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4401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8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其中包括两篇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和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还安排了很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进行习作练习;“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

通过学习本组教材,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便会油然而生。

二、教学设计理念

本单元教学按照整组教学的思路来进行综合设计:

用综合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把课文学习、语文园地和积累运用的教学有机地排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单元教学过程成为一次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于一体、语文学习与热爱大自然教育融为一体的系列化综合活动过程。

以此调动学生对整体感知单元教材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把握单元学习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探究的欲望。

三、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罩、屹”等27个生字,会写“潮、称”等27个生字。

积累词语,要求会读会认27个词语,会写会运用22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描写自然景观的四副趣联及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抓住关键词句等方法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整体感知、部分体验与主题实践、整体感悟”的方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在单元各篇课文和课外资料进行联系阅读,更深刻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整体回顾来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系统整理。

2.在体会课文所描写自然景观美好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寻找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在阅读、实践探究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美丽与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背诵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5、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6、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五、教学措施:

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

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

课后的资料袋介绍了我国的自然奇观。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

“宽带网”安排了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

 

1、观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2.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具准备:

潮来时的录像、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意。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毛泽东)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秋潮的咏赞。

同学们,你们还能吟诵有关钱塘潮的其他诗句吗?

你们还知道钱塘江的哪些相关资料呢?

请为大家展示一下吧!

(学生吟诵诗句或介绍钱塘江的资料。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一奇观吧。

齐读课文《观潮》。

2.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轻声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 自主学习,识字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

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找出容易写错的字的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查词典。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1)读音:

“薄雾”的“薄”应读bó。

(2)指导难写字。

①“罩”下边不是“桌”,应写成“卓”。

  

②“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③“昂”下边的左半部是“”,不要写成“”。

  

④“贯”上半部分的笔顺是,共四笔。

(3)理解词语。

①笼罩:

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

一般指云、雾、光把景物遮盖、罩住。

②屹立: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③若隐若现:

好像隐藏在那里,又好像显露出来。

形容隐隐约约。

④山崩地裂:

山岳倒塌,地面裂缝。

后用以形容巨大的声响,也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

四 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看看第2~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

2.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

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潮来时雄伟、奇特、壮观的景象,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一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的情景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文章哪句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第一句,即第一段。

3.读第一部分,“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观”指钱塘江大潮的景象,第二个“观”是看的意思。

4.你能用“观潮”和“天下奇观”说一句话吗?

(因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许多人来观潮。

二 分段感悟,体会情感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呢?

请读第二部分。

(1)用“  ”画出写潮来时江面景象的句子,用“”画出写观潮时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请学生读相关的句子,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此时江面的特点及人们的心情。

(平静,急切)

(3)再读第二部分,看图想画面,体会江面的特点及人们此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部分。

放“潮来时”的录像。

你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心情如何?

读第三部分,画出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知潮声。

①朗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②出示幻灯。

a.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③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潮的声音巨大,如同山崩地裂。

)理解“山崩地裂”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

)人们的心情怎样?

(由“人声鼎沸”的欢喜,到“又沸腾起来”的情绪高涨,最后对“如同山崩地裂”的惊叹。

④再读描写潮声的句子,读出声音的巨大及人们的惊喜。

(2)知潮形。

①朗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幻灯。

a.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d.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体会大潮的特点(越来越大,猛、近、快、高),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再次看录像,感受其壮观的景象。

④读出大潮壮观及自己的喜爱之情。

(3)知其序。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

(由远及近)找出能说明空间转换的词语。

(4)训练学生说潮声、潮形,边说边谈感受。

①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按板书内容说潮声、潮形。

②让学生加上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互相说说。

③请同学有条理地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

再近些,形成了白色的水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④请同学边说潮来时的景象边谈感受。

3.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第四部分。

思考:

潮头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你又体会出什么?

