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勤给您讲述怎样教育孩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909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卢勤给您讲述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卢勤给您讲述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卢勤给您讲述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卢勤给您讲述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卢勤给您讲述怎样教育孩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卢勤给您讲述怎样教育孩子.docx

《卢勤给您讲述怎样教育孩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卢勤给您讲述怎样教育孩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卢勤给您讲述怎样教育孩子.docx

卢勤给您讲述怎样教育孩子

卢勤:

忠告家长

  千万个家长面临的矛盾,

  卢勤:

今天当家长真烦

  千万个孩子面临的苦恼

  卢勤:

今天当孩子真累

  卢勤:

很多父母和孩子已到了势不两立

  她是孩子们的知心姐姐

  她用行动挑战传统家庭教育观念

  卢勤:

成长比成绩重要

  家庭为何遭遇家庭教育的风波

  迷茫的家长失落的孩子

  卢勤走进《面对面》为天下父母开出家庭教育的五大秘方。

  卢勤:

1948年生于北京,20岁赴吉林省插队;34岁起担任《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主持人,52岁创办《知心姐姐》杂志,她个人撰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图书销售超过300万册。

  最近,一场由南京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市民学堂系列讲座吸引了一千多名听众,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从其它城市赶来听讲座,这位主讲人就是曾经影响过两亿多孩子的家庭教育专家——卢勤,卢勤是《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的主持人,这次讲座的全部内容都来自她的新书《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本书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书中讲述的家庭教育的问题引起很多家长的关注。

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纷纷找到她咨询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记者:

你的书,你的栏目,乃至你本人,为什么会那么的受家长们的关注和孩子们的关注?

  嘉宾:

因为我提的话题是他们所关心的话题,我说的问题是他们正在发生的问题,所以我现在的感觉,今天当孩子真累,今天当家长真烦,今天当老师真难。

  记者:

会不会因为你做这一行,所以你会把这个问题自觉不自觉放大?

  嘉宾:

你知道现在找“知心姐姐”来倾诉的这些孩子和父母,也已经到了一种很多父母和孩子都势不两立,别以为事情没有发生它就不存在。

它天天都存在着。

  卢勤在她的书中指出了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列举了大量的事例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个案件触目惊心,那就是2000年发生在浙江省京华市的一起杀人案,这件当时震惊全国的案件发生在一个17岁的少年身上,这个名叫徐力的少年在家中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卢勤作为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的主持人到少管所看望徐力。

  嘉宾:

见了徐力,我当时就挺震惊的,如果不是戴着手铐,我怎么也想象不出这个孩子能把他母亲打死.

  记者:

徐力杀母的事件,当时我也去做过采访,但是到今天我也没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嘉宾:

他说我跟我妈妈感情不算太好,我们家有两居室,我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但是我在家里没有一点秘密,我们家没有一张桌子是带锁的,我写的日记放在桌子里妈妈可以随便翻看,看着不顺眼就打我骂我。

有一次我写的我和同学去溜冰了,妈妈知道以后把我狠狠打了一顿,笤帚都打断了,以后我再也不写日记了。

妈妈对我的希望就是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至少要考浙江大学,都考不上,我虽然是一个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学生,可是我是这个班倒数第四名的学生,妈妈有个同事的孩子是我们班前三名的学生,每次考完试妈妈总是拿我的成绩跟那个孩子比较,总是说你怎么那么笨呢,别人能考前三名你怎么考不到,你是猪脑子啊。

他说当时妈妈那种指责就让他内心里特别反感,他觉得他非常尽力,但是父母对他要求非常高。

  徐力的案件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在猜测徐力杀母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作为家庭教育专家的卢勤听完徐力的讲述之后,她在书中这样描述当时自己的心情:

当我走出看守所的时候外面下着小雨,我的脸上一直流着热泪,内心里特别不平静,我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爱和恨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正是过高的期望扭曲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扭曲了一个孩子善良的心,使他走向了极端。

  记者:

望子成龙也没错。

  嘉宾:

首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然后才能成功,他没有做人这一个基础,这个龙是飞不起来,

  记者:

但是从小他妈妈就是这么教育他的,也不是第一次骂孩子。

  嘉宾:

就是非一日之寒了,从小到大一直积聚在心里的一种,从开始不满到后来仇恨,到最后就产生这种暴力了。

有时候心里压抑的孩子特别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他不知道怎么去发泄他心中的不满。

  记者:

但是徐力妈妈管教孩子所做的方法,她的心情都是大多数家长都在做的。

  嘉宾:

是的,因为徐力这个孩子太内向了,他妈妈有的时候下班以后情绪不太好,徐力说跟他妈妈说句话,妈妈说你甭理我烦着呢,所以他们家没有声音,因为他爸爸也不在,他爸爸一周才回来一次,他本来可以出去打球儿,打球儿也可以宣泄,但是他妈妈不让他打球儿,

  记者:

那你说他妈管的不对吗?

