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16个生物必修课本实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2909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3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16个生物必修课本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新课标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16个生物必修课本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新课标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16个生物必修课本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新课标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16个生物必修课本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新课标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16个生物必修课本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16个生物必修课本实验.docx

《新课标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16个生物必修课本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16个生物必修课本实验.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16个生物必修课本实验.docx

新课标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16个生物必修课本实验

2011年山西省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16个生物必修课本实验

归纳与整理

实验一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必修一P9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情况2.学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

二.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方程式(略)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BGY)。

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三.方法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1.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

取20g新鲜的食用酵母菌,分成两等份,分别放入锥形瓶A(500mL)和锥形瓶B(500mL)中,再分别向瓶中注入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

2.检测CO2的产生

用锥形瓶和其他材料用具组装好实验装置(如图),并连通橡皮球(或气泵),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约50min)。

然后将实验装置放到25-350C的环境中培养8-10h。

3.检测洒精的产生

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2支干净的试管中。

向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97%)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K^S*5U.C#O%

4.注意:

甲组中NaOH溶液的作用、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气泵的作用?

乙组中B瓶实验前应该如何处理?

还可以采取那些措施来隔绝空气?

如何排除液体中所含气体(氧气、二氧化碳)?

实验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必修三P68)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二、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营养成分、空间、PH值、温度和有毒排泄物(代谢废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3.在理想条件下,酵母菌增长曲线为“J”型,在有限环境中,酵母菌增长曲线为“S”型。

三、方法步骤:

、基本程序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具体步骤:

配制培养液(必须消毒——即无菌处理)防止杂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

接种(无菌操作)防止杂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

在恒温(28℃)条件下培养

在相同的时间间隔(一般为1天)内抽样计数

【振荡——取样——稀释——用滴管取样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自行渗入——待其沉入底部——计数】

将计数结果记录下来

根据记录结果绘制曲线

、实验讨论

①为何计数前要振荡?

②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

③什么情况下要设置重复实验,什么情况下不需要?

④计数时发现方格中酵母菌数太多如何处理?

⑤方格线上如何计数?

⑥影响种群增长的因素有那些?

如何设计记录表?

为何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四、深入探讨:

1、提出的问题可以是: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在不同温度(以及通氧、通CO2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

不同培养液(如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

2、本实验时间较长(7天),因此事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定程序、定时间、定人员。

3、酵母菌计数方法:

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血球计数板

Cd

a.顶面观b.侧面观 c.放大后的网格d.放大后的计数室

实验三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97)

一.实验目的

1.尝试用过滤方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和用纸层析法分离提取到的色素。

2.分析实验结果,探究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以及各自所呈现的颜色。

二.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2.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

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所以用层析法来分离四种色素。

三、实验材料:

幼嫩、鲜绿的菠菜叶(条件:

四、实验步骤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1.提取色素

5克绿叶剪碎,放入研钵,加SiO2、CaCO3和5mL丙酮(或10mL无水乙醇)迅速、充分研磨。

(若没有无水乙醇,也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但要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除去水分)

加SiO2

加CaCO3

 

加丙酮

迅速

加SiO2为了研磨得更充分。

②加CaCO3防止研磨时叶绿素受到破坏。

因为叶绿素含镁,可被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产生的氢代替,形成去镁叶绿素,CaCO3可中和液泡破坏释放的有机酸,防止叶绿体被破坏。

③叶绿体色素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

④快速研磨目的:

减少研磨过程叶绿素的分解,减少有毒性的丙酮挥发。

K^S*5U.C#O%

2.收集滤液

漏斗基部放一单层尼龙布,研磨倒入漏斗内挤压,将滤液收集到小试管中,用棉花塞塞住试管口。

尼龙布起过滤作用。

不能用滤纸(色素不能通过滤纸)

试管口用棉花塞塞紧是为了防止丙酮挥发。

3.制备滤纸条

将干燥的滤纸,顺着纸纹剪成长10cm,宽1cm的纸条,一端剪去二个角,并在距这一端1cm处划一铅笔线。

干燥

顺着纸纹剪成长条

一端剪去二个角

可吸收更多的滤液。

层析时,色素分离效果好。

可使层析液同时到达滤液细线(是色素带平整)。

4.划滤液细线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划出细、齐、直的一条滤液细线,干后重复三次。

