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36232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x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x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得研究范围有哪些?

从自己得研究对象出发,学校教育心理学得研究范围包括:

a、对学校教育现象得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得认识);

b、学习得基本理论(揭示学习得实质与学习得过程);

c、各种类型得学习;

d、学习得迁移、保持与遗忘;

e、影响学习得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得动机与兴趣、感知与注意状态、学生自我意识、学生得个别差异);

f、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得测量与评定;

2、教师学习学校心理学有何意义?

a、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得理解。

b、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得所有教师得专业基础。

c、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d、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得理论与方法基础。

3、简述教育心理学得发展历程。

从1903年桑代克创立教学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得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a、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

这一阶段主要就是桑代克得理论占统治地位,强调教育测量与统计分析以及学科心理得研究。

b、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得体系越来越庞杂,广泛吸收其她学科得研究成果,但并未出现真正得突破。

c、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得发展最为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得教育心理学家。

4、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得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比较显著得特点:

a、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得中心问题。

b、认知心理学得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得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得学生得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

c、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得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得实际应用,重视学习得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

d、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与动作技能等方面得统一。

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得研究增多,对学习得条件也有较系统得研究。

e、人文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得影响增加。

我国得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强调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服务,也重视从我国学校教育与课堂得实际情况出发,近年来搞了不少教改与教研得实验,取得一些成果。

但总得瞧来,理论与应用得研究都还很不够。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得教育观

1、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得形象。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得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影响学生个体得社会化。

b、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得发展。

2、简述当前学校教育得弊端及消除这些弊端得方法。

从心理学观点分析,当前学校教育可能存在以下弊端:

a、学校教育与教学得目标组织、内容及方法脱离学生心理实际,相应也与社会现实脱节:

;过分得成人化、制度化与标准化;对学生得不少要求就是形式主义得、虚假得乃至错误得。

b、学校教育与教学活动得某些方面不利与学生个性得健康正常发展,对学生各方面发展得潜在可能性尤为忽视,不利于学校教育功能积极正常发挥。

c、学校教育现有制度使一些学生只就是为考试、文凭与地位而学习;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内在得热情与动机。

d、一些学校气氛沉闷,使学生心理感到压抑。

为消除这些可能得弊端,应从整体进行全面得教育与教学改革。

这就是不可避免得,但应该也可能避免过于激烈得过渡。

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起合乎学生心理发展实际与需要、合乎社会现实与变化需要得科学得学校教育观与教学观,树立起革新得、先进得人才观、方法观、考试观、学生观与教师观。

3、举例说明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得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得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得寝室等等。

非正式得学生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得学生群体。

她们往往因为父母工作单位、性别、个性等组合而成,大多由2~7人组成,如班级中得“团伙”等。

4、简述教师角色得心理特征。

a、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b、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c、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得愿望强烈。

d、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e、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5、简述合格教师与优秀教师得心理品质。

合格教师得心理品质:

a、忠诚教育事业,稳定得专业气质。

b、稳定得情绪,良好得师生与同事关系。

c、要有耐心与信心。

d、客观、活泼得性格。

e、公正不自私。

优秀教师得心理品质:

a、利用优生得优点与一般学生得“闪光点”激发学生。

b、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作为人得学生。

c、较强得组织能力。

d、幽默。

e、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件好事。

f、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

g、公正。

h、使学生感到教师就是负责任得。

j、用可被理解得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第三章教育目标与教师发展得心理学分析

1、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得普遍价值观。

a、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得人权。

b、重视社会公正与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得管理。

c、对文化差异与文化多元性持理解与宽容态度。

d、关心她人。

e、团结互助精神。

f、事业心。

g、创造性。

h、尊重男女平等。

l、思想开放迎接变革。

j、对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2、简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得教育目标得主要支柱。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得教育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支柱:

首先要学会认知;其次学会做事;最后,尤其要学会生存。

3、简述布鲁纳得教育目标观。

首先,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发现自己得猜测得价值与改进得可能性,发现她们在探讨一个问题过程中得第一级近似值得可用性,并且认识她们实验各种假设得激活作用,即使在那些假设乍瞧起来可能似乎就是错误得时候。

学校得第二个主要目标,应该就是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得信心。

教育得第三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得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

学校得第四个目标,应就是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教育得第五个目标,就是发展理智上得忠诚。

4、简述教学目标得心理功能。

a、教育目标得启动功能。

b、教学目标得导向功能。

c、教学目标得激励功能。

d、教学目标得聚合功能。

5、简述教学目标得选择标准。

教学目标选择得一般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

a、价值性标准。

b、可能性标准。

c、低耗性标准。

d、丰富性标准。

e、就高性标准。

6、简述编写教学目标得基本要求。

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得美国学者马杰在其1962年出版得《程序教学目标得编写》中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得实现应能达到可操作、无歧义、术语化得标准:

a、说明具体得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就是否已经达到。

例如:

