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4305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docx

《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docx

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

中文摘要

“比”字句是汉语比较句中的一种,受到汉语研究者的重视,也是留学生初级阶段学习的重点。

但是留学生在习得“比”字句时,对“比”字句的使用规则不太了解,经常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从而出现多种偏误,很多中高级的留学生仍然不能正确使用“比”字句。

本文首先对现代汉语“比”字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然后对“比”字句构成要素及其特点进行分析。

以黑龙江大学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提取“比”字句偏误语料,同时还选取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语料,对这些留学生使用“比”字句时产生的偏误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出“比”字句的偏误类型,并针对偏误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希望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能够对“比”字句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比”字句;偏误分析;偏误原因;教学策略

 

Abstract

The“BI(比)”constructionisakindofdifferencecomparison,attractsmanyChineselanguageresearchers’attention,itisalsoanimportantgrammarpointontheprimarystage.Butwhentheystudyingthe“BI”construction,theydon’tknowChineserulesofthe“BI”construction,foreignstudentsbytheinfluenceoftheirmothertonguethustheymakealotoferrors,somelearnersontheadvancedstagecannotusethe“BI”construction.

Thispapersummarizestheresearchachievementsofthe”BI(比)”construction.Thenweanalyzedelementsandcharacteristicsofthe“BI(比)”construction.ThispapermainlyfocusontheresearchofHeiLongjiangUniversityforeignstudents.Thensignedaquestionnaireforstudentsandextractionoferrorscorpus.Meanwhileweusethe“HSKdynamicoferrorscorpus”andextracterrorscorpus,researchin-depthfortheseforeignstudentsusethe“BI”construction.analysisthecausesoferroroccurredtheerrorsofcomparativeitems,comparativeresult,comparativeword,comparativepoint.Focusonthereasonsfortheseerrors,putforwardcorrespondingteachingmethods,wehopetheconclusionscanprovidethehelptothe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

Keywords:

The“BI(比)”construction;Constructionerrors;Constructionanalysis;Teachingstrategies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比”字句是现代汉语常用句式之一,同时也是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重点之一。

本文对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时,发现大部分学者或是只从“比”字句本体这个角度研究,或是只从汉语教学方面研究,能够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著作不多。

通过调查和与留学生交流,发现他们对“比”字句的掌握不是很好,所以本文把“比”字句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旨在解决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比”字句的构成要素等层面入手,梳理各个要素中的特点,结合留学生学习汉语“比”字句的偏误分析,总结偏误类型。

同时通过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调查问卷统计了留学生初、中、高三级偏误类型的分布状况,总结偏误原因,引入大量的实例,有针对性地归纳出“比”字句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促进“比”字句教学。

分析研究“比”字句的特点,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比”字句的用法。

对偏误类型和偏误原因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本文对“比”字句有针对性的探讨并总结出“比”字句的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对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二、研究现状

1898年,在《马氏文通》的记录中,第一次完整的将比较划分为几个语义次类:

平比、差比、极比。

从那以后比较句一直是专家学者的关注的对象,近20年来“比”字句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结果。

(一)句法层面的研究

吕叔湘(1980)对“比”字句做了详细的描述,他全方位地归纳了相关句式的特点和语法意义。

他认为“比”字句中的“比”可以分为介词和动词两种词性。

邹韶华(1992)分别解释了动词“比”字句的肯定式和否定式,认为介词“比”字句肯定式和否定式的结论项为名词时,在“比”字句中的评价项绝大多数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邵敬敏(1998)总结出“比”字句的基本句式是“X比Y+W”,又在这个句式的基础之上变化出几个句式是:

“X+比起+Y+W”式、“X+比起Y来”式、“X和Y(相)比(X)W式”、“X和Y比起来+(X)W”式。

(二)语义层面的研究

吕叔湘(1980)指出,“异同、高下都生于比较,两件事情,要是完全相异,那就无关系可言”。

“比”也是联系不同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之一。

马真(1986)最先从语义关系的角度着手,探讨了“N1的N+比+N2的N+VP”中的“N2的N”是否能够被“N2的”替换,而且进一步解释了能够被替代的原因。

邵敬敏(1990)在此基础上,从语义和句法结合的角度探讨了这一规律,提出了“变换鉴测法”就是“N是N2的”这一形式的句法槽对“N2的N”的替换规律进行检验。

殷志平(1994)认为“比”字句的语义是:

比较主体在结论项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数量或者程度上超过比较客体。

邵敬敏(2002)认为,“比”字句在语义结构上可以分为比较主体、比较客体、比较点和比较值,并把句法和语义结合起来探讨对“比”字句中助动词的制约。

刘炎(2005)首次提出“比较”是“语义—句法”范畴,判断“比”字句是否是“语义—句法”范畴,既看它是否具备比较句的句法特征,还要看其具备怎样的语义特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形式与意义的统一。

(三)语用层面的研究

邓文彬(1987)提出对“比”字句的生成条件和限制条件必须要有三个预设。

第一,必须有两个预设命题S1:

yz,S:

xdz;第二,x和y的性质必须相同;第三,预设命题中的z必须是相同的词项。

邹韶华(1988)从语用的角度研究了“比”字句的积极性特征。

许国萍(1997)反对邓文彬的第一个观点,认为“比”字句中有“更/还”时才会产生类似的预设。

曹逢甫(1997)认为“比”字句的比较项是主题,而且两个比较项必须是同等级的主题。

李昌年(2003)认为:

“比”字句的语用价值在于探讨两个事物在相同性质和状态下所表现的相对强弱情况。

(四)“比”字句的否定式研究

1.“不比”句

刘月华(1983)认为“X不比Y﹒Z”,存在两种含义①“X没有Y﹒Z”②X和Y一样的意思。

相原茂认为“X不比Y﹒Z”和“X没有Y﹒Z”是不等价的,二者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都存在着很大不同。

周小兵(1994)对四个“比”字句的否定形式做了充分的语用分析:

①“A+不+比+B+VP”,②“A+不+比+B+VP+数量”,③“A+比+B+VP+不+数量”,④“A+比+B+VP+数量”。

此文章研究了“不”位置的不同和数量宾语存在与否会引起该句含义和预设的不同。

吴福祥(2004)认为“X不比Y﹒Z”是一种反预期结构式,语气表达的是反驳的语气。

刘丹青(2003)认为差比句的否定式在形式上的区别是加否定词和使用不同的否定标记,从而形成单纯否定式和变异否定式。

刘丹青编著(2008)认为在语义上对差比的否定有两种:

否定该差比和反向差比。

2.“没有”句

徐燕青(1996)讨论了“没有”句中指示代词“这么/那么”为结论项的褒贬使用情况,还彻底地讨论了“没有”句的实际使用情况。

杨慧芬(1998)认为表比较的“没有”句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不如”、“不及”,另一种是“没达到”、“不够”,然后按照不同的组成形式将其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

杨兴功(2005)对“没有”的词性做出了研究,并将“没有”句和“有”句做了语义上的区别。

他认为在形式上,“没有”句是“有”字句的否定式,但是在语义上却是“比”字句的否定式。

李艳、孙婓(2007)深入地探讨了“没有”句的结论项,研究了状态形容词充当结论项的原因,还分析了“没有”句的语义倾向。

(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比”字句研究

1.“比”字句的偏误分析研究

李大忠(1996)认为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法经常会出现以下三类偏误:

(1)误用,例如:

“我比你差不多大”。

(2)误加,例如“哈尔滨的天气比首尔的很冷”。

(3)否定式偏误,主要表现为否定副词“不”位置的错序,例如“小王比小张不高”。

徐菁玉(2009),他使用的问卷调查法调查韩国学生学习“比”字句的情况,经过分析找出韩国学生学习“比”字句的偏误类型,分析偏误原因,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调查问卷的试题也是针对留学生使用教材的常用句型,虽然针对韩国一个国家,但是对本文也有很大帮助。

肖小平(2011),指出了越南学生学习“比”字句的一些偏误,这些偏误包括遗漏、错序、错用的形式。

在其基础上阮氏练(2012)调查了学习者不同级别的偏误情况,偏误类型主要有结论项、比较项、“比”字句的误用,该文章细致全面,实属典范。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作者从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入手,分析偏误类型,总结偏误原因,提出教学策略。

