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5099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

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等。

2.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只能发挥什么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程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解决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A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B、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研究.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形。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5)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摸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5、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涵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即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6、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A、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

B、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C、认知与情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A、目得更明确,B、持久性明显发展,C、精确性提高,D、概括性增强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A、有意注意已占主导地位B、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C、抽象记忆占优势.

(4)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A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B、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5)中学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在动荡中、矛盾中不断提高,是在问题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再产生再解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可塑性大。

这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

7、皮亚杰在儿童在认知发展及影响因素方面提出了什么观点?

对教育有何启示?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合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面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这四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3)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可以作以下概括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8、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的涵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不变的阶段,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

(2)成为自主者阶段(2—3岁)。

(3)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

(4)变得勤奋的阶段(6—1l岁)。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一l1岁}。

(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左右)。

(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

(8)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9、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有那些基本观点?

这些观点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和启发作用?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部队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活动适应于社会的活动。

(2)、心理发展观。

它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四个表现:

A随意技能的不断发展B抽象概括的不断提高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能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

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从维果斯基对儿童心理的界定和解释可以推论,维果斯基也是一个建构主义者,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的影响着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构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入一些背景性和一些过程性因素.

10、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育。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之时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某种偏爱。

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潜力,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的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和作用,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时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不断改革教学,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

11、什么是智力

在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及、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12、什么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其含义是,首先这一定义说明学习表现为行为或潜能的变化,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第三,学习是由反复的经验而引起的,学生的学习特点首先,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第三,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13、加涅按照学习结构把不同的学习分成哪些类型

(1)言语信息的学习

(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

14、简述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桑代克通过其著名的饿猫出迷箱试验,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连接,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

桑代克通过试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

准备律,练习律。

和效果律准备律,学习者再进入某种情景时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学习者如果有某种反应行为的预备性倾向,当他作出了这种活动时,他就会有满意感;假如不他作出这种行为它会产生烦恼。

练习律。

对于已经形成的某种情境或某种反应的联结,正确的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

效果律。

这时最重要的学习规律,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又加强或削弱作用。

再对某个情景做出一个反应后,如果伴随着一种满意的事件那这个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减弱。

桑代克的学习连接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他用此即-放映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的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结,提出学习无需意识参与的观点。

15、什么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它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什么不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斯金纳通过迷箱研究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如果一个操作出现之后,有强化刺激未遂,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

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斯金纳认为,任何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大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的随意方应。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重视的是刺激替代,而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的则是活动的反应。

16、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已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大脑中认知结构。

(1)学习观,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的认知结构,B、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因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建构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要素。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知识便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

(2)教学观,A,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B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主要有四条,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总之,根据结构主义的教学观及其原则,为了促进中学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即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

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征和教材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的过程。

要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7.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好处?

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以下好处:

(1)可以是的学科内容更容易理解。

(2)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

(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景中去广泛的迁移应用。

(4)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5)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18、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1)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传统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动物或人的学习基本上机械学习,它对学习教育没有什么价值,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言语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它是有意义学习,而非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到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二人为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产生即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它受以下条件制约,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

(2)意义的同化,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习的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3)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了向各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

(4)接受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不是通过发现,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二次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叫做讲解教学。

总之,奥苏贝尔对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与接受学习之间的区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对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作了具体解释,他重在用同化来解释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获得问题,对实际教学有重要价值,

19、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启示:

建构主义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的的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

其主要内容有

(1)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他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另外,建构主义来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语句以个体之外。

(2)学生观.A.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B.其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学习者的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为教育教学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依据.

20.举例说明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的三种模式。

(1)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一种是派生类属,例如,知到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另一种是相关类属,例如,学生学习了“杠杆”的概念,知到了杠杆的力臂原理,而后他们学习了滑轮知道定滑轮实质上是一种等臂杠杆、就把“定滑轮”同化到了“杠杆”之下,但学生对杠杆的理解也会有一定变化;杠杆并不一定是一根细长的棒子,他也可以是一个轮子。

(2)下位学习.又称“总括关系”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面活的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倒如,儿童在熟悉了“胡萝卜”。

“豌豆”和蔬菜”这类下位概念之“后.再学习。

“蔬菜”这一上位概念.

(3)组合学习.当学生的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比如质量与能力、需求、价格.再比如凭借关于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在这种学习中,实际上学习者头脑中没有最直接可以利用的概念,学习者只能在更一般的知识背景中为新知识寻找适当的固定点.

21、什么是先行组织供先行组织者以及如何提者?

举例什么时闻需要提供?

所谓“先行组织者。

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了心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下位学习.‘组织者”一般呈现在要学习得材料之前(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既可以抽象、概括性上高于学习材抖的材料.也可以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括水平上低于学习材料。

22、评述加涅的学习对信息加工论。

加涅对信息加工模式是这样的:

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各种感受器,如眼、耳等,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首先在感觉登记器中进行编码,最初的刺激以映象的形式保持在感觉登记器中,保留O.25—2秒,经过注意和初步加工,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之后再次对它进行编码.这时,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下来。

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很短,一般只保持2.5--20秒,但是如果学习者不断复述信息,信息在短时记忆里可以保持的长一些,但也不超过一分钟.经过对信息的复述及组织,经过对它的精细加工从而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信息可以被转移到长时已忆中进行储存,以便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再回忆起来.具体到学习活动中加涅又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成八个阶段,即:

动机即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加涅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分析对我们理解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加涅是个典型型的折中主义者,从他的理论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行为主义的影子.

