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442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九江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西省九江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西省九江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西省九江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西省九江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九江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九江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九江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九江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九江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

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

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

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

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时至明代,诗之所以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前人那样的好诗来了。

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

《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

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

如果我们注意《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它完全可以涵盖唐诗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菜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勘测的一个心灵憩园,像一个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焰。

这种意境比唐诗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

“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的书,教育人的多,关怀人的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

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境界。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开明的时代,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

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融入和陶醉于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

而明代是一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代的品味。

沉闷压抑,所以社会特别浮躁。

我们从《菜根谭》里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对名利的炽热使人性全部泯灭,功名利禄,把人全部物质化和铜臭化了。

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那种渴望解脱、寻求生命和生活真谛的愿望可想而知。

所以《菜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意境那样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所以这种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

读《菜根谭》让人不能释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菜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摘自香港《文汇报》,标题为《〈菜根谭〉的意境》,作者李业成)

1.下列关于“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其审美意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B.清言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出现是文学表达形式必须嬗变的选择。

C.清言的写作在明代盛行一时,作品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菜根谭》。

D.明代文人用清言来表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所以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诗歌衰退清言风行,是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

B.唐诗真正能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部分诗歌,这是因为唐诗题材追求风格多样。

C.《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也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

D.《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是偶然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

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B.《菜根谭》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和美好的设计,是对功名利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因为文学是时代的曲折反映,通过读《菜根谭》可以得知那个社会浮躁到什么程度。

C.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明人在诗歌创作上无法超过唐人,词的创作上无法超越宋人,所以他们选择了清言,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智慧。

D.《菜根谭》的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说明明代的文人崇尚佛教,远离世俗,逃避现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共汽车咏叹调(节选)

刘心武

车在西单站停靠了,可没开。

有两个小伙子,是从车上下来的。

他们气冲冲绕过车头,闯到驾驶室边,一个拽开门就骂:

“你他妈的工会大楼干吗不停?

”一个竟伸出手去要拽司机:

“有你这么开车的吗?

你下来!

工会大楼是前一站。

发车时本是说工会大楼停而西单不停的,当时,大家伙一个劲儿嚷:

“西单停!

”“西单停!

”他才前一站不停停西单。

你们非要在工会大楼下车干吗刚才不嚷嚷?

真是谁心善谁吃亏。

前一阵大北窑那儿修路,车堵得厉害,常有忍耐不住的乘客跑过来求他:

“师傅,开门让我们下!

”不在站上不能开门,这是制度。

他本可以置之不理,可他心软,好几次都把门开了,让想下去的下去。

这回他又心软。

“我们都到西单下!

”一片嚷声。

他本是将就大家伙,没想到倒惹出了麻烦。

看这二位那个横劲,怎么着?

找茬儿打架吗?

他满脸溅朱地指着他们叫嚷起来:

“你们想怎么着?

嘿,你们要敢拽我你就真拽,这车我今儿个还真不开了!

底下两个小伙子倒没真拽,但跳着脚骂个没完。

韩冬生气得浑身哆嗦。

他转过身来,朝着车厢呼喊:

“嘿,你们说说,是不是刚才车上都嚷着要我西单停车?

车上的乘客竟没有一个应声作证。

韩冬生大受刺激。

他转身冲着车下二位对吵起来。

交通警走拢车前,问韩冬生怎么回事儿。

韩冬生气咻咻地望着两个寻衅者消失的地方,赌气地说:

“你们逮不着流氓就罚我吧!

今儿个我还真不干了!

”他掏出印着红1、黄2、蓝3、绿4的一叠“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记录证”,一下子递到交通警手里。

交通警很冷静,把四张卡片都还给了韩冬生,对他说:

“你先把车开走吧!

韩冬生把胳膊抱在胸前,梗着脖子宣布:

“我这车出毛病了,开不了了!

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

韩冬生望着出租汽车顶上安装的有“TAXI”字样的顶灯,心里更不是滋味。

他把那顶灯叫成“坟头”。

“那些顶着坟头的家伙”,他这么称呼出租汽车司机。

他从羡慕他们,到嫉妒他们。

韩冬生今年三十一岁。

父亲是一家饭馆的“白案”。

两个妹妹也在饭馆,一个给“红案”切菜备料,一个端盘儿。

他弟弟是全家的骄傲,在西郊一所大学里工作,尽管是在大学修建队当瓦工。

大学里曾给每位教师配置一部《辞海》缩印本,本来行政部门的干部以及工人不一定需要那么厚的一大块纸砖,但福利均等的不成文规则使他弟弟也领到了一部。

他弟弟立即倒手转卖,便得了四十块钱。

这类事多了,韩冬生心里便堵上了冰坨——我们公司怎么一年才发两双手套?

韩冬生赶上了最后一茬“上山下乡”。

在村里种地的时候,他常常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幻想:

什么时候能当个工人就好了!

后来房山的一个小煤矿招工,他欢天喜地地去了。

去了才知道当矿工比种地还苦,于是他幻想哪一天能调回城里就好了!

