肢骨观察

实验成绩

一、实验内容

观察上肢骨

二、实验目的

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2。

熟悉上肢骨连接的方式及构成

3.掌握肩关节、肘关节及手关节的结构

4。

熟悉上肢主要关节的运动形式

三、实验器材

1、串连的上肢骨标本

2、分离的上肢骨标本

3、自由上肢关节干标本和湿标本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观察串连的上肢骨标本

(一)对照教科书辩认上肢骨的组成、名称和块数.

(二)辩认每块上肢骨后,再在自己身上扪触辩认。

二、观察分离的上肢骨

(一)上肢带骨:

1、锁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2、肩胛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二)自由上肢骨

1、上臂骨:

肱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2、前臂骨:

尺骨、桡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3、手骨:

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三、观察自由上肢关节标本

1、肩关节:

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2、肘关节:

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3、腕关节:

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五、实验结果

例:

1、通过对上肢骨的观察,掌握了上肢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并能够识记体表标志。

2、通过观察自由上肢关节,掌握了自由上肢关节(肩、肘、腕关节)的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六、小结或结论

例:

通过实验观察,我清楚认识了上肢各骨的形态、位置,并能在身体上找到相关骨骼的体表标志.知道了如何去测量肩宽,上肢长度。

还了解到相关的运动事故造成自由上肢关节损伤的病因、症状及前期处理方法.

 

实验报告

(二)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年月日

实验名称

下肢骨观察

实验成绩

一、实验内容

观察下肢骨

二、实验目的

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形态、结构

2.掌握骨盆的构成及髋、膝、踝关节的结构及运动形式

3。

掌握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三、实验器材

1、人体串连的下肢骨和人体骨架标本。

2、分离的下肢骨。

3、自由下肢关节干标本和湿标本。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观察串连的下肢骨标本

(一)对照教科书辩认下肢骨的组成、名称和块数.

(二)辩认每块下肢骨后,再在自己身上扪触辩认。

二、观察分离的下肢骨

(一)下肢带骨:

髂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二)自由下肢骨

1、大腿骨:

股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2、小腿骨:

胫骨、腓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3、足骨:

跗骨、跖骨和趾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三、观察自由下肢关节标本

1、髋关节:

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2、膝关节:

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3、踝关节:

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五、实验结果

 

六、小结或结论

 

实验报告(三)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年月日

实验名称

躯干骨观察

实验成绩

一、实验内容

观察躯干骨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各部椎骨的形态分类和骨的表面形态结构

2。

掌握脊柱与颅骨的连接方式

3.掌握脊柱的构成、连接方式及胸廓的构成

三、实验器材

1、人体串连的脊柱骨和人体骨架标本.

2、分离的躯干骨标本。

3、脊柱、胸廓的干标本。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观察人体骨架标本和串连的脊柱骨标本

(一)对照教科书辩认躯干骨的组成、名称和块数。

(二)辩认每块躯干骨后,再在自己身上扪触辩认。

二、观察分离的躯干骨

(一)椎骨:

属不规则骨

l、位置:

位于脊柱

2、定位:

短圆柱形的结构朝向前,称椎体,呈弓形上有突起的结构朝向后,称椎弓,椎体和椎弓的连结部分较细称椎弓根,根上方凹陷浅,下方的凹陷深.

3、观察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找一胸椎辩认以下结构。

椎体、椎弓、椎弓根、椎骨上切迹和下切迹、椎间孔、椎弓板、棘突、横突、上关节突、下关节突、椎孔。

4、辩认各部椎骨并掌握各部椎骨主要的表面结构。

5、椎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第2颈椎棘突、第7颈椎棘突、第7颈椎以下的全部椎骨的棘突可在皮下触摸到,常以第7颈椎棘突为确定椎骨序数的标志;第11胸椎棘突

(二)观察骶骨、尾骨、胸骨、肋骨(略)

三、观察脊柱标本

1、脊柱的组成

2、脊柱的各面观特点

3、脊柱的功能

五、实验结果

 

六、小结或结论

 

