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钢板桩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849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8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道钢板桩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道钢板桩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河道钢板桩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河道钢板桩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河道钢板桩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道钢板桩施工方案.docx

《河道钢板桩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道钢板桩施工方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道钢板桩施工方案.docx

河道钢板桩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说明及依据

1.1编制说明

1、认真熟悉和理解招标文件、图纸、参考资料和招标文件范本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踏勘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按照科学求实先进的原则进行编制本施工方案设计。

2、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临时设施,合理布置施工平面图,减少用地,以节约基建费用,降低工程成本。

3、采用流水施工方法,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以进行有节奏、均衡、连续地施工。

4、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业主提出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力争工程的施工管理、工程质量、工程造价达到业主满意,争创优质工程。

5、提出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和施工安全措施。

6、在编制过程中,科学地安排施工顺序,突出控制工期的工程项目,做到保证重点,统筹安排。

7、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

1.2编制依据

1、项目招标文件及工程合同;

2、*****水务规划设计院设计的施工图和设计变更;

3、*****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设计的施工图和设计变更;

4、*****市工勘岩土工程有限公司补勘的工程地质报告及踏勘现场实际情况;

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6、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7、公路隧道设计规范(GTD70-2004);

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9、****地区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JG05-96);

10、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11、*****市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

12、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施工工艺标准;

13、根据企业的技术力量、施工能力、机械设备状况和自有的技术资料;

14、已经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工程概况

****北河沿中心路红线布置,北起环北路,南起东滨路,在十四号路以南规划路汇合向东流入F1内湖,河道总长1688m。

河道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防潮标准为200年一遇,雨水排放标准为2年一遇短历时暴雨遭遇20年一遇潮位。

5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20.0m3/s~46.7m3/s。

河道提防的工程级别为Ⅰ级,其余次要建筑物一连通箱涵、截流管及截流箱涵、雨水支涵按3级建筑物设计。

北支河道长1170.33m,设计底宽9.5m~14m,河底高程2.0m~-1.3m;南支河道长243.67m,设计底宽14m,河底高程0.0m;东西走向段河道长274.0m,设计底宽14m,河底高程-1.3m。

河道堤防与两岸道路相结合,道路路面高程即为河道堤顶高程,道路路面高程为4.5m~5.3m。

河道断面为矩形槽加放坡的复试断面形式,平台高程2.2m

北支河道两岸均布置初雨截流设施,西岸为截流箱涵,箱涵尺寸B×H=3×2.5m。

东岸为DN1000~DN1500截留管;南支河道仅在西侧布置初雨截流箱涵,箱涵尺寸B×H=3×2.5m;东西走向段南北分别顺接南北两支初雨截流设施,并在河口钢闸坝前汇合进入污水泵站。

****北河为填海区,区域分为填土挤淤区和淤泥隆起区,局部地区在填土层下仍夹存5~6m淤泥,为保证河道提防的整体稳定,河道岸墙主要采用两种形式:

悬背挡墙主要分布在填土挤淤区的北支,挡墙段河段长度为738.55m。

排桩分为双排桩和单排桩,单排桩采用冲(钻)孔灌注桩,桩径1.2m,桩间距1.5m,桩长14~19m,桩顶高程2.0~3.0m,双排桩也采用冲(钻)孔灌注桩,桩径1.0m,桩间距1.5m,排距3.0m,桩长20~22m,桩顶高程4.0m,排桩段河道长度为949.45m,其中单双排桩支护长度为293.56m,在淤泥顶面高于河底高程以上河段,桩间采用Φ550@400水泥搅拌桩拦淤(见图2-1-1-1)。

因为整个河道、河道两侧的绿化带边坡和中心路路基、管沟基础、桥台基础、挡土墙基础等等建在填海区的淤泥包区,淤泥含水量高,流动性大,虽河道开挖其两侧采取了钢筋砼排桩支护、路基采用搅拌桩复合地基,但为了减轻河道开挖而两侧排桩因绿化带边坡压力和管沟基槽开挖、桥台基坑开挖、挡土墙基槽开挖等而围护周围淤泥的流动和坍塌,保证土方开挖安全有效快捷,设计院采用了临时钢板桩支护设计。

