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修改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6157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政治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政治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政治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政治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修改版.docx

《政治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修改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修改版.docx

政治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

政治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政治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课题: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马桥中学政治备课组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理解我国资源现状,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及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组织环保活动的能力,提升实际的环保能力。

3、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教育渗透点

1、通过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及我国资源现状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和大自然相处,唤起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并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点。

2、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必要性的学习,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做些什么?

落实实际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

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要求、必要性教学难点我国的资源现状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多媒体课件呈现

1

(二)老师提问:

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什么问题?

人口逐渐增多,森林资源逐渐减少,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加。

(三)学生回忆: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

(四)过渡:

面对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二、探究新课

(一)探究我国资源现状

1、“一次性筷子”的活动

活动过程:

(分组讨论)和你的家人使用过一次性筷子吗?

你知道一次性筷子是怎样制成的吗?

使用一次性筷子有何危害?

你如何看待我们中国是一次性出口大国这件事?

链接:

教材59页两段材料(一颗50年树龄的大树)介绍:

日本的做法

提问:

表明了我国资源开放利用中的什么问题?

(我国资源开放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2、自主阅读,探究问题

课件呈现: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煤炭、钢铁、水泥产量多年雄居世界之冠。

但如果把人口和资源联系起来分析,就变成了一个资源小国。

我国的水、耕地和20多种主要矿产的人均值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

4、1/3和1/2,许多重要资源开始出现紧缺,向我们亮起了“黄灯”。

我国矿种虽然比较齐全,但部分矿种供需失衡,在大宗支柱性矿产中,大型矿床和容易选冶的矿产地少;在查明的资源中,可直接开发利用的少。

问题:

材料表明了什么问题?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3、归纳提问:

1、2中表明我国的资源现状是什么?

教材59页。

2

4、过渡: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既不能做它的奴隶,也不能以主人自居,应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探究可持续发展战略

1、自主探究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2、合作探究

情境故事:

牧场农民的选择(教材61页材料)

问题

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会怎么选择?

为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分别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是什么?

你能列举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例子吗?

有哪些?

合作探究过程:

分成五个探究小组,每组负责一个问题;小组成员充分讨论,老师也参与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形成共识。

(三)学以导行,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动。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62页内容。

2、结合实际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3、学生积极回答。

4、师生共同总结(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粮食;课本循环利用;用布手帕,少用一次性餐巾纸;少吃或不吃口香糖;不乱仍垃圾;自备购物袋,尽量不使用塑料袋;不乱仍废旧电池;使用无磷洗衣粉;义务植树……

三、应用巩固

今年是实施绿色无锡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之年,为进一步深化我市青少年绿化工作,增强广大青少年的绿色意识,认真贯

3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植树育人原则,全面推进绿色无锡建设,根据全市造林绿化工作会议和团省委的有关要求,决定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绿色无锡·青春行动”主题活动。

1、在无锡全力打造绿色城市品牌中,你认为应该坚持哪一发展战略?

2、“绿色无锡”行动符合什么样的发展观?

无锡经济建设在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3、在建设“绿色无锡”这一行动中,作为青少年你能为它做些什么?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用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要求、必要性这两个

问题,认识导我国目前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要的是要积极落实到行动中去。

假设我校组织一次环保宣传活动,请每一位同学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

第二篇:

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政治权利和义务:

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教材分析】内容目标要求:

引述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本课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与必须履行的义务;阐述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当把握“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和“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政治权利义务是什么?

怎样行使政治权利与义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难点:

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

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

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

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它包括: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怎样规定的: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四条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对公民进行游行、示威以及集会做了如下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

本法所称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本法所称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第三条

2

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第四条

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

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

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

(4)监督权

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包括:

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

总结讲评。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活动:

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3、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渡:

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

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

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

不是绝对的平均。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

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

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

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

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有关常识,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遵循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四)实例探究

4

[例1]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这说明()A.我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我国民主主体的广泛性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不能放弃的D.我国全民民主的国家答案:

B[例2]下列对政治自由的理解正确地是()

A.法律约束下的自由不是真正的民主B.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C.自由以法律为前提,超越法律无自由D.自由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答案:

C[例3]在我国,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这表明()A.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B.权利和义务都是不能放弃的C.公民在法律上具有同样的权利义务D.要先履行义务再享有权利答案:

A【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

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的政治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社会好公民。

5

第三篇:

化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滨淮初级中学化学教研组

化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滨海县滨淮初级中学

韩古华

【教学内容】氮气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氮气的分子结构及氮气的用途,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通过氮的氧化物对人类双重作用的认识,增强防止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意识.2.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探索出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策略和系统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增强自主收集,整理并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3.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协作,讨论,交流,来增强相互合作的意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环境教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氮的氧化物的性质,了解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形成的原由,认识其危害性,进一步增强防止酸雨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网络教学

【教学过程与设计】

[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近代化学之父是谁?

你了解他的成就吗?

[网上搜索]近代化学之父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

他在发现氧的著名实验中,经过科学的分析后,得出了空气是由两种气体组成:

一种是能够帮助燃烧和呼吸的气体,另一种是不能帮助燃烧和呼吸的气体,命名为Nitrogen,中文名为氮。

[启发]空气中氮气体积分数78%,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氮气包围中。

现在,请你观察周围的氮气,说出它的颜色,状态,气味。

一、N2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轻,密度1.25g/L(28/22.4,简单计算);

3、熔点,沸点低:

沸点-195.80C,熔点-209.90C

4、水溶性小,1:

0.02;(为什么引出结构)

二、N2的分子结构

N最外层有5个电子,2个N原子可共用3对电子形成共价键,写出电子式,结构式。

可见氮气是双原子分子,非极性分子,且N2的键能(946kJ/mol)大于其它双原子分子(如H2436kJ/mol,O2493kJ/mol,Cl2247kJ/mol)

-1-

滨淮初级中学化学教研组

[提问]这样的结构决定了N2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

[讲解]由于NN键很牢固,因而N2分子的结构很稳定,通常状况下N2的性质很不活泼,很难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但稳定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高温,高压,放电等,氮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使共价键断裂,就能与一些物质如H2,O2等发生化学反应。

三、化学性质

1.N2和H2反应被还原设计思路及网络环境运用分析可让学生各自网上搜索化学家拉瓦锡的相关资料,通过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概括的同时,教师计算机显示相关内容(已制成课件),这样易于控制课堂进程,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显示氮分子的结构示意图.这样就把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

启发学生由结构分析性质,(而非教师全盘灌输)提示出学习新物质的一般方法:

结构→性质→用途。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整个性质这部分内容,学生已预习过,课本上也有,可以采取边学习边计算机显示(教师预先制成课件),这样可节省时间,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2.N2和金属反应

把燃烧的火柴放入N2中,火柴熄灭把点燃的镁条放入N2中,继续燃烧(被还原)3.N2和O2的反应

(NO无色,不溶于水,易再被氧化),穿插演示实验,注意运用对比学习的方法。

(NO2红棕色,有毒,易溶于水)(分析氮的化合价,明确NO2不是HNO3的酸酐,HNO3的酸酐是N2O5)[提问]以上反应在自然界中也时有发生,农业上有句谚语"雷雨发庄稼",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书P4)(这是因为电闪雷鸣的雨天,会产生放电现象,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就会反应生成NO,NO又被O2氧化成NO2.NO2与雨水反应生成硝酸,洒到土壤中,与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可见,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不乏科学道理.)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一反应原理来制取HNO3的。

学以致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习得的新知识巩固得牢,应用得活,迁移得快.那么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当然不是.有利也有弊,我们不能忘了NO,NO2是大气污染物,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会形成酸雨,会形成光化学烟雾,这方面的信息网上有很多,我们不妨就下列你感兴趣的问题到网上去畅游一番,然后进行交流讨论.[网上搜索]

(1)空气中的NO,NO2污染物主要来源有哪些

(2)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就国内外污染较严重的举一两例.

