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物理教案第十八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28112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物理教案第十八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必修一物理教案第十八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必修一物理教案第十八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必修一物理教案第十八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必修一物理教案第十八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物理教案第十八周.docx

《必修一物理教案第十八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物理教案第十八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物理教案第十八周.docx

必修一物理教案第十八周

第18周第(1、2)课时课型:

新授课

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4.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三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3.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教学难点

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备,体重计、装满水的塑料瓶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

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根据物体运动情况求解受力情况.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

师:

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哪些种类?

生:

我们常见的运动有变速运动和匀速运动,最常见的是物体静止的情况.

师:

如果物体受力平衡,那么物体的运动情况如何?

生:

如果物体受力平衡的话,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这要看物体的初速度情况.

[新课教学]

一、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师:

那么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生:

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加速度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师:

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

生1:

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停止在路边的汽车,放在地面上的讲桌以及放在讲桌上的黑板擦等等.

生2:

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

师:

大家讨论一下竖直上抛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学生讨论,回答提问

生1:

竖直上抛的最高点物体应该处于平衡状态,因为此时物体速度为零.

生2:

我不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指的是物体受合力为零的状态,并不是物体运动速度为零的位置.处于竖直上抛最高点的物体只是在瞬间速度为零,它的速度立刻就会发生改变,所以不能认为处于平衡状态.

师:

刚才的同学分析得非常好,大家一定要区分到底是速度为零还是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经过讨论分析我们知道应该是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进一步探究物体的平衡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多媒体投影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悬挂结构及其理想化模型

师:

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是什么?

生:

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是两端受力大小相等,内部张力处处相等.

师:

节点O的受力特点是什么?

生:

节点O的受力特点是一理想化模型,所受合外力为零.

师:

我们分析的依据是什么?

生:

上面的分析借助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是牛顿第二定律中合力等于零的特殊情况.

师:

同学们把具体的解答过程写出来.

投影学生的解答过程

解答:

如图4—7—1所示,F1、F2、F3三个力的合力为零,表示这三个力在x方向的分矢量之和及y轴方向的分矢量之和也都为零,也就是:

F2一FlcosӨ=0

师:

在这个同学解题的过程中,他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

正交分解法:

将其中任意一个力沿其余两个力的作用线进行分解,其分力必然与其余两个力大小相等.

师:

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1:

可以用力的合成法,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生2:

也可以用三角形法,将其中任意两个力进行平移,使三个力首尾依次连接起来,应构成一闭合三角形.

师:

总结:

处理多个力平衡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刚才几位同学分析的这三种方法,即正交分解法、力的合成法和三角形定则.这几种方法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分析就要看具体的题目,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灵活掌握.

二、超重和失重

(学生实验)

一位同学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另一位同学说出体重计的示数.注意观察接下来的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师:

甲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怎样变化?

生:

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示数变小了.

师:

甲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怎样变化?

生:

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示数变大.

师:

当人下蹲和突然站起的过程中人受到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呢?

生:

这是因为当人静止在体重计上时,人处于受力平衡状态,重力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相等,而实际上体重计测量的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在这种静止的情况下,压力的大小是等于重力的.而当人在体重计上下蹲或突然站起的过程中,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产生了加速度,此时人受力不再平衡,压力的大小不再等于重力,所以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

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我们把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叫做物体的视重,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视重就不再等于物体的重力,而是比重力大或小.大家再看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投影例题:

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m.如果当电梯以加速度。

加速上升时,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学生思考解答

生1:

选取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的受力情况:

人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分别是人的重力和电梯地板对人的支持力.由于地板对人的支持力与人对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就可以求出人对地板的压力.

生2:

取向上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写出支持力F、重力G、质量m、加速度a的方程F—G=ma,由此可得:

F=G+ma=m(g+a)人对地板的压力F与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相等,即F’=m(g+a)由于m(g+a)>mg,所以当电梯加速上升时,人对地板的压力比人的重力大.

师: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处于超重现象时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如何呢?

