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4353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docx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docx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摘要: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表现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分布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己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

鉴于目前普遍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状况,首先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实证研究,从社会经济驱动力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一方面得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最优方案,另一方面寻求湖北省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措施,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湖北省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土地利用湖北省结构分析

1.绪论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

它不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

20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和城市占地面积的日益扩大,引起城市用地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用地,特别是与农业用地的矛盾。

此外,由于技术进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日益提高,如稍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往往首先表现在土地利用上。

土地利用是人文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除地理学以外,经济科学、农业科学、城市科学等学科也以不同方式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条件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所有影响土地利用各种因素中,确定土地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1]自此,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研究成为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协作研究的重大课题。

1.1国内外现状的发展趋势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

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

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

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

1.2研究意义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

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因此,随着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日益加强,开展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偏南,地处长江中游,具有承东联西、南北交汇、区位优势明显。

总面积为18.59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94%,全省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2010年湖北省有耕地面积336.2万公顷,其中水田195.4万公顷占比重为58.1%,旱地140.7万公顷占比重为41.8%,水旱比为l:

1.39,林地面积810.42万公顷,且大部分分布在山地、丘陵,牧草地为4.88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99.9万公顷,未利用地为234.42万公顷[3]。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

大瓶颈。

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湖北省的土地利用情况,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进而促进湖北省经济社会健康繁荣发展。

2.研究区域概况

湖北省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

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

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

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

2.1自然环境概况

湖北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其中山地面积最大,占46.86%,丘陵面积占21.5%,岗地占14.44%,平原占17.65%,形成了以山地为主,山、丘、岗、平兼备的地貌结构。

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

全省东、西、北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和武当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幕埠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分布广泛,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

湖北土地结构大体是“七山一水两分田”。

地势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不完整盆地。

该省受亚热带季风气候控制,光热充足,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5~17℃,年均降水750~1600mm,≧10℃活动积温4300~5500℃,每年4~10月,气温高,降水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由于其处于我国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省域范围内的自然状况有明显的水平地带分异性。

受其地形和气候带的影响,湖北省的土壤类型较为复杂。

其中土壤主要有水稻土、潮土、黄棕壤、黄褐土、石灰(岩)土、红壤、黄壤及紫色土等,这8个土类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8.65%。

其中水稻土占总耕地面积50.35%,潮土19.03%,黄棕壤占14.54%,其他5个土类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均小于5%。

湖北省的植被主要属于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且向北逐步向温带落叶阔叶林过度。

区域内降水量,夏季大冬季少,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降水由南部东部向西北部递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自产径流贫乏,客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主要集中于汉江长江附近和湿润地区。

长江横穿湖北成为湖北工农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据统计,全省多年平均径流509mm,径流量达981.3×108m3,过境容水更为充足,高达6338×108m3,除有纵横交错的河流外,本省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

湖北省已发现矿产143种,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8种(含亚种),包括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40种、非金属矿产51种、地下水及矿泉水各1种。

湖北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度较高,区域特色明显。

鄂东南地区集中分布铁、铜、金、银、钨、钼、钴等矿产;鄂中埋藏有石油、岩盐、石膏、芒硝、溴、碘、硼、铷、铯、锂等矿产;鄂西南主要分布磷、硫、铁、煤等矿产;鄂西北的银、金、钒、稀土矿产占据重要的地位。

但缺煤、少油、乏气;铝、铅、锌、钨、锡、钼、锑资源前景不容乐观,铂族金属、钾盐、铬铁矿资源严重短缺。

2.2社会经济状况

湖北省位于中部崛起的核心地带,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是沿海、东部地区联系大西北、大西南的纽带,承担着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重要作用。

我国继续深化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核心战略为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的新的机遇。

近几年,武汉市高度聚集的人口、行政经济、金融商贸、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区域中心,在我国中部地区具备了强大的吸引能力和辐射作用,奠定了湖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在新时期湖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湖北是经济强省,2012年GDP达22250.16亿元,增速达11.3%,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38878元人民币,折合6158美元,居中国中部省份第一位。