一九七九年还真遇上了难得的机会,父亲的一个“把兄弟”在公共汽车公司的一个车队当队长,靠这个“后门”,他转到城里公共汽车公司来了。

临调走时,矿上让他在一张纸上按手印,那上头写着他自愿从四级工降为二级工。

他没犹豫,蘸着大红的油墨按了。

他在公共汽车公司从二级工干起。

先卖了两年票,后来才学了开车。

头两年他还算安心。

可这一年多来,他心上长毛了。

关键是出租汽车的勃兴,公共汽车驾驶员远没有出租汽车司机自在和实惠。

看着川流不息的出租汽车,韩冬生越发想坚持他的罢工行动。

(有删改)

4.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一项是()

A.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生动地展现了交通领域的诸多问题,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历史责任感。

B.作品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行文紧凑而有波澜,倒叙如先写西单停车之事,然后再写前一站发生的事,插叙如写一家人的工作情况。

C.作品采用第三人称,既注重人物动作、语言描写,又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对司机闹“罢工”的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D.作品写韩冬生弟弟转卖《辞海》缩印本赚了四十块钱,既突出了韩冬生内心的不平,也反映了教育界问题严重,亟须“拨乱反正”。

5.文中画线句子“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有哪些作用?

试作说明。

6.有人认为作者笔下的驾驶员对乘客的态度过于嚣张,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试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角度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

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21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21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21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21年增加了0.38本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

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

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21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21年增加了0.13本。

与2021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21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

文章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21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

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21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21年4月23日01版)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

阅读答案。

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21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

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

》,2021年4月25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B.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C.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D.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B.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

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C.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D.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E.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9.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浅阅读”有哪些表现和危害。

[来源:

学,科,网]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

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

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

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

岁侵,米价翔踊。

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

文曰:

“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

明年召拜户部尚书。

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文言文阅读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文言文阅读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

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

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

文言:

“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且尽罢诸不急费。

”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

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

“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

“善。

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

”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

瑾等大惧。

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

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

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

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

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文言文阅读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古诗词鉴赏。

瑾诛,复官,致仕。

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给事中:

古代官名。

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B.韩文于成化二年中进士,在朝为官多余年,经历了“成化”“弘治”“嘉靖”“武宗”为皇帝年号的四个时段。

一生勤政为民,政绩卓著。

C.青宫旧奄:

太子居东宫。

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

奄,同“阉”,太监。

刘瑾,从后文推断,刘瑾原是太子身边的太监,后来太子即位,刘瑾即为皇上心腹。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注民生,为政贤能。

韩文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坚决果断,才能卓越。

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韩文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嫉恶如仇,胆识过人。

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韩文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刚者易折,饱受陷害。

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

[1]耿:

微明的样子。

14.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E.“乱山”意象奠定了全诗杂乱、荒凉、冷清的感情基调,和“小桃源”形成鲜明对比。

15.“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四、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的诗句是: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中的“”与《短歌行》中的“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都是作者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有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五、选择题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名十岁女孩到某书城买书,不幸从自动扶梯上坠落身亡,当时有位先生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

②为了缩短时间,突击队躲开楼房林立的大院,潜入瓦房鳞次栉比的胡同,出其不意,取捷径,奔袭望海楼。

③下半年,日元不断贬值,其势如破竹的下跌势头,使已经遭受金融危机重重打击的亚洲经济雪上加霜。

④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⑤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⑥木船在风浪中剧烈地摇晃着,那人却稳稳地站立着,就像一个身怀绝技的骑士,骑在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上,任凭野马狂奔,他却泰然自若。

A.①③⑥B.②④⑤

C.①③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迟子建的长篇新作《群山之巅》,她又回到了她钟爱的北国小镇,野花、松鼠、白云、雪地,这些迟子建喜爱的意象都一一在小说中出现。

B.相识十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的老友,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份默契;他们讨论的不是家长里短、八卦新闻,而是《海南文学》上刊发的首首诗歌、短文。

C.在人生的旅程中,在林林总总的人际关系里,有的人虽很少谋面,却能神交,可谓情深意笃,十分投缘。

D.在他带领过的14万余人次农民工中,300多人成为建筑骨干,秦松山、游宗军、韩天文等26人获得省、市建设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荣幸。

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您们的聆听!

B.现在我介绍一下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他们都是从上届毕业班中直接蹲班下来的,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C.张经理,您家父今天来公司找您,您不在,我负责接待的,他叮嘱说您回公司后,一定要给他打个电话。

D.“认识自己”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命题,王教授理解深刻,能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加以解释,讲得浅显易懂,我收获很大。

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①。

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莱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

②,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幕不蒸”的说法。

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采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

③,以便能更快地蒸熟。

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

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21.下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86版《西游记》总导演杨洁去世,人们在悼念之余感慨良多。

有人说:

“一台摄像机,历时六年,杨洁用踏平坎坷的精神诠释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才使《西游记》30年百看不厌,成为经典,杨导的创作态度令人钦佩。

有人说:

“致敬经典,返现当下,在当今影视圈‘流量’时代,剧组有钱有技术,就是没时间。

没有求取真经的信仰,没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何来精品?

也有人说:

“《西游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却没有一位演员片酬达到百元,而如今多少人气‘鲜肉’拿着数百元一集的片酬,交出的却是千疮百孔的作业。

……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关于‘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与文中第二段相关句子“明代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比较,显然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