生: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

师: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

生:

应该是加速上升.

师:

大家看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展示:

人以加速度a减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学生讨论回答

生1:

此时人对地板的压力也是大于重力的,压力大小是:

F=m(g+a).

生2:

加速度向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分为两种情况,即加速向上运动或减速向下.

师:

大家再看这样几个问题:

(投影展示)

1.人以加速度A加速向下运动,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多大?

2.人随电梯以加速度。

减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3.人随电梯向下的加速度a=g,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师:

这几种情况物体对地板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相比较哪一个大?

生:

应该是物体的重力大于物体对地板的压力.

师:

结合超重的定义方法,这一种现象应该称为什么现象?

生:

应该称为失重现象.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

师:

第三种情况中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多少?

生:

应该是零.

师: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完全失重状态下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师:

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物体实际受的重力是否发生了变化?

生:

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物体的视重发生了变化.

师: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完全失重的理解,我们看下面一下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课堂演示实验:

取一装满水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小孔,让其做自由落体运动.

生:

观察到的现象是水并不从小孔中喷出,原因是水受到的重力完全用来提供水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了.

师:

现在大家就可以解释人站在台秤上,突然下蹲和站起时出现的现象了.

[课堂训练]

1.某人站在台秤的底板上,当他向下蹲的过程中…………………………()

A.由于台秤的示数等于人的重力,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他的重力不变,所以台秤的示数也不变

B.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台秤底板既受到人的重力,又受到人向下蹲的力,所以台秤的示数将增大

C.台秤的示数先增大后减小

D.台秤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

D

2.如图4—7,4所示,A为电磁铁,C为胶木秤盘,A和C(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B为铁片,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F的大小为()

A.F:

mgB.Mg

C.F:

(M+m)gD.F>(M+m)g

答案:

D

3.在一个封闭装置中,用弹簧秤称一物体的重力,根据读数与实际重力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读数偏大,表明装置加速上升

B.读数偏小,表明装置减速下降

C.读数为零,表明装置运动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但无法判断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

D.读数准确,表明装置匀速上升或下降

答案:

C

[小结]

本节课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分别是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物体受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分析,应该注意三力合成与多力合成的方法,注意几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另一种情况就是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变速运动时超重和失重现象.对于这两种现象,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并不是说物体的重力增大了或减小了(甚至消失了),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是存在的且大小也无变化.即使是完全失重现象,物体的重力也没有丝毫变大或变小.当然,物体所受重力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与物体超、失重并没有联系.超(失)重现象是指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小于)重力的现象.

“超重“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大小均无关,只决定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

 

第18周第(3)课时课型:

新授课

力学单位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3.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

4.通过学过的物理量了解单位的重要性,知道单位换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建立单位制的重要性,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2.了解度量衡的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让学生了解单位制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关系.

4.通过一些单位的规定方式,了解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并能运用单位制对计算过程或结果进行检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3.单位制.

教学难点

统一单位后,计算过程的正确书写.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张飞和姚明的图片

师:

大家都认识这两个人吧.

生:

认识,一个是张飞,一个是姚明.

师:

那么大家知道他们的身高是多少呢?

生:

《三国演义)上说张飞身高9尺.

师:

按照现在的计算方法,张飞的身高应该是多少?

生:

三尺是1m,张飞的身高应该是3m.

师:

姚明在当代应该是身高很高的人了,他的身高是多少?

生:

2.26m.看起来张飞要比姚明高很多,打篮球一定1。

a厉害.

师:

并不是张飞比姚明高,而是古代的尺和现代的尺不一样.在我国有“伸掌为尺”的说法,我国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

“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尺,就是一寻;从秦朝(约公元前221年)至清末(约公元1911年)的2000多年间,我国的“尺”竟由1尺相当于0.2309m到0.3558m的变化,其差别相当悬殊.

师:

大家如果经常看NBA介绍时会发现姚明的身高并不是说成2.26m,而是怎样介绍的呢?

生:

我记得好像是几英尺几英寸,具体数值记不清了.

