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348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61 大小:14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docx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docx(1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docx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

  1新闻两则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击溃()绥靖()()

  阻遏()鄂豫()逃窜()

  2.形似字组词。

  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

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

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A.广大B.大量C.多数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B.抗拒C.拒绝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B.指挥C.鼓动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B.坚固C.巩固D.顽固)的,(A.弱点B.松懈C.劣势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二、阅读

  

(一)

  

(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句

(2)与句

(1)形成鲜明对比。

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一词和两个“”字,行文很严谨。

  6.从句(4)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

  A.藐视敌人的豪情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D.对敌人的嘲讽

  7.句(5)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8.前几句中与句(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

  9.句(6)、(7)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二)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④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

  10.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题都交代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说明了,体现了。

两题都体现的语言特点:

  11.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

电头的价值是什么?

  12.用“”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13.找出文中属于插叙的内容是,其作用是什么?

  (三)

  (新华社南京1949年4月24日5时电)国民党22年反革命中心南京,已于23日午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

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

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受到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男女学生们纷纷向解放军献花致敬。

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城内秩序稳定,商店照常开门营业。

在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这一全中国第一个大城,这说明解放军威力的强大,国民党匪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14.为这则新闻补充题目:

  15.在文中用线画出导语部分,指出导语部分明晰地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

  16.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并写出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7.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有人以为新闻必须强调客观性,只能用事实说话,不应当发表议论,这种看法对吗?

  (四)

  阿富汗儿童——我们该怎么办?

  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美英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

这使得本已十分贫困的阿国陷入更大的灾难与恐慌,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是阿富汗的儿童。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统计显示,阿富汗是世界上20多个“儿童基本生活‘严重不足’”的国家之一,其儿童受教育程度为全世界倒数第七……现在又面对美英的“反恐怖战争”,阿富汗儿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战争将导致大批无辜百姓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过程中,将会有许多儿童因卫生状况不佳、缺少干净的饮用水和生病得不到有效的医治而死去。

看着天真无邪的儿童死去,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痛心。

可是阿富汗儿童目前正处在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环境里,幼小、脆弱的生命将如何承受这起人为灾难?

  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但这一切都不应以伤害无辜为代价。

对于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更应当优先考虑。

  战争仍在继续,死亡仍未停止。

愿和平的曙光早日降临在阿富汗儿童身上。

  18.读了本段新闻,你认为最令人担忧的是什么问题?

  19.在这次战争中,阿富汗儿童面临什么问题?

  20.战争的罪恶是。

  21.针对美英对阿战争,我们的态度是。

  22.针对这次战争,想想阿富汗儿童,我们的愿望是。

  (五)

  巴格达居民不进防空洞

  (路透社巴格达3月22日电)今天的巴格达烟尘笼罩,城市空中轮廓线上火光点点,在美英部队对巴格达无辜迷茫的居民发动空前猛烈的轰炸之后,巴格达大街小巷几乎空无一人。

  随着夜间炸弹和导弹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伊拉克首都全城的建筑物摇摇欲坠,火球和浓烟冲天而起,3天来的连夜轰炸首次变成了青天白日的闪电战。

  一家宾馆的司机说:

“(战争的)前两个晚上跟这次一比简直就是开玩笑。

这就是他们所谓的震慑,真是让人胆战心惊。

他们是说到做到。

  巴勒斯坦饭店的接待员说:

“战争真的开始了。

谁知道下一个晚上会是什么样子。

  做父母的都说自己的孩子被这次轰炸吓得瑟瑟发抖。

有居民说美国在拿他们来试验自己的最新武器。

  夜间袭击和新展开的白天轰炸在打击定点目标时显然很精确。

很多目标,包括政府各部,位于巴格达平民区的中心。

震惊不已的巴格达居民说,尽管美英接连不断的轰炸让人不寒而栗,但他们不会躲进遍布首都的防空洞。

  萨阿德?

萨利赫说:

“我们宁愿死在家里,也不愿意闷死在地下防空洞里。

我不会进防空洞。

  23.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无辜()

  ②震慑()

  24.用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其语言特点是什么?

  25.主体部分怎样详细说明导语中的“烟尘笼罩”、“火光点点”。

  26.这则新闻表现出的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三、写作

  27.发挥想像,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我军万船齐发,直逼南岸的壮观场面。

  28.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消息,反映身边社会生活新面貌、新问题。

  参考答案:

  一、1.dídānɡjiānkuìsuíjìnɡèèyùcuàn

  2.①锐气税收②芦荻获取③悲哀衰老④歼灭纤维⑤击溃遗留⑥蓑衣衷心

  3.①不能。

如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②好。

“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③“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一定消灭。

连用两个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语气准确、简洁。

④“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

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

  4.ACDCA

  二、

(一)5.不料首先已

  6.B7.真实,及时。

  8.句

(1)前半句

9.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2芦花荡

  一、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疟()子②寒jìn()③蹿了一蹿()

  ④zè()歪⑤飒()飒⑥阴惨()

  2.多音字、形似字注音组词。

  3.根据语境解词并模仿造句。

  ①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月明风清:

  造句:

  ②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央告:

  造句:

  ③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转弯抹角:

  造句:

  ④……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

  张皇失措:

  造句:

  4.填空。

  《芦花荡》的作者是,选自《》,本文是他的“”,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

  5.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哪三要素?

