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4278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两个主要问题,四个研究方面)

两个问题:

有关心理发展的原理或规律一类的问题;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四个研究方面:

1.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2.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3.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

4.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本我:

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自我:

意识结构部分。

遵循现实原则,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

超我:

包括两个部分:

良心、自我理想。

前者:

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性的和批判性的部分,要求个体不能违背良心。

后者:

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是抽象的东西,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积极强化作用:

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个体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

由于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

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直接强化:

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替代强化:

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自我强化:

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自我强化依存于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

同化:

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二.简答

1.佛洛伊德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划分

1.口唇期(0一1岁);

2.肛门期(1—3岁);

3.前生殖器期(3—6岁);

4.潜伏期(6—11岁);

5.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个阶段的划分

1.婴儿期,0-2岁。

2.儿童早期,2-4岁。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

4.学龄期,7-12岁。

5.青年期,12-18岁。

6.成年早期,18-25岁。

7.成年中期,约至50岁。

8.老年期(成年晚期),直至死亡。

3.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4.维果斯基认为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及其原因

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由于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原因:

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5.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物理因素

(3)社会环境

(4)平衡

6.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要点

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是连续的;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

4.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7.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主要观点

1.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需要。

2.重视应用研究。

3.重视整体研究。

除了认知之外,还有情绪、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等。

4.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纵向研究:

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

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聚合交叉研究:

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结合。

二.简答

1.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的优点及局限,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观察法:

优点:

可以在儿童行为发生的当时,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资料。

局限性:

1.受到观察者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希望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采用现场观察有时难以奏效。

2.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注意的问题:

1.了解观察问题,观察目的明确。

2.使儿童自然放松,处于正常活动状态,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成为研究对象。

3.善于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便于整理分析。

4.分析儿童其它材料,如作文、日记、各种作业、绘画、手工制作等。

访谈法:

优点:

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局限:

访谈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费时费力。

所得资料不易量化。

效果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

注意的问题:

1.熟悉访谈的内容,了解儿童背景,选择好时间和地点。

2.访谈开始时应提一些非研究性问题如“近来学习怎样”,以便建立起合作、友好的交谈气氛。

3.掌握交谈的艺术,做到轻松自如。

谈话的话题和内容应是儿童能够回答和乐于回答的,能从中分析出其心理活动。

4.把握谈话的方向。

访谈者可以以提问方式把握好方向,使谈话自始自终围绕调查目的进行。

提问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设问、追问等。

提问时,访谈者要注意访谈对象的特点。

5.访谈的记录可以是现场少记、事后多记,也可以边录、边交谈、边观察,及时捕捉能代表儿童心理特点的信息。

问卷法

优点:

1.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简洁方便,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经费,取样较大,对于描述一个总体的性质是很有意义的。

2.匿名性强,回答真实,不宜用访谈法进行当面询问的问题,涉及到儿童内心深处的情感、动机等问题适合用问卷法来研究。

局限:

1.对被试的言语水平有一定要求,因而不适于年幼被试。

2.被试的回答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由此获得的有些数据资料还需用其它方法加以印证。

注意的问题:

1.试题不宜太多,应围绕研究主题。

2.内容应是儿童熟悉的,使儿童愿意配合。

3.大规模的问卷研究,必须预测。

应及早删去预测中难以区分等级或水平的试题。

4.问卷法的形式,应以封闭式为主、开放式为辅,答案要便于归类、统计。

5.选取被试的数量不能正好等于研究对象,应根据回收率和有效率来确定。

6.注意:

儿童可能因某些顾虑,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而是根据社会的赞许性来填写。

测验法

优点:

测验量表的编制十分严谨,结果处理方便,量表有现成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

量表的种类较多,适应不同研究需要。

局限:

使用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较高,结果难以进行定性分析,被试的成绩也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的影响等。

注意的问题:

1.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熟悉测验手册、指导语等。

2.选择适宜的测验环境,排除干扰。

3.指导语和时限应符合标准,不能随意改变。

4.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被试的合作。

5.根据被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验方法。

如学前儿童应采用个别测验,不适合采用团体测验。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

优点:

能够严格控制和操纵变量,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局限性:

1由于实验室能精密地控制实验条件,使它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脱离。

2难用于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

注意的问题1、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都应该与教育的原则相适应,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

2、儿童心理实验室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使儿童在实验条件下表现自然。

3、实验进行中应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努力使儿童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现场实验法

优点:

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是对某些或某种条件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控制。

控制了各种变量,又保持了现场的自然性,因而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和外部效度。

缺点:

(1)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也给现场实验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2)由于现场实验难以采用随机方式,所以样本的代表性也不易控制。

(3)现场实验费时费力,费用高,所需技能也较复杂。

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矛盾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儿童大脑各区域成熟的程序:

O枕叶——T颞叶——P顶叶——F额叶

大脑的单侧化:

在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

多数右利手婴儿,语言功能定位于左半球。

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脑的几种反射活动:

1)足趾反射(五指张开保持五个月)

2)抓握反射(抓的很紧三个月内)

3)食物反射(刺激口部周围流口水)

4)游泳反射(会游泳)

5)行走反射(婴儿抱起来会出现行走动作)

二、简答题

1、儿童动作的发展规律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

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2.由近及远:

从躯体中部开始发展

肩——上臂——肘——腕——手——手指

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

3.由粗到细,由大到小:

大肌肉——小肌肉

2、简述言语发展的四种理论

1.强化说

巴甫洛夫、斯金纳: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强化依随

斯金纳提出“强化依随”

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刺激

评价:

强化说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

单词

2.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

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2.语法是生成的。

“语言获得装置”。

3.每一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

评价:

1.乔姆斯基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

2.“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

3.模仿说

阿尔波特:

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提出“选择性模仿”

选择性模仿:

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所创造、有所选择的。

四种类型的婴儿言语模仿行为:

(1)即时的、完全的临摹;

(2)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

(3)延迟模仿(有变形或创造性因素);

(4)选择性模仿。

评价:

即时性模仿在初期起主要作用,但随后被延迟模仿替代。

这两种模仿在2岁前发挥着重要作用。

之后,选择性模仿占据了主导地位。

模仿说不能解释言语获得的全部过程。

4.认知学说

皮亚杰

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

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总结

1.言语发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

2.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起主导作用。

3.人类的符号表征能力、发音器官及其活动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3、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四种模仿行为

(1)即时的、完全的临摹;

(2)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

(3)延迟模仿(有变形或创造性因素);

(4)选择性模仿。

4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

1.容易型

大多数婴儿属于这一类型。

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

易受到成人的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

约占10%。

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

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适应环境很慢。

情绪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

在养育过程中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

3.迟缓型

约有15%。

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不愉快,但也不象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

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

但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能逐渐地活跃起来。

5.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容易型

早年容易接受并适应父母的教育。

当他们走进幼儿园或同龄人的世界时,发现新环境中的要求和规则与他们在家庭中习得的行为模式有所出入。

如果这两种要求间的冲突十分严重,则婴儿会陷入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境地,从而导致行为问题或发展障碍。

困难型

如果家长在教养孩子时不一致、不耐心或经常性地斥责、惩罚孩子,那么这些婴儿容易表现得更加烦躁、抵触、易怒和消沉。

迟缓型

教养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顺其自然”。

如果给他们施加压力以催促其尽快地适应环境,则只会强化或诱导其本能的反应倾向——回避。

6.依恋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第二阶段: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第三阶段: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一3岁)

7.艾斯沃斯婴儿依恋的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

3.反抗型依恋

8.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的三个发展过程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婴儿本身;

2.“简单交往”时期,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

3.“互补性交往”时期,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还与同伴开展合作游戏。

第六章幼儿心理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

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2.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

又称“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3.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4.性别化:

儿童获得性别认同和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认为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就是性别化。

5.性别认同:

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6.性别角色标准:

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社会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7.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二、简答:

1.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

2.幼儿思维的特点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麦克拜提出的幼儿的四种自我控制活动

1.运动抑制:

儿童在自我控制发展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会停止、抑制某些行动。

2.情绪抑制:

幼儿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3.认知活动抑制:

凯根将人的认知方式区分为冲动型和熟虑型。

4.延缓满足:

为得到更大利益而学习等待,放弃眼前报酬。

幼儿往往选择即时报酬而不是等待。

5.亲社会行为;侵犯行为

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1.工具性侵犯:

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如财物或权力),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

2.敌意性侵犯:

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身体、感情和自尊等),如报复、支配等。

亲社会行为:

自主的利他行为和规范的利他行为

自主的利他行为:

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出于对他人的关心;

规范的利他行为:

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期待个人报偿或避免批评

6.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一般发展过程

(1)小班儿童:

实物概念的内容基本上代表儿童所熟悉的某一个或某一些事物。

(2)中班儿童:

已能在概括水平上指出某一些实物的比较突出的特征,特别是功用上的特征。

(3)大班儿童:

开始能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总和,但是还只限于所熟悉的事物的某些外部和内部的特征,而不能将本质和非本质特征很好地加以区分。

7.幼儿游戏的理论及游戏的作用

(一)早期的传统理论

席勒一斯宾塞“精力过剩说”:

游戏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彪勒“机能快乐说”:

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格罗斯“生活准备说”: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拉扎鲁斯一帕特瑞克“娱乐一放松说”:

游戏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二)当代的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

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游戏使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

埃里克森:

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

2.认知动力说皮亚杰

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3.学习理论

桑戴克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8.幼儿同伴关系的作用

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

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一、名词解释:

社会性认知:

①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

②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角色采择:

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自觉纪律:

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

二、简答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特点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1)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

(2)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

(3)为个人前途而学习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2)学习兴趣从不分化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分化性兴趣。

(3)对具体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发展对有关抽象知识的兴趣。

(4)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5)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1)对教师的态度

低年级:

对教师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

中年级:

对教师产生选择性的、怀疑的态度。

(2)对集体的态度

初入学:

没有形成班集体,同学之间彼此很少互相关心。

从中年级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集体中的一员,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提高了自己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

(3)对作业的态度

初入学:

未把作业看成是学习,不能以负责的态度来对待作业。

(4)对评分的态度

逐渐了解分数的意义,树立对分数的正确态度。

2.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及预防与矫治

学习障碍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差异性:

实际行为与所期望的行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如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实际学习成绩低于其实足年龄和智力水平应该达到的成绩。

2.缺陷性:

在很多学科方面能学得很好,但却不能做其他儿童很容易做的事。

3.集中性:

缺陷往往集中在语言或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常常在说话、阅读、写作、拼写或算术方面出现障碍。

4.排除性:

学习障碍的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引起的,也不是由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

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1.出生与抚养:

(1)母亲妊娠期间出血、酗酒、服药或营养不良,母亲患有败血症等。

(2)出生时产程过长或难产造成的脑缺氧,早产体轻,用产钳或骨盆狭窄引起颅压增高。

(3)出生后婴儿期的高烧、脑炎、脑膜炎、铅中毒、药物中毒、呼吸器官疾病引起的窒息、严重营养不良或头部外损伤等。

2.心理与环境假设:

(1)缺乏母爱或其他成人所给予的感情

(2)不适当的教学方法

(3)老师的偏见

(4)对儿童经常批评

学习障碍儿童的预防和矫治

1.避免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

2.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人格。

3.及早提供对差生的帮助。

4.提供特殊教育。

5.行为矫正。

3.小学儿童思维品质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性。

2.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存在明显的关键年龄。

3.小学儿童的思维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

4.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

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

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有一定独立见解

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对各方面的优缺点

3.开始——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

4.由具体性——抽象性

由外显行为——内部世界

5.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5.塞尔曼儿童角色采择的发展阶段

塞尔曼儿童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阶段

阶段0:

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

阶段1:

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

阶段2:

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

阶段3:

相互性角色采择(10一12岁)

阶段4:

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一15岁)

6.麦克斯白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个阶段

麦克斯白提出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

父母控制(6岁以前)

第二阶段:

共同控制(6—12岁)

第三阶段:

儿童控制(12岁以上)

7.塞尔曼提出儿童友谊的几个阶段

小学儿童的友谊

塞尔曼儿童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

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

游戏同伴关系。

第二阶段(4—9岁):

单向帮助阶段。

要求他人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

双向帮助。

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岁):

亲密的共享阶段。

认为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分享,朋友相互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

第五阶段(12岁开始):

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8.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1.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4.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年龄较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出现言行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