(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中感受到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从“霎时”一词体会出江潮变化之快;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体会出大潮之汹涌。

(2)读出自己的体会。

三 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回应开头疑问,总结板书。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作者为什么能将这“天下奇观”如此精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又抓住大潮来时的声巨大、浪罕见、人惊喜的变化特点进行描写。

3.回扣题目,强化写法。

现在你再来体会题目“观潮”中的“观”只是看的意思吗?

(不仅要仔细看,还要认真听,用心想,多种感官一同活动起来,才能是真正的观。

板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7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3)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重点、难点:

1.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具准备:

搜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观赏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来领略一下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风光,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板书课文题目)

二 展示资料,初步感知

谁能把搜集的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大家?

(学生可以从位置、形成、特有的景观等方面介绍。

三 初读感知,细读理解

现在我们来欣赏课文向我们描绘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1.轻声读课文。

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和读不通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四人小组共闯关。

(1)要求:

分段读课文(第1、5自然段由一人读,其余各自然段每人读一段),闯过难关口。

关口:

①把每个自然段中难读的句子读好。

(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每人都得过关。

②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用短语概括。

地理位置 世界第一 景象奇特 生物多样 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

(2)汇报。

①分自然段读课文。

(每组读一段,组员每人读一部分,全组共同参与,评出闯关优胜组。

)订正字音:

“秘鲁”读bìlǔ,不读mìlǔ。

②用短语概括每自然段的内容。

评出

3.四人小组共欣赏。

(1)小组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欣赏。

要求:

①朗读欣赏;②说原因谈感受;③气氛要温馨和谐;④争获欣赏“情趣”奖。

(2)小组汇报,评出“情趣奖”。

引导学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①雅鲁藏布大峡谷处在什么位置?

(理解“咫尺”;想象地形的强烈反差;感受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②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这里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数字说明法;引导学生观赏马蹄形大拐弯的图片;理解“不容置疑”的含义。

③体会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景观。

(从大峡谷的水、山、生物几方面去读、想、悟,感受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并理解“千姿百态”“人迹罕至”等相关词语。

四 欣赏总结,深化感悟

1.教师小结,共同回味。

读了课文,我们眼前好似出现了大自然的神来之笔——雅鲁藏布大峡谷,仿佛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我们不禁为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而感慨赞叹,有机会我们一定要目睹其绝世风采。

2.读资料,再谈感受。

这样珍贵的大峡谷是怎样被发现的?

读“资料袋”,说说你的感受。

①科学家的艰辛努力,令人佩服;②确认世界第一,为之骄傲;③结合自身谈想法。

3.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与同桌交流。

板书设计:

 

3.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榕、抛、暇”等4个字,会写“灿、烂、桨、纠、逼、禁、寂”等14个生字,并掌握其组成的词语。

(2)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通过各种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育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大榕树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以及群鸟快乐自由的生活。

教具准备:

大榕树的录像带、重点句的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意。

一 质疑导入

齐读课文题目,思考:

从题目“鸟的天堂”看,你想知道什么?

(“鸟的天堂”是什么?

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这样称呼?

鸟的生活怎样?

赶快读读课文,看谁能从中解决这些问题。

二 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自学生字。

(1)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多读几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多写几遍,易混的字,找来形近字比较一下。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词典。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读音。

①“缝隙”的“隙”应读xì,不读xī。

  ②“树梢”的“梢”应读shāo,不读xiāo。

(2)难字。

①“耀”字中,“光”应避让右边,最后一笔要变形,竖弯钩变成竖提,右上的“羽”字两个横折钩都变为横折。

②“隙”字右上的“小”字,竖钩变成竖。

  ③“茫”字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解词。

应接不暇:

文中指鸟很多,看不过来。

(4)你读了课文后,解决了心中的哪些问题?

(简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三 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都看到了什么?

