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急救常识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6261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急救常识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生物急救常识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生物急救常识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生物急救常识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生物急救常识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急救常识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生物急救常识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急救常识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物急救常识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生物急救常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急救常识》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课本;收集相关资料。

教师:

设计学生的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1.【预习课本】

预习课本急救常识,对急救常识进行初步的理解,为上课做好准备。

2.【收集资料】

(1)收集有关“心肺复苏”的资料。

(2)收集有关“出血止血”的资料。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和资料了解遇到突发事件的紧急求助方法。

2.通过看视频、急救体验,理解心肺复苏的原理,并学会模拟心肺复苏的方法

3.通过观看图片和急救体验,理解止血处理的原理,并学会止血包扎的方法。

4.通过看图片、急救体验的参与,提高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增强关爱他人的感情。

三、【教学活动设计】

(一)情景设疑,导入新课

观看去基地学习急救的图片,然后采访学生,引发学生思考:

“当时你们这节课学的知识是什么?

你还知道会操作吗?

看到这组图片,大家对于基地生活还记忆犹新,你愿意参与到这节课吗?

你有没有信心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导入,能迅速创造需要急救的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并通过不断提问,并进一步为学生学习正确的“心肺复苏”做好铺垫。

(二)学生活动之一:

学习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

1.心肺复苏知多少——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从课本中找出导学案中问题的答案,并进行模拟练习,学习“心肺复苏”的准确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中的知识,并进行模拟练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纠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小组合作救助病人。

【要求】每两个人为一组,一人负责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个人负责人工呼吸。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做心肺复苏的过程,体验救人的不易,并要学会独立操作。

同时以两人为一组配合完成,让同学们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3.观看视频《心肺复苏的正确操作》,讲解动作要领,规范学生的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学生观看的效果更加直观,并且由专业人士的讲解,更有说服力,学生能更易于理解。

4.急救比拼-—谁是合格的急救小团队。

【要求】每组选三个人代表本组进行比赛,一人负责胸外心脏按压,一个人负责人工呼吸,一个人负责数1分钟内完成心肺复苏组数,完成心肺复苏最多的,并且动作最规范的小组获胜。

【设计意图】在小组竞赛的过程中,充分暴露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纠正,同时提高同学们的竞争意识,督促同学们要更好的学习正确的操作过程,而1分钟的目的是让同学们体验在1分钟内做心肺复苏的辛苦,体验救人的不易和勇气。

(三)学生活动之二:

学习出血、止血

1.展示图片: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就是胃出血、倒地流血,出示图片,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做?

 

【设计意图】从身边常见的情况入手,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也更加容易理解,同时为包扎做好铺垫。

2.急救比拼二:

我的急救小团队是最棒的!

假设同学胳膊受伤,请你为同桌用纱布包扎伤口,看看哪个小组包的比较好?

【设计意图】小组选2个同学,相互帮助包扎,学会正确的包扎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团结合精神。

3.出示手部不同出血情况,并学会分析,手部不同的流血方式,分别要如何处理?

 

【设计意图】由学过的血管与心脏的关系,学会分析不同的出血部位,不同的血管流血,采用不同的急救措施,同时感受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4.【想一想】出示动脉、静脉血管按压止血图片,判断分析分别是哪条血管出血?

怎样止血?

【设计意图】通过按压部位的不同,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是哪条血管出血,图片清晰直观,易于帮助学生理解。

(四)达标检测、课堂小结,知识归纳谈收获

出示本节的达标检测和课堂小结,【要求】请同学们在不看书的前提下进行完成检测题目,并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达标检测落实具体的知识点,学生谈收获,形成知识体系。

《急救常识》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分析】

1.基础知识方面的分析

本学期初二的同学在经过初二上半年的生物学习中,通过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的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的学习,对于呼吸系统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学习,对心脏、血管等知识也是记忆犹新。

