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化工行业的认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2780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化工行业的认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对化工行业的认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对化工行业的认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对化工行业的认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对化工行业的认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化工行业的认知.docx

《对化工行业的认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化工行业的认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化工行业的认知.docx

对化工行业的认知

对化工行业的认知

石油化工行业需求潜力巨大,发展前景乐观

一、石油化工是我国的跨世纪支柱产业

石油化工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它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和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氨和其他化工产品。

从世界各国的产业发展史看,无一例外的是,石化工业一经形成马上就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部门。

从产品性能看,石油化学工业既是能源工业,也是原材料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

石化工业不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而且还具极强的产业发展关联效应。

它的发展能引导和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推动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支撑、辐射的作用。

石化工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几乎和所有的产业部门有着极强的技术经济联系。

交通运输行业离开了炼油工业生产的汽、柴、煤油和润滑油就开动不起来。

汽车制造中,汽车内外饰件、车身、发动机、油箱等逐步被塑料件所取代,生产汽车轮胎的合成橡胶和帘子布也出自石化。

农业生产中所用的化肥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石油化工生产的,对农业增产发挥重大作用的农用地膜的原料也来自石化。

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纺织业所用的纤维天然纤维的比例正逐渐减少,以优越的性能和低廉的成本取胜的合成纤维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建筑业中以塑料为原料的门窗、隔断用材、排

水管道、室内外装饰材料以及各种涂料迅速流行起来,成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总之,石化行业对整个产业体系有着广泛的技术经济幅射功能。

石化行业的另一特点是资金技术密集度高,是高新技术的吸收器和技术进步的强大推动杠杆。

石化行业经常要求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强腐蚀的环境下进行,连续化生产对自动控制的要求十分高,因此,机械、电子、冶金、化学等高科技在石化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石化工业的发展又直接促进了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相应前沿科学的发展,带动整个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

正由于石化行业的强高新技术吸收效应,也使石化行业的产品具有附加值高、效益好的特点。

从产业效益比较的角度看,石化行业效益在全国主要行业中处于前位,石化工业的利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我国的石化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部门,同时石油化工行业也必然是我国的跨世纪支柱产业,是振兴我国民族工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部门。

石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发达国家振兴石油化工的实践证明,发展石化工业能带动农业、建筑业、汽车制造业、机械电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和扩大就业机会。

而石化行业发展滞后又会拖缓整个国民经济的进程。

美国、西欧的经济繁荣、日本、韩国、台湾的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化工业的发展。

以此类推,我国的经济的跨世纪增长和繁荣离不开石化行业的支柱作用。

二、我国石化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原因在于我国对石化产品具有巨大的现实和潜在市场需求,整个行业的发展刚刚进入成熟期,因而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还将存续相当长时间。

1、总生产规模还有极大的扩张空间。

从生产能力看,我国石化工业虽然起步晚于发达国家二三十年,但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较快。

目前,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产品的绝对数量都已进入世界石化先进国家的行列。

1995年我国炼油能力达2.07亿吨,居世界第四位;生产乙烯239万吨,居世界第9位,产量比1985年增长2.7倍,平均年增长24%;塑料产量516.9万吨,比1985年增长3.2倍;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产量358.7万吨,居世界第2位,比1985年增长2.7倍;合成橡胶产量58.6万吨,居世界第3位,比1985年增长2.2倍。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乙烯为龙头、门类较全、规模较大、自动化水平较高的石化工业。

但是,从我国的人均拥有的石化产品看,我国的石化行业的产品产量还较低。

与经济发展对石化行业的需求相比,无论是绝对生产能力还是按人均的相对生产能力存在较大的供给短缺,因此,我国的石化行业还有极大的生产能力扩张空间。

2、生产区位化将促进石化行业效益的不断提升

生产区位化集中将是我国未来石化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生产的区位化集中必然引致整个行业效益的提升,反过来又将促进整个行业跃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至1995年底,我国共有原油加工企业116个,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整个行业的生产能力与资源分布的对称度较低。

以乙烯生产为例,我国现有18套装置,30万吨/年的装置有7套,11-16万吨的有11套。

乙烯的生产能力集中在华东、东北和华北地区,分别占我国乙烯生产能力的36.2%、25.9%和25.3%。

但这三个地区的资源分布,要么本身较为稀缺(如华东),要么本身已进入资源耗竭阶段(如东北),因而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同时,我国即是在如东北和华北地区石化生产能力集中度较高的地区,也呈现出分布上较散的特征,如单套装置生产规模较小,不象日本或德国,在某个较小的地区集中全国绝大多数的生产能力。

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当时国家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所致。

