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1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537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1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1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1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1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1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1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1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1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1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1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节选)

本课话题 ——珍爱生命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点评:

这些在自然界中微不足道的小生命都是那么勇敢顽强、充满生机。

在荒芜的地方,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

这荒芜但不衰败的园子,成了史铁生生命的一部分,并引发了他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六百万犹太人被德国法西斯屠杀。

盟军解放集中营时,见到堆积如山的尸体,身经百战的士兵也忍不住哭泣起来。

可是他们还看到劫后余生的人,这些人骨瘦如柴,有的已经不能行走,只能在地上爬,他们颤抖地举起手来向盟军致意。

士兵问:

“你们怎么活下来的?

他们说:

“我们犹太人有一句谚语:

几时有生命,几时就有希望。

士兵深受感动。

举起右手,向这些饱受苦难的人们行军礼致敬。

是啊,珍爱生命,就会充满希望。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西塞罗

2.能将自我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

——孟德斯鸠

3.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

4.把每一个黎明看作是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是你生命的小结。

——罗斯金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猝然(  )     召唤(  )

祈祷(  )(  )坍圮(  )(  )

恪守(  )教诲(  )

亘古不变(  )恍惚(  )(  )

蝉蜕(  )嘈杂(  )

玉砌雕栏(  )窸窸窣窣(  )

【答案】 cù zhào qídǎo tānpǐ kè huì ɡèn huǎnɡhū tuì cáo qì sū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剥

(2)柏

(3)捋

(4)熨

(5)帖

(6)宿

【答案】 

(1)bō bāo 

(2)bǎi bó (3)lǚ luō (4)yù yùn (5)tiē tiě tiè (6)sù xiǔ xiù

2.语境辨析法

(7)当人们在叫喊声中沿着楼梯下撤时,大厦的墙壁在颤(  )栗和扭曲中开始出现裂缝,蒸汽管道也开始破裂。

面对此情此景,她紧张得连声音都在颤(  )抖。

(8)看到家中并没有想象中的狼藉(  )不堪,她心里稍有些慰藉(  )。

(9)这首用隽(  )秀字体书写的短诗,语句隽(  )永,耐人寻味。

【答案】 (7)zhàn chàn (8)jí jiè (9)jùn juàn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5)

(6)

【答案】 

(1)挺 铤(挺)

(2)肆 肄 (3)沧 怆 伧(碜) (4)猝 瘁 悴 (5)暇 遐 瑕 (6)恪 烙 赂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反应·反映

两词都可作动词,指事物引起人的相应意识活动。

两词也可作名词,指事物引起的人的意见、看法等。

“反应”1多着重于对外来刺激做出的自身感应、回应。

多是被动的,不带宾语。

2泛指回应的各种意见、看法等。

3名词,术语。

如化学反应、生理反应、热核反应等。

“反映”1多着重于带有评价的信息折返。

多是主动的,能带宾语。

2多指批判性的或否定性的意见、看法等。

3动词义:

反照河水反映着月光,表现作品反映现实,汇报、转达反映情况等。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督促市级监测机构与当地疾控中心开展沟通与交流,目前已有6个市开展了疫苗异常________(反应/反映)监测培训。

(2)《台北新娘》是国台办对台宣传工作重点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剧目,也是全国第一部________(反应/反映)“两岸一家亲”主题的舞台艺术作品。

2.坚韧·坚忍

两者都是形容词,且都含褒义。

“坚韧”指坚固有韧性,刚强不屈。

表现为坚强且不易被困难和挫折压垮,历经无数次磨难却依然努力不懈的精神。

“坚忍”指坚持而不动摇,指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能忍受得住。

多用来形容人的个性、意志,特别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下,具有能够坚持而不动摇的毅力,决不改变自己的意志。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不跟旧事物的顽抗进行________(坚韧/坚忍)的斗争,新生事物就无法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2)这些遭受着命运一次次无情打击的家庭,用爱和________(坚韧/坚忍)编织出了别样的幸福。

3.祈求·乞求

两词都有“请求”之意。

“祈求”是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多指精神方面的心理活动。

“乞求”是请求给予。

有时强调低三下四地请求。

多指要求物质方面的施舍,也用于请求别人的宽恕等。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

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的活动,________(祈求/乞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2)我从不________(祈求/乞求)任何人的宽恕,因为我知道,有一种惩罚,叫作不可饶恕。

【答案】 1.

