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读心得2作者青青.docx
《学读心得2作者青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读心得2作者青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读心得2作者青青
学读心得
(2)作者:
青青
用正常人的表达方式,去表述文章,要经过生活--升华--再回到生活。
朗诵是来自心灵的演奏!
只要心灵是美丽的,世界就是美好的!
1、读别人的文章,抒发自己的感情。
“读别人的文章,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句话,是一位语文老师对我说的,我立刻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一直觉得,要读好文章,就是要了解文章、喜欢文章、融入文章,最后替文章说话,去表达文章。
能够人文合一的诵读文章,是读文章的最好境界。
虽然我知道,作为诵读者,如果有能力的话,还可以对文章进行二次创作,赋予文章更多的内涵和延伸,那就是人文合一后的游龙戏水了。
突然一天听老师说“读别人的文章,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更高的一种境界啊。
那不但是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喜欢、融入后的“人与文章”的合二为一,而且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态度,与文章进行精神和思想的再次合二为一,这就是对文章二次创作的出发点吧!
学无止境啊!
2、读书读到第几层?
读书怎的还分了“层”了呢?
是啊,那日忽见一文,说的是诵读分为九层境界,觉得有趣,便细看起来,深感此文作者本身境界之高,不然,他怎就把诵读品得如此之透呢!
我本就读书不多,每每跟人说读书便暗自羞涩,不敢多言,为填补此空缺,我选了些短文来读,却也边读边忘,还给自己找借口说,反正也不考试。
如此,做个诵读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就很难具备了,那就是文化、文学的修养。
好在我如今还年轻,只要学而不缀,会有进步的。
诵读,我理解就是半背半读,也就是熟练的读,并且有理解、有分析、有共鸣、有感情的去读。
这其中,理解和分析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谈到对文章的喜爱与否,才会有因自己与文章所表达的东西,符合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经历等等而产生了共鸣,从而激发出自身的、由心而生的感情,并通过大多数公众认可的方式,畅快淋漓的表达出来。
这时候的诵读早已不再是咬文嚼字、拖腔拿调、就事说事了,而是借文章之名,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读文章不再是形而上的诵读,而是发自诵读者内心的没有牵绊的自然表达。
此种诵读当为诵读之第几层呢?
3、有点困惑
这几日,被一个词萦绕着,这个词就是“困惑”。
前些日子经朋友提醒,我重新读了林清玄先生的《风铃》,当读到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声音”的时候,我始终是用阴平调值读的。
朋友说,应按照重中格式的读法来读,因为普通话测试里面是有规定的。
我当时就表示反对,朋友让我说出理由,我说,这个词单独读的时候两个阴平字,读着很舒服。
放到句子当中,我读了很多年了,也很舒服。
朗读就是说话,本来是很自然的,为什么一定好读得反而不自然呢!
况且,我是用普通话的字音来读的。
就因为由规定就要改吗?
朋友说,按照规定中的字,的确很多,我们记不住的。
但是,既然老师说了,就改吧,还是更好听些。
我困惑了,我到底是为何而读?
思来想去,我喜欢朗读,是为了给读书增加乐趣,并顺便对文字温故知新。
如果,把自己当成学习播音主持、电影演员或者语文老师的学生,去学说话,学普通话,学语言技巧,那还是读书么?
用基本的普通话,表达出对文章的理解和自己的共鸣,对我来说,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其实很多规定是根据实际应用归纳出来的,作为规律性的知识再普及到生活中和专业做语言工作的人们,这有利于标准的普通话的传播,也有利于用标准普通话来朗读文章时候更标志、更动听。
如果是这样,那么在文章当中稍加注意即可。
我还是有点困惑了。
普通话的轻重格式及例词:
"
“重·次轻”格式的词语轻重音格式
附:
困惑一词【基本解释】感觉疑难,不知该怎么办。
什么是困惑?
困的字面意思是:
陷在艰难痛苦里面.。
惑呢--是指不明白对与不对.困惑就是指不明白陷在艰难痛苦里面。
在人生的路上困惑无处不有,处处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困惑,来自不同的方面.困惑是由人的思想和欲望而形成的.人的欲望就是改变的动力,往哪儿变要看思想是怎么想的,变好了就从困惑中走了出来,否则就会在困惑中间越陷越深.
困惑有直接和间接.直接的与本人有关,间接的与本人无关但也影响着.让人感到人活的不易,生活的压力如此之大,社会不和谐的事如此至多,深刻感到人没有精神支柱的可怕.
让困惑在自己生活中间少一些,就必须让自己,对己对人都宽容些.学会谅解别人,学会放弃,与事无争.困惑就不知不觉的少了.心情也会变好,人生也就感到有意义了.
4、我们为谁而读?
问题一:
罗丹的雕像“思想者”,在想什么?