2.2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原始地貌为滨海浅滩潮间带,原地面高程在-0.5~0.8m,后经大面积填海造地,现状地面高程多在4~13m。

场地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

①人工填土(Q4S):

堆积年限1~2年。

颜色较杂,一般以块石、砂和砾质粘性土为主回填,夹杂建筑垃圾,局部夹杂淤泥质土,填筑较松散。

块石含量不均,在20%~70%之间,直径一般100~400mm,少量达到1m以上。

场地区内一般均有分布,厚度7.6~21.8m,层底面高面高程0.32~-9.86m。

②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层(Q4m):

主要为淤泥、淤泥质土,局部夹砂,深灰色,软-流塑状,夹贝壳残片。

该层一般位于人工填土层的下部,经人工堆填挤淤后,厚度变薄多在1.6~7.4m,局部缺失。

该层底面高程-3.48~-13.16m。

③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

由河流冲洪积作用形成,沉积物有由粗至细的至少2个沉积韵律,地层由上至下可细分为:

③-1粘土(局部含砂、砾),沿线一般均有分布,厚度2.4~10.8m,可塑状,标贯击数7~10击,底面高程-8.8~-19.9m。

③-2中粗砂(含粘粒),分布不连续,多呈松散状,标贯击数5~10击,一般含粘粒5~20%,岩芯部分可成形。

厚度1.1~4.9m,层底面高程-10.39~-17.77m。

③-3砾砂(含粘粒),局部分布,在南干渠一带分布较为集中,呈松散-稍密状,标贯击数6~14击,一般含粘粒5-10%,岩芯局部成形。

厚度2.1~5.3m,底面高程-6.38~-23.8m。

③-4淤泥、淤泥质土,沿线分布不连续,主要集中于北干渠南段及南干渠北段一带,多呈软塑状,无贝壳残片,局部夹砂砾,厚度一般1.1~3.2m,底面高程-11.66~-17.87m。

③-5粘土,分布不连续,可塑状,层厚2.2~2.5m。

③-6中粗砂(含粘粒),分布不连续,呈松散状,标贯7~9击,层厚1.7~4.8m,底面高程14.3~-24.4m。

③-7砾砂(含粘粒),分布不连续,多呈松散状,标贯击数4~11击,多含有粘粒,层厚4~6m,底面高程-16.28~26.72m。

此外,场地还分布有细砂层(局部含粘粒10%~30%),以透镜体状产出,分布不连续,多夹于粘土层上部和砾砂层上部。

④残积土(Qel):

沿线均有分布,位于冲洪积层下部,由中粗粒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的砾质粘性土,多呈可塑-硬塑状,标贯击数6~14击,下部可达20击以上。

埋深一般大于20m,层厚较大,多数钻孔未揭穿,从少数钻穿该层的钻孔可见,该层厚度大于15.2m,最厚大于29.6m,层底面高程一般低于-24.8m。

⑤燕山期侵入花岗岩(γ53):

岩性为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少数钻孔钻至该层,埋深一般大于33m,其中全风化呈坚硬土状(砾质粘性土),强风化呈半岩半土状,埋深大于40.7m。

地质纵剖面如图2-2-1-1示:

图2-2-1-1地质纵剖面

2.3水文地质

场地地下水以孔隙潜水为主,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下水位高程在2.8~4.8m。

人工填土因堆积成分不同,渗透性存在差异,多数呈中等透水,局部以粘性土填筑,且填筑较密实时,呈弱透水性;淤泥、淤泥质土为微透水性,粘土层为弱透水;中粗砂和砾砂多为中等透水。

2.4基坑等级

设计根据《***地区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规范》的安全等级选定要求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中的安全等级选用要求,结合本工程的上述实际情况,选定本基坑支护工程安全等级为以一级为主,局部为二级。

第三章施工计划

3.1编制目的

确保钢板桩按设计要求能够高效快速、环保、安全施工,为节省工期创造条件。

3.2施工总体管理目标

对本合同段工程,我方将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全力保证达到我们所拟定的施工管理目标。