在依托产业基础,提倡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丰富和拓展传统产业基地的内涵。

强化资源特色,突出文化引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和加强湖北省在区域的中心地位和对中部地区的中心带动作用。

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数据来源

本文引用的数据取自湖北省2000年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数据汇总、2005、2010年度土地利用面积汇总的部分工作成果和和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数据,1995年至2010年湖北省统计年鉴三期数据精度存在一定差异,分析中对2010年数据中包含的一小部分不明地类按土地利用未发生变化处理。

在这里,我们一并分析了两个时间段(1996~2005,2005~2010)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2研究方法

技术路线与方法根据分析和研究要求,充分利用湖北统计调查成果基础数据,有目的的进行空间统计、汇总和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现状的数量、结构、强度等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开展结构利用分析和并为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

综合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数据,考虑经济容积率、城市规划强制因子和规划调整等因素,从结构的合理性考虑空间和数量结构的调整,从强度的合理性考虑纵向潜力的拓展,从未利用土地和城市规划要求考虑横向潜力拓展,进而得出土地的综合潜力。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与结构合理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总体情况和用地构成情况的分析、分类人均指标比较分析、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分析、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结构调整方向。

[5]

4.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4.1土地利用总体现状

2010年底,湖北省土地总面积18.59万km2。

农用地1481.1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6%;其中,耕地46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07%,园地44.5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0%,林地810.4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60%、牧草地4.8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6%,其他农用地155.5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7%。

建设用地143.3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70%,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9.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7%、交通水利用地43.4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3%,未利用地234.4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60%。

4.2耕地面积比例及利用状况

湖北省在2010年时耕地为465.8万公顷,相对于2005年减少了1.72万公顷。

在2010年耕地结构中,水田195.4万公顷占比重为58.1%,旱地140.7万公顷占比重为41.8%,水旱比为l:

1.39,水田略多于旱地的原因,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汉平原,水田多与旱地。

虽然丘陵几山地地区的早地略多于水田,但差值不及前者。

新撂荒地的计入使这一结构上的特点更为突出。

受到本省地形的影响,山地、丘陵面积广,其中耕地占全省耕地的30%以上,且多属坡地,平原耕地中又有部分耕地靠近江河、湖泊处于易涝渍的低洼区中,导致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在利用上处于生产力低下的水平,环境的恶劣和土壤贫瘠的这一特点将深刻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易受早受涝,粮食产量不稳的因素始终存在。

由于市场导向不明,农作物易变更严重,导致耕作不合理,土地资源存在浪费,在风调雨顺的年景,易盲目弃耕,加剧水上流失;遇上灾去年份,又易于扩大垦荒面积,毁林毁草,围湖造田。

因此,改造中低产田(地),加强市场引导十分必要[7]。

4.3园地面积比例及利用现状

湖北省在2010年时园地面积为44.56万公顷,相对2005年增加了19.1万公顷。

在土地规划分类中,园地属于农用地的一种,园地细分为三个三级规划分类,分别是果园、茶园和其他园地。

全省有较大的山地、丘陵,适宜的季风气候区,适合果园、茶园的种植,但是本省的东南大别山区,和鄂西北一带海拔较高给园地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4.4林地面积比例及利用现状

湖北省在2010年时林地为854.98万公顷,相对于2005年增加了61万公顷。

湖北的林地大部分分布在山地、丘陵。

其中古老漫长的地理变迁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神农架全境蕴藏着丰富的林地资源,现有森林面积1618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2019万立方米,实施“天保工程”后,森林年净增长量29万立方米,是湖北省的“绿色宝库”。