而且,石化工业是高利税额的行业,各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建了不少没有规模效益的小炼油、小乙烯,分散了资金的使用和生产能力,加剧了石化生产能力布局的不合理。

但从发展趋势看,毫无疑问我国石化行业的发展将走向区位集中化的发展轨道,而这种区位集中化必将推动我国石化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再上台阶。

3、技术升级潜力大,产品的附加值还可大幅度提高

我国石化行业的设备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差距较大,绝大部分仍处在国外六七十年代的水平。

八、九十年代初,我国两次大规模地引进成套乙烯装置,对提高石化装备水平起到一定作用。

1983年,我国引进四套30万吨乙烯装置及其配套装置建于大庆、齐鲁、扬子和上海;从1992年起,我国通过进口成套设备又在茂名、吉林、广州、天津等地建设了一批乙烯装置,这两批乙烯装置在当时都使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

但从技术进步程度的国际比较看,我国石化行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这表明:

一方面

我国石化行业的技术水平落后,另一方面我国石化行业的技术进步还有较好的前景,可以大幅度地引进、吸收国际上的成熟先进技术和发展自己石化行业的高新技术,同时也表明我国石化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还有着较大幅度的增长空间。

4、需求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

虽然我国以乙烯等三大合成材料为代表的石化产品产量增长很快,1980年以来平均以每年11-12%的速度增长,而且石化工业的生产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仍满足不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石化产品的需要,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石化产品。

80年代各种石化产品共进口2714万吨,用汇327亿美元,折合成乙烯消费量,占同期我国乙烯消费量的40%。

合成材料中产量最大的合成树脂,“八五”期间自给率只有46%左右,而聚苯乙烯的产量只能满足20%的需求,ABS更少,只有5%左右。

1996年上半年我国共进口合成树脂309.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1.9%,进口国和地区主要有韩国、日本、台湾省和美国。

1990年至1994年,五大通用塑料进口势头很猛,其中聚苯乙烯和ABS增长速度最快,增幅达5.8倍左右,其次聚氯乙烯增长3.02倍,而聚乙烯和聚丙烯增长2.72倍。

我国合成纤维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仍满足不了12亿人穿衣的原料问题。

进入90年代,我国合成纤维原料平均每年增长13.5%,1994年进口量为94.44万吨,其中涤纶原料占69%。

我国合成橡胶产量1986-1995年均增长10.2%,但消费量增长12%以上,由于需求猛增,国产合成橡胶满足率只有64%左右,1994年和1995年进

口量分别为19.33万吨和31万吨,其中丁苯橡胶进口量最大,1994年进口量为6.11万吨。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石化行业的发展还远未达到市场饱和期,因而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

三、垄断竞争格局与国际竞争力

石化工业是国内各产业中集中度最高的,这是由于石化项目投资巨大以及国家在八、九十年代进行大规模集中建设造成的,石化行业的市场结构表现出一种典型的垄断竞争结构。

这种结构在计划经济和对外封闭的条件下,避免不必要的竞争,有利于生产的调度和产量的迅速提高;但在国家保护的环境下,国内的石化企业尤如温室栽培的花缺乏竞争力,在当前原油、成品油和各种石化产品价格日益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石化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

我国现有原油加工企业116个,乙烯生产企业16个,石化企业数目较多,生产能力分布较散,绝大部分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中国石化总公司是1983年国家将原属于石油部、化工部、纺织部、轻工部和商业部等五个部、分散于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型、特大型石化企业集中起来组成的,1995年,中石化总公司原油加工量和乙烯生产量在全国的比重都超过了80%,所以中石化总公司在国内市场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中石化总公司属下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仍然具有独立性,是有独立利润的经营主体,而中石化总公司内部避免不了必要的竞争。

例如,烷基苯市场一度出现内部南北互相压价竞争的局面,石化总公司提出南北联手占市场的经营

战略,顶住了国外大公司的冲击;润滑油市场方面,石化总公司提出“六统一”战略,下属润滑油生产企业统一以“火炬牌”润滑油在市场上出现,提高了整体的市场占有率;面对95、96年间,原油价格大幅上升的不利局面,石化总公司组织各公司参与期货交易以控制生产成本,起到一定效果。

而且,我国石化行业一直实行计划调拨的生产体制,企业间协作关系多于竞争关系。

所以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垄断竞争也保证了石化行业较高的利润率。

根据1995年按行业划分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统计,在39个大行业中石油加工和炼焦业的资金利税率为19.03%,仅次于烟草加工业位居第二位。

