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2645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城市与城镇化一、1、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原始社会)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2、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奴隶社会)导致形成了最初的城市。

二、城市的定义

(一)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二)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三)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的标准特大城市100万;大城市50万;中等城市20万-50万小城市是20万;中国人口最少市海南三沙市三、城市化1、城市化是指:

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表现: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市化水平:

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

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即:

QU/PQ-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P-总人口。

3、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最早在周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由周公制定,涉及内容丰富,堪称古文化史之宝库。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1)经典理论: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指丈量土地建都城,占地九里见方。

每边设三座城门。

城内纵横道路各九条。

南北道路宽九轨,(相当于现在的18米)可并排走九辆车。

城东设祖庙,城西设社稷坛。

前面为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住区,市朝各方百步“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六宫六寝三朝”

(2)周礼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以明确无疑的等级制思想,贯穿于都城规划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造就天地祖宗在城市中的显赫位置和特有的空间环境、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

1、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

(1)管子一书全面精辟地讲述了古代有关城市选址、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城市规模的确定、城市居民组织形式、城市用地功能划分、城市道路网布局、城市水源、城市排水以及地图运用、地形勘察等几乎所有古代城市规划重要领域: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2)、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是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把理性思维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3)管子三个思想:

因地制宜功能分区布局城市自然与环境和谐。

、商君书的重要思想:

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

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实践、综述:

儒家礼制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完全的体现。

管子、老子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于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

、案例:

(一)汉长安城不规则

(二)曹魏邺城功能分区结构严谨(三)隋长安(大兴城)规划了城市建设时序(四)唐长安进一步发展(五)宋东京里坊制街巷制(六)元大都礼制思想的完全实践(七)明清北京具体特点P20-23

(一)汉长安城:

布局上受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影响,没有重视周礼的一些制度。

特点:

1.布局不规则2.没有明显轴线3.宫殿与居民区相互穿插

(二)曹魏都城邺城:

布局反映了礼制思想特点:

1.功能分区明显2.结构严谨3.里坊制(三)隋长安(大兴城):

城市空间规划严谨,并且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

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坊里。

(四)唐长安:

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

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

特点:

1.中轴对称2.东西两市3.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4.居住采用里坊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五)北宋开封(东京):

(它是中国古代城市扩建问题的代表性案例)北宋都城开封(东京)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平面布局、城市面貌等方面颇具特色。

特点:

1.三套城墙和护城河、宫城居中、井字形干道系统2.集中布置在特定的“市”分布全城且形成商业街3.里坊制街巷制(六)元大都特点:

1.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2.“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礼制思想得到完全实践。

3.引入自然景观(七)明清北京特点:

1.突出中轴线2.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3.皇城南形成商肆。

4.民居多以四合院形式存在、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特点:

(一)思想上:

1.强调礼法,等级明确,严谨的中心轴线对称布局(儒家思想的影响)2.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

(二)规划上:

1.结构: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体现天为至尊、宗主天下、敬天法祖的礼制。

2.里坊制、街巷制:

从里坊制到宋朝发展为街巷制,形成商业街市。

3.方格网道路体系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古希腊:

1、理想城市的探求: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所设计的城市是按照“社会几何学家”的理想设计出来的(圆形+放射)。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2、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雅典卫城。

雅典卫城的建筑布局、自然环境及景观环境堪称为西方古典建筑群体组合的最高艺术典范。

3、希波丹姆斯模式:

遵循古代希腊哲理,以广场为中心、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城市骨架,以求得几何图像与数的和谐与秩序的城市整体美。

典型代表古罗马营寨城、古希腊的米列都城、普南城等

(二)古罗马1、古罗马城市建设特征:

技术工程超过希腊,却从根本上忽略城市文化与精神的功能:

世俗化特征、军事化特征、君权化特征。

2.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模式。

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它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惟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三)中世纪欧洲城市黑暗年代(darktimes)的原因在于基督教对世俗社会的全面统治城市规划思想:

1.城堡的出现:

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城堡的出现2.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

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四)文艺复兴时期两大流派1、巴洛克风格通过建立整齐规则、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来强调城市空间的动感和景观环境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穿插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代表:

圣彼得教堂广场2、古典主义风格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群的布置中主要强调轴线对称、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图形。

代表:

圣马可广场、凡尔赛宫(内部装潢巴洛克)、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四、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

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病”:

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城市设施短缺,导致出现区域流行疾病管理手段落后,社会矛盾增加。

2、知识背景:

理论基础:

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傅立叶的“法朗吉”法律基础:

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

实践基础:

巴黎改建、城市美化运动

(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田园城市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经过调查,发表了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目的是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

1、理想的田园城市作的具体规划为:

限制城市规模,在外围建设永久绿带人口3万,农田面积城市5倍,城市d2公里。

实行城市功能分区,力求工业、商业、行政等职能均衡发展。

按规划单元建设,每个花园城市划分为6个区,每个区象一个镇人口约5000人。

2、进步点:

霍华德的理论比欧文、傅立叶的空想进了一步,他将城市作为整体研究,联系城乡关系,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绿化等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其方案是将城市建在花园里,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3、布局圆形:

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为六部分,中央为公园。

核心部分为公共建筑,其次为住宅区、环形林荫大道、学校、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最外围建设永久绿带。

4、实践:

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第二座韦林、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沿交通干线分布。

按照马塔的理解“只有一条50米宽的街区,要多长有多长”,带型城市的规模增长将因此而不受限制,甚至可以横跨欧洲实践:

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中国的兰州、戈涅的工业城市模式使城市结构去适应机器大生产社会的需要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柯布西耶的“光明城”设想“新建筑五点”:

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的长窗、自由立面他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即可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

提出了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思想。

、卫星城理论霍华德的田园理论由他的追随者昂温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设卫星城,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卫星城镇的发展:

第一代卫星城:

卧城以居住为主,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需到母城解决;第二代卫星城:

半独立卫星城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及部分工作可在卫星城解决,与母城仍有很强的联系;第三代新城:

独立卫星城与母城基本上完全独立,强调居住与就业的平衡。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

1、雅典宪章:

核心是提出了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它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大纲还提出城市规划中因保留名胜古迹以及历史建筑,大纲最后提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的。

城市应按照全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

2、马丘比丘宪章:

是在肯定雅典宪章的基础上,根据新情况作了修改和新的发展。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主要任何。

提出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应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功能环境。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性。

3、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比较a.城市规划由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相支撑的综合空间规划;b.城市规划由功能分隔走向系统综合;c.城市规划由专家意志的表达转向对公众参与的鼓励;、邻里单位1、思想要求:

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以小学控制其规模;设置一定的公共设施;防止外来车辆穿越。

2、意义:

适应了城市机动交通的发展,改变了小区的规划结构,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生活便利放在重要地位,是现代小区规划的理论基础。

、有机疏散理论伊利尔沙利宁综述:

通过城市功能的置换和疏散重新组织城市空间。

他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由于城市的功能产生某种力量使城市具有一种膨胀的趋势。

当分散的离心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就会出现分散的现象。

有机分散的过程如同缓慢持续的进行的化学过程一样,存在正反应和逆反应。

通过这两种作用能逐渐把城市的紊乱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

这两种作用将在城市内部产生出对日常活动的功能性集中,而这些集中点又产生有机的分散。

应该把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的绿地系统中也就是说把高速交通集中在单独的干线上,使其避免和干扰住宅区及需要安静的场所。

总之,他的思想可以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理性主义规划理论1952年,刘易斯.凯博1952年出版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城市设计研究1952年吉伯特市镇设计和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1、1961年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对城市规划进行了批判,对城市规划的发展起了里程碑的作用。

2.1972年大卫.哈维社会公正与城市第一次提出规划公正的问题。

3.卡斯泰尔斯城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针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本质的深入分析和批判。

4.约翰.弗雷德曼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

认识论的联系从性别问题提出规划实践中权利的平等。

、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对城市发展新趋势的讨论。

城市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概述、城市用地城市用地:

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城市建成区:

某一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的客观反映,是城市范围内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的非农业生产建设的地区。

城市规划用地:

已经列入城市规划,因城市建设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具体范围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城市用地属性自然属性:

不可移动性、耐久性和不可再生性。

社会属性:

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

权力表征、经济表征、法律表征、城市用地的价值使用价值:

活动场所、建设施工、土地的加工经济价值:

以地价、租金或费用为其表现形式。

、城市用地的区划城市地域因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通常城市用地的区划有如下几种:

1)行政区划:

按照国家行政建制等有关法律所规定的城市行政区划,如市、区、县、乡、镇、街道等。

2)用途区划:

按城市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的功能与性质,对土地做出的划分,使其具有一定的用途,如工业、居住、绿化用地等。

3)房地产权属区划:

由房产或地产所有权的权属土地区划,如国有土地、集体所有土地等。

4)地价区划“级”:

对用地进行价值鉴定,作出城市土地的价格和租金的区划此外,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关的还有环境区划、农业区划等等专业性类别。

、城市用地归属与管理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

”;“城市市区土地属国家所有”;单位或个人可有土地使用权。

管理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国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与自然环境管子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A、组成城市自然环境要素有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以及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等。

B、自然条件:

1.地质条件:

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滑坡体沿一定滑动面向下滑动)、冲沟(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地震(地壳断裂构造运动引起)矿藏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防洪;城市建设可能对原有水系的破坏(过量取水污水、改变水道与断面);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后二者可作为城市水源。

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会形成“漏斗”。

3.气候条件:

太阳辐射强度与日照率影响建筑的布置、风向、气温、降水与湿度降水量的大小与强度对城市较为突出的影响是排水设施。

4.地形条件C、具体分析1.地质条件

(1)建筑地基:

城市各项工程建设都由地基来承载。

城建用地范围内,地层地质构造和土质自然堆积不同,构成物质不同,加之受地下水影响,地基承载力不同。

有些地基土质常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其物理性质导致地基承载力的变化。

因而,在城建用地和工程建设布置时,需全面考虑地基的承载力

(2)滑坡与崩塌措施:

a.为避免滑坡所造成的危害,须对建设用地的地形特征、地质构造、水文、气候以及土货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作出综合分析与评定。

b.在选择建设用地时应避免不稳定的坡面。

c.同时在用地规划时,则应采取具体工程措施。

(3)冲沟措施:

规划前应弄清冲沟的分布、坡度、活动状况及发育条件,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如,对地表水导流或通过绿化工程等方法防止水土流失(4)地震9级以上的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城市规划中的防震措施:

在强震区一般不宜建设城市震区建城:

重要工业不宜放在软地基、古河道或易于滑塌地区;分布建筑,应避开断裂破碎地带,不宜连绵成片,布设绿带隔离;油库、有害的化工厂及贮存库等不宜放在居民密集地区的上风或上游地带;大型水库不宜建在强震区上游注意震后疏散救灾:

断裂带上布置绿化带;考虑建多水源、电源、线路、管网等。

(5)矿藏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1)水文条件:

指江河湖泊等水体,其不但可作为水源,还具有改善气候,排除雨水、美化环境等作用措施:

对沿江河的城市,为防洪水,在规划中应处理好用地选择、用地布局以及提防工程建设等问题,以节约建设投资城建可能造成对原有水系的破坏,如过量取水、排放大量污水等,因而,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前,需要对水体流量、流速、水位、水质等做以调查2)水文地质条件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的几个类型:

由大气环流和海路位置形成的大气候。

由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小气候。

“城市气候”1)太阳辐射:

在进行建筑的日照标准、建筑朝向、建筑间距的确定,以及建筑的遮阴设施与各项工程的采暖设施的设置时,需考虑太阳辐射(P197)2)风向风玫瑰图根据城市多年风向观测记录汇总所汇制的风向频率图和平均风速图。

它是研究城市布局的重要依据风向频率累计某一时期中各个方位风向的次数,并以各个风向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比值来表示。

风速平均风速盛行风向按城市不同风向的最大频率来确定

(1)要考虑的问题:

a.风与工业的关系工业区对居住区的影响工业与居住用地典型的布置方式:

布局原则:

工业区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如果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工业区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位于其上风向。

在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时,应避免使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两盛行风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及居住区一般可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b.风与地形的关系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山地背风面涡流c.风与规划布局关系规划楔状绿地插入城市,以引导风向;干道平行盛行风向也可形成风道,但要注意道路系统与冬季盛行风向成一定角度,以减轻寒风对城市的侵袭。

4、地形条件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具体有以下方面:

(1)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

(2)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的防范等方面的设计依据。

(3)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4)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

(5)地貌对通讯、电波有一定的影响。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一、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构成1、按空间分布分类:

城市对外的市际与城乡间的交通、城市范围内的市区与市郊间的交通2、按运输方式分类:

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管道运输与电梯传送带3、按运行组织形式分类:

公共交通、个体交通4、按运输对象分类:

客运交通、货运交通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善的道路系统:

两点要求:

功能明确;均衡分布一般路网间距:

主干路6001000米、次干路300500米、支路200300米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1)。

按级别分类:

1)快速路2)主干路红线宽度为30一45m3)次干路红线宽度为2540m4)支路红线宽度为1215m*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任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

(2)按功能分类:

1)交通性道路道路两旁不可布置人流多的公共建筑2)生活性道路道路两旁可布置人流多的公共建筑;交叉口不可布置公共建筑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1)山区与平原城市的路网不同:

山区城市路网应符合地形,不要追求宽大平直要靠虑地质、水文情况尽量利用原有设施,避免拆迁量过大

(2)道路设计要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相协调:

纵坡与排水方向一致管线综合地下交通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道路走向与城市通风一般城市平行夏季主导风向有利通风海滨城市要布置一定数量的垂直与岸线的道路北方寒冷城市要与大风的主导风向直角和一定的倾斜角度过境交通的噪声过境车辆不可穿越市区货运等车辆不可穿越居住区布置布置绿化作为音障城市道路反应城市的面貌,将自然、人文景色引入城市5、城市道路要满足附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需要。

(二)城市道路系统组织及道路和横断面的确定、城市道路网的形式与功能:

1、从形式分类:

方格网式、放射式、自由式(山区、丘陵地区常用)、混合式(方格网+放射式是大城市发展后期形成的效果较好的一种道路网形式。

(1)方格网式:

适于地形平坦城市,有利于建筑的布置。

由于平行方向有多条道路,交通分散、灵活性大,但对角线方向的交通联系不便交通穿越中心区。

(2)放射状:

锐角地区不易建设、方向性差。

环行干道利于中心城区外的市区和郊区之间的联系。

放射形干道易把外围交通引入市中心。

(3)自由式:

因地制宜,不规则布局。

较易形成活泼、丰富的景观效果。

2、从功能分类主要道路系统由城市干道和交通性的道路所组成。

主要解决城市中各部分之间的交通联系和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辅助道路系统城市生活性的道路系统,主要解决城市中各分区的生产和生活组织、道路宽度及横断面确定1.道路宽度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要综合考虑交通量(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日照、通风、管线敷设以及建筑布置等因素。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机动车道的宽度所需要的车道数一条车道所需宽度车道所需宽度一般为3.5m,快速车道3.75-4m。

混合交通时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约为400辆h。

2.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P373):

(1)一块板

(2)两块板(3)三块板(4)四块板

(1)一块板:

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适用于道路红线较窄(一般在40m以内)、非机动车不多、设四条车道已满足交通需要的情况

(2)二块板:

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

两块板可以减少对向机动车相互之间的干扰,适用于双向交通量比较均匀而且车速较快的情况。

(3)三块板:

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三块板适用于道路红线宽度较大(一般在40m以上)、机动车辆多(需要4条机动车道)、行车速度快以及非机动车多的主干道。

(4)四块板:

用三条分隔带分隔对向车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流,将车行道一分为四的道路。

中间两部份分别为对向行驶的机动车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车道。

实现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完全分离,有利于提高车速,保证交通安全;但占地面积大,造价高。

主要用于高速道路和交通量大的郊区干道。

、停车场布置1、分类:

配建停车场、公共停车场2、停车场的分布与位置选择

(1)停车场的分布城市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

城市外围靠近对外道路的出入口附近,占城市停车位的5%-10%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

在市中心和分区中心,占50%-70%市内自行车公共停车场:

多分散到各种公共设施附近,规模根据建筑性质而定3、停车场的服务半径:

机动车市中心200m,一般300m/自行车50100m不得200m4、停车场位置选择:

(1)对外交通设施附近

(2)大量人流汇集的文化生活设施附近(3)一般中小型停车位置(4)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四、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对外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空间进行联系的各种外部交通运输方式的总和。

(一)铁路运输1、特点:

有较高的通过能力和较快的速度,运量大,投资多,成本较低,不受季节、气候条件限制,可保证经常不断的运行,并能联系广大城市地区,适于中、长途运输,是我国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

2、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