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3271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doc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doc(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doc

传媒人网()会员分享,更多新闻传播学考研资料请到传媒人论坛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方汉奇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

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

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

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

木铎:

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

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

甲骨文:

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

金文:

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

岩刻:

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

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

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

驿传网络十分发达。

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布告:

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露布:

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

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露板。

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檄文。

力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做到先声夺人。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主要被普遍采用的有童谣和谣言。

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舆情和民心的向背。

这一时期的传播载体主要是简牍、其次是纸,再次是帛。

直到东晋桓玄403年下令废简用纸后,才开始了纸张独占鳌头的地位。

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一、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

开元杂报(06年名解):

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敦煌进奏院状:

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

三、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士人的传播活动,指发生在士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

主要的传播手段有书信、著述、赋诗等。

题壁是最常用的一种交换诗作的方式,把诗题于壁上,公之于众。

印刷术在中唐时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主要用来印刷佛经,没有用来传递新闻信息。

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邸报:

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邸报。

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

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

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

与唐代进奏院状的不同:

首先,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向地方官员会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其次,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再次,由不定期转为定期发行,信息量增大,时效性也有所增强。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

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

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

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

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定本制度:

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进奏官抄录à给事中等负责编辑审定à枢密院审查确定定本

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小报: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

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榜:

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于唐以前的布告。

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过汉唐。

“榜”通常是用来公布法令的,但也经常用来公布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章奏和赏功罚罪等方面的事宜,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

张贴的地点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

榜成为发行面较小的邸报和小报的重要补充。

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

元代的国祚很短,只有不到九十年的时间,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全国性的官报发行体制。

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小本:

是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这种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

从内容、形式和发行的方式来看,这种小本很可能就是宋代小报的延续。

元代的言禁比宋代更甚,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并不顺利。

三、元代社会上的其他传播活动

元代的印刷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利用印刷和其他手段来传播住处的活动十分普遍。

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

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明代的邸报的抄传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首先是政通司:

来自地方和在京臣僚们的奏章,绝大部分必须经过政通司,是朝廷信息的总汇。

其次是六科,主要是将皇帝看过的,做了批示的,同意发布的章奏公开发抄,供在京各衙门和“邸报”传抄;同时,还负责记录皇帝接见大臣时的谈话和指示。

即承担了采集、记录和为邸报提供皇帝谕旨的工作。

再次是提塘,明制,各省派有提塘长驻京师,提塘相当于唐宋时期的邸吏或进奏吏。

提塘官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奏章中摘抄出来,经由提塘报房发出的官报通称为邸报。

二、有关明邸报的几个问题

明代的邸报和唐宋时一样有很多别名,主要原因是因为邸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头。

邸抄、朝报、除目、京报等等。

邸报的内容:

有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信息、科举方面的最新消息等。

明代的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明中叶以后,部分邸报开始使用印刷,在明朝,邸报手电筒手段始终都是多元的,有抄定的也有印刷的。

三、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

明中叶以后,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

明早期的民办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

民办报房问世后,它的官方消息仍然来自于六科,或间接得自提塘报房。

除抄传和发行邸报外,民间报房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时临时编印时事小本等类活动,增加收入。

四、《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和《急选报》

明代邸报的原件已现在无存,被保存下来的只有当时人的摘抄本和被某些明人书籍做为附录保存下来的邸报的翻印件。

《万历邸钞》:

明抄本《万历邸钞》共32册,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一些“摘由”,增加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做一些综合。

所以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钞》:

是一份专门报道在明熹宗时期,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天变邸钞原件已经无存,它的全文是被当时人根据原件或抄件,以附录的方式辑入私人文集或丛刻,间接保存下来的。

《天》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出于民间报房,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急选报》:

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报纸原件。

《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用雕版印刷,内容是吏部急选官员的名单。

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估计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邸报”之外,众多“报儿”的一种。

有可能单独发行也可能做为附件随邸报一起发行。

这说明在万历八年就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因此弥足珍贵。

五、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

对邸报,明代的统治者主要抓的是抄传这个环节。

六、明代的其他新闻传播活动

塘报:

是一种由下到上,由地方到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

是有关军事信息的传播工具。

塘报中的塘,带有早和快的意思,塘报因此可以解释为有关军事住处的快报。

与邸报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上行,一个是下行,一个供上级特别是中枢部门参考,一个供臣僚们周知。

告示:

是一种由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新闻传播载体。

有时称榜,有时称告示。

告示发布单位是中枢部门以下的各级政府机关,发布的目的是为了把那些希望庶民们尽快知道的信息及时地直接地传播到他们中去。

其性质来说是一种官方名义发布的公告,其目的在维护政体和稳定民心。

竹筹、揭帖、旗报和牌报主要流行于明代的农民起义队伍中,是它们重要的传播手段。

竹筹是一种写有各种紧急信息的竹签。

揭帖:

近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

旗报:

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人等阅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