  嘉宾:

他妈管的不对,他妈对这个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太不关注了,他孩子也需要尊严啊,他妈妈那种管教让孩子尊严荡然无存啊,

  记者:

但是我们为徐力来辩解的时候,你不觉得对家长不公平吗,对他妈妈不公平吗?

  嘉宾:

不是,由于他妈妈对他心理健康方面长期忽视,所以他等于是面对这些矛盾他没有一种解决的方法,他就走向了极端。

  记者:

但是他妈妈所有的管教,他也应该明白出发点都是善良的。

  嘉宾:

对,是这样的,所以他现在很后悔,事发之后他非常后悔。

  记者:

这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他的普遍性在哪儿?

  嘉宾:

我们就要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为什么会产生极端,那其他在孕育的那些问题是不是应该得到关注。

  记者:

那是愿望不对呢,还是手段不对?

  嘉宾;愿望和手段都有问题,爸爸妈妈对他只有一个希望,考大学、考重点、考名牌,他其他的成就感全没有。

  卢勤把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归纳为5个方面,其中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家长对孩子普遍存在过高的期望,她认为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最终带来孩子的无望。

  记者;为什么会是过高的期望?

  嘉宾:

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一件事情,有一个孩子有一天打电话打到我的办公室,说我是全校最自卑的学生,我说你的成绩不好吗,第六名,我说那很不错,她说你不知道,我内心世界里是非常自卑的,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就让她要考一个重点大学,她说我也很努力但有的时候就考不好,爸爸妈妈就气急败坏就打她,她说有一次最恐怖的是爸爸把我的裤子扒掉,拿了皮带的铁头打我的腿,打出了血妈妈却捂着我的嘴不让我哭,我现在想起来浑身都颤抖,后来我考上这个学校了,妈妈特高兴,妈妈觉得她很成功,她到处跟别人说我女儿特棒,考上这学校了。

后来她上了这个学校以后她特别自卑,她把自己保护起来不跟别人交往也不理睬别人。

  记者:

但是过高的期望有什么错呢,所有的父母都看重自己的孩子,

  嘉宾:

孩子是这么个特点,蹦一蹦能够着他就继续有希望,老够不着他就累了,他就没希望了。

  记者:

那孩子生下来以后,做父母的不会希望我的孩子没出息。

  嘉宾:

你说什么是出息,当大官是出息还是当厨师是出息,只要能尽力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就叫有出息。

  记者:

那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当兵我就希望他当将军,他当厨师我就希望他当最好的厨师。

  嘉宾:

但是你的孩子是不是适合当厨师、是不是适合当士兵。

  记者:

达不到这个目标,难道说这个目标本身错了吗?

  嘉宾:

这是说你有目标还是孩子有目标,这孩子自己要有目标,孩子自己的成就感来自自己的目标,不是来自于父母的目标啊

  记者:

但是孩子的目标从哪来?

不需要父母的引导吗?

  嘉宾:

孩子的目标是在体验中获得的那种感受,他从小成功到大成功,他第一次获得的小成功、一种小小的成就铸成了他走向成功最后的目标,但是他没有成功的感受他怎么能有目标呢。

  记者:

你能不能给家长一个原则,我们对孩子的未来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期望才是适度的。

  嘉宾:

我觉得父母要想清一个道理,你到底要什么,所以我跟很多父母说成长比成绩重要,这是我给他们的一个忠告。

  记者:

那很多家长的逻辑是没分就考不上学校,考不上学校他就可能找不到好的职业,这也是现实。

  嘉宾:

是这样的,但是考上学校难道他就成功了,我刚才举的例子就是一个,已经考上学校了,好像爸爸妈妈认为达到理想了,实际上她的内心世界依然是一片昏暗。

所以我觉得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兴趣和他的成就感,怎么在学习中能够有成就感,这样他对学习就永远保持一种兴趣,不要逼他,人为别人做事总是非常被动的,人要为自己去做事,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很愿意学,考试我很有感觉,这个孩子就是积极向上的,所以我觉得父母不要让孩子产生一种代替你去实现你的梦想,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种补偿心理,我们小时候没得到的、我们青春的时候没得到的让孩子去得到,

  记者:

你的意思是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是不应该是父母理想的补充?