实验报告(四)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年月日

实验名称

上肢肌的观察

实验成绩

一、实验内容

观察上肢肌的肌肉

二、实验目的

1、掌握上肢肌的组成。

2、掌握上肢主要肌肉的位置和起止点。

3、根据肌纤维的走行方向理解各主要肌肉的功能。

4、掌握上肢表浅肌肉的体表标志。

三、实验器材

1、上肢肌肉褂图和模型

2、全身肌肉解剖模型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在上肢肌模型上,按部位分群观察上肢肌的组成。

对照教科书和褂图辩认每块上肢肌.上肢肌分上肢带肌和自由上肢肌两部分.其中自由上肢肌又分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三部分。

二、对照教科书,掌握上肢每块肌肉的位置及主要肌肉的起止点。

三、通过上肢肌肉模型和挂图,结合上肢肌标本,观察每块肌肉肌纤维的走行方向,理解各主要肌肉的功能。

四、观察手部的腱鞘

在手肌标本或模型上,对照教科书及其插图,分辩手掌侧腱鞘和手背侧腱鞘。

(一)手掌侧腱鞘:

有拇长屈肌腱鞘、指总屈肌腱鞘和指腱鞘.

(二)手背侧腱鞘:

有拇长展肌腱鞘、拇短伸肌腿鞘、拇长伸肌腱鞘、指总伸肌腱鞘、小指伸肌腱鞘和尺侧腕伸肌腱鞘.

五、上肢表浅肌的体表标志

(一)三角肌——在肩部形成圆隆的外形,其止点在臂外侧中部呈现一小凹。

(二)肱二头肌-—当屈肘握掌时,此肌收缩可明显在上臂前面见到膨隆的肌腹。

在肘窝中央,当屈肘时可明显摸到此肌的肌腱。

(三)肱三头肌-—在上臂的后面,三角肌后缘的下方可看到肱三头肌长头。

(四)肱桡肌-—当握拳用力屈肘时,在肘部可见肱桡肌的膨隆肌腹。

(五)掌长肌--当手握拳、屈腕并使腕外展时,在腕掌面的中份,腕横纹的上方,可明显见此肌的肌腱。

(六)桡侧腕屈肌--当手握拳,屈腕并使腕外展时,在掌长肌肌腱的桡侧,可见此肌的肌腱.

(七)尺侧腕屈肌——用力外展手指,在腕横纹上方的尺侧豌豆骨的上方,可见此肌的肌腱。

(八)鼻烟窝——在腕背侧面,当拇指伸直外展时,自桡侧向尺侧可见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的肌腱。

在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有深的凹陷,称鼻烟窝。

(九)指伸肌肌腱——在手背,伸直手指,可见此肌至2-5指的肌腱.

(十)鱼际-—从掌面观察,可看到手肌外侧群形成的拇指侧隆起,即鱼际。

(十一)小鱼际——从掌面观察,可看到手肌内侧群形成的小指侧隆起,即小鱼际。

五、实验结果

 

六、小结或结论

 

 

实验报告(五)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年月日

实验名称

下肢肌观察

实验成绩

一、实验内容

观察下肢的肌肉

 

二、实验目的

1、掌握下肢肌的组成。

2、掌握下肢主要肌肉的位置和起止点.

3、根据肌纤维的走行方向理解各主要肌肉的功能。

4、掌握下肢表浅肌肉的体表标志。

三、实验器材

1、下肢肌肉褂图和模型

2、全身肌肉解剖模型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在下肢肌模型上,按部位分群观察下肢肌的组成.对照教科书和挂图辩认每块下肢肌。

下肢肌分下肢带肌(髋肌)和自由下肢肌两部分.其中自由下肢肌又分为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三部分。

二、对照教科书,掌握下肢每块肌肉的位置及主要肌肉的起止点。

三、通过下肢肌肉模型和挂图,结合下肢肌标本,观察每块肌肉肌纤维的走行方向,理解各主要肌肉的功能。

四、观察足部的腱鞘

在足肌标本或模型上,对照教科书及其插图,分辩足背肌的腱滑鞘和足底肌的腱滑液鞘.

(一)足背部的腱滑液鞘:

有胫骨前肌腱鞘、拇长伸肌腱鞘和趾长伸肌腱鞘.

(二)足底部的腱滑液鞘:

有胫骨后肌腱鞘、拇长屈肌腱鞘、趾长屈肌腱鞘、足趾腱鞘、腓骨肌总腱鞘和腓骨长肌跖侧腱鞘.

