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入门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3247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道入门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香道入门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香道入门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香道入门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香道入门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香道入门参考资料.docx

《香道入门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道入门参考资料.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香道入门参考资料.docx

香道入门参考资料

1.什么是香?

广义的香,是指香气、芳香的气味。

辞源中说:

凡草木有芳香者皆曰香,如芸香、檀香等。

狭义的香,是指用天然芳香类香药及植物黏合剂为原料,根据功效的需求,按君、臣、佐、辅制定配方,并对香药进行炮制及配伍,依工艺要求制成的各种香品。

其中传统香还必须根据需求经过窖藏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香品。

所谓香品,其一,指香料,例如麝香是名贵的香品;其二,指以香料制成的物品,类似茶品、食品的用法;其三,指香气的品质。

2.什么是中国的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不同香气对人的作用及个人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3.历史上,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许多传统文化的渊源都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香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时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中国的传统用香有一条并行的线索——生活用香,其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现有的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

4.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史主要分哪几个阶段?

人类好香为天性使然,不过人们开始用香的确切时间已难于考证。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

其发展可概括为:

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综合历史记载,其发展主要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香烟始升:

萌发于先秦

博山炉暖:

初成于秦汉

香光庄严:

成长于六朝

盛世流芳:

完备于隋唐

巷陌飘香:

鼎盛于宋元

香满红楼:

广行于明清

5.远古时期,人们为什么对香尤为重视?

远古时期,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外在的香到本性生香(古人称为心香、性香)正是人们养生目的的诉求。

古人认为,一个性命相和、脏腑气血相和、品质高尚的人,体内会自然生发一种香气,因此,香气也就是一个人健康与德行的体现。

这种香气被认为是天地万物的本性之香,是人们进入理想的“众香国”的先决条件。

人们对众香国的向往,也正是一种对健康、幸福的追求。

从每日早起的一炉香开始,读书写字要有香,迎宾接友要有香,琴棋书画更要有香相伴。

朝堂之上,庙宇之中,时刻香烟缭绕。

更有那香车宝马还把那缕缕馨香带到市井街巷。

香不仅调节环境,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陶冶性情、颐养心灵、祛疫避瘟、健身化疾之功效。

由此可见,香品的使用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6.中国烧香的历史分为哪些主要时期?

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时期,可称初始期。

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

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一是养性、二是祛瘟除虫、三是用来祭祀。

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第二时期,从汉武帝到魏晋,可称引进期。

汉武帝于中国香事的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其一,武帝奉仙,以求长生,是神就敬,而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其二,武帝时期香品逐渐走向实用化,如置椒房储宠妃、郎官奏事口衔鸡舌香等,打破了香必用祭的垄断,使香进入了日常生活;其三,也是最重要的的一点,武帝大规模开边,就在这一时期,产自西域的大批“香料”传入中国。

第三时期是普及期。

香的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后的事。

普及的原因有二:

一是“西(域)香”由“南(两广、海南)香”所取代,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的价格降低,为普及提供了物质准备;二是佛、道二教从六朝以来大发展,轮番跻身于国教的至尊地位,信徒增多,使供奉烧香走向普及。

7.为什么说宋代是香文化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

香文化经过汉魏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已是羽翼丰满、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

连宋代的市井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专门卖香的“香铺”、“香人”;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街头还有添加香药的各式食品,如香药脆梅、香药糖水(“浴佛水”)、香糖果子、香药木瓜等等。

这也是香文化的发展已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在描绘汴梁风貌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景象,其中即可看到一家香铺门前招牌上写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字样(盖指“刘家上等沉香、檀香、乳香”,拣香指上品乳香)。

甚至在当时对职业篆香制作的“香人”,也有统一服装的规定。

《东京梦华录》记载:

在北宋汴梁(开封),“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行业着装各有规矩,香铺里的“香人”则是“顶帽披背”(《卷5·民俗》)。

“日供打香印者,则管定铺席人家牌额,时节即印施佛像等。

”还有人“供香饼子、炭团。

”(《卷3·诸色杂卖》)。

“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卷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

《武林旧事》记载:

南宋杭州,“(酒楼)有老妪以小炉炷香为供者,谓之香婆。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到宋代香事活动已广行于民间,看到香文化的普及与繁盛。

8.什么是传统香药?