  嘉宾:

对,你总结的非常精彩,就是这个意思,他只是你的一个生命伙伴陪他走一程就够了,他将来干什么是他自己的事情,别管那么多,也不要管他一辈子。

  卢勤指出,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第二个误区是家长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她认为现在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对孩子过度保护最终会带来孩子的无能这一严重的恶果。

  记者:

孩子生下来就是需要保护的,或者18岁之前父母都有监护的义务,为什么会说过度的保护?

  嘉宾:

过度的保护就是说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替他做了。

  记者:

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

  嘉宾:

比如说衣食住行吧,今天父母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什么都替孩子干,你的任务就是念书,一切事都我干,我带孩子去夏令营,有一个很小的孩子看着一个煮鸡蛋发呆,我说你不爱吃煮鸡蛋吗?

爱吃,我说那你怎么不吃呢,这鸡蛋跟我们家鸡蛋长得不一样,我说你们家鸡蛋长得什么样啊?

我们家鸡蛋是白的、是软的好咬,这鸡蛋太硬咬不动,我一问这孩子,从小从来没有看到过家人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都是摆好了切成四块放在面前吃,

  记者:

这种常识的缺乏是因为保护所带来的吗?

  嘉宾:

是的,因为爸爸妈妈认为我都给你准备好是我对你最大的爱,其实他错了,最大的爱孩子是让孩子学会去做这些事情,他自己亲手去做一个事儿比你给他做好了请他吃,他感受好多了。

  记者:

但是孩子的成长确实让父母操心,社会那么复杂,我担心孩子学坏,我不知道他走出家门以后他会交什么样的朋友,他会去干什么样的事,这种担心不是正常的吗,这种担心就需要给孩子一种保护。

  嘉宾:

确实,你说的这个事我也非常理解,因为我也是个独生子女的妈妈,我跟很多父母讲一个道理,你能替孩子做事,你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你能保护孩子在今天在你身边不出事,你保证不了他一辈子不出事,因为他不会自我保护,今天,第一大杀手就是意外伤害,有一件事对我触动挺大的,就在去年圣诞节那一天,有一个妈妈走进我的办公室,她很漂亮,而且穿了一个红色的衣服,一进门就跟我说我女儿很爱看书,想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些书,她三年级她死了,我说她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在金星离月球最近的那天晚上,女儿爬到家里六楼的窗台看月亮,结果不小心从窗台上摔下去,摔死了,

  我当时就说孩子为什么会掉下去,妈妈只是告诉她不要上窗台,妈妈从来没有告诉过她怎么上窗台,如果你想擦玻璃,你要用左手抓住一个结实的东西,然后晃一晃没问题再开始操作,如果上窗台不要两只脚都出去,一只脚在里一只脚在外,你只要教会她怎样去面对才行,所以在我们家庭教育中不字太多了,不要下河、不要游泳、不要乘梯,不要爬高,什么都不要干,那我能干什么,其实今天应该让孩子教会怎样去做。

  记者:

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怎么样的保护才是适度?

  嘉宾;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随时发生事告诉孩子怎么办,比如说在家炒菜不要不让孩子进厨房,怕孩子烧着,孩子要学会炒菜,就告诉他炒菜怎么点火、怎么灭掉、怎么关煤气,如果你一个人在家做饭着火了,油锅着火怎么办,别着忙,放上凉水那就惨了,搁上锅盖,拿锅盖一盖就没事了,这些事情都是让孩子操作中告诉他,比如说妈妈让我把剪子递给她,我拿着剪子尖冲着她交给我妈,我妈说这不对,这很不礼貌也很不安全,你要拿着剪子尖把剪子把递给别人,这就叫教育,教育是一种榜样和行为,它不仅仅是说教,

  记者:

就是教导孩子怎么去应对危险,而不是告诉孩子说我们不会有危险。

  嘉宾:

对,不要告诉他有妈妈在你就没有危险,不要说,过度保护的孩子很怕失败,他承受不了失败,所以我觉得要该放手就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

  卢勤在书中指出,家庭教育的第三大误区是家长溺爱孩子,她认为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最终使孩子变得无情无义。

  记者:

可能溺爱的例子很多,我们还是愿意听知心姐姐给我们举一个例子,什么叫溺爱?

