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2774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复习资料.docx

《《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复习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复习资料.docx

《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复习资料

《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复习资料

 

1.(重点)脊柱整体观:

一线、两点、三弱区、四弯曲:

(1)一线:

即脊柱所有椎骨的棘突均位于人体的后正中线上,棘突间距大致相等。

(2)二点:

第7颈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称隆椎;第4腰椎棘突,左、右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正好通过第3-4腰椎棘突之间或第4腰椎棘突。

该二点可作为计数椎骨的标志。

(3)三弱区:

分别为颈、胸椎交界处,胸、腰椎交界处和腰、骶椎交界处,为整个脊柱相对薄弱的区域,特别是腰部承受重力较大,且运动多,因此胸、腰椎交界处和腰、骶椎交界处为腰痛的好发部位

2.颅前窝由额骨眶部、筛骨筛板和蝶骨小翼构成,容纳大脑额叶。

(1)主要结构鸡冠和筛孔。

(2)相关孔裂通过的结构:

筛孔,有嗅神经根丝通过。

3.颅中窝由蝶骨体及大翼、颞骨岩部等围成,容纳大脑颞叶,下丘脑。

(1)主要结构视神经管、垂体窝、鞍背、颈动脉沟、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内口和三叉神经压迹等。

(2)相关孔裂通过的结构:

视神经管:

有视N和眼A通过。

眶上裂:

有动眼N、滑车N、三叉N眼支、展N和眼上静脉通过。

圆孔:

有三叉N上颌支通过。

卵圆孔:

有三叉N下颌支和岩小N通过。

棘孔:

有脑膜中动脉通过。

颈动脉管内口:

有颈内动脉通过。

4.颅后窝主要由枕骨和颞骨岩部的后面所构成,容纳脑干和小脑。

(1)主要结构内耳门、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内口、斜坡、枕内隆突、横窦沟、乙状窦沟和颈静脉孔等。

(2)相关孔裂通过的结构:

内耳门:

有面N和前庭蜗N通过。

颈静脉孔:

有颈内V、舌咽N、迷走N和副N通过。

舌下神经管:

有舌下N通过。

枕骨大孔:

为脊髓与延髓交界处,有椎A、脊髓前、后A和副神经脊髓根通过。

5.(重点)鼻旁窦:

位于鼻腔周围,共有四对。

①上颌窦:

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在中鼻道,窦的最低处比开口低。

②额窦:

位于额骨鳞部内,开口于中鼻道。

③筛窦:

即筛骨迷路中的含气空泡,分三群通鼻腔,前、中群开口中鼻道,后群开口在上鼻道。

④蝶窦:

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

6.(重点)以界线为界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

界线:

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上缘

7.咀嚼运动是下颌骨的上提、下降、前后、侧向运动的复合。

①上提下颌:

咬肌、颞肌、翼内肌,使上下颌磨牙互相咬台。

②张口运动:

一般是舌骨上肌群的作用,张大口时,翼外肌收缩,舌骨下肌群同时参与固定舌骨,协助舌骨上肌群的张口运动。

③下颌骨向前:

由两侧翼外肌和翼内肌共同作用,使下颌切牙移至上颌切牙之前。

④下颌骨后退:

颞肌后部纤维的作用。

⑤下颌骨侧向运动:

是一侧翼外肌、翼内肌的共同作用,翼外肌拉下颌关节盘及下颌小头向前,翼内肌使下颌骨移向对侧,而对侧的下颌头在原位绕垂直轴轻度旋转。

在两侧翼内外肌交替作用下,形成下颌骨的两侧运动,即研磨运动。

8.内脏的一般结构:

(1)中空性器官:

1粘膜:

上皮,固有膜,粘膜肌层;

2粘膜下层

3肌层

4外膜

(2)实质性器官

被膜,小叶,门(hilum)(门是血管神经出入的部位)

(3)腹部的分区

1.四分法:

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右下腹;

2.九分法(重点):

上腹部的腹上区,左右季肋区;

中腹部的脐区,左右腹外侧(腰)区;

下腹部的耻(腹下)区,左右腹股沟(髂)区;

9.(重点,腺体的开口)(重点)咽峡:

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

10.唾液腺:

大,小两类

(1).腮腺parotidgland

导管开口:

上颌第二磨牙牙冠处的颊粘膜的腮腺管乳头;

(2).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gland

导管开口:

舌下阜

(3).舌下腺sublingualgland

导管开口:

大管开口于舌下阜,小管开口于舌下襞.