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

2.生活经验方面的分析

对于心肺复苏,我们学校的学生在上学期去了基地实践,也学习了急救的常识中的心肺复苏,那节课我和他们一起学习,也看到他们参与很积极,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止血包扎更是熟悉大部分学生都经历过,也用创可贴处理过,因此我相信同学在学习本节课是有信心的。

另外,现在的初二学生,根据我的家访理解,大部分在家都是独苗苗,娇生惯养,没有合作意识,缺少动手能力,他们都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00后的共性。

作为这节课,可以在这些方面大大改善他们的缺点,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学生课前、课堂、课后学习分析】

1.课前设计:

  将同学们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名同学。

2.课堂设计:

 课堂上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导入的看基地生活图片采访活动,到后面的自主学习、急救体验、小组合作、谈收获等多种活动的设计,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依据新课程标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式,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教学模式。

本节课主要运用探究法,阅读指导法,讨论法、现场操作法等,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理解急救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会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的正确操作。

 3.课后设计:

让学生回家,可以跟家长和邻居宣传自己的学习知识,增进与家人的亲情和邻居的友情。

《急救常识》效果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填写表格以及试题检测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效果分析,调查对象为本节课上课的学生。

此次调研活动主要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课堂参与、小组合作)课堂检测效果两大方面展开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测评结果

学校:

班级:

初二、一班

项目

分值及标准

百分比

自主学习

(10分)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40%

(8分)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52%

(6分)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有意思,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8%

课堂参与

(10分)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8%

(8分)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55%

(6分)很少举手,初动参与讨论与交流,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7%

小组合作

(10分)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42%

(8分)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有提出自己不同看法,并尝试解决问题

50%

(6分)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8%

学生课堂检测效果测评结果

题号

1

2

3

4

5

正确率

80%

86%

90%

95%

88%

三、【结果分析】

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测评结果分析: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独立解决导学案中创设的独立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比较好,多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情绪高涨,能积极认真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小组合作中,多数学生有合作意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但也有个别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缺乏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学生课堂检测效果测评结果分析:

课堂检测的五个选择题,都是为了达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主要考查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效果。

因此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学习,认真参与,这些检测问题做起来就会很容易,通过统计的结果也是比较吻合,完成了这节课的任务。

《急救常识》教材分析

一、【课程地位】

《急救常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七年级第五单元健康地生活,第二章用药与急救的第二节急救常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介绍,一是介绍急救的基本知识,二是介绍一些急救方法,以便在出现意外是能够应急,通过教学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医药卫生常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同学所对医学的兴趣打下基础。

二、【内容整合】

整合一:

心肺复苏

2010年国际复苏联合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在联合制定的最新心肺复苏指南中,将心肺复苏的顺序确定为:

“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因此在学习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将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整合在一起,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二者的方法、具体操作以及次数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并要求按照心肺复苏的顺序进行,学生在学习时更加方便,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

整合二:

止血、包扎

在学习不同血管出血的过程中,关于流血的情况以及包扎的方法要学会区分,因此将课本中的流动现象与初二上册学习的《物质运输的管道》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巩固,更容易理解,而对于不同血管的包扎方法不同,也是采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区分整理。

三、【资源取舍】

本节课第一由于时间的原因,第二由于采用现场操作的教学模式,因此课本中的资源无法面面俱到,对于教材中的中重点、难点进行了主要的讲解与操作,如心肺复苏和包扎,而对于煤气中毒等知识采用了阅读资料的形式进行学习,这样更加突出了重难点,对于本节课的课程目标的达成更加高效。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人工呼吸的方法2、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3、止血包扎的方法4、珍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教育。

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课时、课型】

本节课设置一课时,为新授课。

六、【内容教学策略】

1.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

通过多媒体的利用,视频与图片的展示,创设不同的情景模式,如观看基地图片采访活动,模仿医生的操作,救助病人,手出血了如何包扎等等,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小组比赛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在学习心肺复苏的过程以及包扎的方法时,采用小组合作、小组比赛的方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同时能及时纠正彼此的不足,并体会帮助他人的乐趣。