  嘉宾:

让孩子没有爱的感觉的爱就叫溺爱,比如说过生日这件事,没有告诉过孩子生日的涵义是什么,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生日告诉过孩子,孩子也从来没有对妈妈的生日有过感觉,孩子就这样长大了,长到上中学有个妈妈就终于痛苦不堪了,他妈妈给孩子过了那么多的生日,结果有一天她过生日好友打来电话向他祝贺,他不在家他儿子接的,好友跟他说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儿子说我妈妈过生日关我屁事,他妈听了这话就流眼泪了,就想起自己的那些付出孩子一点感觉都没有,一片冷漠,说我养的哪是孩子,整个是个豺狼,我说这豺狼谁培养的不是你自己培养的,孩子的爱心就像一个小苗,你在乎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就会灭亡,你从来没有在乎孩子的爱,我就真的觉得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只关注他的学习,不在乎孩子小小的爱心。

有一个孩子就说看到爸爸妈妈正在那看电视呢,端两杯茶过来了,爸妈喝茶,本来想听到一句表扬的话,没想到爸爸妈妈把脸一沉说:

别借着倒茶的功夫出来看电视,知道你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我用你倒茶啊,我自个儿不会倒啊,念书去,考一百分比什么都强,那孩子就说了我再给他们倒茶我就不是人。

  记者:

但是很多父母都认为我的付出不要回报,是一种境界。

  嘉宾:

对,这是误区,只有付出爱的人才能感受爱,只有孩子能感受爱,爱才能变成一种心灵的成长,比如说像钱这样的东西,他想要钱你就给他钱这是不可以的,该给他多少钱就给他多少钱,多余的不能给,

  记者:

十块钱在有的家庭来说是很多的,但是对于有的家庭又是很少。

对于家长多少钱合适,标准是什么?

  嘉宾:

没有标准,在这方面没有标准,只是一个在你的家庭生活中你认为你的孩子在他的消费中多少钱是有度数的,不能因为你有很多的钱随便给孩子。

  记者:

但是做父母的一个普遍的心里可能认为孩子到了学校以后穿的太破,用的东西太差可能会出现一种自卑的心理。

  嘉宾:

不能说太破,就是干净吧,但是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我觉得父母应该早一点告诉孩子,什么东西是财富,是人的财富,我有一个朋友是深圳的一位,原来的小学老师,他儿子是深圳市十杰青年,结果孩子就考上了北京大学,到北京去读书,到飞机场爸爸一看人家的孩子都是穿的名牌的旅游鞋,自己孩子穿的普通的球鞋。

他跟他爱人俩人跑到免费商场立刻买了一个名牌鞋,寄给他儿子,儿子立刻回了一封信,爸爸当我收到这双鞋的时候,我才知道,你太不了解你儿子了,你给我的东西,你虽然没给我名牌鞋,但是你给我的东西是别的同学没有的,电脑刚刚产生的时候你就给我买了电脑,人家同学都没有跟爸爸妈妈出去旅游过,你一到暑假就带我出去旅游,祖国的很多江河我都去过,国外我都去过,我比别的孩子都有知识,都有眼界,这就是你给我的财富。

你的孩子培养到今天,一旦长大他就明白这是爱,这才叫爱呢,长大了以后他恨你,他除了会穿衣服他什么都不会,这时候他就恨你了。

记者:

溺爱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表现?

  嘉宾:

这是精神方面的了,孩子对父母过度的依赖,爱得让孩子离不开他,这就非常麻烦了。

  记者:

怎么讲?

  嘉宾:

比如说孩子的独立性吧,咱们就说现在很多大男孩儿都十几岁了还跟他妈睡一床呢,他离不开他妈。

  记者;不可以吗?