11.舌肌---颏舌肌:

一侧收缩舌尖伸向对侧

12.(重点)食管的狭窄部

第一狭窄:

起始处,第6颈椎下缘,距中切牙15cm;

第二狭窄:

与左支气管交叉处,第4、5胸椎体间,距中切牙25cm;

第三狭窄:

穿食管裂孔处,第10胸椎,距中切牙40cm

13.空肠回肠(可能会出选择题)

长度近段2/5远段3/5

位置左上腹右下腹

管径较粗大较细小

管壁较厚、皱襞密而高较薄、皱襞稀而低

颜色较红润较苍白

直血管较长较短

血管弓级数少级数多

孤立淋巴结有有

集合淋巴结无有

14.直肠横襞:

三个

上:

位于直肠左侧壁,距肛门约11cm;

中:

位于直肠右前壁,距肛门约7cm,位置恒定,为乙状结肠镜检定位标志;

下:

位于直肠左侧壁上,距肛门约5cm.

15.肛管齿状线以上、以下结构的比较

 

齿状线以上

齿状线以下

复盖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胚胎发生

源于内胚层

源于外胚层

动脉来源

直肠上、下动脉

肛门动脉

静脉回流

直肠上静脉到肠系膜下静脉

肛门静脉到髂内静脉

淋巴引流

肠系膜下淋巴结和髂内淋巴结

腹股沟浅淋巴结

神经支配

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

(病理状态)痔疮

内痔疼痛不明显

外痔疼痛明显

16.(重点)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故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7.呼吸系统

(1)组成:

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

鼻,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等;

肺:

肺实质和肺间质;

(2).上呼吸道:

鼻,咽,喉;

下呼吸道:

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3)功能:

气体交换,发音,嗅觉,协助静脉血回心.

18.三鼻旁窦(重点)

1.额窦(额骨体):

开口于中鼻道;

2.筛窦(筛骨):

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3.蝶窦(蝶骨体):

开口于蝶筛隐窝;

4.上颌窦上颌骨体:

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

19.环甲关节(理解运动)

 

 

20.环杓关节(理解运动)

21.有关肌肉及其作用,对声音的影响

 

 

22.二支气管

右:

短而粗,嵴下角小,走行较垂直.异物易进入;

左:

细而长,嵴下角大,斜行;

23.肺的分叶

左肺:

借斜裂分上下两叶;

右肺:

借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24.泌尿系统

(1)组成: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2)功能:

排泄机体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肾还具内分泌功能。

25.肾的形态

前后两面:

前凸后紧贴腹后壁;

上下两端:

上宽而薄,下窄而厚;

内外两缘:

内:

肾门,肾窦,肾盂,肾蒂。

26.肾的位置:

位于脊柱两侧,为腹膜外位器官;

左肾:

T11~L2,3;12肋过其后面中部;

右肾:

T12~L3;12肋过其后面上部;

肾门:

平L1;肾区:

竖脊肌外缘与12肋的夹角处称肾门;

27.肾的被膜(重点):

肾表面有肌织膜与实质粘连,其外由内向外有三层被膜:

1.纤维囊(紧贴肾)2.脂肪囊(保护肾)3.肾筋膜(固定肾的位置)

在肾上方和外侧愈合,内侧肾前筋膜与对侧移行,下方分离;

28.输尿管的三个狭窄:

(重点)

(1)上狭窄:

与肾盂交界处;

(2)中狭窄:

与髂血管交叉处;

(3)下狭窄:

膀胱壁内段。

29.输尿管的两个交叉(重点):

①左侧:

与左髂总动脉交叉;右侧:

与右髂外动脉交叉;二者均位于前上方。

②男性与输精管交叉;女性与子宫动脉交叉。

二者均位于后下方。

29.膀胱三角(trigoneofbladder):

位于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间;

30.输尿管间襞:

两输尿管口间的皱襞;

32.射精管:

由输精管末端与精囊的排泄管合成,约2cm.