五、下肢表浅肌的体表标志

(一)阔筋膜张肌—-在大腿上部外侧,在髂嵴前部的下方,可见一宽短的隆起。

(二)缝匠肌——在大腿前方,当大腿作屈、外展处旋外时,可见此肌的轮廓。

(三)肌四头肌—-在大腿前方,股直肌在缝匠和阔筋膜张肌所组成的夹角内。

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在大腿前面的下部,分别位于股直肌的内、外侧.

(四)长收肌——在大腿内收时,可见此肌自耻骨结节斜向外下方,构成股三角的内侧界。

(五)股三角——在小腿伸直的情况下,当大腿屈、旋外和外展时,可看到股三角.股三角的底(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

(六)臀大肌——在臀部形成圆隆外形。

(七)半腱肌、半膜肌--在国窝的内上界,可摸到它们的肌腱止于胫骨,其中半腱肌肌腱较窄,位置浅表略靠外,而半膜肌肌腱粗而圆钝,它位于半腱肌肌腱的深面和靠内。

(八)股二头肌-—在国窝的外上界,可摸到它的肌腱止于腓骨头.

(九)足母长伸肌--当用力伸拇趾时,在踝关节前方及足背可摸到拇长伸肌肌腱。

(十)胫骨前肌——在踝关节前方,拇长伸肌肌腱的内侧可摸到此肌的肌腱。

(十一)趾长伸肌——当背屈时,在踝关节前方,蚜长伸肌肌腱的外侧可摸到此肌腱。

在伸趾时在足背可清晰见到至各趾的肌腱。

(十二)小腿三头肌——在小腿后面,可明显见到该肌膨隆的肌腹,并向下形成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五、实验结果

 

六、小结或结论

 

实验报告(六)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年月日

实验名称

躯干肌观察

实验成绩

一、实验内容

观察躯干的肌肉

二、实验目的

1、掌握躯干的组成.

2、掌握躯干主要肌肉的位置和起止点。

3、根据肌纤维的走行方向理解各主要肌肉的功能。

4、掌握躯干表浅肌肉的体表标志。

三、实验器材

1、躯干肌肉挂图和模型。

2、全身肌肉解剖模型.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在全身肌肉模型上,按部位分群观察躯干肌的组成.对照教科书和挂图辩认每块躯干肌。

躯干肌可分为背肌、颈肌、胸肌、膈、腹肌及会阴肌。

二、对照教科书,掌握躯干每块肌肉的位置及主要肌肉的起止点。

三、通过躯干肌肉模型和挂图,结合躯干肌标本,观察每块肌肉肌纤维的走行方向,理解各主要肌肉的功能。

四、观察躯干的局部结构

(一)胸腰筋膜:

包裹在竖脊肌的周围,可以分为浅、深两层。

浅层在竖脊肌的表面,向内侧附着于棘突,较薄的上部向外附着于肋角,腰部显著增厚且于背阔肌的腱膜紧密结合.深层分隔竖脊肌和腰方肌,位于第12肋和髂嵴之间,向内侧附于腰椎横,向外侧深两层于竖脊肌的外侧缘会合而构成竖脊肌鞘。

并向外作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始部.

(二)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的鞘状结构,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腱膜构成。

鞘分前后两壁,前壁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壁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在脐下约4—5厘米处,鞘的后壁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于前壁的构成,此处后壁的游离下缘呈凸向上方的弧形线,称弓状线(半环线)。

此线以下无后壁,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三)白线: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的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

上方起自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

白线的上部较薄而宽,下部较厚而窄,在白线中部有一圆形腱环,称脐环,在胎儿期有脐血管通过。

脐环和腹白线上部是腹前壁的薄弱部位.如腹腔脏器由此处膨出,可发生“脐疝”或“白线疝”。

(四)腹股沟管:

位于腹前壁下缘,为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面与各层腹肌之间的一条斜行裂隙,由外上斜向内下方,长约4-5厘米。

管内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管有内、外两口和前、后、上、下四个壁。

五、躯干肌的体表标志:

(一)斜方肌——在项部和背上部,可见斜方肌的外上缘轮廓。

(二)背阔肌-—在背下部可见背阔肌的轮廓。

(三)竖脊肌--在脊柱两旁各椎骨棘突两侧的纵行肌性隆起,为此肌的轮廓。

(四)胸大肌——胸前壁较膨隆的肌性隆起,为此肌轮廓.