较高的利润率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石化行业,保证了支柱产业的迅速增长。

但我国石化行业同国外相比集中度仍太低,尤其是受我国过去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的束缚,石化企业和上、下游产业的纵向联合并不紧密,石油开采主要由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总公司负责,炼油和其它石化产品生产则由中石化负责;部分大型石化生产厂家没有原料而盲目扩大最终产品生产能力;炼油企业生产出的成品油却由中国石油总公司销售。

总之,从原油到成品,过多的中间环节使石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我国原油和石化产品无法自给,而大量的进口产品尤其是走私品对我国原油和石化产品的市场造成很大冲击,我国原油、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价格已经与国际接轨,这种潮流无法逆转。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石化企业表现出脆弱的竞争力,上下游脱节的问题突出地显露出来:

95、96年国内原油价随国际油价上调,石化企业利润大幅下降,而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总公司则因此受惠;

97年原油价格急速滑落和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年初石化企业全行业亏损,原油开采企业的利润也随油价大幅下降,而奇怪的是,国内成品油零售企业价格却没受影响。

石化产品的销售利润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石化总公司、石油总公司和化工部下部分企业中的分割削弱了我国石化行业整体竞争的能力。

在严峻的市场形势面前,我国石化企业感到了生存的压力,国家高层领导也充分认识到石化行业急待重组。

东联集团的成立开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跨地区、跨行业重组的先例,而在九届人大上作出了涉及三大行业全国范围的更大规模重组的决定,国家将化工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石化三大部门归并重组,把油气田、炼油、石化、化肥、化纤、石油公司、加油站等企业按上下游结构的原则分别组建特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和若干化肥、化工产品公司;中石化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合并后,按地区划分成南北两大公司。

这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发展的上下游分割、产供销脱节的问题,也是为同跨国石化集团竞争而作出的必然选择;我国石化行业的竞争力有望迅速提高,在重组的磨合过程中仍需要国家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支持。

四、行业壁垒及其效果

行业壁垒指资金进入和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当一个行业具有较其他行业较高的资金利润率时,市场机制作用就会吸引其他行业的资金进入;当行业资金利润率较低时,生产能力就会流出该行业,从而使各行业利润率趋向相近。

但当该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能有效阻止外部资金流入时,

个别行业就可以较长时间维持现有的超额利润率;当某行业的退出壁垒较高时,萧条造成的打击就会较其他行业为长。

行业壁垒与盈利性大致有如下关系:

退出壁垒

低高

进入壁垒低回报低,稳定回报低且有风险

高回报高,稳定回报高且有风险

我国石化行业既存在退出壁垒,也存在进入壁垒,它们从不同侧面影响着我国石化行业的发展。

(一)退出壁垒及其影响

退出壁垒指当一个产业的利润率已经下降到社会平均利润率以下时,原有的资金和过剩的生产能力能否迅速释放到该产业之外。

石化企业由国家、银行、当地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即使规模太小、成本过高或市场出现未预料到的变化使企业严重亏损,也不可能一关了之,所以说石化行业的退出壁垒十分大。

退出壁垒的存在使石化行业可能面临周期性生产能力过剩和价格下跌。

前些年石化产品供不应求,而且石化企业普遍是利税大户,出现了各地从地区利益出发,不管有无规模效益、原料能否保证供应、成本如何,纷纷上项目的现象,各地建起了小炼油、小乙烯,上小化肥、小化纤项目,使市场竞争秩序迅速恶化,其结果是,一方面现原油加工能力相对于原油资源的供应已出现了过剩,开工率只有70%左右。

其他产品也

有类似现象。

如涤纶长丝产量“八五”期间年均增长17.2%,但其原料聚酯切片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涤纶的增长,聚酯切片供应缺口加大。

另一方面,由于竞争秩序混乱形成的外在不经济和由于规模较小形成的内在不经济,使石化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疲弱,石化产品档次低,成本高,难以同进口产品竞争,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内生产能力的闲置,加剧行业内部的结构矛盾。

总量上的供不应求与供应的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是不同的两个问题。

因此,即使在市场需求确可保证时,行业内部的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对应,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效益都将受到严重的抑制。

这种由退出壁垒和竞争秩序混乱而导致的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和国际竞争力的疲弱,在国际上也是不乏其例的。

以韩国为例,韩国1990年开始实施石化工业自由化政策,1991年到1993年投产总能力为200万吨的乙烯装置6套,造成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有些企业要求补贴,有些企业压价销售产品。

我国石化行业虽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当经济步入低谷、需求相对下降时,石化产业的退出壁垒也将使全行业付出沉重代价,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