33.男性尿道的(重点)

(1)三狭窄:

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

(2)三膨大:

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舟状窝

34.子宫的位置——子宫呈前倾前屈位(重点):

前倾:

子宫长轴与阴道呈>90°的角;

前屈:

子宫体与子宫颈间呈约170°的角;

35.乳汁的排出途径:

乳腺叶乳腺小叶输乳管输乳管窦乳头

36.脉管系统的功能:

(1).物质运输:

输送营养物质及氧,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

(2)维持内环境的稳态;(3)具有内分泌功能,分泌心钠素,内皮素,血管紧张素。

37.脉管系统的大、小循环:

(1)大循环(体循环):

血液→左心室→主A及分支→全身Cap→与周围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经各级V→上,下腔V→右心房

(2)小循环(肺循环):

血液→右心室→肺动脉干及分支→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进行气血交换→肺静脉→左心房

38.心尖的位置(重点):

左侧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

39.心的三缘:

下缘:

锐缘,右心室+心尖;左缘:

钝缘,左心室+左心耳;

右缘:

右心房

40.心的四条沟:

冠状沟(房室沟):

前方被肺动脉干阻断,是心房和心室的分界标志。

前室间沟:

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胸肋面)

后室间沟:

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膈面)

后房间沟:

右心房与右上下肺静脉交界处在心底的浅沟,与房间隔后缘一致,是左右心房在心表面的分界

41.房室交点(重点):

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交点(重点)

42.心尖切迹:

前后室间沟在心尖右侧的汇合处

43.主动脉窦与主动脉小球(重点):

 

44.掌浅弓:

由尺A末端与桡A掌浅支吻合而成,约平掌近侧横纹。

掌深弓:

由桡A末端与尺A掌深支吻合而成,高于掌浅弓1-2CM。

45.腹主动脉的脏支:

成对(3):

1肾上腺中A,肾A,睾丸(卵巢)A;

不成对(3):

腹腔干,肠系膜上A,肠系膜下A。

46.静脉瓣venousvalve:

半月形,游离缘朝向心,多成对,有防止血液逆流和保证血液向心流动的作用,受重力影响较大的四肢静脉的瓣膜较多,而躯干较大的静脉少或者无瓣膜。

47.面静脉通过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和颅内的海绵窦交通,通过面深静脉和翼静脉丛相交通,再与海绵窦交通,且缺乏静脉瓣。

当面部化脓性感染时,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感染,故将鼻根到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域称“危险三角”

48.奇V(azygosvein):

起于右腰升V,沿脊柱右侧上行(借右腰升静脉连通于下腔静脉);注入上腔V;收集右胸壁V、半奇V、副半奇V。

49.半奇(Vhemiazygosvein):

起于左腰升V,沿脊柱左侧上行;注入奇V;收集左侧下部肋间后V。

50.副半奇(Vaccessoryhemiazygosvein):

收集左侧上、中部肋间后V;注入奇V或半奇V。

51.上肢浅V上肢深V腋V锁骨下V

52.头Vcephalicvein:

起于手背V网桡侧,沿上肢外侧上行;注入腋V或锁骨下V;收集上肢外侧浅层V血。

53.贵要Vbasilicvein:

起于手背V网尺侧,沿上肢内侧上行;注入肱V或腋V;收集上肢内侧浅层V血。

54.肘正中Vmediancubitalvein位于肘窝皮下;连接头V和贵要V。

55.大隐V的五大属支:

①旋髂浅V②股外侧浅V③腹壁浅V④阴部外V⑤股内侧浅V

56.大隐V的位置:

内踝前上方。

特点:

位置最表浅;位置最恒定;抢救最常用。

57.肝门V系hepaticportalvein

(1)由脾V和肠系膜上V在胰颈后方汇合而成;