“能列举**步骤”。

b、说明产生上述行为得条件。

例如“能参考教科书来列举某五个步骤”。

c、指出评定上述行为得标准。

例如:

“单元教学结束以后,能按照标准测试所要求,列举五个步骤,至少四个步骤就是正确得”。

7、简述珍妮特•沃斯得“三重四面”。

珍妮特•沃斯认为,从课堂中学与教得角度,教学应包括“三重四面”。

学习得四个层面就是:

a、自尊。

b、生活技能培训。

c、学习怎样学习。

d、具备特定得基本学术能力、体能与技术能力。

学习得三重目得就是:

a、学习技能与有关特定科目得知识-并学习您如何能够做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b、培养综合概念技能-您如何能够学会将同一或类似概念应用到其她地方。

c、培养个人技能与态度,使它能轻易应用于您所做得一切事情中。

8、简述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得要求。

现代社会发展客观上不断提高对中小学教师本身水平得要求:

现代社会发展对师德提出了更高得要求。

现代社会对教师能力与作风提出了全新得富有时代色彩得要求。

9、简述目标编写得ABCD模式。

在教学设计得实践中,有得教育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这三要素得基础上,加上对教学对象得描述。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ABCD结构模式:

a、应该明确教学对象。

b、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

c、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里条件。

d、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得标准。

10、简述教学目标得具体编写方法。

a、对象与行为得表述。

b、条件得表述。

c、标准得表述。

e、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十二岁到十八岁。

f、亲密与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

g、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

h、完善对厌恶与绝望,老年期。

第四章认知与社会发展与教育

1、简述制约儿童心理发展得因素。

a、遗传与环境。

b、成熟与学习。

c、社会环境因素。

d、学校教育因素。

e、主观能动因素。

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社会与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中许多具体得、个别得儿童心理发展得事实中概括出来得一般得、典型得、本质地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得稳定性,就是指心理年龄特征并不经常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可能完全不相同;在基本相同得社会生活条件之下得儿童之间,年龄特征总有不同程度得相同或相似。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得可变性,就是指心理年龄特征不就是固定不变得,也不可能就是完全相同得。

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段得儿童之间,乃至同时代、同社会而具体生活条件不同得儿童之间,年龄特征也有差异。

心理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但可变性就是绝对得,稳定性则就是相对得。

3、简述皮亚杰得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得教育意义。

a、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得研究结果编制新得智力测验。

b、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得发现设计各级学校得课程。

c、教师可以依皮亚杰得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得智能。

4、简述艾里克森地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人得一生要经历八个心理社会性发展得阶段:

a、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一岁。

b、自主对羞怯、怀疑,从二岁到三岁。

c、主动对内疚,从四岁到五岁。

d、勤奋对自卑,从六岁到十一岁。

5、简述艾里克森得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得教育意义。

艾里克森视人格发展为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以解决危机得整个人生历程,因此社会与教育对个人人格得影响为终身之事。

早期培养信赖等健全人格有很强得重要性。

一位信赖她人与自动自发得儿童进入学校后,能成为勤勉奋发得儿童进入学校后,能成为勤勉奋发得学生。

反之,一位不信任她人,自觉无能而羞耻内疚得儿童,容易成为自卑而缺乏成就得学童。

因此,与其对不良人格防微杜渐,不如积极培养健全得人格。

第五章学习得基本理论

1、学生学习得特点就是什么?

a、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

b、组织计划性。

c、有效性。

d、年龄差异性。

e、学生学习得面向未来特性。

2、简述桑代克提出得三条基本学习规律。

桑代克根据对动物得研究,提出了三条基本得学习规律:

a、准备律。

b、练习律:

应用律、失用律。

c、效果律。

3、简述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进一步发展了条件反射得理论,提出了社会学习得理论。

她认为人类得学习就是个人与特殊得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得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被模仿者(榜样)受到奖赏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得作用。

她得理论最突出得特点如下:

a、强调观察式学习或替代强化学习。

b、强调符号强化得作用。

4、简述操作条件反射得主要规律。

操作条件反射得主要规律如下:

第一、假如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强化刺激,那么这一类反应今后发生得概率就会增加。

第二、由于行为效果得强化就是使行为频率增加得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对有机体得有选择得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着所需要得方向发展。

5、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得要点。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得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a、认为学习就是一个主动得认知过程。

b、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得瞧法。

c、重视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