3.自主探究与集体讨论策略: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展开学习与讨论,尝试提出问题并参与问题探究,通过自主探究与集体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知识。

《急救常识》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率为:

A30:

2;B15:

2;C30:

1;D15:

1

2.心肺复苏指胸外按压的部位为:

A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B心尖部;C胸骨中段;D胸骨左缘第五肋间

3.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

A胸廓前后径的一半;B2-3cm;C4-5cm;D6-7cm

4.判断是否动脉出血,要看

A.出血时,血液呈暗红色,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

B.出血时,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或像水珠一样流出

C.出血时,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

D.前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5.下列关于“人工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要领,错误的一项是

A.挤压时,救护者要站在病人的左侧。

B.救护者双手叠放在一起,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地用力向下按。

C.应按压病人的胸骨下端,使其下陷3~4厘米,然后放松。

D.每做一次人工呼吸,就做一次心脏挤压,反复地进行。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外出血可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三种

B.针对不同的出血类型,应该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的止血方法

C.不论哪种出血类型,止血的方法都一样

D.对于大静脉或动脉出血,首先要拨打电话120,紧急呼救,同时采取必要的止血措施

7.某人大腿受伤出血,血色鲜红,血流成喷射状,则损伤的血管以及止血的部位分别是( )

A静脉,远心端B静脉,近心端C动脉,远心端D动脉,近心端

8.当有人突发意外需要急救时,应拨打()

A.110   B.119  C.120D.123

9.小东在打球时膝盖不慎受伤,血液从伤口渗出,估计是()

A.动脉出血B.静脉出血C毛细血管出血D.内出血

10.创可贴适合()

A.动脉出血B.静脉出血C毛细血管出血D.内出血

11.采用口对口吹气法时,下列处理方法中,错误的是()

A.使病人仰卧,解开衣领,放松腰带

B.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

C.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颌 ,另一只手始终捏紧病人的鼻孔

D.吹气频率与呼吸频率相似

12.如果某人意外忽然停止呼吸,最先进行的急救措施是()

A.拨打“120”急救电话B.人工呼吸与胸外挤压

C.出血止血D.服用相应药物

D.前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13.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法是法,如果病人同时心跳停止,则应同时做。

14.外出血可分为出血、出血和出血三种。

15.某人因触电导致呼吸和心跳骤停,对该病人实施人工胸外挤压时,救护者应站在病人的侧,双手叠放在一起,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的用力向下按压病人,使其下陷厘米,然后放松。

当病人出现,,则证明抢救有效。

对该病人实施人工呼吸有效的表现是。

《急救常识》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发现许多同学对急救知识了解的比较多,基地对于心肺复苏的初步学习,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的多媒体等使用,对于学生的学习也起了很好的效果。

下面对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一、【优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以及利用手机展示同学们操作的过程等方法,提高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探究“心肺复苏”和止血的包扎的过程中,让小组合作学习操作方法,不仅可以更好的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3.老师组织善于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注重情感的培养,通过图片、急救体验等,引导同学们要做积极、健康、勇于帮助他人的人,注重学生实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5.学生学习愉快、轻松、有序、和谐,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安排合理、科学、有效。

二、【不足】

1.教师对于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要提高对于课堂出现的小事故的应变能力。

2、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做的不够到位,没有及时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后进生的关注不够,学习效果分次不齐。

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习题的筛选不够理想,没有完全对于学习目标达成一致。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的生物教学,不仅仅要学习生物学的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急救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的能力和情感,这样才能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中学生。

我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提高自己。

《急救常识》课标分析

一、【课程目标】

考虑到学会生存首先就是学会健康地生活,而使学生“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而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

初中《标准》规定了有关青春期生理和保健、传染病和免疫、医药急救常识等课程内容,认为这对学会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