(2)上升至肝门处分为左、右支,分别进入肝左叶和肝右叶;

(3)在肝内分支,最终注入肝血窦。

58.肝门V系特点:

起始端和末端都为Cap;无静脉瓣;含丰富营养物质;是沟通上下腔V的主要桥梁。

59.睾丸静脉testicularvein:

经过腹股沟韧带后汇成睾丸静脉,左侧注入左肾静脉,右侧注入下腔静脉;

60.七大属支

①肠系膜上V:

十二指肠→横结肠②肠系膜下V:

盲肠→直肠上段③脾V④胃左V⑤胃右V⑥胆囊V⑦附脐V

61.肝门V系与上、下腔V系吻合部位(重点)

62.桥梁:

脐周V丛食管V丛脊柱V丛直肠V丛。

63.九大淋巴干:

64.胸导管:

起自乳糜池,出胸廓上口注入左静脉角,收集全身3/4区域的淋巴,即下半身和左上半身的淋巴液。

65.右淋巴导管:

收集全身1/4区域的淋巴,即右上半身的淋巴液。

66.淋巴系统结构特点:

(1)分浅、深两组,浅L管与浅V伴行;

深L管与深V伴行。

浅、深L之间有广范交通支

(2)压力低、流速慢、流量小(是V的1/10)、有瓣膜。

(3)毛细L管通透性大,蛋白质、细菌、癌细胞容易

进入毛细L管(癌症转移)

67.

(1)试述肝门静脉系的组成及收集范围,肝硬化晚期患者可

能会出现何种体征?

(2)口服抗生素后,请问药物经过那些途径到达阑尾?

或者如何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口-咽-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肝门静脉系统-肝-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各级属支及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

口-咽-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肝门静脉系统-肝-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各级属支及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及其分支-肾皮质-肾髓质-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

(3)临床工作中,静脉输液(手背),药物通过哪些途径到达阑尾(或者其他部位),或者如何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手背静脉网-头静脉、贵要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各级属支及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

手背静脉网-头静脉、贵要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各级属支及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及其分支-肾皮质-肾髓质-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

68.房水循环:

睫状体→眼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睫前静脉→眼上、下静脉

69.眼球屈光装置: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70.上睑提肌—上提眼睑;上直肌—瞳孔向上内

下直肌—瞳孔向下内;内直肌—瞳孔向内侧

外直肌—瞳孔转向外侧;上斜肌—瞳孔转向下外

下斜肌—瞳孔转向上外。

71.鼓室的6个壁:

1.外侧壁:

鼓膜壁

鼓膜:

鼓膜脐,光锥,紧张部,松弛部;

2.上壁:

盖壁;3.下壁:

颈静脉壁

4.前壁:

颈动脉壁

上有:

鼓膜张肌半管口

下有:

咽鼓管鼓室口

5.内侧壁:

迷路壁

岬,前庭窗,蜗窗,面N管凸

6.后壁:

乳突壁

乳突窦入口,锥隆起内有镫骨肌

72.神经系统:

由脑、脊髓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以及附于脑和脊髓周围的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nervoussystem,PNS)组成(脑N,脊N,内脏N)

73.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1.灰质graymatter:

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树突聚集的部位;

2.白质whitematter:

神经纤维在中枢部聚集而成;

3.皮质cortex:

大,小脑表面的灰质;

4.髓质Medulla:

大,小脑内部的白质;

5.神经核nucleus:

中枢部皮质外,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

6.神经节ganglion:

PNS中神经元的胞体聚集而成的结构;

7.纤维束fasciculus:

白质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

8.神经nerve:

周围部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而成.