(1)反应 

(2)反映 2.

(1)坚韧 

(2)坚忍

3.

(1)祈求 

(2)乞求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珍视自己的演艺生命,舞台是他们的根,失去了根,他们就会失魂落魄,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无所适从。

(  )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多用于贬义语境。

此处所指的是心绪神思不安定,应改为“心神不定”。

2.某市对“美眉”“恐龙”“PK”“粉丝”等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将发出“封杀令”。

此举一出,即刻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普通民众更是众说纷纭。

(  )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众说纷纭”指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

合乎语境。

3.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身体一样需要得到及时认真的关注。

当我们开始身临其境地把孩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孩子身体上的伤痛时,我们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就会变得敏感起来。

(  )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了某种切身感受,侧重于亲自体验;强调的是一种感受。

此处应改为“设身处地”,“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侧重于替别人着想。

4.大汉奸汪精卫为了掩饰他的卖国罪行,竟然抛出了一个声名狼藉的“曲线救国论”。

(  )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只能用于形容人的名声,此处形容理论,不对。

 

轮椅上的斗士——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出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

3年后,21岁的他因病致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作研究,他的肝脏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本文写于1991年,作者面对过去十年的写作,在内容、思想、形式和写作行为本身等方面决心来一次自我解剖,为写下去(活下去)寻找理由。

史铁生在21岁时不幸下肢瘫痪,青春韶华,其苦自不待言,他在那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

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作家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

这种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让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

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它已进入到作家生活之中,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

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

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答案】 ①死,不必急于求成 ②母亲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

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

(2)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

2.作者在第6段中说“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启示对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我”在地坛里思考关于生死的问题得到的结论。

对于生与死有了答案,但很无奈。

于是顺理成章地安然于生命的挫折与命运的安排而不再恐惧,因而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视“死”如“节日”,虽然残疾,但不再一味消极地想到死,而是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了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3.本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有何特点?

对“我”有何启示?

景物

特点

作用

第3段

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

第5段

蜂儿如一朵……片刻不息

第7段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微苦的味道

【答案】 ①古老、荒芜、冷落、沉寂 ②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寂中,“我”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③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 ④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但不应该颓废 ⑤充满生命的激情 ⑥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4.第2段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形象?

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母亲知道该让“我”出去走走,却又担心“我”在荒僻的园子里乱想;知道该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却不知道“我”多久才能恢复。

这些难以解决的矛盾,表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以及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和宽容。

五个“知道”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5.文中第7段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物是人非,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

一是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和惆怅之情,二是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6.文章最后一句说: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不张扬的,是默默地,一个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而又奋然前行的人,必定蕴藏着母亲真挚的爱。

这句话是对母亲的忏悔,更是对母亲的礼赞。

(2)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

母亲教会了作者如何面对苦难,这也是作者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

话题:

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一个活到最疯狂的年龄而突然被截去了双腿的人,像一头突然被关进笼子里的狮子,焦躁、暴怒、绝望,甚至想到自杀,在走投无路、失魂落魄时走进了地坛,从那里寻求到了生命的真谛,重新找回了自我。

史铁生的事迹对我们当代中学生有什么启迪?

学生甲:

我们要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宁静的港湾,需要一个透视灵魂的湖泊,需要一份千古永恒的关照。

长期生活在忙忙碌碌中,奔波在名利仕途上,戴着面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心灵之窗染满灰尘的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生才会变得真实,变得有价值。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我们要学会在自然中寻求生命的宁静。

史铁生在古园里不仅悟到了自己生命的卑微和美丽,也悟到了人的生和死是自然的安排,人的命运同样也是自然的安排,人生的关键是怎么活的问题。

自然给了我们一片宁静,那天空中的落日,那高歌的雨燕,那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还有那雨后草木和泥土的气味,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的心灵以宁静的慰藉。