(二)进入壁垒及其效应

如果一个产业具有超额利润率就可能吸引其他产业的资金进入,要求分摊部分市场份额,造成对现有企业利润的进入威胁。

石化行业有着较多的进入壁垒,从而能对市场进入产生较大的抵制作用,这将从另一方面促进石化行业效益的稳定,但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使得行业内部的竞争充分性不足,由此进入壁垒也成为限制石化行业的效益提高的因素之一。

石化

行业主要有以下一些进入壁垒。

1.规模经济壁垒。

石化行业是规模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的产业,在达到技术经济上的最佳生产规模以前一般是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量的设备投资和单位原料的加工费就越少,各种生产辅助设施的利用率就越高,从而单位产品成本越低,就越具有市场竞争力。

规模经济的存在迫使新的进入者一开始就要投入巨额资金,达到同等的生产规模才有竞争力,因而构成了进入壁垒。

以乙烯工业为例。

乙烯工业的规模经济,在70-80年代一般被认为应达30万吨以上,而进入80-90年代,则认为45-60万吨才能达到规模效益。

乙烯工业是资本密集型工业,投资年产11.5-15万吨的小型厂要七、八十亿元资金,年产30万吨规模的中型厂投资超过150亿元。

如此大的项目,一般企业难以问津。

但是,当前我国的石化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远达不到规模效益的要求。

我国18套乙烯装置平均生产能力21万吨,与当前45-60万吨的国际上的规模经济水平相差太远;现在国外炼油厂的平均规模为524万吨,而我国的炼油企业平均规模只有178万吨,单系列规模最大的也仅为500万吨。

生产规模小,单位成本高,下游产品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我国石化企业投资巨大,但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对一般的行业外企业已经构成了强大的规模经济壁垒,但对于国外大型的石化集团来说则不成问题。

我国石化行业产量上要增长、技术上要提高,但缺乏资金投入,外资的进入无可避免。

国家也鼓励外商在国内合资或独资建立大型、先进的

石化企业。

如1996年,就有辽化/杜邦、罗纳三龙尼龙有限公司、兰炼、中旅石化有限公司等五家合资企业成立;1997年10月,上海石化和美国菲利浦斯石油公司签定合资生产4.5万吨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K树脂)的意向书;在广东省南海,与英国壳牌公司合资兴建的800万吨炼油、45万吨乙烯及配套设施的大型项目已经启动。

高起点的合资企业的建立对未达到规模经济的企业形成严重威胁,也是对未与外商合资的国内企业的挑战。

2.政府管制

国家制定了“九五”期间石化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对有些产品的生产能力进行了限制,对某些企业则采取了政策上的倾斜。

如炼油工业,所有扩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项目统一由国务院审批,并实行原油加工许可证制度,清理现有的原油加工企业;对小炼油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同时,择优扶强,使炼油企业逐步大型化,鼓励增加含硫原油加工能力的提高。

乙烯工业,优先考虑在沿海、沿江条件较好的老企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力争到2019年形成三、四个百万吨级乙烯规模的石化基地;2000年前,除已原则同意的合资、独资项目外不再新布点建设乙烯装置;鼓励现有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联合;在解决资金问题上,开展多元化的筹资,要积极利用外资;加大资本金的投入,可选择条件较成熟的企业进入国内外金融市场,采取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本金,降低企业的负债率,等等。

从国家的产业政策中可以看出,石化行业今后的发展主要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扩产、改造,严格控制新项目的上马,而现有的大型企业将得到国家更

多的支持-最主要是在资金上的支持,使其尽快达到规模经济,形成极少数的石化生产基地。

也就是,尽快使我国特大型、最有条件的几家石化企业通过扩建或联合,形成行业垄断,而小型企业将关闭或被吞并。

这种政策管制壁垒的存在和实施将促进我国石化行业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

3.专有技术和经验曲线。

石化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一套乙烯或炼油装置集中了机械、电子、化学等各方面的尖端技术,大部分大型石化企业都有自己的研究所、设计施工队伍,技术力量雄厚。

所以产业外部企业独立建设和运行一套大型石化设备难度很大,但要搞一些所谓“投资少、见效快”的小石化项目还是有可能的,但这些项目往往属于国家希望关停并转的耗用资源大、成本高、无规模效益的企业。

现有企业要增强技术壁垒,必须迅速用高技术、大规模的设备装备企业,在成本上使小石化无生存余地。

这种由技术构成的进入壁垒,增加了石化行业的进入困难,同时也限制了竞争,从而使石化行业在获得垄断利润的同时,降低了竞争效益。

五、市场选择权及其影响

市场选择权是决定行业发展和效益的重要因素。

一旦行业同时形成买卖方选择权,行业的发展就将陷入困境。

在单边选择权的情况下,行业一般可以通过某种转移机制抵消选择权对效益的负面影响。

但不管怎么样,只要有单边选择权存在,行业效益就必然受到波及。

1.买方选择权

买方选择权是由于市场供过于求而形成的,买方选择对行业效益是有负面

影响的。

我国国内的石化产品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品需要大量进口,并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石化产品的价格基本保持同国际市场价格同步波动。