【8】除了原始森林,山地中有林地居多;丘陵中则其他林地(含疏林地)居多;灌木林大量分布林地中,天然林远多于人工林,天然林中,天然次生林占绝对优势,除个别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形成和遭破坏以前的类型外,其余绝大部分是原有森林遭到破坏后,森林环境条件改变后而形成的次生灌丛,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山区广泛分布,但林地中灌木林、疏林地的比重大。

现有林地的营林、造林和改造的任务比较的艰巨。

4.5牧草地面积比例及土地利用现状

湖北省在2010年时牧草地为4.88万公顷,相对于2005年增加了0.43万公顷。

草被覆盖度居中的占大多数,全省有面积较大的荒山荒坡,在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控制下,有利于林木、灌丛和草被的生长。

近年来实施“保持水土,封山育林”的政策下,把荒地荒坡充分利用起来植树种草,生态环境有了改善。

但由于地形影响,本省的草地多分布在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给大面积放牧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4.6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及利用现状

湖北省在2010年时城乡建设用地为99.9万公顷,相对于2005年增加了3.65万公顷。

城乡建设用地中,包括农村居民用地、城乡工矿用地,建设用地分布于平原、台地、山地,丘陵中的建设用地也多用其间的平地,可以认为,绝大部分的建设用地,占用了地形平坦开阔、上层深厚、水源丰富易于农作的土地。

虽然建设用地的增长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必然趋势,但其中滥占乱用耕地问题十分严重。

因此合理布局建设用地,严禁滥占乱用土地己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紧迫任务。

4.7交通用地面积比例及利用现状

湖北省在2010年时交通用地为43.40万公顷,相对2005年增加了2.9万公顷。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给湖北省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设施的完善,导致交通用地的不断增加。

虽然交通用地增长是经济发展、增加两地直接的联系的必然趋势,但是在选址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少占好地和耕地,保证基本耕地面积不能减少,守住耕地红线。

4.8未利用地

湖北省在2010年时未利用地为234.42万公顷,相对于2005年减少了21.32万公顷;丰富的光热资源与湿润多雨的自然环境,既有利于地表岩石的风化,又有利于次生林木、灌丛与草被的生长,这是本省未利用地偏小的主要原因。

此类土地地表岩石裸露、或低洼积水、或自然条件恶劣用作农业用地有相当大的难度【9】

5.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5.1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累积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潜能,传统经济的优势得到发挥,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面推进、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都为湖北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将为“湖北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2005年湖北省人均GDP约为1545美元,2010年超过35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我省当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通道”的“黄金发展阶段”。

在工业方面,湖北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资本、技术密集为特征的现代制造业将取代传统工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光机电为代表的产业将进一步成为工业发展的核心支撑,重工业畸形发展的结构特征逐步被技术密集和高加工度的特征取代,三产业比重由1996年的17:

43:

40调整为2007年的15∶45∶40,2010年达到11:

46:

43,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更为明显,经济结构更为合理。

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2010年湖北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以上,处于加速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建设速度在加快,奠定现代化基本框架;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快速提升,处于整合区域资源要素,城乡一体化发展快速发展。

根据2005—2010年湖北省经济水平,从经济总量来看,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9230.68亿元,增长率为14.5%,是1979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2008年突破万亿大关,2010年达到12800亿元,“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表2湖北省GDP历年数据

年份

GDP(亿元)

2005年

6520

2007年

9231

2010年

13500

2012年

16300

2015年

19546

从经济发展速度来看,我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可以看出湖北省经济在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之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这就要求规划必须通过科学控制和引导土地资源利用方向、规模、结构和布局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表3湖北省与全国经济增速比较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全国

8.0%

7.3%

8.0%

9.1%

9.5%

9.9%

10.7%

11.4%

湖北省

9.3%

9.1%

9.1%

9.4%

11.3%

11.4%

12.1%

14.5%

5.2湖北省土地利用总量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方面,而面积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类型土地的总量变化上。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可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湖北省1995~2010年土地利用状况统计分析的结果见表3

对湖北省上述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表3的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

耕地是各种土地类型中变化总量最大的;林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水域面积的增加;居民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大幅减少,土地的使用率上升。

对1996~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表5的结果

表5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1996-2010)[11]万hm2

耕地495.2467.6465.80

园地39.342.744.56

林地769.9793.9810.42

牧草地5.54.54.88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4.698.599.90

交通用地21.38.411.3

水利设施用地19.429.932.1

未利用土地211.7152.2145.3

类型199620052010

5.3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

面积减少的土地类型有耕地!