这是一种诗意的回归,这是忘却繁杂和纷乱的另一个世界。

只有在这个世界里才能找到千古的宁静,才会找到自我。

1.写作特色

景物描写细节化

《我与地坛(节选)》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

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剥蚀了的“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细节化了,它们富有穿透力地体现着作者赋予它们的哲理或是情感。

2.写法指导

景物描写细节化四注意

“细节”就是细枝末节,景物描写细节化就是用特写镜头把景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动物、静物)放大,对其进行细腻描绘的文字处理方式。

细节描写的作用:

景物细节描写就像是海洋中的一滴水,我们通过这一滴水可以看到整个海洋的精彩,达到窥一隅而知全局的效果。

做到景物描写细节化,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细致观察景物。

对景物的细节描写,要想办法触动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从它的大小、形状、颜色、重量、声音、气味、味道,以及自己触摸时的感觉等多个侧面加以描绘。

(2)精心锤炼词语。

在景物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一字传神。

文学大师福楼拜教导他的学生莫泊桑时这样说:

“无论你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

你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找准这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止。

”细节描写采用的词语多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描摹情形状态的形容词。

(3)巧妙运用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这种修辞手法体现的是作者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议论抒情,强化凸显。

描写为情感服务,为凸显主旨而作。

所以描写之后必须有情感的导向或者点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描写的价值。

3.迁移应用

请运用“景物描写细节化”的文字处理方式,续写下面有关“狂风”的段落。

300字以内。

忽然,在停滞的空气里有什么东西爆炸开来了,猛然起了一阵暴风……灰尘在大道上卷成螺旋,奔过草原,一路裹着麦秸、蜻蜓、羽毛,像一根旋转的黑柱子,腾上天空,遮暗了太阳。

在草原上,四面八方,那些野麻踉踉跄跄,跳跳蹦蹦,其中有一株给旋风裹住,像小鸟一样盘旋着,飞上天空,变成一个小黑点,不见了。

这以后,又有一株飞上去,随后第三株飞了上去。

其中两株在空中互相扭住了,仿佛在决斗似的。

狂风肆虐城市时,景象更加凄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文】 

树枝被吹得往一边倒,甚至几十分钟里一次也没有扭回过来。

天上的云被狂风吹得从这一极飞向那一极。

狂风卷起的尘土、沙粒,把天空染成了灰黄色,太阳变得昏暗无光。

狂风撕碎了店铺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招贴,折断了树枝,震碎了玻璃窗,吹断了高压电线杆,吹掉了行人的帽子,吹乱了行人的头发、衣裙,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掀翻。

马路上,树枝像藤鞭似的乱舞,不时抽打着行人。

行人低着头,掩着脸,上身向前弯着腰,困难地行走着。

骑自行车

的,尽管已用足了力气,那轮子却好像粘住似的,难以转动前进。

狂风叫着,吼着,回荡着;忽而扯天扯地地直驰,忽而四面八方地乱卷,像个乱撞的恶魔;忽而横扫,袭击着大地上的一切。

这时的世界,似乎已不是人类的世界,人类被狂风打得一败涂地,狂风似乎暂时得逞,成了世界的主宰,一切都得听狂风发号施令。

1.课内素材

史铁生是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21岁时因病致瘫的他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

他拥有母亲的爱,可以与地坛对话。

地坛给了他诸多生命的启示,母亲的爱让他明白了要坚强地活下去。

后来从事文学创作的他,尽情抒写着对人生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可见幸与不幸是相对的,世间没有绝对的幸运,也没有绝对的不幸。

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应用角度】 “面对挫折”“珍爱生命”“生活态度”“勇敢”等。

2.精彩应用

史铁生曾在《给盲童朋友》中写道:

“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局限的过程。

这便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史铁生遇到了人生的弯道。

当他意识到他的梦想被残缺的身体限制,人生的所有光彩仿佛都与他无关时,他消极过,彷徨过。

但最终他选择加足马力,藐视痛苦。

在人生的这个“弯道”上,史铁生以一次完美的超越赢得了这场比赛,获得了他独有的幸福。

试想,如果史铁生在面对人生的“弯道”时没有直面挑战,而是选择了畏缩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