3.3质量管理目标

分项工程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0%以上,且主要分项工程质量100%优良。

3.4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无责任死亡事故;杜绝重伤事故;年负伤率在12‰以下;创“深圳市安全样板工地”。

3.5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施工中产生的泥浆水排放、机械噪音控制及生活建筑垃圾处理等均严格按照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要求及规定执行。

保证周边管线、房屋、道路、水系不受施工影响。

3.6工期保证措施

为确保工期计划的按时完成,我们的措施是:

组建强有力的施工班组,严格按照项目法施工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做到精兵强将上线,责任清楚。

按照工程所需的机械设备组织精干的维修人员及时检修,及时组织进场施工,保证机械设备正常运转。

按照材料计划,提前组织本工程所需的各种材料,并保证在检测合格后不影响施工进度的安排。

强化关键线路上的工序施工,确保关键工序的按期正常进行,每天进行进度统计,一周召开一次生产调度会,部署一周工作,检查上一周执行结果。

 

第四章施工机具

4.1施工机具

拟投入的钢板围护结构施工机械设备见下表:

主要机械设备表表4.1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1

挖掘机

PC-300

4

2

长臂挖掘机

4

3

自卸汽车

40B

10

4

打桩机

VH-3000

4

5

潜水泵

QJ-20

10

4.2劳动力计划

我部将成立钢板桩围护结构施工作业队,设置队长1名,负责现场钢板桩围护结构的施工和基坑开挖协调和管理。

施工现场配备安全员2人,质检员1人,技术员2人,施工工人20人,机械人员24人,共50人。

第五章施工工艺技术

5.1钢板桩支护

5.1.1河道绿化带边坡钢板桩支护

在坡顶设置钢板桩对撑+三排搅拌墙,钢板桩为Ⅳ型拉森钢板桩,桩长12~18m,钢板桩间距1.5m,上口采用Ф300δ10钢管横向对撑,间距2.5m。

如图所示:

图5-1-1-1B0+130~B0+244断面图

图5-1-1-2B0+314~B0+415,BN0+048~BN0+130断面图

1、绿化带边坡支护施工顺序

搅拌墙测量放线→搅拌墙施工→搅拌墙达到凝期后施工短侧的钢板桩→施工长侧的钢板桩→施工钢管横撑

2、绿化带边坡支护施工

1)根据施工图先把搅拌墙施工好后,再进行较短钢板桩的施工,先根据施工图测量定出钢板桩位置,安装导架(导架由导梁和围檩桩组成),安装导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采用经纬仪和水平仪控制和调整导梁的位置。

⑵梁的高度要适宜(500mm),要有利于控制钢板桩的施工高度和提高施工工效。

⑶导梁不能随着拉伸钢板桩的打设而产生下沉和变形。

⑷导架的位置应尽可能垂直,并不能与拉伸钢板桩碰撞。

2)打拔桩机为挖掘机(KATO1250)加振动锤改装而成 (振动锤像手型,俗称机械手,为曰本产NPK-HP-7SXB型,激振力2000kN)。

3)打设时,先用机械手将板桩吊至插桩点进行插桩,人工扶正就位,插桩锁口对准,逐根打入法施打钢板桩。

为保证垂直度,应用两台经纬仪加以控制,在桩行进方向的钢板桩锁口处设卡板,不让钢板桩位移。

4)在振动打入土层时,如遇有地下杂物及小石块,可将板桩振动起拔然后再打入,这样上下来回振动打入多次,直至打进为止。

5)依次类推将每一根桩打入土层,同时注意锁口对正、对好,确保施工质量。

6)长钢板桩侧的钢板桩施工与短钢板桩施工工艺相同。

7)在进行长钢板桩施工的同时,立即与前面已经施工完的短钢板桩锁扣横向支撑(用Ф300δ10钢管按2.5m间距与钢板焊牢),以形成坚实的挡土墙。

3、钢板的拔除

河道及河道内的构筑物施工完毕后,验收达到设计标准及砼达到规定强度后,可进行两侧钢板桩的拔除,拔除钢板桩前,先拆除横撑,再用振动锤将锁口振活,以减少互相间的黏附,然后用吊机、振动锤边振边拔出每根桩;在个别拔不动的桩可先用振动锤振打下沉100~300mm,然后在用一台卷扬机协助拔出板桩。