传统香药即是将自然界中的香料通过修制、蒸馏、煮、炒、炙、炮、焙、飞等物理方法分离出精油、浸膏等,用以治愈伤病,或用以调息净心。

天然香料营养成份十分丰富,自然界中已发现的香料有3600余种,常用的约400种。

植物的根、干、皮、叶、花、果实、树脂皆可成香,对人有非常奇妙的影响,大都可入药。

中医就专有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类药材。

9.如何使用香药才能够产生养生祛病的功效?

要使香药产生理想的养生祛病的功效,应注意几点——

1)选择有特定配方的针对性较强的香品;

2)选择大小适宜的用香空间;

3)要达到足够的用香数量和频率,使用香空间的香气保持足够的浓度;

4)用香空间适当控制空气流通,不宜太快,也不宜长时间封闭;

5)选择恰当的用香时间,如:

身心放松时、安静时、睡眠时等等。

10.历史上是否有人用香治疗疾病?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葛洪、陶弘景、张仲景、李时珍等许多名医用香药组方直接治病,方式涉及内服、佩戴、涂敷、熏烧、薰蒸、泡浴等多种用法。

我国用香品或香药防御流行性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本草纲目》、《普济方》、《肘后方》等许多中医典籍中都有用香品或以香药为主组方防病治病的内容。

许多简便易行的防疫方法至今还在使用,如民间使用艾草、白芷、藿香、薄荷等焚烧的方式来防疫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并且效果良好。

11.我国古代为何以香疗疾?

以香品防病疗疾,在我国最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从曾经出土的文物以及《本草纲目》等古代医药典籍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现实。

服药大多是用来治已病之病,而薰香则是防未病之病。

调服本性、自我疗疾,它的作用和意义实际上是远大于治病的,一如养生是为了增强体质,防患于未然。

已得之病,即是得遇良医能够治愈,实际也难治愈疾病对人体本质的总体损伤。

现代人体理疗,常有治表而未治其根的现象,治一病又引起多病,留下了一个个未知的致命隐患。

依据传统香药要求制作而成的香品,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本性本命,而且可以适当阻隔疾病的传播与蔓延,历史上很多名香在实用中已经证实了这一独特的功效,时常一柱清香,既防病于未然,又防病于愉悦之中,远离疾病,体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

12.为什么说香对预防疾病有效?

香之所以有着预防疾病的良好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为:

以阴阳论之,香药秉纯阳之气而生,为纯阳之物,有扶正祛邪,生发阳气之功;其二是香气对“阳明经”的养护有着特殊的功效。

“阳明经”为阳气生化之海、运行之通衢,对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许多疾病都与“阳明经”有着直接的关系,被称之为人体的“龙脉”。

《黄帝内经》等许多中医经典也多有论述,如:

“阳明虚,则心脾皆失所养,而血不生”、“阳明虚,则宗筋弛纵,故手足痿而不用也”、“阳明经虚,风邪外入,令人口眼歪斜,麻木不仁及惊风痫痓,手足搐搦,不省人事”。

究其原因,“阳明虚,则恶气易入”。

口鼻乃“阳明经”之窍,是人体防病的主要门户。

香对人体的直接作用就是从养护“阳明经”入手,使“阳明经”达到健康状态,始终保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达到外病不侵的目的。

所以,古人视香为保健养生的良药,且须臾不离。

历史上也有许多记载用香药来预防流感、瘟疫等传染性疾病的实例。

13.香与人体健康有关系吗?

有。

人的健康由诸多因素决定,在传统的哲学思想中,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同时存在阴、阳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系统,这就是“性”和“命”。

“命”是我们能看的到、摸得着的身体,即肢体、五脏六腑等有形有象的部分;而“性”是人得之于天地运化规律的生命密码,是先天物质、信息能量的综合体,我们大概可以用信息、能量、暗物质、精神、神经等来描述它的一部分物性或存在的状态,是与“命”体既相和又独立的形而上系统。

古代大德们认为,“本性”是人生命的“主宰”,一个人要获得健康、幸福、智慧必须从本性入手。

所以,在中国古代“养性”是“养生”的根本。

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后天的“险心”和“躁欲”所致,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病由心生”。

生活中,人们通常对一些事物存有侥幸、取巧等不良情绪及心态,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能抑制的躁欲,这些是人体健康的根本障碍,这种障碍往往因诸多不如意而烦恼丛生、心火淫烧、燥气上浮,导致人体局部经络的堵塞、不畅通,从而引来病邪侵体。

