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和第一章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573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论和第一章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绪论和第一章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绪论和第一章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绪论和第一章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绪论和第一章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绪论和第一章习题.docx

《绪论和第一章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和第一章习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绪论和第一章习题.docx

绪论和第一章习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初期的欧洲B.19世纪中期的亚洲

C.19世纪中期的欧洲D.19世纪末期的欧洲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

(1)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3)政治经济学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5)空想社会主义(6)科学社会主义

A.

(1)(3)(6)B.

(2)(4)(6)C.

(2)(4)(5)D.

(2)(3)(6)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唯物论和辩证法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D.彻底地唯物主义一元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

A.“五四”运动以后B.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C.毛泽东哲学思想D.邓小平哲学思想

5、哲学是()。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实践与认识的问题B.辩证法与唯物论的问题

C.自然界与社会关系问题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7、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8、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

9、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10、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其唯一特性是()。

A.具体性B.现实性C.多样性D.客观实在性

11、时间空间只能是也必然是运动着的物质的()。

A.根本属性B.固有特性

C.存在方式D.基本内容

12、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

A.有始有终的B.有始无终的

C.有终无始的D.无始无终的

13、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空间上是()。

A.有边有沿的B.无边无际的

C.有边有际的D.有形有色的

14、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

A.根本需要B.正确选择

C.根本保证D.第一个前提

1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B.实践的

C.意识的D.能动的

16、我们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可知性

17、世界统一于物质,无论是科学的证明还是哲学的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际上是()。

A.有时间的B.有地点的C.没有止境的D.有始有终的

18、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19、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20、“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2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

2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2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24、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机械唯物主义

2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6、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

27、《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离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8、辩证法要回答的是()。

A.世界是否可知性问题B.世界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是什么的问题D.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

2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B.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观点D.运动和规律的观点

30、判断一个事物是否为新事物的根据是()。

A.后出现B.它的形式新奇

C.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D.力量的强大

3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更

3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33、矛盾是()。

A.对立面双方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B.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D.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的关系

34、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由简单向复杂的转化B.由偶然向必然的转化

C.向着自己对立面的转化D.向同一方向转化

35、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36、在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进事物发展

37、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内部矛盾B.普遍矛盾C.主要矛盾D.次要矛盾

3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证明()。

A.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B.质变和量变是互相渗透的

C.是质变向量变的扩张D.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39、事物的质变是指()。

A.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B.事物数量的增减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位置的移动

40、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A.相互区别的B.直接同一的

C.相互联系的D.相互对立的

41、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A.量变是渐进的中断,质变是突然的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D.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变化

4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中的“扬弃”是指()。

A.全面抛弃B.既克服又保留

C.既保留又发展D.既发展又继承

4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认识事物的量B.把握事物的度

C.确定事物的质D.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4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D.动力和源泉

45、事物的结果是由()。

A.一定的属性引起的B.一定的结构引起的

C.一定的趋势引起的D.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46、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过程()。

A.起决定性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D.起强大的推动作用

47、包含在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和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是()。

A.现实性B.偶然性C.必然性D.可能性

48、现实可能性是指()。

A.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的可能性

B.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C.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

D.已经实现的可能性

49、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是()。

A.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

B.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决定内容

C.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消极服从于内容

D.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

50、、假象是指()。

A.与本质没有联系的现象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D.存在于客观事物之外的现象

51、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52、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开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的方面,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以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这种思维方法就是()。

A.归纳B.演绎C.抽象D.具体

53、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联系。

(1)本质

(2)现象(3)必然(4)偶然(5)稳定(6)易逝

A.

(2)(4)(6)B.

(1)(3)(5)C.

(2)(5)D.

(1)(3)(6)

54、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A.客观性B.普遍性C.多样性D.稳定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从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且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包括()。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继承者对它的发展C.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D.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E.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包括()。

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E.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一生中两个重大发现是()。

A.社会主义B.剩余价值学说

C.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E.共产主义

4、一切唯心主义都()。

A.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源B.是不可知论

C.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认为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E.坚持精神到物质这个认识论的基本路线

5、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是否正确反映存在

C.思维与精神的关系问题D.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E.思维是否等同于存在

6、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有形性D.固有属性E.本质

7、相对静止是()。

A.完全不动B.事物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D.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即事物质的稳定性

E.是事物的一般状态

8、物质运动只能沿着()的方向进行。

A.逆向B.过去C.现在D.将来E.顺向

9、人类社会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C.人类共同意识的产品D.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式

E.自然的社会

10、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分为以下阶段()。

A.由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

B.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由动物的心理到思维

D.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E.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思维

11、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对客观物质的主观映象

C.社会的产物D.人脑的机能E.自然的产物

12、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物质运动是()。

A.有章可循的B.有规律性的C.看不见摸不着的

D.随意变动的E.毫无规律可言

13、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规律有如下特点()。

A.具有客观性B.具有无序性C.具有计划性

D.具有普遍性E.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

14、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A.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的现象和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前提