板桩拆除及时清理出场地。

拔桩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土质情况,可在拔桩前靠桩边沿灌入清水,减少摩阻力。

2)拔桩后出现的空隙,应立即注浆或灌入黄砂,减少对临近构筑物、道路的影响。

3)吊机应随振动锤的启动而逐渐加荷,起吊力应略小于减振器弹簧的压缩极限。

5.1.2桥台基坑钢板桩支护

北桥、南桥、东桥处场地平整后标高均为4.52m,北桥、南桥、东桥两侧桥台承台底标高均为0.2m,基坑深度4.82m。

北桥、南桥基坑:

长20.92m,宽7.92m;东桥基坑长27.42m,宽7.92m。

Ⅳ新型拉森钢板桩长度采用15m的型式。

基坑内支护采用φ325mm钢管,壁厚10mm。

竖向设两道钢支撑,间距为2m,钢支撑水平间距为4m,围檩采用350x350x12x19mmH型钢。

基坑顶部设置截水沟,截水沟底比基坑顶低0.5m。

1、桥台基坑施工顺序

钢板桩测量放线定位→钢板桩围护施工→周围截水沟施工→基坑开挖至3.52m处按设计要求安装第一道水平支撑→基坑开挖至1.52m处按设计要求安装第二道水平支撑→基坑开挖至-0.3m处抛填1m厚块石→基坑满浇0.5m厚钢筋砼垫层→砼强度达到设计100%后拆除第二道钢支撑→桥承台浇筑至第一道钢支撑下→砼强度达到设计100%后回填砂性土至第一道钢支撑底→拆除第一道钢支撑→浇筑剩余桥台砼→拆除钢板桩

图5-1-2-1北桥、南桥桥台基坑钢板桩围护结构平面图

图5-1-2-2东桥桥台基坑钢板桩围护结构平面图

图5-1-2-3北桥、南桥、东桥桥台基坑钢板桩围护结构断面图

2、北桥0#桥台基坑加固施工顺序

钢板桩测量放线定位→钢板桩围护施工→周围截水沟施工→基坑开挖至3.52m处安装第一道水平支撑→基坑开挖至1.52m处安装第二道水平支撑→基坑开挖至-0.3m处安装第三道水平支撑→抛填1m厚块石→第三道横撑浇入0.5m厚钢筋砼垫层中→拆除第二道钢支撑→桥承台浇筑至第一道钢支撑下→砼强度达到设计100%后回填砂性土至第一道钢支撑底→拆除第一道钢支撑→浇筑剩余桥台砼→拆除钢板桩

图5-1-2-4北桥0#桥台基坑钢板桩围护结构加固平面图

图5-1-2-5北桥0#桥台基坑钢板桩围护结构加固断面图

图5-1-2-6北桥0#桥台基坑钢板桩围护结构第三道横撑浇入垫层断面图

3、钢板桩施工

1)根据施工图测量定出板桩位置,安装导架(导架由导梁和围檩桩组成),安装导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采用经纬仪和水平仪控制和调整导梁的位置。