74.脊髓的损伤表现:

(1)全横断:

脊髓休克,断面以下感觉与运动功能全丧失;

(2)半横断:

布朗-色夸综合征;损伤同侧以下位置觉,震动觉,精细触觉丧失,同侧肢体硬瘫(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损伤平面1-2各节段以下对侧的身体痛温觉丧失;

(3)前角受损:

其支配的骨骼肌软瘫(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肌萎缩,无病理反射),但感觉无异常;

(4)中央灰质受损:

可致感觉分离(痛温觉消失、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正常);

75.脊髓反射——浅反射(脊髓皮肤反射):

上、中、下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跖反射。

76.内脏运动核:

名称

位置

功能

动眼神经副核(E-W核,Ⅲ)

中脑

动眼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上泌涎核

(脑桥下部Ⅶ)

延髓脑桥交界

面神经支配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

下泌涎核

(橄榄上部Ⅸ)

舌咽神经支配腮腺

迷走神经背

(橄榄中部Ⅹ)

延髓

迷走神经支配胸腔脏器腹腔脏器大部

77.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

(1)脑桥下部至内侧丘系交叉平面

(2)上部管理味觉(Ⅶ,Ⅸ,Ⅹ)和下部为心-呼吸核(Ⅸ,Ⅹ)大部分胸腹腔脏器的感觉。

78.躯体感觉核:

名称

位置

功能

三叉神经感觉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Ⅴ)

中脑

头面部深感觉(本体感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Ⅴ)

脑桥

头面部

精细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Ⅴ,Ⅶ,Ⅸ,Ⅹ)

延髓

头面部痛温觉

前庭神经核(Ⅷ)

延髓脑桥交界

平衡觉

蜗神经核(Ⅷ)

听觉

79.灰质——非脑神经核

(1)位置

延髓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

脑桥脑桥核、上橄榄核、蓝斑核

中脑下丘、上丘、黑质、红核、顶盖前区

(2)功能

(A)中继核团薄束核、楔束核(为传导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中继核团)

(B)锥体外系核团下橄榄核、脑桥核、黑质、红核(参与对骨骼肌运动的调控)

(C)其他核团上橄榄核(参与声音的空间定位)、蓝斑核(与睡眠和觉醒有关)、下丘(听觉反射中枢)、上丘(视觉反射中枢)、顶盖前区(对光反射中枢)

80.白质

(1)纵行传导束

(A)上行传导束

(a)内侧丘系为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交叉后所组成。

在延髓行于锥体的后方,在脑桥纵穿斜方体,在中脑斜行于红核的背外侧。

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传导来自对侧躯干和肢体的意识性深(振动觉、运动觉、位置觉)感觉和精细触觉。

下肢纤维由薄束核发出,从该系腹侧转到内侧;上肢纤维由楔束核发出,从该系背侧转到外侧。

交叉以下损伤,同侧感觉障碍;交叉以上损伤,对侧感觉。

(b)脊髓丘脑束(脊丘系)起于脊髓后角固有核,在延髓行于外侧区,下橄榄核的背外侧。

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

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传导来自对侧躯干和肢体的浅(痛觉、温度觉、粗略触觉)感觉,是脊髓丘脑束的延续。

(c)三叉丘系为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大部份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交叉后所组成。

在内侧丘系的背外侧上行,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传导来自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和鼻粘膜的浅(痛觉、温度觉、粗略触觉)感觉。

交叉以下损伤,同侧感觉障碍;交叉以上损伤,对侧感觉障碍。

(内侧丘系)

(脊丘系)

(三叉丘系)

81.锥体束:

(1)皮质脊髓束;

(2)皮质核束

(a)皮质脊髓束:

发自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上部;下行于中脑的大脑脚底,穿越脑桥基底部被横行纤维分成若干小束,在脑桥下端重新汇合,占据椎体;在延髓下部(锥体交叉)不完全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为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的纤维为皮质脊髓前束,以及Barne前外侧束。

(b)皮质核束:

发自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下部;支配脑干的躯体运动神经核面神经核下半部、舌下神经核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其他核团受双侧支配。

82.锥体交叉pyramidaldecussation:

锥体束成束的、更迭的从中央管腹侧跨过中线,向背外侧走行,纤维进入对侧侧索,转折下行于脊髓内。

(1)延髓锥体交叉平面——特点:

-前正中裂倾斜

-锥体束交叉:

左右锥体束纤维从中央管腹侧走向背外侧,且远离中线走行

-在相当于前角位置出现副N核,后角位置出现三叉N脊束核及其外侧的三叉N脊束

-后索内开始出现薄束核和楔束核

-脊丘束仍在外侧索前部.