师:

1英尺等于0.3048m,1英寸为2.54cm.大家如果不记得的话可以重新计算一下,也可以计算一下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大家知道尺和英尺是怎样来得吗?

生:

不知道.

多媒体介绍.

在古代,人们常用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的尺度作为计量单位.在遥远的古埃及时代,人们用中指来衡量人体的身长,认为健美的人身长应该是中指长度的19倍.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仅以长度为例,欧洲曾以手掌的宽度或长度作为长度的计量单位,称为掌尺.在英国,1掌尺相当于7.62cm而在荷兰,1掌尺却相当于10cm.英尺是8世纪英王的脚长,1英尺等于0.3048m.10世纪时英王埃德加把自己大拇指关节间的距离定为1英寸.1英寸为2.54cm.这位君王又别出心裁,想出了“码”这样

一个长度单位.他把从启己的鼻尖到伸开手臂中指末端的距离——91cm,定为1码.到了1101年,亨利一世在法律上认定了这一度量单位,此后,“码”便成为英国的主要长度单位,一直沿用了1000多年.在我国亦有“伸掌为尺”的说法.我国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

“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尼,就是一寻;从秦朝(约公元前221年)至清末(约公元1911年)的2000多年间,我国的“尺”竟由1尺相当于0.2309m到0.3558m的变化,其差别相当悬殊.

[讨论与交流]

单位的不统一会造成什么样的困难?

参考答案:

单位的统一有利于各个国家之间、一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可以促进科学文化尽快地发展,使全球人类能够共享光明,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

[新课教学]

(自学总结)

(投影问题)

1.什么是基本量,什么是基本单位?

力学中的基本单位都有哪些,分别对应什么物理量?

2.什么是导出单位?

你学过的物理量中哪些是导出单位?

借助物理公式来推导.

3.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共有几个?

它们分别是什么?

对应什么物理量?

注: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巡回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帮助水平较差的同学进行总结.这个过程大约持续10min左右.然后让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并巩固补充学生掌握的知识.

师:

请同学们回答刚才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基本量,什么是基本单位?

力学中的基本单位都有哪些,分别对应什么物理量?

生1:

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基本量,它们的单位叫做基本单位.

生2:

力学中的基本量有长度、质量和时间.它们的单位分别是米、千克和秒.

师:

2.什么是导出单位?

你学过的物理量中哪些是导出单位?

借助物理公式来推导.

生1:

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生2:

我们学过的导出单位很多,比如加速度的单位m/s2,它可以根据公式a=△v/t来进行推导.密度的单位是kg/m3,可以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

p=m/v进行推导.

师:

我们学过的力的单位牛顿是不是基本单位呢?

生:

不是,牛顿也是一个导出单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力的单位应该与质量的单位和加速度的单位有关.1N=1kg·m/s2.

师:

第三个问题:

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共有几个?

它们分别是什么?

对应什么物理量?

大家设计一个表格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

国际计量委员会在1960年在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制订了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

长度米m

质量千克(公斤)kg

时间秒s

电流安(培)A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

物质的量摩(尔)mol

发光强度坎(德拉)cd

(例)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质量是7kg,在14N的恒力作用下,5s末的速度是多大?

5s内通过的位移是多少?

[课堂训练)

1.一个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0kg,在两个大小都是50N且互成120°角的水平外力作用下,3s末物体的速度是多大?

3s内物体的位移是多少?

2.现有下列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选择填空:

A.密度B.米/秒巴牛顿D.加速度巳质量F.秒G.厘米H.长度I.时间J.千克

(1)属于物理量的是——(填前面的字母).

(2)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

(3)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属于导出单位的是——·

答案:

(1)ADEHI

(2)EHI(3)FJBC

解析:

要分清物理量和物理单位、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说明:

本题容易把物理量和单位制混淆.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什么是单位制,知道了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以及统一单位后,解题过程的正确书写方法.

作业:

教材第85页问题与练习.