⑵梁的高度要适宜(500mm),要有利于控制钢板桩的施工高度和提高施工工效。

⑶导梁不能随着拉伸钢板桩的打设而产生下沉和变形。

⑷导架的位置应尽可能垂直,并不能与拉伸钢板桩碰撞。

2)打拔桩机为挖掘机(KATO1250)加振动锤改装而成 (振动锤像手型,俗称机械手,为曰本产NPK-HP-7SXB型,激振力2000kN)。

3)打设时,先用机械手将板桩吊至插桩点进行插桩,人工扶正就位,插桩锁口对准,逐根打入法施打钢板桩。

为保证垂直度,应用两台经纬仪加以控制,在桩行进方向的钢板桩锁口处设卡板,不让板桩位移。

当板桩插至预定深度后,立即用钢筋或钢板与围檩支架焊接固定。

4)当钢板桩打入时如出现倾斜和锁口接合部分有空隙,一般用上宽下窄,或宽度大于或小于标准宽度的异形板桩来纠正。

当加工困难,亦可用修正轴线的方法纠正。

5)在振动打入土层时,如遇有地下杂物及小石块,可将板桩振动起拔然后再打入,这样上下来回振动打入多次,直至打进为止。

6)依次类推将每一根桩打入土层,同时注意锁口对正、对好,确保施工质量。

4、内支撑施工

1)在基坑土方开挖至3.52m(基坑顶下1m深度)处,首先安装托架(50cm长L75*75*8角钢焊接形成三角托架,每个横撑位置安装两个托架),托架与钢板桩应焊接牢固,再安装钢围檁(350*350x12x19H型钢),再安装横撑,在安装中,托架、钢围檁、钢板桩和横撑焊接成一个整体,且要焊接牢固。

2)托架、钢围檁在与钢板桩焊接中,焊接面一定要与钢板桩面贴实,如果不平一定要用钢板楔实再焊。

5、钢板桩的拔除

在完成桥台后,经验收达到设计标准及砼达到规定强度后,开始拆除钢板桩,拆除时,可先用振动锤将锁口振活,以减少互相间的黏附,然后用吊机、振动锤边振边拔出每根桩;在个别拔不动的桩可先用振动锤振打下沉100~300mm,然后在用一台卷扬机协助拔出板桩。

板桩拆除及时清理出场地。

拔桩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土质情况,可在拔桩前靠桩边沿灌入清水,减少摩阻力。

2)拔桩后出现的空隙,应立即注浆或灌入黄砂,减少对临近构筑物、道路的影响。

3)吊机应随振动锤的启动而逐渐加荷,起吊力应略小于减振器弹簧的压缩极限。

第六章施工监测

为了科学地预测基坑支护的稳定和周边环境的变化,及时预报和提供准确可靠的变形数据,因此建立基坑支护施工变形与沉降观测网,定期进行变形沉降观测。

6.1监测内容

1、围护结构沉降和位移观测

2、基坑周围地面沉降观测

6.2监测点布置

在基坑边坡顶上布置基线(每基坑边一条),每条基线上设1~3个变形观测点,同时又作为沉降观测点。

6.3监测方法

1、围护结构位移、沉降和基坑周围土体沉降监测

1)监测仪器

DSZ2高精度自动安平水准仪、RTS632全站仪、铟钢尺。

2)监测方法

①基点埋设要求:

首先,基点埋设在沉降、位移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内;其次埋设至少两个基点,以便两个基点互相校核;基点的埋设要牢固可靠。

基点和附近的坐标点及水准点联测取得原始高程,基点埋设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以利于观测。

测量精度达0.01mm。

②沉降、位移点布置与埋设:

地表面沉降、位移测点沿边坡每10m设一个观测点,典型地段布设加密。

沉降、位移测点埋设时先用人工挖0.7m深,底为0.4m宽的坑,灌入砼填实,然后插入钢筋,钢筋采用Ф20~30mm,长300~500mm半圆头钢筋制成。

③沉降、位移值计算:

地表监测基点为标准水准点(高程、坐标角度已知),监测时通过测得各测点与水准点(基点)的高程(ΔH)和坐标角度差(ΔN),可得到各监测点的标准高程(Δht)和坐标角度(Δnt),然后与上次测得的高程、坐标角度进行比较,差值Δh和Δn即为该测点的沉降、位移值。

即:

沉降值:

ΔHt(1,2)=Δht

(2)-Δht

(1)

位移值:

ΔNt(1,2)=Δnt

(2)-Δnt

(1)

6.4监测频率

原始数据测定

土方开挖期间每天观测一次

基坑施工期间2天观测一次

拆撑和拔板桩期间每天观测一次

基坑回填后每周观测一次直至稳定停止观测。

6.5监测报警值

围护结构沉降位移报警值为30mm;

