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扫描届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91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资料精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3072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8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扫描届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91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资料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考点扫描届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91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资料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考点扫描届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91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资料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考点扫描届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91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资料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考点扫描届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91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资料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扫描届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91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资料精讲.docx

《考点扫描届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91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资料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扫描届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91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资料精讲.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扫描届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91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资料精讲.docx

考点扫描届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91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资料精讲

【考点扫描】2016届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19-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

  ——《苏联的共产主义》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

一时之间,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宁的“退却”和美国的“计划”各指何事,(2分)两者各有何突出特点,(4分)其实践产生了哪些相似效果?

(6分)

材料二在1933年到1934年初,统制经济这名词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于报刊著作上。

国民政府专家罗敦伟认为“九一八”之后,中国“真正求得国难出路的基本方策”应是实施“统制经济”。

他批评中国的经济学者大半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者”,那不过是一个“梦幻”,而“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国家都向统制经济途上进展”,如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及日本,苏俄更是如此,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

”他认为,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是一剂良方。

——摘编自蔡双全《简析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关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之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敦伟“统制经济理论”的核心及其目的,(6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该理论产生的国际因素。

(4分)

【知识点】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答案】答案:

(1)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2分)

特点:

“退却”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计划”是指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4分)

相似效果:

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发展;稳固了政权和社会制度;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6分)

(2)核心:

政府成为生产的管理机关(政府管理经济)。

(2分)

目的:

调节经济秩序;挽救民族危亡。

(4分)

国际因素: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西方各国对经济的干预;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成就显著。

(4分)

解析:

(1)从材料一中“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可知这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是指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从材料中“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可知“计划”是指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突出特点”则是从“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的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发展资本主义分析。

“相似效果”则从对两国经济、政治的影响进行分析。

(2)“核心”从材料二中“统制经济”“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可分析出答案;“目的”从材料中“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可得出答案;“国际因素”结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运行模式如苏联和美国,可分析出答案。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并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

2.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答案】B解析:

分析题干,给出了两个理论性观点,联系所学分析各个选项,罗斯福新政的典型特点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能说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典型特点同样是对经济进行严格的国家干预,也不符合题干所述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大危机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极端反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具有国家干预经济造成的政策失灵的缺陷,所以答案为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理解。

3.(16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

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

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

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

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

“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

”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

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6分)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2分)

【知识点】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全球化的利弊;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答案】答案:

(1)主要因素:

第二次工业革命。

特点:

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

(任答两点即可)(4分)

变化:

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领域的管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4分)

(2)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关注计划,不关注民生;不注重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3分)

观点:

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1分)

认识:

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威胁,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苏联解体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环境问题不是导致其解体的唯一因素。

(2分)

(3)原因: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优势主导地位,一些发达国家将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

(2分)

解析:

(1)结合材料一中的时间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容易联想到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材料一美国治理生态环境采取的措施中可以总结出其特点所在,即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可直接得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领域的管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结合材料二文字“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和所学内容可直接得出苏联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原因;材料二中《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苏联社会发展的进程不难得出环境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即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威胁,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苏联解体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环境问题不是导致其解体的唯一因素。

(3)材料三文字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优势主导地位,一些发达国家将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4.观察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0

4

17

17

6

1.7

美国

33

20

53

9

6.7

3.5

由此可以判断

A.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B.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

C.经济危机冲击贸易自由化政策D.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

【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

【答案】C解析:

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带来的严峻危害各国英美两国纷纷提高进口关税税率,当然这种以邻为壑的举措不利于世界经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此次经济危机过后,两国大幅度下调了关税,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表信息的准确解读。

5.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评论:

在30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作用。

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是

A.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B.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宏观调控、微观自主”D.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答案】D解析: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论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特点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准确理解。

6.1939年,罗斯福政府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国际问题上。

凯恩斯说:

“你们的战备,远非一种牺牲,而是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

”他认为

A.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改善民众生活

B.美国在战争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罗斯福建立军事经济体制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D.罗斯福新政没有起到彻底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

【知识点】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说明新政中这种刺激对于经济危机的彻底缓解没有作用。

A并不是他强调的中心意思。

B、C理解错误。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7.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

年份

GNP总量(10亿美元)

GNP增长率%

失业率%

1930

90.4

-12.3

8.7

1933

55.6

-4.1

24.9

1935

72.2

10.9

20.1

1938

84.7

-6.3

19.0

--摘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

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据高不下B.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

C.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D.新政时期的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

【知识点】各国的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答案】C解析:

从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可以分析,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失业率中1935-1938年,失业率下降,A项中的“始终”说法错误;从1930-1933年的GNP总量下降,增长率上升;1935-1938年的GNP总量上升,增长率下降,B、D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表格材料的数据信息的准确分析。

8.民主改革与发展经济事关一个国家的命运。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26分)

材料一: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在革命来临之前,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二:

下面是英国改革简表

1721年

财政大臣沃波尔成为第一位首相,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1832年

议会改革,重新划分选区,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

1842年

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1875年

出台第一部《住房法》,重点解决工人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19世纪末

两党制逐步完善

——摘编自特里维廉《英格兰史》

材料三:

“布”党将依次遇到四大危机:

饥荒危机、意识形态危机、社会经济危机和崩溃危机……国家的伟大并不在于它的领土甚至它的历史,而是民主传统和公民的生活水平。

——摘编自普列汉诺夫《政治遗嘱》(1918年)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政府在新时期是如何通过改革来避免革命的来临的?

