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docx
《自然辩证法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一、技术创新的由来
♦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其创新理论(innovationtheory)。
他将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并将其定义为“生产函数的变动”。
此后他又在《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等著作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去改进生产方法和商业方法,也就是说……改进生产技术,占领新的市场,投入新的产品等等”。
♦所谓创新,是将一种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①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②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开拓和利用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个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任何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将“创新”概念引入了管理学领域,将创新活动理解为任何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他认为,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类。
他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被赋予新的经济价值的行为,而社会创新则是指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较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行为。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诺斯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解为制度创新,认为经济发展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互动的过程。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规定》明确指出:
“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动力”。
♦1996年,国家科技部等单位实施了“技术创新示范工程”。
♦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2006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确定为未来十五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
技术创新的本质
♦定义1:
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如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就认为,“一项发明当它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
♦定义2:
企业家为获取商业利益,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新的生产经营系统,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的综合过程。
如熊彼特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代表。
♦定义3:
从认识技术的商业潜力到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如贾蔚文认为,技术创新是从某种新设想的提出,到研究开发或技术引进、中间试验、产品试制和商品化生产,最后直到市场销售的全部过程等等。
♦①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技术发明是技术形态之一,它属于技术领域,其成果表现为专利、图纸、说明、报告、样品、样机等。
技术创新则是一项技术经济活动,属于技术和经济的交叉领域,主要涉及生产组织、市场销售和企业管理等问题,其成果为新产品。
技术创新是技术发明向产业技术、向商品化逼近的过程,因而以技术发明为前提。
但技术发明并不是技术创新的充分条件,只是其必要条件。
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要有技术发明,但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发明都能够实现技术创新。
♦②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技术进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人们对技术应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及其实现程度,其实质在于技术进化的累积。
技术创新则是人们具体的技术经济活动,它内涵于技术进步之中。
可以认为,技术进步由众多的技术创新活动复合而成。
如果将技术创新比作“树木”,那么,技术进步则是“森林”。
♦③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知识的创造、交流和应用,将新的思想转化为可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以取得企业经营成功、国家经济振兴和社会全面繁荣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了知识的创造过程,还包括在技术开发中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化引入到经济过程中,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从总体而言,知识创新包括了知识产生、交流和使用的全过程,因此要比仅侧重于技术发明商品化的技术创新在内涵方面要宽泛得多。
♦④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技术改造是指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装备等,取代落后技术、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
实施技术改造并不能获得自有的知识产权,而技术创新则是一种创造出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经济活动。
因此,二者虽然同属技术经济活动,但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⑤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指将科技成果引入到生产领域,将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科学成果向技术成果的转化,技术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和技术成果进一步扩散产生现实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阶段。
可见,技术创新过程是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关键组成部分。
三、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分类
♦1、技术创新的分类
♦①根据创新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创造出新的技术产品的创新,包括全新的产品创新和改进的产品创新两类。
对于前者而言,其技术变化程度巨大,而后者技术变化程度较小。
♦工艺创新是指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变革,具体包括设备更新、生产方式创新以及组织管理创新等。
♦②根据创新强度的不同,可以将技术创新划分为基本技术创新和渐进技术创新。
♦基本技术创新是指在获得技术突破的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它能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能够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基本技术创新对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渐进技术创新则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而引起的技术创新,它能够获得次生知识产权。