中国传统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走过了兴衰千年的历程。

从满足人们本性喜好所需开始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整体生活中。

一炉清香颐养心灵、陶冶性情,芬芳之气使人心情平静、舒畅,从而促进人体细胞及机能新陈代谢并充满活力,使人体机能的潜能更好地展发,达到性安命和。

严格按照传统香药药理药性、结合五行之规律,配伍、炮制而成的香品,有很强的养生之功,亦具备祛疫避瘟之效,自古便成为人们居家生活中的必备之品。

14.中国传统香品与西方香品的使用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用香与西方人用香有着本质的区别。

西方人用香重在消除或冲淡因大量食用肉类食品和自身散发出不良的体味,当然还有身份的象征等其它用途。

西方人用香亦如西方文化般直意表述,制成香水,即时喷洒。

而中国人用香的目的首先便是道德的自律和养生养性。

香气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是美好、高尚、吉祥和道德品质的象征。

是人天、性命、人与社会高度和谐的结果。

儒家的“修身、自省、仁”和道家的“无为”都是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而佩香、用香正是在这一完善过程中对自己到达预定目标的标志和提醒。

除了佩香之外,我国最主要的用香形式是熏香,是通过焚烧或对香品加热而使香气弥漫于特定的空间之中,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感受香对人的不同作用。

人们用香的过程,不仅是作用于人,同时还要改善人们居住的环境。

从五行的角度来讲香品有扶正助阳之功,“纯阳之气,凝之为香”是古人对芳香类植物的生成机理的界定,所以焚香有利于扶正助阳。

15.居家用香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

传统居家生活中的用香,营造了一个芳香四溢的氛围,既有利于本性的愉悦、心神的安守,也有利于居住环境的阳气生发,有利于身体的防病养生。

这样的环境可整合身心、性命,使之达到平衡、有序。

身体、性命的有序化是健康的根本。

一个性命健康、有序的人,心胸必定畅达,多欢乐而少烦恼,这也是中华养生学说的根本。

16.香文化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古代君子有四雅——斗香、品茗、插花、挂画,其中以对香品的熟练掌握为才艺之首。

中国文人多爱香,而且从古至今都是香文化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对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文化、艺术作品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让人参之不尽、悟之深刻的内涵。

文人用香大约至唐宋时期是非常普及的,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以香熏、被需以香暖;公堂之上有香以烘托起庄严;松阁之下则以香示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

除了熏烧的香,香药在文人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妙用,如:

书中置(或熏烧)芸香草避虫,有了“书香”;以麝香、丁香等入墨,有了“香墨”;以沉香树皮作纸,有了“香纸”(蜜香纸、香纸皮);以龙脑、麝香入茶,有了“香茶”等等。

文人们将自己对香品的喜爱写入诗中、写入各类学作品中,载入史册的不计其数。

在一些繁荣的历史时期,人们对香品的描述同时也寄托了对当时政局的拥戴,香品在无形中成为记载各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

17.什么是香道?

首先我们要说明道是什么?

道在中国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规律。

先贤谓之曰:

“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谓之为‘道’”。

中国香学之道是华夏祖先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个融哲学思想、文化、医学、药学、养生、美学、工艺制作等为一体的系统学说。

古人流传至今的香是内涵丰厚的妙物——它是芳香的,又是审美的,讲究典雅、蕴藉、意境,其香品、香具、用香、咏香也多姿多彩、情趣盎然;它还是“究心”的,能养护身心,开启性灵;它还是妙用的,在用香、品香上讲究心性的领悟。

香切近人的心性之时,便才使人们从心灵深处喜欢上了它。

我们的祖先在用香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一种香品的制作过程几乎是中国文化精华的浓缩,既分阴阳又和五行,不同的香药采摘时间亦有严格的限制。

一个传统正宗香方的组建,既要从人天关系着眼,又要从性命关系入手。

和香家还必须熟知香药药性,在对众多的香药炮制及配伍和合的过程中还要导顺治逆,为使组方设计的效果更加理想,甚至还需识天时、明地理、择时择地和香,上好的香品还须经过窖藏,深度地和其药性才能成为香中佳品。

历史上,人们在品香时的形式及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唐代的李密喜欢独自一人携香具香品入山岭之中,选一平坦之地,席地而坐,焚香后让香气与山中的树木清香融为一体,使身心浸淫在青山绿水和特殊的香气之中,“舒啸情怀,感悟天地之理”;宋代的蔡京品香则要有气势,要使烟气蓬勃而出;徐铉则一生焚香伴月等。

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似乎可以领略到他们每一次品香都是在感悟着什么,也或许是一次次的开悟或心灵转化的过程吧。

18.古代文人如何用香?