滤液细线越细、越齐越好。

重复三次。

防止色素带之间部分重叠。

增加色素在滤纸上的附着量,实验结果更明显。

5.纸层析法分离色素

将3mL层析液倒入烧杯中,将滤纸条(划线一端朝下)插入层析液中,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层析液不能没及滤纸条。

烧杯要盖培养皿盖。

防止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

层析液中的苯、丙酮、石油醚易挥发。

6.观察实验结果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b(黄绿色)

叶绿素a(蓝绿色)

扩散最快是胡萝卜素,扩散最慢是叶绿素b,含量最多的是叶绿素a。

四种色素之所以能被分离,是因为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五:

实验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答:

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答:

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

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

K^S*5U.C#O%

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

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DNA与RNA的分布、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加倍四个试验比较

实验四: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易与DNA结合,不与RNA结合;而吡罗红易与RNA结合,不与DNA结合),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三.方法步骤

操作步骤

注意问题

解释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取细胞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下烘干

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

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消毒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败

固定装片

水解

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HCl)溶液中,用300C水浴保温5min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促进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

冲冼涂片

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

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

染色

滴2滴吡罗红甲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染色5min

K^S*5U.C#O%

吸取染色剂

除去多余的染色剂

观察

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

使观察效果最佳

实验五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

一.实验目的

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3.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

二.实验原理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强,处于分裂状态的细胞较多)。

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溶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三.实验材料:

洋葱(可用葱、蒜代替)。

因为根尖生长点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强,易观察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

四.实验步骤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一、根尖的培养

实验前3~4天,让洋葱放在广口瓶上,底部接触清水。

根长约5cm时可用。

置于温暖处,常换水。

因为细胞分裂和生长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二、装片的制作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取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

1)的玻璃皿中,室温下解离3~5min。

解离时间要保证(不能太短),细胞才能分散开来。

 

解离时间也不宜过长。

目的:

溶解细胞间质,使组织中的

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细胞已被盐酸杀死(

使细胞停止分裂固定在某一时期;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否则,根尖过于酥软,无法取出。

2.漂洗:

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漂洗要充分,可换水1~2次。

目的:

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防止影响染色)。

3.染色:

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显微镜下一片紫色,无法观察。

龙胆紫等为碱性染料,可使染色体着色(紫色)。

醋酸洋红溶液也能使染色体着色(红色)

改良苯酚品红溶液也能使染色体着色(红色)

4.制片:

用镊子将这段洋葱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洋葱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

要用镊子弄碎根尖,再垂直向下均匀用力压片,不可移动盖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避免细胞重叠,便于观察。

做得成功的装片,标本被压成云雾状

三、观察

1.低倍镜观察:

把装片放在低倍镜下,慢慢移动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

2.高倍镜观察:

移走低倍镜(移走之前,先将观察对象移至事业中央),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仔细观察,找出处于细胞分裂期中期的细胞,再找出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

一定要找到分生区。

在一个视野里,往往不容易找全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细胞。

如果是这样,可以慢慢地移动装片,从邻近的分生区细胞中寻找。

分生区细胞特点是: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处于分裂期。

四、记录与统计

设计记录表;并记录每个样本处于每一个分裂时期的细胞数目,至少两个样本

统计每个时期的细胞数目

K^S*5U.C#O%

发现处于分裂间期细胞远远多余分裂期的细胞,说明分裂间期较长

讨论:

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

答:

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跃的时间;

(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分散开。

取材:

材料容易获得(比如植物细胞);分裂周期要短;分裂期要较长的。

实验六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人教版必修二P21)

一.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

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二.方法步骤(该实验不知片,只需观察固定装片)

一般是从减数分裂的场所取材——生殖器官

 

三.讨论题

1、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

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3、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的过程相同;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

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K^S*5U.C#O%

实验七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人教版必修二P88)

一.实验原理

1.进行正常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在纺缍丝的作用下分别移向两极,最终被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用低温处理植物组织细胞,使纺缍体的形成受到抑制(秋水仙素也能抑制纺缍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低温影响酶活性和供能)

二.方法步骤

 

注意取材时:

材料容易获得(比如植物细胞);分裂周期要短;分裂期要较长的。

三.课后讨论题答案:

两者都是通过抑制分裂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实验八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7)

一.实验目的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

可以看到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能看到细胞器,无法看清细胞器结构),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三.方法步骤

第一步:

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第二步:

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第三步:

用转换器转过高倍物镜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

为什么?