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E.在社会中精神现象是次要的

15、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有()。

A.三思而后行B.饥不择食C.心中有数

D.眉头一皱计上心头E.趋利避害的本能

16、坚持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

A.坚持了彻底唯物论的一元论

B.反对了旧唯物论的形而上学性

C.阐明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D.反对了客观唯心主义

E.反对了主观唯心主义

17、下列哪些说法正确地概括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A.只有在认识正确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

B.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E.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

18、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统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本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19、鲁迅说过: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形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2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思想

B.物质与运动不可分思想

C.朴素辩证法思想

D.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思想

E.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21、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

A.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C.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D.事物之间存在固定不变的界限

E.事物的界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A.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

B.事物前进的或上升的运动

C.指一切运动和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E.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

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论的根本对立是()。

A.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B.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

C.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D.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存在

E.是否辩证的看待问题

24、确定新事物的标志是()。

A.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D.是新奇的E.从未出现过的

25、一事物当它还有存在的理由时就要()。

A.维护它的存在B.保证它的发展

C.始终不能改变它D.把握住它的发展趋势

E.顺应规律

26、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把事物看成是()。

A.僵死不变的

B.只见其现在,不见其过去和将来

C.只见一个个孤立的片段,不见总过程

D.只见树木,不见森林E.一孔之见

27、作为矛盾基本属性的同一性表现为()。

A.矛盾双方互相渗透B.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C.矛盾双方互相排斥D.矛盾双方互相贯通

E.矛盾双方互相影响

28、下列表述,能够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因材施教,因人而异D.物极必反,因祸得福

E.随机应变

29、古语说: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句话指出祸与福这一矛盾的双方是()。

A.互相排斥的B.互相包含的

C.互相依存的D.互相转化的E.互相影响的

30、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D.绝对与相对的关系E.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31、有人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对抗,这种观点()。

A.揭示了矛盾的斗争性深刻含义

B.错误的把矛盾的斗争性归结为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C.用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抹杀了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性

D.否定了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哲学范畴

E.是对矛盾的斗争性简要而明确的表述

32、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3、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确定事物的质应根据()。

A.事物的客观属性B.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

C.量的变化D.事物的面貌

E.事物的本质

34、认识事物量的意义在于()。

A.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的前提

B.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它是区别不同事物的基础

D.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心中有数

E.并无大意义

35、质和量的关系是()。

A.质是量的基础B.质规定着量的范围

C.量制约着质D.质与量相互影响

E.量和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体现在“度”中

36、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A.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E.事物的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过程体现了事物运动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7、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是()。

A.肯定与否定是事物内部两种相反的方向、趋势

B.肯定与否定是相互依存的C.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D.肯定与否定是等同的E.肯定与否定相互转化

38、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D.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E.否定是抛弃一切

3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D.量变会引起新的质变

E.量变与质变不相干

40、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云台,起于垒土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D.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E.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41、唯物辩证法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

A.它深刻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条件

B.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C.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多种形式

E.它揭示了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42、客观规律有下列若干特点,即它是()。

A.事物的本质联系B.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暂时联系

C.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偶然联系

D.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稳定联系

E.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43、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该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44、正确的因果联系是()。

A.凡是在前的就是原因,在后的就是结果

B.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C.因果关系是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联系

D.因果现象是一种现象产生另一种现象

E.因果可以互为因果关系

45、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是()。

A.形式决定内容B.内容决定形式

C.当形式与内容适合时,对内容起积极促进作用

D.当内容与形式不适合时,对形式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E.并无相互关系

46、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表现在()。

A.现象表露于外,本质深藏于内

B.现象是感官直接感知的,本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C.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性的东西

D.现象的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E.现象与本质毫无关系

47、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B.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C.冬去春来,夏尽秋至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风吹草动,水涨船高

4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正确思维的方法,主要有()。

A.归纳和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与具体

D.历史和逻辑E.控制方法与信息方法

49、意识活动具有()。

A.目的性B.计划性C.先天性

D.预见性E.自动性

50、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A.意识正确反映物质B.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C.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D.事物所处的环境

E.人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BBBA6—10:

DDDCD11—15:

CDBDB

16—20:

CCDDA21—25:

DBABA26—30:

DDBCC

31—35:

BBCCC36—40:

CDCBD41—45:

BBADB

46—50:

DCDBA51—53:

CB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ACE3、BD4、ACE5、AD

6、AD7、BCD8、BCD9、ABD10、ABD

11、ABCD12、AB13、ADE14、ACD15、ACD

16、ABCDE17、ACE18、DE19、BDE20、BCDE

21、ABE22、BD23、ABCDE24、ABC25、ABD

26、ABCD27、ABD28、ABC29、BCDE30、BCD

31、BCD32、ABDE33、ABE34、ABD35、ABCDE

36、ABCE37、ABCE38、ABCD39、ABC40、ABCDE

41、BCE42、ADE43、ABD44、BCE45、BC

46、ABCD47、ABDE48、ABCD49、ABD50、ABCDE

 

三、辨析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2、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4、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5、“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