(五)前锯肌—-在胸部外侧壁上,可看到前锯肌和腹外斜肌的肌齿相互交错。

(六)腹直肌--在腹前正中线两侧可见纵形隆起,为此肌的轮廓。

肌肉发达者可见脐以上有三条横沟,即为腹直肌的腱划。

(七)胸锁乳突肌——当头向对侧旋转时,颈部可,见到从前下方斜向上方呈长条状的隆起。

五、实验结果

 

六、小结或结论

 

实验报告(七)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年月日

实验名称

内脏观察

实验成绩

一、实验内容

观察人体内脏各系统、器官模型。

二、实验目的

1.掌握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及表面形态特点,并掌握其功能。

2.掌握呼吸系统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及表面形态特点,并掌握其功能。

3.握泌尿系统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及表面形态特点,并掌握其功能。

三、实验器材

1、人体内脏各系统、器官模型.

2、消化系统模型。

消化管各段模型.肝、肝小叶模型。

3、呼吸系统模型。

呼吸道各段模型。

肺、肺小叶模型。

4、泌尿系统模型。

肾脏、肾单位模型。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观察内脏模型

对照教科书辨认内脏各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名称。

二.观察各系统模型

(一)观察消化系统模型

1、观察消化系统整体模型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自上而下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

消化腺由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脏、胰脏组成。

2、观察消化管道各器官模型

(1)口腔及口腔内的器官

口腔是消化管道的起始端,可结合自己的口腔进行学习。

口腔可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口腔内的器官有牙、舌和唾液腺。

牙:

成年人有恒牙28--—32颗。

每颗牙可分为牙冠、牙颈、牙根.露出牙龈外面部分的为牙冠、牙冠与牙根之间缩窄部分为牙颈、陷于牙槽内的为牙根。

舌:

由前向后舌可分为舌尖、舌体和舌根.舌的上面为舌背,可见许多不同形状的突起为舌乳头,上有味蕾可感受味觉刺激。

舌附着在舌骨上,主要由骨骼肌组成,可搅拌食物和参与发音。

唾液腺(口腔腺):

唾液腺可分为小唾液腺和大唾液腺。

小唾液腺分布在口腔粘膜和口唇等处。

大唾液腺是独立的腺体,分布在口腔周围,分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它们所分泌的唾液经管道开口在口腔,有润滑口腔、消化食物的功能。

观察人头颈部失状面模型,可见咽位于颈椎前方,上起颅底,下至颈椎下缘。

咽上宽下窄、前后略扁,前方自上而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喉腔相通,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下方与食管相接。

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用通道。

食管

观察消化道的模型,可见食管位于脊柱的前方,是一根细长的管道,上端与咽相接,下端穿过横膈与胃相接。

观察消化道的模型,可见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少部分位于腹上区。

胃呈袋状,上端与食管相接,下端与小肠相接.胃可分为四个部分:

与食管相接出为贲门部,与小肠相接处为幽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为胃底,其余部分为胃体。

观察胃的纵剖面模型,可见胃壁粘膜表面有许多纵行的皱襞,皱襞在幽门部形成幽门瓣,它是防止食物倒流的装置,可延缓食物过快地进入十二指肠。

小肠

观察消化道的模型,可见小肠位于脐周,上端与胃相接,下端与大肠相接,全长5-7米。

小肠可分为三个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小肠壁也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织膜和外膜四层。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并把食物残渣推送到大肠。

大肠

观察消化道的模型,可见大肠位于腹腔内,围绕在空肠和回肠的周围,是消化道末段,全长约1.5米。

大肠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

大肠壁也分为四层,其结构特点是:

有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

大肠能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并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除体外。

3.观察消化腺各器官模型

(1)肝

观察肝脏模型,可见肝位于右季肋区和上腹区,正常成人肝下缘不低于右肋弓下缘。

成人肝呈红褐色,质软而脆。

肝上面隆凸,下面有呈“H”形的三条沟。

其中横沟称肝门,是动静脉、淋巴、神经、肝管等出入肝的门户。

肝有分泌胆汁,参与物质代谢,解毒,造血和参与免疫等功能.