(2)延髓丘系交叉平面——特点:

-前正中裂复位

-后索内薄束核和楔束核相继出现并逐渐增大,薄束和楔束逐渐减少至消失。

两核发出弓状纤维由中央管背侧向腹内侧走行,绕过中央灰质外侧缘,该纤维称内弓状纤维,两侧内弓状纤维在中线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折而向上,行于锥体的背侧且靠近中线两侧,称内侧丘系,其腹侧椎体束聚集为椎体。

-三叉N脊束及核位于楔束核的外侧

-中央灰质内自腹内侧向背外侧分别为:

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

-脊丘束位于锥体背外侧.

(3)延髓橄榄中部平面——特点:

-中央管开放成第四脑室

-前正中裂两侧有隆起的锥体束,其背外侧有呈口袋状的下橄榄核

-后正中沟两侧为舌下N核、迷走神经背核,前者发出舌下N经锥体与下橄榄核之间穿出脑

-界沟外侧有孤束,孤束周围有孤束核围绕,再向外有前庭N核;室底灰质与下橄榄核之间的区域为网状结构,其内出现疑核-中线旁,由腹侧到背侧依次为:

椎体束、内侧丘系、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

-前庭N核腹外侧有小脑下脚,后者内侧可见三叉N脊束及核,下橄榄核背外侧、三叉N脊束核腹侧为脊丘束

(4)脑桥中下部平面(面丘平面):

-脑桥被盖部的结构为延髓的向上延续:

-面丘深面为面神经膝和展N核,后者发出展N

-面N核在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上橄榄核间,发出面N绕展N核形成面神经膝,经面神经核外侧向腹侧出脑

-前庭N核:

居界沟外侧

-三叉N脊束及核:

居面N背外侧

-内侧丘系:

斜方体内的纵行纤维

-脊丘束:

内侧丘系的背外侧

附——脑桥基底部:

为新发生的结构

-横行纤维为脑桥核发出的脑桥横纤维越过中线,组成小脑中脚进入对侧小脑

-纵行纤维包括锥体束(分成小束)和皮质脑桥束(散在分布)

(5)脑桥中部平面----特点:

-第四脑室逐渐缩小,大部分结构与脑桥面丘平面相同,不同点为:

.

a.在侧壁上由内-外可见:

小脑上脚、小脑下脚、小脑中脚

b.三叉N根斜穿小脑中脚进入被盖部,根内侧为三叉N运动核,根外侧为三叉N脑桥核。

(6)中脑上丘平面——特点:

-中脑顶盖部结构与视觉、听觉有关;

-中脑被盖部为脑桥被盖部的延续

83.a.动眼N核、动眼N副核发出神经根丝组成动眼N从大脑脚内侧出脑;b.红核;

c.“牛角状”结构(由内侧-背外侧):

内侧丘系、脊丘束、三叉丘系

-大脑脚底:

内侧1/5为额桥束通过;外侧1/5为顶枕颞桥束通过;中3/5为锥体束通过

84.斜方体trapezoidbody:

耳蜗附近的蜗N节发出第一级纤维至蜗N核换元,换元后的第二级NF(即蜗N)由一侧横行交叉至对侧,组成斜方体,横行纤维之间夹有纵行的内侧丘系,交叉后的纤维折而向上称外侧丘系。

85.习题:

1.重要概念:

锥体束内侧丘系三叉丘系斜方体

2.简述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和躯体感觉核核团的名称和位置。

3.分析题

(1)分析题:

右侧延髓橄榄中部平面腹侧半受损后的症状和体征(延髓内侧综合征或者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

(2)分析题:

右侧延髓橄榄中部平面背侧半受损后的症状和体征(延髓外侧综合征或者Wallenberg综合症)?

(3)分析题:

右侧脑桥面丘平面受损后的症状和体征?

(4)分析题:

右侧中脑上丘平面腹侧半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大脑脚底综合征)?

(图1)

(图2)

(图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