国际石化市场总体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95年以来大部分石化产品价格不断下滑,97年下半年随原油价格急跌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石化厂家急于存货变现,石化产品又经受了一轮急跌行情。

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石化产品消费市场,是国际厂家的重要销售目标,进口产品尤其是漏税走私品对我国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国内厂家受制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而且由于我国整个经济未完全复苏,部分买方所处行业的不景气也极大程度地影响到石化企业的效益。

如纺织业由于受出口配额及退税限制走入低谷,需求减少,使化纤销售受到打击;塑料加工业也因经济不景气而效益不好,对合成树脂的价格造成一定压力。

总之,我国石化行业的买方选择权格局,已使石化的效益受到相当的影响。

2.供方选择权

原油紧缺是石化企业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由此形成的供方选择权是影响石化行业效益的重要因素,因为供方选择权决定了石化行业的成本。

我国石油主要由中国石油与天然气总公司系统内企业供应,计划内原油按调拨价供应,计划外企业可根据市场行情自由定价。

因国内远无法满足原油的需求,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就只能进口原油,而且比重迅速增大。

1993年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1995年进口原油1709万吨,预计本世纪末将达4500-5000万吨。

解决原油紧张的另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同国外产油国合

作开发资源来增加供给。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从1994年起就走出国门,在秘鲁、苏丹和委内瑞拉等国开采石油,而且今年6月又购买了哈萨克斯坦的阿克纠宾斯克油田60%的股份,8月中标获得哈国第二大油田乌津油田的开采权,两个油田可采储量超过2亿吨。

而国内西部油田将于2019年到2020年形成产油高峰期。

同国外合作开发原油资源和国内新油田的投产将逐步解决原油紧缺的问题,原油自给率的提高对国内原油价格的稳定将起到一定作用,但国际化、市场化是原油供应的必然趋势。

我国过去通过原油调拨给予石化企业一定补贴,但由于原油涨价和为了缩小了与国际价格的差距,1996年国家两次上调原油调拨价,造成许多石化企业效益锐减。

而97年至今国际原油价格暴跌,按可比价格计算,目前的国际原油仅相当于80年代初期油价的40%,国内提前实现了原油价格国际化。

国家的力量在巨大的国际市场力量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在下跌行情,我国不可能象以前那样通过控制原料价格来维持行业的利润率。

中石化虽然组织参与原油期货交易来降低原油成本,判断的失误使大部分石化企业在高位套牢,而且我国石化企业也无法象跨国石化集团那样直接从国际购买原油,使生产成本变化紧跟原油走势,避免原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我国石化企业对原油价格变动显得反应滞后,这种滞后特点使企业在下跌行情中损失惨重,而在将来上涨的行情中反而能“因祸得福”。

结合买方选择权和卖方选择权,石化企业目前在原油价格和石化产品价格上都处于被动接受者的位置,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石化企业的利润率会跟国际石化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拉近。

六、产品替代效应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资料表明,作为原材料的石化产品在各方面性能和成本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材料,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石化产品不但不会被其他产品替代,还有逐渐替代传统材料的势头。

这是石化行业成为我国跨世纪支柱产业的经济前提,也是石化行业未来效益具备增长潜力的基础。

例如,生产一吨钢的能耗相当于生产4.5吨塑料的能耗,代替一吨钢的塑料所需投资约为生产一吨钢的1/2至1/3,而在许多方面,塑料的性质与钢铁十分相似,甚至优于钢铁,因此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在汽车、建材等方面塑料已开始代替钢铁。

八十年代,世界的钢产量负增长,而塑料产量则增长了67.2%,钢塑比从1980年的11.64降为1990年的6.86。

同期我国的塑料产量增长也大大快于钢产量的增长,但到1993年钢塑比仍为25,远大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塑料生产有着极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样,化纤代替天然纤维、合成橡胶代替天然橡胶也是必然的趋势。

以上例证表明,石化产品具备广泛的替代效应。

这表明石化行业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行业发展的整体前景看好。

七、结论

从上面对石化行业的所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首先,石化行业在我国是个高增长的行业,这最主要是由其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广泛的替代效应和需求量的高增长决定的,加上我国石化产品普遍自给率都较低,因而石化行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