  嘉宾:

儿子从母体中出来,从胎盘里剪断的时候,第一次分隔,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了,一切你替他照顾得好好的,连被子每天都给你盖好,什么都替你照顾的五体投地的,孩子就一点空间没有了,饿不着冻不着冷不着,在妈妈的这种母爱下,他很舒服,那这个孩子一旦,别说走进社会,他走进大学就受不了,惯子如害子啊,最后对父母很仇恨的那些孩子,多数都是溺爱的孩子。

  记者:

那爱和溺爱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你划一道线。

  嘉宾:

我觉得爱是适度的,是在让孩子独立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一些必要的精神关怀,溺爱呢,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让孩子感受不到的爱一般就是溺爱。

  记者:

作为父母怎么区分,孩子要吃麦当劳我不给他吃,我这叫爱了,给他吃了这就溺爱了,一周吃三次我就给他吃一次,这就不溺爱了。

  嘉宾:

这要看家庭的情况,家里的情况,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但是如果你家没有这个条件,然后就让孩子去,正是在害孩子。

  卢勤在书中指出,家庭教育中的第四大误区是过多地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她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家长过多的干涉孩子只会给孩子带来无奈。

  记者:

什么叫过度的干涉?

  嘉宾:

比如说偷看日记偷听电话,这是孩子最反感的,他们也有了一种权利意识啊,他有隐私案权吗,一个四年级的小男孩儿问我妈妈偷看日记对不对,我说你怎么知道妈妈偷看你日记,他说我就知道我妈妈偷看我日记,可我一直没有证据,有一天我就写了一篇日记,妈妈今天早晨我发现你有白头发了,妈妈你是为我累的啊,妈妈你一定要爱惜自己,为了表达对你的爱,我把你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了,当天晚上他妈就偷看,一看到这篇特感动,看到最后一句把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了,翻了半天没翻着找了半天没找着,拔了一根搁在里头了。

第二天,儿子看到这个白头发了,妈你又偷看我日记了,他妈说没看,那根白头发不是好好在那里夹着呢吗,孩子说,你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我根本就没夹白头发那根白头发是你夹进去的,当时我觉得这孩子特可爱,觉得他妈更可爱。

可是到了初中,这个可爱的妈妈变成可恨的妈妈,

  记者:

但是什么样的隐私应该尊重呢,是所有的隐私吗,孩子毕竟就是孩子嘛。

  嘉宾:

我觉得首先要有种尊重的观念,这孩子,尤其是到了初中,开始有种独立意识了。

  记者:

但是父母除了这个途径以外还有什么途径去了解孩子呢?

  嘉宾:

我觉得要沟通,这样从小跟孩子有种习惯,有话要当面说一说,爸爸妈妈也会发现一些问题的,发现问题以后要用一种正常的手段跟孩子去进行沟通,沟通啊如果从小不沟通,长大沟通就真的很困难了。

  记者:

碰到一个诚实的孩子你幸运,碰上一个爱撒谎的孩子你怎么沟通啊,他能跟你说实话吗?

  嘉宾:

就是说他的信任程度有多少,完全是父母培养出来的,你去听信了他的谎言,你就不去调查,慢慢越来越说谎,他一旦说了实话你就打他,这孩子绝对不会跟你说实话,孩子无论跟你说什么,爱听不爱听,成绩好不好,结果怎么样,都能承受,然后帮他分析,看这事怎么办比较好,孩子就能够慢慢的在父母面前实话实说。

  记者:

什么样的事情父母应该干预什么样的事情不应该干预?

  嘉宾:

比如说孩子交友,比如一个女孩儿跟男孩子交友,男孩儿和女孩儿交友是正常的友谊,父母不要干预。

  记者:

这能够相信孩子的自觉性吗?

  嘉宾:

自觉性是爸爸妈妈培养的,我觉得这跟教育方法有关系,

  记者:

我相信偷看也好用各种极端的手段也好,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早恋。

  嘉宾:

对,当然一旦孩子有了朋友以后,爸爸妈妈要有一种心平气和的眼光看她,不能够把她看成洪水猛兽,父母越紧张的事是孩子最愿意干的事,最有刺激的事,父母平和下来孩子反而轻松了,接纳你孩子的朋友没什么了不起,但是要告诉孩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是选择终身的伴侣,不要一见钟情。

我感受最深的有一件事,有一个孩子有一天很坦率的跟他爸爸说,本人看上一个女生,又聪明又漂亮又贤惠,我能跟她结婚吗,他爸爸说好啊,你能看上人家,人家能看上你吗?