提示: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提示: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

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K^S*5U.C#O%

问(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提示:

不行。

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

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第四步:

观察并用细胞准焦螺旋调焦。

四:

讨论

1.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答:

(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2.试归纳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的原因:

答:

这些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

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各种细胞之间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产生的差异

3.P8图是一个大肠杆菌的电镜照片和结构模式图,大肠杆菌与你在本实验中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主要区别?

答:

从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细胞外有鞭毛,等等。

4:

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

(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

5:

污点判断:

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实验九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

一、实验目的

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分布。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的辨认依据:

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线粒体辨认依据:

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本身无色,需染色体才能观察到。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三、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

藓类的叶、黑藻的叶。

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

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

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四、方法步骤

实验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绿

1.制片。

用镊子取一片黑藻的小叶,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制片和镜检时,临时装片中的叶片不能放干了,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

否则细胞或叶绿体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

2.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

3.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线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在洁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健那绿染液→用牙签取口腔上皮细胞→盖盖玻片

健那绿染液是活细胞染料(不影响细胞生命)

2.低倍找到口腔上皮细胞后,换高倍镜观察线粒体

蓝绿色的是线粒体,细胞质接近无色。

专一性染线粒体的

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

为什么?

答:

不是。

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

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

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

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K^S*5U.C#O%

实验十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必修一P61“探究”)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2.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1.质壁分离的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注意:

质壁分离后,在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存在外界溶液(因为细胞壁是全透的)。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3.原生质层:

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二、实验材料

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

因为液泡呈紫色,易于观察。

也可用水绵代替。

0.3g/ml的蔗糖溶液。

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剂对细胞无毒害作用。

三、实验步骤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1.制作洋葱外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撕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放在水滴中展平【也可挑取几条水绵放入水滴中】。

盖上盖玻片。

盖盖玻片应让盖玻片的一侧先触及载玻片,然后轻轻放平。

 

防止装片产生气泡。

2.观察洋葱(或水绵)细胞

可看到:

液泡大,呈紫色,原生质层紧贴着细胞壁。

【或水绵细胞中有带状叶绿体,原生质层呈绿色,紧贴着细胞壁】。

液泡含花青素,所以液泡呈紫色。

先观察正常细胞与后面的“质壁分离”起对照作用。

(前后对照——分离前与分离后对照)

3.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

镜检。

观察到:

液泡由大变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推测: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充满蔗糖溶液。

 

重复几次

糖液浓度不能过高

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细胞壁伸缩性小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液泡和原生质层不断收缩,所以发生质壁分离

为了使细胞完全浸入蔗糖溶液中。

否则,细胞严重失水死亡,看不到质壁分离的复原。

4.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

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

镜检。

观察到:

液泡由小变大,颜色由深变浅,原生质层恢复原状。

发生质壁分离的装片,不能久置,要马上滴加清水,使其复原。

重复几次。

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所以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因为细胞失水过久,也会死亡。

 

为了使细胞完全浸入清水中。

实验讨论答案

1.如果将上述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

表皮细胞维持原状,因为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为什么?

答:

不会。

因为红细胞不具细胞壁。

3.用8%的食盐溶液、5%的硝酸钾、尿素、甘油、乙二醇等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是会出现自动复原吗,为什么?

4.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引用:

判断细胞死活;

测定溶液浓度范围(类似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最适浓度实验);

验证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伸缩性大小;

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细胞液溶度;

比较一系列溶液浓度大小(逆向思维)。

K^S*5U.C#O%

实验十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