牧草地!

交通用地和未利

用地,耕地面积减少了27.6万hmZ,牧草地面积减少了1万hmZ,交通用地减少了

12.9万腼2,未利用地减少了60.5万hmZ"

面积增加的土地类型有园地!

林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园地

的面积增加了3.4万hmZ,林地的面积增加了24万hmZ,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增

加了3.9万hmZ,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增加了10.5万hmZ"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1996-2010)面积减少的土地类型有耕地、牧草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耕地面积减少了29.4万hm2,牧草地面积减少了0.62万hm2,交通用地减少了10万hm2,未利用土地减少了66.4万hm2。

面积增加的土地类型有园地、林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园地的面积增加了5.26万hm2,林地的面积增加了40.52万hm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增加了5.3万hm2,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增加了12.7万hm2。

类型1985199520052010

湖北省近25年土地利用变化(万hm2)

耕地520.62497.97467.60465.8

林地797.7808.14793.90810.42

园地39.342.744.56

牧草地5.35.54.56.2

水域213.3220.51

居住建设用地108.9144.74106.90143.30

水利设施19.429.932.1

未利用土地213.9212.09151.2145.3

总面积1859.01859.01859.01859.0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湖北省近25年来耕地不断减少,从1985年的520.62万hm2,下降到2010年的465.8万hm2,呈较大趋势下降,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耕地保护也刻不容缓;林地面积逐步增加,草地面积逐年减少;而水利方面的设施建设,在最近10年一直国家建设的重点,因此,其占地规模也有大幅度的上升,随着土地集约化的利用,我们在未利用土地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其面积在最近15年大为减少。

湖北省耕地面积分布根据地形的不同,有他的划分特点。

在所处的地形来看湖北省约82%的耕地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平原,25o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0.74%,见表5

 

湖北省不同坡度下耕地面积[12]

坡度耕地面积/万hm2所占比重

<3o597.2581.7

3o~7o34.814.8

7o~17o58.718

15o~25o34.814.8

25o~35o5.3640.7

>35o0.3680.04

 

 

全省林地面积8100.42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3.6%,其中有林地占22.4%,灌木林地占10.3%,其他林地占14.09%。

山地中,有林地居多,丘陵中则其他林地居多,灌木林分布广泛。

湖北省草地94.05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5.1%,多分布于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

总体分布特征是鄂中江汉平原最少,向西、北、东山丘区,牧草地资源逐步递增"水域面积101.73万hm2,占总面积的54.6%,其中河渠占17%,湖泊占19%,水库坑塘占18%,滩地占0.5%,水域用地地域分布的基本特征是中东部平原湖区水域用地集中化程要最高,鄂西自治州、十堰市及宜昌市水域用地较少,水域用地构成中,河流、湖泊及烷塘水面主要分布在平原湖区,水库在丘岗地区较为集中,建设用地占总面积2.04%,其中城镇地占0.8%,居民点占1.17%,其他用地占0.07%。

湖北省居民及工矿用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鄂东和鄂中南,特别是江汉平原居民点星罗棋布,集中化程度高,而中低山区,居民点分布密度低。

5.4湖北省土地利用特点

5.41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差,限制性因素较多

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土地污染、湖泊调节作用削弱,导致了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退化,耕地质量下降。

受地形和气候条件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地处中部,东西为山地地形地带,兼具水蚀和沉积特征;地形为平原山地,造成水土流失,土质变劣,肥力下降,低产地增多,,而且淤塞河道和水库,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