地面沉降报警值为30mm。

6.6沉降位移超出报警值后的应急措施

对地面产生的裂缝用水泥砂浆进行封堵,防止雨水渗入加速土体的滑移。

加强对钢板桩及地面的沉降观测,采取加密顶撑和增加第二道支撑的措施。

6.7监测管理

1、监测管理级别

在信息化施工中,监测后应及时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其稳定性,并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指导施工。

根据以往经验以《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TBJ108-92)的Ⅲ级管理制度作为监测管理级别。

监测管理表表6.7.1

管理等级

管理值

施工状态

U0<Un/3

可正常施工

Un/3≤U0≤Un2/3

应注意,并加强监测

U0>Un2/3

应采取加强支护等措施

表中:

U0——实测值Un——允许值

Un的取值,也就是监测控制标准。

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经验、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提出控制基准见后。

根据上述监测管理基准,可选择监测频率:

一般在Ⅲ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可适当放大一些;在Ⅱ级管理阶段则应注意加密监测次数;在Ⅰ级管理阶段则应密切关注,加强监测,监测频率可达到1~2次/天或更多。

2、反馈程序

在取得监测数据后,要及时进行整理,绘制位移或应力的时态变化曲线图,即时态散点图,如下图所示。

控制值

时间(t)

0

位移(应力)

 

图6-7-1应力时态曲线图

在取得足够的数据后,还应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布状况,选择合适的函数,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值或应力值,预测边坡的安全状况,采用的回归函数有:

U=Alg(1+t)+B

U=t/(A+Bt)

U=Ae-B/t

U=A(e-Bt-e-Bt0)

U=Alg〔(B+t)/(B+t0)〕

式中:

U——变形值(或应力值)

A、B——回归系数

t、t0——测点的观测时间(day)

为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全部监测数据均由计算机管理,及时上报监测报表,并按期向有关单位提交监测月报,并附上相对应的测点位移或应力时态曲线图,对当月的施工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施工建议。

监测反馈程序见下图。

 

监测结果

位移(沉降)是否超Ⅲ级管理

位移(应力)是否超Ⅱ级管理

位移(应力)是否超Ⅰ级管理

继续施工

综合判断

暂停施工

采取特殊措施

 

图6-7-2监测反馈程序框图

3、监测管理体系

针对本工程监测项目的特点,必须建立专业的监测机构,由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有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组长,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计划、外协工作以及监测资料的质量审核,其余成员在组长的领导下工作。

为保证量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连续性,特制定以下各项措施:

1)监测组与监理工程师密切配合工作,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情况和问题,并提供有关切实可靠的数据记录。

2)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

3)量测项目人员要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

4)量测仪器的管理采用专人使用、专人保养、专人检校的原则。

5)量测设备、元器件等在使用前均应经检校合格后方可使用。

6)各监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实施细则。

7)量测数据均要经现场检查,室内复核两级后方可上报。

8)量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

9)各量测项目从设备的管理、使用及资料的整理均设专人负责。

4、监测质量的保证措施

成立施工监测领导小组:

工程监测小组成员

组长:

徐行

副组长:

武克明

组员:

周英顺金昌胤李创杰

坚持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监测前编制工程监测实施性计划,包括监测程序、方法、使用仪器,监测精度,监测点的布置,监测的频率和周期。

使用的仪器及传感器在施工监测过程中要保证其精度和可靠性,组织有经验的监测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监测小组,确保施工监测质量。

所监测的数据必须保证真实、可靠、监测人员对监测数据负责。

根据施工具体情况确定监测项目,设定变形值,内力值及其变化速率预警值,当发现超过预警值时,及时报告总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并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安排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按要求进行现场观测,并作记录,检查影响基坑侧向位移,不利于支护结构稳定的因素,如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施工条件的改变,管道渗漏和不适当的排水以及气候条件变化等,在日常的现场观察中都能及时发现。

此外,工程事故隐患,如地面裂缝,支护裂缝变形等,通过现场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消除可能出现的事故。

每个工程项目的监测资料保持有完整清晰的监测记录、图表、曲线、监测文字报告,并报送监理审查。

测点变形值采用回归分析,求出变形与时间回归方程和变形与开挖深度的回归方程,以推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对大量的监测信息,使用计算机绘图和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指导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