♦③根据创新进入生产过程对生产要素组合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技术创新划分为资本节约型创新、劳动节约型创新和中性技术创新。
♦资本节约型创新是指能够使活劳动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的比例增大,使经济向劳动密集型靠拢的技术创新。
♦劳动节约型创新是指能够使资本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的比例增大,使经济向资本密集型靠拢的技术创新。
♦中性技术创新则是指活劳动和资本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的比例不发生改变的技术创新。
2、技术创新的特点
♦①技术创新具有创造性:
♦首先,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创造性行为。
其目的在于通过创造性地综合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来实现人类尚未认识和利用的科技和经济成果的潜在价值。
这要求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家具有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其次,技术创新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它或是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功能或新的价值,或是对原有的功能进行了革新或对原有的价值进行了增值。
♦此外,技术创新还要求社会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其本身有效实施。
这些都表明,技术创新具有创造性。
♦②技术创新具有效益性:
♦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企业的产值和利润,同时也可以有利于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因此,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技术创新还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因此,又可以带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③技术创新具有风险性:
♦受企业创新能力、技术、资金、市场、消费者消费观念变化和社会政治、自然灾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技术创新是否成功和在多大程度上成功都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的风险性要求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要求政府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等有效机制,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
♦④技术创新具有周期性:
♦技术创新是一个连续与间断相互交替的循环过程。
在时间特性上,技术创新具有周期性。
技术创新在从发明到创新的转化过程、从技术创新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寿命、技术创新被广泛采用、模仿的扩散过程方面等都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对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⑤技术创新具有群集性。
在时空分布上技术创新具有成组出现的群集性特征。
科学技术发展所提供的知识背景、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性、不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社会经济需要本身之间的相关性等共同决定了技术创新的群集性特征。
技术创新的群集性,使技术创新表现为在某个时间或区域出现若干个技术创新集群,共同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
♦⑥技术创新具有系统性。
技术创新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销售等问题,而且涉及到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与社会条件等因素,是内含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第二节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机制
♦一、技术创新的过程
♦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指企业吸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成果,并依据市场信息,制定并确定创新决策,依靠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通过中间实验,研制出样品和样机,再通过生产过程使之转化为商品,通过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使之转变为商品,最后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过程。
1、关于创新过程的不同观点
♦1)三个阶段:
产生新构想、开发新技术、实施技术的商业价值与扩散
♦2)五个阶段:
产品和工艺构想、技术设计、试制与试验、生产和产业化
♦3)七个环节:
创新设想、筹措资金、技术开发、市场分析、发展计划、投资与投产、销售与获得利润,
♦4)七个阶段:
产生创新构想、设计构思原型、开发试验模型、开发工业模型、初次商业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实施创新技术扩散
5)四阶段:
♦①创新决策过程,包括创新动机的产生、形成设想、确立项目和提出规划方案等环节。
♦其主要内容:
确认市场的有效需求和机会,明确技术发展状况和选择技术来源,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制定创新战略和规划。
♦核心问题:
选择创新对象和确立相应规划。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对科技进步信息、社会和市场需求信息、经济社会发展信息以及政府政策和计划信息等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同时对企业现有产品营销状况和市场竞争压力、企业的科技成果资源和技术能力储备、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济能力储备、政府政策的支持与约束等给出正确的评价与把握,正确选择创新对象乃至企业发展战略,最终确定创新规划。
♦②创新R&D过程,是通过研究、设计、研制和中间试验,最终形成新产品样品、样机或新工艺模型的过程。
♦核心内容:
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计、工程分解和现场试验、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等几个方面。
♦新产品或新工艺设计的目的在于把用户的需求和技术、经济以及工艺等方面的要求结合起来;
♦工程分解和现场试验的目的在于使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计概念达到工程化技术水平;
♦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目的则在于使新产品或新工艺达到规模化生产水平。
♦为使创新R&D过程顺利实施,企业应具备充足的技术力量和可资利用的科技成果资源、足够的研究开发能力和R&D经费投入能力、足够的中间试验场地、齐全的中间试验设备等,同时,应与大学、研究开发机构或其他企业之间进行密切的合作与联系,并合理解决知识产权和其他政策约束等重要问题。
♦③创新实施过程,是在创新R&D过程的基础上,按照用户的实际需要和实际生产需求,将中间试验所确定的样品、样机或模型转化为商业化创新产品的过程。
♦核心问题:
实现创新产品商品化生产所要求的企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能力的适应和匹配。
♦创新实施过程的最终目的:
生产出被市场接受的合格产品。
♦④创新实现过程,是指企业通过创新产品的经营销售、售后服务和市场开拓,最终实现商业利润的过程,包括经营销售、售后服务、市场开拓等
♦经营销售所要解决的核心内容是通过积极、有效的销售手段和销售活动,使创新产品进入市场,占有、巩固和不断扩大市场;
♦售后服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联系,并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反馈;
♦市场开拓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增加新产品的品种、规格和型号等形式实现产品生产系列化,从而扩大和开辟新产品市场,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个创新过程的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技术创新的机制