焚香,在中国文人心目中是一件雅事。

孟子说:

“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

看来孟夫子不仅喜香,而且有其理论根据,人们从内心深处喜欢香。

有了一定经济条件的文人们,不仅用香,而且还想尽办法制作自己喜爱的香,要用香烧出情趣来、烧出意境来、烧出学问来。

如此,不仅制香、使用香器,连焚香的方法也是文人们研究的范围。

我们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其大观。

诗云: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

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今有香不见烟;

素馨欲开茉莉折,底处龙涎示旃檀。

平生饱食山林味,不柰此香殊妩媚;

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19.历史上对传统制香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

文人中有许多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傅咸、傅元、黄庭坚、朱熹、苏东坡等。

苏东坡即有“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作为生日礼品的记录。

仅文人墨客因对香品的喜爱而自行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近百种;“龙涎香”则有五十余种。

文人相聚,能有自制的好香是一种荣耀。

而且,许多香还要引经据典,甚至配以诗词。

雅士制香,附庸风雅者人数更众,其它各业人士为示其风雅,也纷纷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香的使用,逐渐成了全民的习俗。

制香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20.历史上描写香品的优秀文学作品主要集中在哪些时期?

历史上描写香品的优秀文学作品主要集中在汉魏、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

21.汉魏时期描写香品的代表作有哪些?

这一时期香文化繁盛的标志是文人多以美好的香气作为写作的素材,如:

西汉气势壮美的大赋常写到香草香木。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以华美的辞藻描绘出遍地奇芳、令人神往的众香世界,如《子虚赋》言“云梦泽”之胜景: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射干,芎藭菖蒲,江离蘼芜……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桂椒木兰……”大意是:

“云梦泽东有种芳草:

蕙草、杜衡、兰草、白芷、杜若、射干……北有森林巨树,黄楩、楠木、樟木、桂树、花椒、木兰……”

汉武帝与香的故事也是魏晋之后文学作品的常用题材——武帝对宠妃李夫人早亡深为悲恸,以皇后之礼葬之,命人绘其像挂于甘泉宫。

白居易的乐府诗《李夫人》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

”、“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

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

九华帐中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

夫人之魂在何许?

香烟引到焚香处。

”、“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等。

这些亦真亦幻的故事,使各类异香在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同时,似乎也更贴近了生活,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

实际上,不仅香文化的传播是如此,人类早期众多的文化传播中都会含有这一历史的印记。

22.隋唐时期描写香品的代表作有哪些?

绝大多数的唐代文人都有咏香诗作(或有诗句涉及到香),许多人的咏香作品相当之多,如王维、杜甫、李商隐、刘禹锡、李贺、温庭筠等等。

杜甫有诗: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王维有诗:

“日色纔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所写就是唐代的朝堂熏香的场景,殿上香烟缭绕,百官朝拜,衣衫染香。

杜甫的“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白居易的“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皆以“香”喻“花”,亦见唐代文人对香的熟悉(“百和香”指用“百草之花”配成的一种熏香,是以“各种香药”配成,传说汉武帝曾“焚百和之香”迎西王母。

)。

另有李煜的“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王维的“少儿多送酒,小玉更焚香”和“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杜甫的“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和“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李白的“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和“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白居易的“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和“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刘禹锡的“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和“博山炉中香自灭,镜奁尘暗同心结”;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和“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炉更换香”;温庭筠的“香兔抱微烟,重鳞叠轻扇”和“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还有如李贺的“练香熏宋鹊,寻箭踏卢龙”和“断烬遗香袅翠烟,烛骑蹄鸣上天去”;杜牧的“桂席尘瑶佩,琼炉烬水沉”;陆龟蒙的“须是古坛秋霁后,静焚香炷礼寒星”;罗隐的“沈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23.宋元时期描写香品的代表作有哪些?