-2-

滨淮初级中学化学教研组

(3)什么是酸雨酸雨又有哪些危害

(4)现已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过渡]

刚才从网上大家已经搜索到不少比课本上丰富得多的信息,通过交流同学们更应认识到污染给我们生活生产带来的严重危害.我们同学要增强环保意识,学好化学,来治理污染.下面我们再搜索有关氮气的用途,并分析这些用途分别是由氮气的哪些性质决定的

四、氮气的用途1重要的工业原料;2常用做保护气;3医药上常用做保护气;4常用于高科技领域.[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N2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由于结构稳定,决定了其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和其它非金属单质一样能和H2,O2,金属等反应,由性质又决定了氮气具有广泛的用途.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收集,整理并加工运用信息(及时进行讨论,交流,交互性好),掌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概念。

加强环保教育,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一定量的与教学有关的信息的能力.明确性质决定用途,同时由用途又可加深对性质的理解,相辅相成,使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

[布置作业]

1、完成上述方程式

2、写一篇关于"学好化学,防治污染"的学习报告。

设计好程序,当堂巩固练习,能及时反馈每道题的正确率,以便及时调控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状况,使之达到最佳。

【教学小结】

本节课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运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培养了学生运用现代化工具获取资料进行学习分析的能力,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学科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3-

第四篇:

物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物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电功率

2010-9【教学目标】

1.知道用电功率来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及电功率的单位“瓦”或“千瓦”,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比较的能力。

3.从环保角度让学生节约用电,尽量少开大功率的用电器。

【教学重难点】用比较法概括出电功率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会用电功率公式p=W/t来进行计算及电功率的测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环境教育渗透点】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制约点,尤其是电能。

它不光输送、使用方便,无污染,而且作为二次能源,要得到它,必须消耗更多的其它能源,节约电能,更能很好的节约能源。

电能是现代家庭中都经常使用的能源,节约电能我们可以从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做到。

本课通过学生渗透节约电能的知识的学习,可以明白节约电能也是保护地球保护家园的道理。

【教学方法与过程】实验探究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导入:

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着手,提出为什么电能表的铝盘有时转的很快,有时转的很慢,并用具体事例,从生活的经验着手。

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把一只“25w”、“200w”灯泡接在家庭电路中(关闭其它用电器),观察铝盘的转速,相同吗?

(不相同)那么在这一段时间里它耗电相同吗?

(不相同),生活经验告诉了我们这些

1道理。

为什么不同的用电器耗电会不同呢?

换言之,在相同的时间内,不同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不同,继而引出电功率的概念,从而提出课题—电功率。

1.电功率定义?

2.电功率单位:

瓦特(w)千瓦(kw)

1kw=103w(单位换算)3.常见用电器电功率(学生了解)

如:

电视机

约200w

空调

约1000w

电冰箱

约100w4.用电器电功率规定:

不同用电器有不同电功率,那么到底是怎样规定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呢?

(就是看1s内她所消耗的电能是多少),得出电功率公式:

P=W/t符号意义单位:

W—消耗电能—焦耳(t)

T—所用时间—秒(s)

P—电功率—瓦特(w)5.引导学生由p=W/t得出W﹦P﹒T6.例题赏析:

7.作业【教学小结】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用比较归纳法总结出不同用电器所消耗电能一般不同,进而提出电功率概念,通过电功率计算公式,让学生通过公式变形,掌握简单计算,让学生了解大功率的用电器所消耗的电能一般很多,提倡学生节约用电,有序用电,不无顾浪费,从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2

第五篇:

美术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计划

美术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计划

一、以欣赏教育为载体,促进环境价值观。

1、欣赏自然,从感染到关心。

教师可凭借幻灯片、多媒体等结合教材,让学生欣赏草原、海洋、天空的自然景观,让学生在大量视听信息的感染下,领略自然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美。

通过欣赏中外古建筑、现代建筑,了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感悟到这世界是人的世界,环境是人的环境,建筑是人的建筑,从而让学生关心自己生存的世界、居住的环境与建筑,关心自己生存的空间,初步懂得人造建筑等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欣赏动植物的生长形态和各地名胜风景,观察花草鱼虫,了解大自然奥秘,并用手中的的画笔表现出来。

2、欣赏作品,从感受到领悟。

专题美术欣赏中有许多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非常有利。

如《建筑艺术的特点》欣赏教学中,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是著名的建筑与大自然相和谐的杰作;印度的泰姬·玛哈尔陵也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结合的最美丽的建筑之一。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秀建筑作品,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大地、海洋、森林、天空等自然景观、大自然中动植物生态环境和世界名胜古迹。

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