23、什么是知识?

知识的作用是什么?

从本质上来说,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识是人对行为进行定向和调节的基础。

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知识具有辨别功能,人可以基于有关知识对感觉到事物进行辨认和归类,从而对它们不再感到陌生,知识具有预期,在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时,人就可以道过推论对事物形成一定的预期.推知事物会是怎样的.它会怎样发展变化等.知识还具有调节功能,个体总是以自己的知识为基础来确定活动的程序.并对活动的实施过程连行监控和调节。

24、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何联系与区别?

对教学有何启示?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

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陈述性知识容易被人看到,可以明确地说出来,而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际活动中,而且,到底有没有程序化知识也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判断,程序化的知识的表现不是被个体回忆起来,而是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交换,所以,程序化知识是与一定的问题联系的.在一定的问题情境面前,它会被激活,而后进行的,不需要太多的意识。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分类常常是与学习知识的分类常常是与学习者所达到的学习水平相联系的.学习常常从陈述知识的获得开路.而后进一步加工消化,成为可以灵活熟练应用的知识.在实际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陈述性知识与程序化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化知识的基础.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是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25、陈述性、程序性知识分别是以什么形式表征、存储的?

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命题网络。

一个命题就相当于一个观念.它是我们能够评价是非对错的最小的意义单元.命题和句子并不完全对应,有些句子可能包括两个甚至多个每题,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命题网络,或称为“语义网络”在这种网络中,哪些相关观念之间可以相互扩散、激活,从而被个体提取和利用,课件学习者并不是按照信息原有的形式头脑中,而是要按照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对意义.开重新组织.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越深,所形成的联系就越多,命题网络越复杂。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是由一系列“条件一行动”规则构成的它表明了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作出这种活动的条件、产生式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即在满足某个行动,与前面所说的相对更为静态的命题网络不同。

产生是具有自动激活的特点,一旦存在,满足了特定的条件相应的行为就会发生,这常常不需要太明确的意识。

而且,一个产生式的结果可以作为另一个产生式的条件.从而引发其他的行动,这从而引发其他的行动,这样众多的产生式联系在样.众多的产生式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复杂的产生式系统.

26,什么是图式?

什么是认知结构?

所谓图式,就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是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

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谈话语.它是某广义而言谈话语.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的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

27,试用同化和顺应来解释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对新信息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学习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必须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关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学习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就叫做新知识的同化。

同化过程涉及感知、判断、推理、记忆等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

一旦学习者在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绝对化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新概念的进入可以丰富,充实原有知识,有时,新概念会与原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偏差,这时,新观念会与原有观念之间完全对立,这时,学习者需要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原有观念会发生更为明显的顺应。

同化韵味者学习者联系、利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观念,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贯性、和累积性、顺应则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磨合、协调,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改造性。

同化和顺应作为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综上所述,知识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在活的新知识时,学习者需要充分调动有关的知识经验,分析、组织当前的新信息,生成对新信息的理解、解释。

同时,学习者要反省新知识和旧知识的一致性、鉴别、评判他们的合理性。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是在记忆别人的知识,而是在作为一个积极的思考着建构自己的知识。

28.理解的生成过程是怎样的?

(1)长时记忆中存在一些知识经验,它们会影响个体的知觉和注意倾向,会影响到个体以某种方式来加工新信息的倾向。

学习者把这些内容提取出来,进入短时记忆。

(当前的工作记忆)

(2)这些内容和倾向实际上构成了学习者的动机,是图不仅注意外来的、意想不到的信息,也能主动的对感觉经验进行选择性注意。

注意有哪些已经有过经验、仍有持续兴趣的信息,去进行选择性的知觉.在这种注意和直觉的过程中,学习者要作出有意识地控制和努力。

(3)经过选择性知觉得到的信息,要达到对其意义的理解,还需要和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从而主动地理解新信息的意义,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4)在最后完成意义建构,学习者首先要试探性地建立这种联系,进行试验性的意义建构.学习者激活一些有关的知识.激活一些有关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理解,同时,监视这种试探性理解是否合适。

(5)在与长时记忆进行试探性联系、展开试验性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为了检验所形成的理解,学习者可能要与感觉经验相对照,也可能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经验作比较。

(6)经检验,如果意义建构不成功,应回到感觉信息,检查信息与长时记忆等试验性联系的策略。

这包括:

第一,构成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直觉的信息基础是否可靠;第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建立联系的信息是否合适:

第三,从感觉信息中选用的信息是否合适。

第四,如有必要,应该系统的考察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所有可能的联系.(7)如果意义建构成为,就实现了意义的理解。

29.影响理解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抖的内容。

首先,学习材料的意义下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

其次.学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