(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国改革。

(10分)

(3)材料三普列汉诺夫的预言在20世纪末成为现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党出现崩溃危机的根源。

20世纪的美国也曾先后面临三大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是如何转危为安的。

(8分)

【知识点】新时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英国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

【答案】第一问,此题主要是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在农村主要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则是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等。

第二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英国的民主改革具有时间长的特点,体现了渐进性和连续性,从内容上看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有。

评价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问,苏联解体和共产党的下台主要原因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造成的。

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面临着经济危机的困扰,但是美国实行的是经济改革,进行罗斯福新政,解决了危机,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

参考答案: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三大政治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实行科教兴国。

(2)特点:

民主改革与经济改革并举;为解决民生问题而立法;时间长,具有渐进性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评价:

通过责任内阁制的建立、1832年议会改革、实行两党制等逐步完善代议制,使民众获得一定的政治权利;(2分)通过立法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2分)英国改革成为西方各国改革的样板,但与建立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还有一定的距离。

(2分)

(3)根源: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2分)

措施:

罗斯福新政,摆脱饥荒危机;发动冷战,走出意识形态危机;减少国家干预,走出了经济滞胀危机等。

(6分)

【思路点拨】高考注重从以下角度命题:

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后,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消除危机,作用只能是延缓危机周期和降低危机破坏程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战后对斯大林体制的调整前期尽管取得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仅是一些修补;后期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失之偏激,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9.(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城郡自古以来就是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功能。

先秦的城郡是侯国的都城,是独立的地方政治中心;秦以降,城郡改为地方政府的治所,是全国性行政系统的点,或是重兵驻守的战略要地。

……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

“无险可守”正显示此特点,苏州四通八达,任何交通工具皆可以长驱直入。

此一特色在隋炀帝修凿京杭大运河以后,变得格外突出。

苏州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商业随运河交通而起飞。

……苏州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

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

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⑴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

(4分)

材料二

1932年,安庆发布皖省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建设规划《安徽省会建设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分区及功能、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

其中的供水供电、通讯及医疗体系的规划,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未曾有过,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

——沈葵《科技在近代安徽城镇变迁中的作用》

⑵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

(4分)

材料三

日本工业化首先从政客和商人集中的大中城市出发,最后再逐步向外辐射到其周围地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别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核心的东京、大阪、名古屋大都市圈。

尽管日本的大城市圈在其城市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地方小都市的功能也不能忽视。

这些小都市都是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综合经济体。

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及当地民众都十分重视发挥其综合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

——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四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迅速膨胀,人口向东京等大城市集中,加上工业化的影响,出现环境恶劣、人口过密、交通拥挤、效率降低等“城市病”。

为解决这些矛盾,东京将企业和居民向周围区域迁移扩散,形成了首都都市圈,……面积为13138平方公里,占日本总面积的3.5%,共有3188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除原有的中央区、千代田区作为“都心”外,东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

与京都、名古屋及东京老市中心不同,新都心打破日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风格,克服“城市病”的影响,引进国际化、现代化的理念和规划手法,初步展现出21世纪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XX文库

⑶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6分)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对中国新型城市化的启示。

(4分)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答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就是要从材料一去提炼答案,可以在材料中围绕着军事要地、政治中心,交通便利,工商业的发展四个角度展开适当的论述。

例如,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就可以总结出交通是否便利也会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发展。

再例如,州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

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

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就可以总结出工商业的发展也会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发展。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就是要从材料二中去提炼答案,可以从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和城镇功能的增多两个角度去概括答案,例如,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就属于“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

再例如,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就属于城镇功能的增多。

(3)材料中的“加上工业化的影响”可以提炼出答案“①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东京将企业和居民向周围区域迁移扩散,形成了“首都都市圈”,……可以提炼出答案:

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小城市与大城市互补联动。

......“东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可以提炼出答案:

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当然,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可以对中国新型城市化带来很多的启示。

例如政府可以充分发挥有效职能。

参考答案:

(1)原因:

军事要地、政治中心,交通便利,工商业的发展。

(4分)

(2)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城镇功能的扩展。

(4分)

(3)因素:

①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

②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小城市与大城市互补联动

③;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6分)

启示:

政府充分发挥有效职能;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4分)(言之有理即可)

【思路点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近代化是近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之一,一轮复习时教师需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近代化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10.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提交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获通过,该法案规定管理局为政府所有,独立经营,有权生产和出售电力。

到1937年,19家私营电力公司被迫将全部设备售给该局,私人资本垄断电力状况被打破。

这从侧面反映了

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B.美国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C.发展电力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

D.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立法权

【知识点】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答案】A解析: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题干中“管理局为政府所有,独立经营,有权生产和出售电力……私人资本垄断电力状况被打破”分析,应选A项。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金融、工农业、社会保障等方面,C项说法片面;D项与题干内容方面不符。

【思路点拨】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后西方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中西经济运行机制的比较,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相互借鉴,互相学习,这将会成为高考的命题趋势。

11.(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

  ——《苏联的共产主义》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