♦1、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创新主体、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信息服务等要素的整合方面。
♦等级型组织结构是上级向下级及员工下达指令性工作的结构;
♦U型组织结构的特点在于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
♦M型组织结构实行的是总部领导下的分部门负责制;
♦权变制组织结构的特点则在于根据创新的实际需要改变其形式。
♦矩阵型组织结构则是每位员工都服从其职能部门和特定产品管理组织双重管理的双元权力组织结构。
2、企业外部组织结构
♦企业外部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在建立产业组织结构方面。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以及大、中、小各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在协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责、权、利方面的矛盾。
♦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外部组织结构为通过参股和组织康采恩等形式建立的水平制专业化协作组织。
♦日本所采用的则是将中小型企业纳入到大型企业专业化协作网络中的垂直型专业化协作组织等等。
3、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市场开发(线性模式)
♦市场拉动模式:
市场需要——销售信息反馈——研究与开发——生产(线性模式)
♦技术与市场互动模式:
技术创新在市场与技术的共同作用下进行。
♦一体化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中的各个阶段或环节各自同时并行,并相互联系,构成行动总体。
♦系统网络创新模式:
企业在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等所形成的创新网络中进行技术创新。
熊彼特创新模型I
熊彼特创新模型II
熊彼特创新模型II
♦技术发明源于企业内部
♦创新需要研究、开发和设计等大量资源,是高风险的活动。
♦具有垄断规模的企业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大企业成为经济进步的最有力的发动机。
施莫克勒(J.Schmokler)
创新模型
4、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①产权激励。
♦产权,是指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权利,它规定了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所有关系。
♦产权激励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确立产权关系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
♦②市场激励主要通过价值规律、市场竞争机制等实现对创新者的激励,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可以使创新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公平地决定创新者的利益回报。
♦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来推动行业内部乃至整个社会内部的技术创新活动。
♦可以通过营造具有竞争性的创新环境,使相互竞争的创新企业竞相开发出各种具有互补性的技术,进而有利于从总体上消除技术创新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技术创新活动尽早实现。
♦③政府激励:
主要是指针对“市场失灵”问题,政府通过创新投入、政策引导、战略规划以及发展教育等,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政府激励具体表现:
♦给技术创新者以创业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关税优惠等补贴,以激励企业的创新行为;
♦对技术创新平台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以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同时使中小企业也能够进行创新;
♦进行引导性投资,以促进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技术项目转化和关键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
♦通过政府采购,促进产业和技术创新活动持续稳定地发展;
♦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鼓励各种技术创新活动;
♦发展教育事业为技术创新培养人才。
♦④企业激励:
主要是指通过股份制等形式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聚集资金,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
5、技术创新的知识过程
♦将公共知识内化为企业知识,是指企业通过技术培训、引进技术人才和选派员工进修等形式,广泛吸收企业外部存在的公共知识,使公共知识转化为企业员工所掌握的企业知识的过程。
♦将难言知识转化为明言知识,则是指使员工所各自拥有的、存在于个人头脑之中的技能、技艺等难言知识转化为可供所有员工共享与交流的明言知识的过程。
♦知识物化过程是指企业运用所拥有的知识对物质资源进行操作,将知识物化为技术产品的过程。
♦新知识产生过程则是指依据创新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活动,通过知识的储存、转换、激活和合成,产生新知识的过程。
第三节高技术及其产业化
♦一、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概念
♦1、高技术
♦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高技术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为基础而创造出的具有前沿性的新技术;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高技术是指能够产生重大社会效益,体现最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新技术;
♦从经济的角度而言,高技术是具有高增长率、高研究开发费、高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型等特点的、应用先进工艺和方法制造产品的新技术。
高技术概念的形成
♦“高技术(hightechnology)”一词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两位美国女建筑师在其所著《高格调的技术》中,首次使用了“高技术”一词。
♦1965年,美国开始对其高技术产业进行统计。
1971年,美国科学院在其编写的《技术与国际贸易》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高技术”的概念,用以表述当时出现的新技术领域及其新兴产业。
♦1981年美国出版了《高技术》月刊,使“高技术”概念得以广泛传播。
♦1983年,美国《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补充900词》列入了“高技术”词条。
♦对于高技术人们有着不同的称呼。
如,日本将其称之为“先端技术”,加拿大则称其为“战略技术”,又如,“高技术”的概念传入我国后,曾一度被称之为“高科技”等等。
♦1986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向中央提出跟踪国外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这一建议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
他在建议提出两天后的3月5日即作出了重要批示,指出:
“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
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指出我国将根据国情和国力,以“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方针为指导,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高技术领域。
♦对于高技术的判定,可以从研究开发费用占总产出或总销售额的比重、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占全部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以及产品的技术水平、设备水平和工艺水平等入手。
✦如,美国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高技术产品体现了科学和工程人才的“超过一般”的集中.