她也看上我了,说我也很有魅力。

爸爸说好啊,你能被一个女生看上说明你不简单了,如果你将来想在县里发展,你可以和她继续发展,如果你将来想去市里发展,你应当到市里去解决问题,如果你将来想去省里发展,你应该去省里解决问题,如果你将来想去北京发展,你应当进京去解决问题,如果你将来想上国际上发展,你应该出国去解决这个问题。

儿子一听,那我就不着急了,等等再说吧,爸爸给了他一个眼光,就是孩子不要近视眼,要看得远一点你的终身的伴侣会陪伴你成长往前走的,你如果很短视你将来会后悔的,

  记者:

但是你这种沟通的方法当然是一种很理想的方法,很民主的方法,我想我们小时候课桌上都有三八线,这种震慑力也有作用,不许交往。

  嘉宾:

这就是一个新的课题。

我觉得禁止在今天这代孩子可能做不到了。

  记者:

有变化了。

  嘉宾:

我问过很多孩子你们的性知识哪里来的,多数都是从同学那里问来的,很少是问家长,还有个别孩子是看书的。

所以这种交流你想肯定会发生。

  记者:

那家长应该对孩子开放吗?

  嘉宾:

家长早一点告诉孩子比较好,家里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早买一本书,放在孩子床上让他自己看,一个健康的科学的孩子能看懂的书,比他看那些黄书去寻找刺激好多了。

所以我觉得这种青春期的这种交往并不是说阻止孩子交往,是给他一个空间让他学会交往,我记得反正我给儿子写过一封信,儿子上中学,老师说,你儿子够有眼力的啊,看上班里一个女生,我当时就挺苦恼的。

  记者:

你怎么办呢。

  嘉宾:

后来我回去就给他写了一个条,上面写着,一个国家强大了别的国家都会跟你建交,一个人强大了别的人都会跟你友好,一个男人强大的,好多女人自然会来找你,不要苦苦的等一个人。

我搁他桌子旁什么都没有说,至今都没说,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母亲给孩子的一点点建议,就够了。

  卢勤指出,家庭教育的第五大误区是家长过分地指责孩子,她在书中举例说,《知心杂志》给孩子们做过一个调查,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一个承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在受访的3671名同学中有56%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能看自己的进步并肯定自己,有54%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不要老说别的孩子比自己强。

卢勤认为,一个孩子,他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积极评价。

  记者:

什么叫过多的指责和过分的指责。

  嘉宾:

爸爸妈妈有个特点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比较,一比就把孩子比下去了,对自己孩子的满意度是最差的,咱们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满意度是比国外的家长满意度差多了。

就是这种比较呢,我给你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小男孩儿跟我说,我做梦都想当干部,我从来没当过,好不容易当个小队长,乐得屁颠屁颠的,回家跟我妈一说,妈我当小队长了,我妈当时把嘴一撇,小队长有什么好吹的,那是中国最小的官了,我小的时候当的是大队长,本来想给我妈一个惊喜,我妈还没瞧得起我,我当上中队长了,你妈这回高兴了吧,我妈高兴什么啊,我妈回来就问我,大队候选人有没有你啊,爸爸妈妈的标杆永远超越孩子的水平。

  记者:

你的意思对孩子应该是鼓励为主?

  嘉宾:

对。

  记者:

能骂吗?

  嘉宾:

父母在教训这种有错误孩子的时候要头脑冷静,不能够那种太气愤的时候,不能自控的时候不要教训孩子,在很冷静的时候把孩子找到一个没有人的房间里跟他面对面,看着他的眼睛跟他说这件事情,你的感受,你做这件事妈妈是多么的伤心,然后为什么你会做这样的事情,然后把事情的结果过程全部说清,没有隐瞒,然后妈妈还要说一句话,当孩子承认错误的时候妈妈要相信这是最后一次了,最后还要给孩子一个爱的启发,你还是妈妈的好孩子,这叫一分钟惩罚,一分钟批评,时间都不用很长,一辈子不会忘记。

  记者:

能打吗?

  嘉宾:

打孩子呢,我是不提倡的,用什么方法呢,比如说这孩子最爱干嘛啊,比如说玩游戏机,最爱上什么地方去玩,今天你做错了就不许你玩了,因为这个他最喜欢的,但是由于你最喜欢的这件事不能做了,让他觉得很难受,这也是一种惩罚。

  记者:

我相信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换句话说,我们回想我们成长的过程,没有挨打的小朋友恐怕很少。

  嘉宾:

我就跟很多父母说,打孩子的父母都是无能的父母,你没有力量去征服他的心,你只有用武力,但是你早晚有一天会打不动的啊,他比你还高了,你打得动吗,所以这个方法今天我觉得不要再使用了。

  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