  二、阅读

  

(一)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

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6.第①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此段属于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7.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

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

  8.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主要抓住哪个特点来刻画的?

  9.“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10.“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

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

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他没法解释: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

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

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1.文中画“”线的句子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活动?

  1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13.“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什么?

喻体是什么?

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

  14.找出景物描写的一句,体会作用?

  (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

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苇子?

不知道。

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

编成了多少席?

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了。

大家争着买:

  “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就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

  (《荷花淀》)

  15.品味“月夜编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16.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17.揣摩画“”线的语段,说说此段写法的妙处。

  18.本语段主要叙述什么事?

请试着概括出来。

  (四)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

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

今天到区上开会来着。

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

”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

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

她问:

  “他们几个哩?

  “还在区上。

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边吮了一下。

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

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

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队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

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

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

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

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

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

庄上年轻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

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

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吧,等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的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

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

一家人送他出了门。

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

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荷花淀》)

  19.女人的手指为什么震动了一下,请你揣摩一下她当时的心理?

  20.“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1.揣摩“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这句话揭示了水生女人怎样的精神世界?

  22.结合选文评价水生媳妇在送水生参军问题上的表现。

  三、写作

  23.模仿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写家乡的景物。

要求:

①300字左右;②景中要有情。

  参考答案:

  一、1.①yào②噤③cuān④仄⑤sà⑥cǎn

  2.①dī提防tí提高②zǎi记载zài载重③hē喝水hè喝彩④shāo树梢稍微⑤liánɡ房梁高粱⑥gǎo撑篙hāo蒿草

  3.①指月色皎洁,清风宜人。

②央求,恳求。

③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④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造句略)

  4.孙犁孙犁文集白洋淀纪事之二抗日战争时期

  5.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二、

(一)6.“星星……”、“水鸟……”“苇子……”景物烘托“阴森黑暗”的环境气氛,“苇子”狠狠向上钻又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苇塘人民从容而又自信地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创造典型的环境气氛。

  7.轻盈、轻快的特点。

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

  8.由远到近由粗到细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锐、机智,英勇果敢的特点。

  9.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

自信,自尊。

  10.不能去掉。

这一词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铺垫。

  

(二)11.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12.有柔情、有仇恨,敢于负责,自尊。

  13.“砸着鬼子们的脑袋”“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体现复仇的快感,独特的方式打击敌人的智慧。

  14.“在那里,……正在迎风飘撒”优美的景物描写为文章增添诗情画意。

  (三)15.例如: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极力渲染了家乡的美丽和人们的幸福生活,日寇的入侵,打破生活的平静,激起“女人”的仇恨。

  16.景物描写、动作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使我们看到一位勤劳、善良、热爱生活的妇女形象。

  17.诗化的语言优美的比喻展现了一幅富有舞蹈美和色彩美的动人画卷。

辛苦的劳动者与其作品变得极富诗意而美丽迷人,反映了女主角对劳动,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也由这对美丽家乡的热爱,更激发了人们对破坏这幸福生活的日寇的仇恨,为后面展开情节,作了铺垫。

  18.描绘月夜优美的景色和女人月下编席,展现白洋淀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精神风貌。

  (四)19.反映她的内心在瞬间的震动,细腻刻画她乍一听到水生报名参军,夫妻就要离别时内心的激荡,因这意外的一惊而失手,以致划破了手指的细小变化,反映了她对丈夫依依难舍的感情。

  20.像表扬,又带怨艾,表现对丈夫做出这一决定的理解与宽容,显示其率真、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感情含蓄。

  21.“你走,我不拦你”说明大敌当前,她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军。

“家里怎么办?

”是希望丈夫在出发前能够考虑一下的问题。

这是一种含有深情的“启发”却并不要求他来解决。

  22.在这一问题上,水生媳妇感情上是有矛盾的,她深深地依恋着自己的丈夫,关心他的安危,但在民族利益与家庭利益产生矛盾时,毅然承担起家庭重担,支持丈夫安心去打仗。

表现在党的领导教育下,根据地劳动妇女思想意识的觉醒。

三、23.描写清淡的自然景物,多用比喻,语言要优美,表现家乡的朴素自然美。

  3蜡烛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

  腋()窝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pínɡ()障jū()躬肃mù()

  颤wēi()

  3.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国籍)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蜡烛”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

  

(一)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那个苏联人地躺在那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

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

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5.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

  6.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7.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8.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的精神?

  9.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二)

  《百合花》片段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

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

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

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

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

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

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

我说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

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