香文化经几千年的全面发展,至宋已是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加之当代香事繁盛,使研究者具有实证的机会和条件,多部香学专著在这一时期问世了。

如丁谓《天香传》、沈立《(沈氏)香谱》、洪刍《(洪氏)香谱》、叶廷珪《名香谱》、颜博文《(颜氏)香史》、陈敬《陈氏香谱》等等,其作者不乏当代名士、高官或著名学者。

如《天香传》作者丁谓,是太宗时进士,真宗宠臣,官至宰相,诗文亦为人称颂。

《颜氏香史》作者颜博文也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官至著作佐郎。

《名香谱》、《南番香录》作者叶廷珪曾任兵部侍郎等。

还有苏轼、范成大等许多文人,虽无香学专书,但也对香和香药颇有研究,如苏轼在《苏文公本集》中有大量香药的记录、研究性文章。

宋元后诗文常见“心字香”,多指形如篆字“心”的印香。

杨慎《词品》:

“所谓心字香者,以香末萦篆成心字也。

”杨万里:

“遂以龙涎心字香,为君兴云绕明窗”,王沂孙《龙涎香》:

“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

”蒋捷: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筝调,心字香烧。

辛弃疾脍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即生动描写了杭州城元宵夜香风四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4.明清时期描写香品的代表作有哪些?

明清时期文人用香风气尤盛。

从《红楼梦》前八十回对香的描写来看,曹雪芹不仅有日常用香的习惯,且深谙和香之法。

贾宝玉《夏夜即事》或也反映了曹雪芹的生活: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和香之法则有“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据《本草纲目拾遗》载,康熙年间曾有香家为曹雪芹祖父曹寅制藏香饼,香方得自拉萨,用沉香、檀香等20余味药)。

“明末四公子”之冒襄与爱姬董小宛皆爱香,也曾搜罗香药香方,一起作香,“手制百丸,诚闺中异品”。

董去世后,这段生活尤令冒襄万般怀恋,说道:

“忆年来共恋此味此境,恒打晓钟尚未着枕,与姬细想闺怨,有斜倚熏篮,拨尽寒炉之苦,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

今人与香气俱散矣,安得返魂一粒,起于幽房扃室中也。

”(《影梅庵忆语》)。

明清时期的香学文论也较为丰富,各类书籍都常涉及到香,其中影响最大、最突出的应数周嘉胄的《香乘》。

周嘉胄是明末文士,今江苏扬州人。

《香乘》是内容丰富的一部香学专著,汇集了与香有关的多种史料,广泛涉及香药、香具、香方、香文、轶事典故等内容,但遗憾的是,缺少不同类别香品的香药炮制要诀及和香规程,还缺少香方的应时变化之理,是为不周之处。

周嘉胄还著有《装潢志》,是书画装裱方面的重要著作。

《普济方》、《本草纲目》等医书对香药和香品也多有记载。

《本草纲目》几乎收录了所有香药,也有许多香方和香药为主的药方,用来祛秽,防疫、安和神志、改善睡眠及治疗各类疾病。

包括“烧烟”、“熏鼻”、“浴”、“枕”、“带”等用法。

如:

麝香“烧之辟疫”;沉香、檀香“烧烟,辟恶气,治瘟疮”;降真香“带之”、安息香“烧之”可“辟除恶气”;茱萸“蒸热枕之,浴头,治头痛”;端午“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明清咏香诗文数量甚丰,可见于各类文体,还有许多对香的点评,文辞隽永,堪称妙语。

被《人间词话》称为宋代后“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也多有咏香佳句,如: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

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另有席佩兰诗《寿简斋先生》有名句: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红袖添香”是至今多为人们引用的诗句之一。

袁枚亦有《寒夜》一诗写焚香读书,因夜深不睡而被夫人训斥,颇有情趣: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明清还有许多专写某一香具、香品的诗词,如瞿佑《烧香桌》、《香印》,王绂《谢庆寿寺长老恵线香》,朱之蕃《印香盘》、《香篆》等。

25.古代民间为何烧香?

香虽是形而上的高雅之物,上品之香价逾黄金,但烧香、用香在寻常百姓家也是日常之事,民间通常在节日以祭祀烧香达到祈愿福祉、寻求平安的目的——大概从一年的腊八开始,“腊日祭”或佛祖成道日,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主要祭祀仪式开始的时间,这一天人们还要祛疫,祈求健康;腊八之后,腊月二十三日,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更是需要烧香;除夕之夜、正月初五路神生日、正月十五上元节、二月二日春龙节(龙抬头),还有寒食节、清明节、立夏节、天贶节、翻经节、七夕、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地藏节、中秋节、重阳节、祭祖节等等众多节日,都是祈福烧香的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