(二)观察呼吸系统模型

1、观察呼吸系统整体模型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

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管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呼吸系统具有呼吸功能,此外,鼻有嗅觉、喉能发音,肺还有内分泌的作用.

2、观察呼吸系统各器官模型

(1)鼻

观察鼻腔模型,可见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鼻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

鼻旁窦又称副鼻窦,是位于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腔,有孔与鼻腔相通,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

(2)咽

见消化系统

(3)喉

观察喉模型,可见喉位于颈前部,向上开口于咽部,向下与气管相通。

喉由软骨、韧带和肌肉构成,喉的软骨主要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勺状软骨等.喉不仅是呼吸通道,还是发音器官。

(4)气管和支气管

观察气管和支气管模型,可见是连结喉与肺之间的管道。

气管位于食管前方,上与环状软骨相连,下端分叉成左、右支气管。

左支气管细长,斜行入肺,右支气管粗短,向下较直地行入右肺.

(5)肺

观察肺的模型,可见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

肺呈圆锥形,上端突向胸廓上口称为肺尖,下面与膈肌相贴称为肺底,外侧面隆凸,称肋面,内侧面与纵膈相对,称纵隔面。

左肺分为上下两叶,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而且还有内分泌功能。

(三)观察泌尿系统模型

1、观察泌尿系统整体模型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是产尿器官,输尿管是输送尿液入膀胱的管道,膀胱是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是尿液排出体外的管道.泌尿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此外,肾还有内分泌功能.

2、观察泌尿系统各器官模型

(1)肾

观察肾的模型,可见肾左右成对,形似蚕豆,位于脊柱两侧,右肾略低,肾前后略扁,外缘隆凸,内缘中部凹陷称为肾门。

肾门是输尿管、肾动静脉、淋巴和神经出入的地方。

(2)输尿管

观察输尿管模型,可见其是一对输送尿液的细长肌性管道,起于肾盂,终于膀胱,可分为腹段、盆段和壁内段三部分。

输尿管全长有三处狭窄,第一处在输尿管起始处,第二处在小骨盆入口处,第三处在穿膀胱壁处。

(3)膀胱

观察膀胱模型,可见膀胱是一个伸缩性很大的肌性囊状器官.成人膀胱空虚时呈锥体形,顶端细小,向前上方,称膀胱尖;底部膨大,向后下方,称膀胱底;尖底之间为膀胱体。

膀胱充满尿液时呈卵圆形。

五、实验结果

 

六、小结或结论

 

实验报告(八)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年月日

实验名称

脉管系统观察

实验成绩

一、实验内容

观察人体脉管系统的各系统、器官模型。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心血管系统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及表面形态特点,并掌握其功能。

2.掌握淋巴系统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及表面形态特点,并掌握其功能。

三、实验器材

1、人体脉管系统的各系统、器官模型。

2、心血管系统模型。

心脏模型。

动、静脉模型。

3、淋巴系统模型。

淋巴管模型。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观察脉管系统模型

对照教科书辨认脉管各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名称.

二、观察各系统模型

(一)观察心血管系统模型

1、观察心血管系统整体模型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血液由心脏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回心,循环不止.根据其循环途径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循环同时进行。

体循环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而将其代谢产物运回心脏。

肺循环特点是路程短,只通过肺,主要是使静脉血转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2、观察心脏模型

观察心脏模型,可见心脏位于胸腔的纵隔内,约2/3位于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右侧,下方为膈,上方连出入心脏的大血管。

心脏似倒置的圆锥体,大小稍大于本人的拳头.心尖朝左前下方,心底朝右后上方,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相连。

心的表面有三条沟,近心底处有几乎呈环形的冠状沟,是心房和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在心室的前、后面各有一条起自冠状沟达心尖处的浅沟,分别叫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

3、观察动、静脉模型

动脉多位于深部或肢体屈侧较隐蔽的地方,多与静脉和神经干伴行,以最短的距离到达它所分布的器官和组织,管径大小及配布形式与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大多数两侧对称,在躯干可分为脏支和壁支。

静脉可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在四肢,一条动脉常有两条静脉伴行。

(二)观察淋巴系统模型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和淋巴器官.淋巴管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视为静脉系的辅助部分,又是体内重要的防御装置.淋巴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产生各种淋巴细胞和引起免疫反应的重要结构,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等.

五、实验结果

 

六、小结或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