 

第18周第(4、5)课时课型:

习题课

本章复习

★新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物体受力之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

4、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复习重点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受力分析。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二)本章复习思路突破

Ⅰ物理思维方法

l、理想实验法:

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

“理想实验”不同于科学实验,它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层次的抽象思维过程。

惯性定律的得出,就是理想实验的一个重要结论。

2、控制变量法:

这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先让其中一个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确定F、m、a三者关系时,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3、整体法:

这是物理学上的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整体法是把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隔离法是把系统中的某个物体单独拿出来研究。

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将有助于简便解题。

Ⅱ基本解题思路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认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量。

2、选取研究对象。

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同一题目,根据题意和解题需要也可以先后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4、当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其合力;如果物体受力较多,一般把它们正交分解到两个方向上去分别求合力;如果物体做直线运动,一般把各个力分解到沿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的方向上。

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方程,物体所受外力、加速度、速度等都可根据规定的正方向按正、负值代入公式,按代数和进行运算。

6、求解方程,检验结果,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讨论。

(三)知识要点追踪

Ⅰ物体的受力分析

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知识中的基础,也是其重要内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主要依据力的概念,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其他物体的作用。

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要确定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隔离分析:

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物体对它都施加了哪些作用。

3、按一定顺序分析:

先重力,后接触力(弹力、摩擦力)。

其中重力是非接触力,容易遗漏,应先分析;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要依据其产生的条件认真分析。

4、画好受力分析图。

要按顺序检查受力分析是否全面,做到不“多力”也不“少力”。

Ⅱ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知道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2、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3、两类动力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图解

 

注:

我们遇到的问题中,物体受力情况一般不变,即受恒力作用,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常用的运动学公式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如

(四)本章专题剖析

[例1]把一个质量是2kg的物块放在水平面上,用12N的水平拉力使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物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2,物块运动2s末撤去拉力,g取10m/s2.求:

(1)2s末物块的瞬时速度.

(2)此后物块在水平面上还能滑行的最大距离.

解析:

(1)前2秒内,有F-f=ma1,f=μΝ,

FN=mg,则

(2)撤去F以后

[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4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物体受到大小为20N,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的拉力F作用时沿水平面做匀加速运动,求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

(g取10m/s2)

解析:

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F沿两坐标轴方向分解,则两坐标轴上的合力分别为

物体沿水平方向加速运动,设加速度为a,则x轴方向上的加速度ax=a,y轴方向上物体没有运动,故ay=0,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所以

又由滑动摩擦力

以上三式代入数据可解得

物体的加速度a=0.58m/s2

点评:

当物体的受力情况较复杂时,根据物体所受力的具体情况和运动情况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利用正交分解法来解.

[例3]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的质量为2kg,在水平恒力F推动下开始运动,4s末它的速度达到4m/s,此时将F撤去,又经6s物体停下来,如果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不变,求F的大小.

解析:

物体的整个运动过程分为两段,前4s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后6s物体做匀减速运动.

前4s内物体的加速度为

设摩擦力为F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后6s内物体的加速度为

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不变,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由②④可求得水平恒力F的大小为

小结:

解决动力学问题时,受力分析是关键,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分析同样重要,特别是像这类运动过程较复杂的问题,更应注意对运动过程的分析.

在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时,一定弄清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是否相同,若不同,必须分段处理,加速度改变时的瞬时速度即是前后过程的联系量.分析受力时要注意前后过程中哪些力发生了变化,哪些力没发生变化.

[例4]如图所示,质量为2m的物块A和质量为m的物块B与地面的摩擦均不计.在已知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A、B做加速运动.A对B的作用力为多大?

解析:

取A、B整体为研究对象,其水平方向只受一个力F的作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

F=(2m+m)a

a=F/3m

取B为研究对象,其水平方向只受A的作用力F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

F1=ma

故F1=F/3

点评:

对连结体(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问题,通常先取整体为研究对象,然后再根据要求的问题取某一个物体为研究对象.

(五)课堂练习

1、质量为2.0kg的物体在9.8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光滑水平面运动后,0.5s时的速度是多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