两次。

第一次看到茂盛的大榕树,却看不见一只鸟;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2)划分段落。

①找出第一次去和第二次去的段落。

第5~9自然段写第一次去;第10~13自然段写第二次去。

②再思考。

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写“我”和朋友晚饭后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

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茂盛的大榕树,却不见一只鸟。

第三部分(第10~13自然段):

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许多鸟。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

“我”感到“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③小结方法。

理清结构可以先把重点内容提取出来,再看其他内容可以怎样归并,这样可以很轻松地理清作者的思路,这种方法叫“提取重点段”。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边读边想象画面,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一 复习旧知识,质疑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

2.对此,你又有什么问题?

(两次去为什么所见不同?

“鸟的天堂”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二 理解感悟,解决疑问

1.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思考:

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见了什么?

(大榕树)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读描写榕树的句子。

①给你什么感觉?

(大、茂盛、有生命力。

②说说自己是怎么体会的。

(3)重点体会下面的词句。

(出示幻灯片。

①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②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③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让学生通过读上面的句子,体会出大榕树的大、茂盛,充满生命力。

同时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兴奋、喜爱的心情。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大榕树的?

展现在你眼前的大榕树是什么样子的?

(由远及近。

远看,像是许多株大榕树,树叶绿得可爱。

近看,是一株大树,枝干多得不可计数,枝生根,垂到地上,伸进泥土;绿叶一簇堆一簇,没有缝隙,那绿色照人眼,像是孕育着新的生命。

(5)你想看看真的大榕树吗?

它是不是真的像作者巴金笔下的榕树一样呢?

(放录像)

(6)你愿意把看到的美景按一定的顺序介绍给大家吗?

(请学生说一说)

(7)作者为什么只写了榕树的大、茂盛、美丽?

(抓住了榕树的特点,这也是鸟生活必需的环境。

(8)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哪些适合鸟生活的环境?

(岸上潮湿,农民不许人捉鸟。

)朋友介绍说这是“鸟的天堂”,可“我们”为什么没见到一只鸟呢?

(傍晚时分,鸟栖息了。

2.学习第三部分。

教师:

在“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作者不免有些遗憾。

第二天早晨,作者又到了“鸟的天堂”,这次看到了什么?

(许多鸟)

(1)你能用书上的语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吗?

(第12、13自然段)

(2)第一次没有见到一只鸟,而这次却看见了许多鸟,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兴奋、惊异、激动不已)

(3)再读,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思考:

作者是怎样写鸟多的?

①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从所处的位置写鸟多。

②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从大小、花色、活动写鸟多。

(4)根据你掌握的常识,想象一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写鸟多,作者写过的也可以再补充。

(花色:

红的、绿的、白的、黄的、灰的、棕的……活动:

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在看风景,有的在喂小宝宝……种类:

画眉、鹦鹉、白鹤、灰麻鹤……)

(5)这么多的鸟,看都看不过来,但作者还是具体写了一只画眉鸟的活动。

读有关句子,画出描写画眉鸟动作的词。

(飞了出来、飞进、站、叫)

小结:

作者整体写鸟多,多方面地展现了众鸟欢腾的景象,而且还向我们具体描绘了一只鸟的活动。

这使我们对“鸟的天堂”的鸟有了全面的了解,仿佛置身于众鸟之中,使人兴奋激动。

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读第12、13自然段,体会一下鸟的活泼欢快及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

3.学习第四部分。

(1)作者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鸟的天堂”有适合鸟生活的大榕树、潮湿温暖的环境和当地人的自觉保护,所以这里的鸟儿们生活得十分自由、幸福。

(2)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

(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大榕树,是当地人对它的称呼。

三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①大榕树,茂盛而美丽,静态美;②许多活动的歌唱着的鸟,这是动态的美。

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更加突出了“鸟的天堂”的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无限赞美,更激起我们的向往之情。

2.学了课文,你在写景物的方法上受到哪些启发?

(有序;抓特点;动静结合;先整体描写,再具体说某一方面等。

板书设计:

 

 

4.火烧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5个生字“檀、盈、凶、庙、惚”,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通过学习课文,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要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进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说说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有哪些变化,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具准备:

搜集火烧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

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

(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指导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自主识字。

(2)小组自学字音,给生字组词。

三、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四、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

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