2.“比”字句的习得研究

李玲(2009)在收集语料的基础上考察了中亚留学生汉语“比”字句的习得情况,通过对语料归类、分析,发现偏误原因。

她认为偏误原因的重点不在语言格式上,而在“比”字句中比较项和结论项等方面的偏误。

除此之外,本文还提出了“比”字句应该坚持的五个教学原则。

刘璐瑶(2010)通过考察留学生习得难点,从而深入地探讨“比”字句的类型、分类依据和特点,发现偏误类型和原因。

该文主要是针对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的日本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应用情况。

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文搜集、鉴别、整理了大量关于“比”字句本体的研究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归纳了“比”字句从构成要素及特点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针对“比”字句教学的重要启示,结合“比”字句教学的经验,探索出“比”字句教学的方法。

2.问卷调查法

本文通过采取《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调查问卷》对黑龙江大学国教院的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对初、中、高三级阶段的留学生进行调查。

大多是在课间独自完成的,没有允许查字典。

3.偏误分析法

本文的第三章是以偏误分析理论为指导,运用偏误分析的方法对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类型和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语料来源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比”字句的八个基本类型设计了调查问卷,主要是针对初级留学生,也有部分是针对中高级的。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留学生出现的偏误进行整理,分析偏误类型和原因,提出适合“比”字句教学的方法。

另外,为了弥补调查问卷中偏误语料的不足,本文还整理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例句,还有一些例句来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CCL语料库和现当代文学作品。

四、研究范围

本文主要采用了留学生使用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汉语教程》(杨寄洲主编),还有周小兵,陈珺(2005)的研究成果,还专门去听留学生“比”字句的综合语法课,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如下八种句式。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句式较多没有一一列举。

句式一:

X比Y+形容词。

例如:

我比你高。

句式二:

X比Y+动+宾。

例如:

我比你喜欢唱歌。

句式三:

X比Y+形容词+得多/多了。

例如:

妹妹比哥哥小多了。

句式四:

X比Y+更/还+动/形。

例如:

我比你更喜欢学汉语。

句式五:

N1的N+比+N2的N+形容词。

例如:

哥哥的书包比弟弟的书包贵100元。

句式六:

“不比”句。

例如:

我的成绩不比你的好。

句式七:

没有比Y+更+W的X例如:

没有比爬山更有意思的运动了。

句式八:

X+Y+动+(宾)+动+得+补例如:

她比我游泳游得快多了。

第一章汉语“比”字句的本体研究

汉语的“比”字句是指“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

它是用来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者不同事物就某一特征进行比较。

第一节“比”字句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比”字句的典型句式是“比较前项+比+比较后项+(比较点)+结论项+(比较差值)”。

“比”字句常包含比较项、比较点、结论项、比较标记四个语义成分,其中比较项、结论项和比较点三项是比字句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无论在什么语境中,这三个要素事实上都不可缺少,有时可能因为语境或表达的需要有所取舍。

例如:

“他的年龄比我大”其中,“他”是比较前项,“我”是比较后项,介词“比”是比较标记,“年龄”是比较点,“大”是结论项。

本章主要谈“比”字句各构成要素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一些表现。

一、比较项

在“比”字句中,比较主体一般都在“比”字前,比较客体一般都在“比”字后,我们把比较主体称为比较前项,比较客体称为比较后项。

关于比较项的省略问题,有各种说法,李临定(1986)提出了“比”字句有完全式和简略式,省略的时候,比较后项不能短于比较前项。

殷志平(1987)认为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的成分有可能都省略掉。

马真(1986)指出“N1的N+比+N2的N+形容词”中“N2的N”能省略的四种情况,邵敬敏(1990)认为马真研究的替换规律太繁琐,提出运用“变换鉴测法”。

包华莉(1992)提出不一样的看法认为删除分析法存在缺陷,主张用控制关系解释不对称的现象。

综合各家的说法,本文认为比较项的隐现有如下规律:

(一)比较前项构成成分的隐现规律

比较前项在句子中一般充当主语或主题,记做X,比较前项的构成成分包括“N1的”和“N”。

一些句子的比较前项“N1的N”必须是完整的,而有些句子中“的N”则可以省略而又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

例如:

(1)a.我(的)年龄比你大--------我比你大。

b.我(的)力气比你大--------*我比你大。

(2)a.我(的)个子比你高--------我比你高。

b.我(的)智商比你高--------*我比你高。

语言表达以不发生歧义为主,例

(1)和例

(2)中同样的句式a可以说,而句式b在句法上没有错误的情况下却不可以表达,体现了比较前项在相同句式下所表现出不同的隐现规律。

本文将从原型理论和语义激活扩散理论解释这一规律。

1.从原型理论看比较前项的隐现规律

在认知语言学中,Rosch(1973)研究发现认知上显著的“原型”在范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我们的头脑中存储着一个认知经验的模型,这个模型在言语交际中使省略变成了可能,比如形容词“大”和人们的认知与现实的互动性就是指人的年龄,所以“年龄”就是“大”的原型成员,也是其很好的成员。

而能与形容词“大”搭配的“力气”就是其较差的成员,它们都是属于同一个家族中,具有相似的关系。

所以例

(2)中“个子”就是“高”的最具代表性的原型成员,“智商”是非原型成员,所以在进行言语表达时,即使将原型成员省略掉也不会影响句子语义的完整性。

如果把非原型成员省略掉,就会影响整个句子的表达,所以例(1b)(2b)中的比较前项是不可以省略表达的。

2.从语义激活扩散理论看比较前项的隐现规律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信息装置”。

Collins和Loftus(1975)提出了“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ActivationModel)”,该模型以语义联系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并在概念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即事先包含的一定的知识。

这些知识决定了不同语言拥有不同的语义激活和扩散。

例如,例

(1)中,“大”往往引起人们对“年龄”的语义联想,“年龄”这个概念是显著的,处于高度激活的状态,“大”和“年龄”之间具有语义激活扩散功能。

而“力气”与“大”搭配虽然符合句法,但是“力气”这个概念却是不活跃的,所以例

(1)

(2)中b不可以省略表达,否则会有歧义。

(二)比较后项构成成分的隐现

在“比”字句中,比较后项是用来比较的参考对象,记作Y,它的构成成分可以是(N2的N),也可以是(N2的),也可以是单独的(N2),它的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

我的身体比你的(身体)好,这里的“身体”可以省略,而他的脾气比你的脾气好中的“脾气”不能省略。

这里的中心语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不可以省略都是有规律的,本文将用适量准则的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

由于人们之间共同遵守着相同的语用原则,所以人与人在合作交谈时才能够成功。

Grice(1975)提出的交谈的“合作原则”。

又把合作原则分为四个准则(质真准则、适量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那么作为适量准则,就是指“根据交谈的场合,提供的信息要适量,不多也不少。

”足量准则就是把话说足,尽量多说话,但不能过量。

不过量准则就是指说有必要的话,不说过多的话。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能够正常交谈都是二者互相制约而达到平衡的结果。

比较后项是“比”字句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但是其内部构成因素“N2的N”可以省略为“N2”,“的”和“N”,本文将用适量准则解释这一规律。

比较后项的构成成分有三种不同的隐现情况:

A.“N2的N”可以省略为“N2的”和“N2”其句义不变,例如:

(3)a.我的汉语水平比你的汉语水平高。

(Y是“N2的N”)

b.我的汉语水平比你的高。

(Y是“N2的”)

c.我的汉语水平比你高。

(Y是“N2”)

A类的隐现情况说明,比较后项可以是一个偏正结构(你的汉语水平),既可以省略中心语(你的),也可以是单独的体词(你),(3a)倾向于足量准则,这是最基本的表达,把话说得很足,与之比较前项(我的汉语水平)构成对称分布。

(3b)是足量准则和不过量准则一起作用的结果,在句义不变的前提下既保证了话说得足量又没有过多的话。

(3c)倾向于遵守不过量准则,在不改变语义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甚至省略“的”,比较后项仅剩下体词(你)。

B.“N2的N”可以省略为“N2的”,但不可以省略为“N2”例如:

(4)a.姐姐的衣服比妹妹的衣服贵50元。

b.姐姐的衣服比妹妹的贵50元。

c.*姐姐的衣服比我贵50元。

B类的比较项是一个偏正词组,可以省略中心语的“的”字结构,但不能是一个单独的体词。

(4a)遵守的是足量准则,(4b)倾向于不过量准则,两个句子的表达都是正确的。

而(4c)虽然合乎句法,但是已经和前两个句子意思不同了,存在歧义,当两个准则发生矛盾时,不过量准则要服从足量准则,所以正确的表达只能进行到(4b)。

C.“N2的N”不能省略为“N2的”,也不能省略为“N2”。

例如:

(5)a.老王的孩子比老李的孩子帅气。

b.*老王的孩子比老李的帅气。

c.*老王的孩子比老李帅气,

C类隐现情况说明,比较后项只能是一个偏正词组,不能省略中心语“的”字结构,也不能是一个单独的体词。

(5a)倾向于足量准则,把话说得很足,并且比较前后项相对称。

而(5b),(5c)省略后会引起歧义,违背了适量原则。

二、结论项

结论项是“比”字句的谓语项,一般是由谓词性成分来充当。

刘月华(1983)认为能够充当结论项的有形容词、心理状态动词等。

任海波(1987)提出了“比”字句的结论项有AP、VP、AV和NP四个类型,同时还划分了程度副词、数量短语等与谓词组合的13种情况。

许国萍(1997)探讨了结论项中R在语义特征应该是[程度]、[性质]、[量度]的组合。

陆俭明(1980)分析了结论项中“更”和“还”的区别。

沈家煊(2001)对“还”和“更”的区别有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更”表示增量,是客观描述,“还”表示元语增量,具有主观色彩。

本文综合了各家的观点,认为结论项可由如下成分来充当:

(一)结论项为相对性质形容词

朱德熙(1956)把性质形容词分为相对性质形容词和绝对性质形容词。

相对性质形容词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有弹性区间的变化;绝对性质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状态形容词是不能受副词“很”修饰,还不能用“不”否定,如通红、雪白、黑乎乎等。

能够进入“比”字句的形容词就属相对性质形容词。

本文将讨论结论项为相对性质形容词的具体类型:

1.结论项是相对性质形容词

(6)她的志向比天高

(7)她们吃的不比男人少。

(8)一看他的年龄就比我小。

例(6)到例(8)中的形容词“高”、“少”、“小”都是典型的相对性质的形容词,具有弹性区间的变化。

2.结论项是相对性质形容词+数量短语

此句式中,形容词后接数量短语作补语,进一步说明了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二者的差异,使结论项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9)姐姐比妹妹大两岁。

(10)他比爸爸高一头。

(11)主任比孙老师大一旬,孙老师又比新来的王老师大一旬。

例(9)到例(11)中的“大两岁”、“一头”、“大一旬”都是形容词加数量短语构成了谓语中心语,其中,“大两岁”、“一头”、“大一旬”做的是补语,是对前面形容词在程度上的补充说明。

3.结论项是相对性质形容词+“了”

助词“了”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性质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

“了”实际是体现一种结果,形容词后加“了”说明了比较对象的变化,也表达了隐含的意义。

(12)妈妈比以前年轻了。

(13)你可比平时能干多了。

例(12)中我们可以看出“妈妈”的变化,以前很老,现在年轻了。

例(13)中的“了”就把这句话的隐含的意义显示了出来,就是“你”平时很懒,现在很勤快。

4.结论项是相对性质形容词+数量短语+“了”

(14)我比原来长高五厘米了。

(15)他比以前重十斤了。

例(14)和例(15)中的“五厘米”、“十斤”都是精确的数量,表达了变化的结果。

5.结论项是相对性质形容词+“得多”

(16)在南方,下雪可比下雨稀罕得多。

(17)他远比我想象得成熟得多。

上两个句中的“得多”充当了形容词“稀罕”、“成熟”的补语,强调了形容词的程度。

(二)结论项是动词和动词短语

吕叔湘(1994)说过能进入到“比”字句结论项的动词不是一般的动词,动词本身要具有“变化”或者“程度”类似这样的语义情况。

这些动词有:

提高、放大、增长、下降、缩小等等。

有如下具体类型:

1.结论项是具有数量变化义的动词+数量短语

(18)字体比原来缩小了三倍。

(19)这个月的工资比上个月增长五百。

例句中的“缩小”、“增长”为动词,“三倍”、“五百”为数量短语。

2.结论项为具有数量变化义的动词+不定量短语

(20)这个季度的效益比上个季度增加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