✦而美国劳工统计局所遵照的高技术判定标准则是:
在研究试制费用和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方面,高于整个制造业的平均数一倍以上。
高技术的重要特征:
✦高创新性
✦高投入性
✦高效益性
✦高战略性
✦高时效性
✦高竞争性
✦高风险性
✦高辐射性
♦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已有学者指出手工业、传统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三者的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大致为1:
10:
100~1000。
♦在资源利用率方面,有学者估计运用高技术可以使现有物质资源使用率提高100倍,这相当于使人类拥有了100个地球。
在工作效率方面,
♦据美国学者估计,1997年在美国各种计算机、机器人所完成的工作量大约为4000亿人的年工作量。
这使人们的工作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在高技术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方面,相关事例则更是不胜枚举。
如,用常规方法生产人体AAT蛋白,每月产量只有两三克,而一头转基因羊每天就可产出含有10克同一蛋白的羊奶,每天可创造价值100万美元等等。
2、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是指在高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进行高技术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产业部门。
♦高技术产业确定标准主要依据R&D经费强度、即R&D经费占产值的比重。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所明确的在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发展的八大高技术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产业、海洋产业以及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我国高技术产业政策与规划
♦1986年开始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
♦1988年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
♦1991年批准建立第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7年7月6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3、高技术产业化
♦高技术产业化是指在高技术的基础上,将高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商品,进行商品营销,开拓市场,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终形成新兴产业的过程。
♦高技术产业化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从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直至将其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使高技术产业表现出资金密集性的特点。
♦②无论是一项高技术产品的生产,还是高技术产业的形成都需要多种技术的协同参与。
这使得高技术产业化表现为群体化的特点。
♦③高技术处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高技术产业化所需要的技术大都具有前沿性,这使高技术产业化表现为超前性特点。
♦④高技术具有高辐射性,它可以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使高技术产业化表现为高渗透性的特点。
二、高技术产业化过程
♦①高技术的发明和研制阶段:
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和高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决策,通过吸收企业外部或内部的高技术成果,进行知识整合,通过研究、设计、研制和中间试验等形成高技术产品样品、样机等,使高技术成果进入实用阶段。
♦②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和规模化生产阶段:
企业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实现高技术样品的商品化所需的生产条件和技术能力——生产工艺、设备的检测能力、生产线和相关的组织机制——的适应与匹配,进而通过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组织管理进行大规模生产,生产出高技术商品。
♦③市场开发阶段:
企业依据市场状况通过建设销售网点和售后服务站、进行广告宣传等途径,把产品投放市场,进行经营销售、售后服务、市场开拓,实现高技术成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些高技术产业化并不是某一单个企业通过努力就可以完成的。
它需要多个相关企业、乃至相关行业或产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这在客观上要求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以使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①高技术具有高投入性、高时效性、高竞争性、高风险性、高辐射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要求在高技术创新的决策阶段,决策者必须善于捕捉市场行情,必须善于把握高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
♦②高技术具有高投入性、高时效性、高风险性等特点。
这要求在高技术研究、开发、生产销售阶段,创新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风险意识,同时也要求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③高技术具有高辐射性。
这要求创新者具有知识产权意识,在高技术的快速扩散过程中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①市场创新机制。
高技术产业化的市场创新包括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场创新和仿创型市场创新三类。
♦首创型市场创新具有首创性、创新风险巨大、成功率低等特点,它是指首创性地率先推出新产品、新的销售服务方式,首创性地采用新的广告宣传形式和促销方式等。
♦改创型市场创新具有创新风险相对较低、成功率相对较高等特点,它是指在已原有市场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同类企业市场创新模式,并对二者进行综合,从而形成新的市场创新模式。
♦仿创型市场创新具有风险低、成功率高、模仿性强等特点,它是指根据市场行情和企业自身状况,对其他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