青青答:
罗丹创作“思想者”的时候,他想什么,我们不知道。
他想让“思想者”想什么,我们也不知道。
但是,人们在看这座雕像的时候,有人说他想着下顿饭吃啥,有人说他想穿什么衣服,有人说他正在纳闷--我的游泳裤明明带着了,怎么就找不到了呢?
等等。
“思想者”之所以这样让全世界瞩目,正是因为每个人都赋予了“思想者”自己的思想和想象吧?
那么,罗丹的“思想者”之所以成功,就有了一个公式:
罗丹的创作+雕塑“思想者”+观众的参与=成功。
问题二:
朗诵与朗读的区别?
青青答:
朗诵是大声的有感情的表达文章,比如那些朗诵大师的诵读表演。
朗读是朗声的照字读文,比如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
朗诵是朗读的升华,是较高的朗读境界。
朗诵是从朗读开始的,即使朗诵水平相当高了,但是每一篇新的文章,还是应该从朗读开始的。
但是从朗读到朗诵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呢?
如果成功的朗诵是由“文章+诵读者+听众”共同完成的,那是不是就与罗丹的“思想者”有了异曲同工之妙呢!
也就是说成功的朗诵不是朗诵者自己完成的,而是与美文和听众的共鸣共同完成的。
如此,有了听众的朗诵才能成就朗诵,而大多数的朗诵是没有听众的朗诵,因为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舞台,甚至不想去舞台,而只是自己对自己的诵读。
如此,要想朗诵的有滋有味,便要有假象听众(也就是朗诵的对象感了)。
在假象听众面前,用心诵,用情读,感动自己(和假象观众)。
即使这样,就是朗诵了么?
这还是没有解决朗诵与朗读的区别这个问题。
问题三:
为谁而读?
青青答:
艺术家的朗诵,是职业,他们是为观众诵,也是为自己诵。
朗诵爱好者的诵,我想最主要的还是为自己的诵吧。
我朗诵是为了给读书增加兴趣,为了对文字温故知新。
读书的时候,用这种方式,书会读得更细致和深入,而不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
为自己读,为自己诵,自己给自己当诵者,教导自己,开悟自己。
读录了以后,自己就成为自己的听众了。
如果有朋友也能听到,或者能提意见或者建议,那就更好了。
文章是作者的话语,记录下来就文字。
朗诵就是由诵读者把文字再还原为语言,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
朗诵是文字转化为语言的形式、抑或是艺术,但依然是说话。
既然如此,就用说话的方式读书,先读给自己听,读好了,还可以读给别人听。
5、初学朗诵从哪里入手?
经常遇到刚刚学习朗诵的朋友问我,刚学朗诵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于是,就经常针对这个问题,聊起来。
喜欢朗诵,其实同喜欢唱歌一样,都是一种艺术形式,都要以嗓音、气息做基础,以理解、感情做动力,以适当的方法表达出文章和自己的内涵来,如果有听众的话,还要能与听众心与心交流,就是成功的朗诵了。
学习朗诵的起点,应该首先确定自己学习朗诵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比如:
有的是为了学习普通话,有的是为了修身养性、锻炼身体,有的是为了说话利索些,有的是为了锻炼自己在人前说话好听,有的是为了提高读书的兴趣,有的是希望登上舞台去表演,甚至有的是为了给孙子绘声绘色的讲故事,等等。
弄清楚这个首要问题,学习朗诵的第一步就知道从哪里开始了,而且,只有这样开始,学习才能有兴趣,能坚持。
要先学习普通话的,可以从基础的拼音开始,吐字归音、字正腔圆,直到短文练习的“普通话朗读练习60篇”;要修身养性锻炼身体的,就从练习气息开始,站姿、坐姿正确,然后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快吸慢呼;为了说话利索的,多练习绕口令;为了说话好听的就从练习正确的发声开始等等。
我觉得,作为我们喜欢朗诵的成年人说,除了前面说的那些“开始”之外,就是要多读文章,特别是多读经典文章。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知识增加了,嘴巴也利索了。
无论学习朗诵从哪里开始,都是要归结到读文章的。
当文章成为了朗诵者抒发自己情感和理想的追求的载体的时候,文章就不是原来的文章了。
朗诵,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形式下所表达的内涵,才是诵读者追求并要与听者共同完成的。
那听起来美轮美奂的声音传达的,未必是文章的本意;那感觉上丰富多彩的情感表现的未必是文章的内在,因为,真情实感的表达,没有嗓音的要求,也没有语言的要求。
认为自己的声音不好却热爱朗诵的人,总是因为一些人经常提醒他“你就是声音不好”而沮丧,甚至放弃学习。
我要说:
世界上哪一种语言都能淋漓尽致的表达情感!
但是我们可以在学习中慢慢的找到自己最舒服的发音位置,不但使声音亮丽起来,还能保护好嗓子。
认为自己读字不够标准的却热爱朗诵的人,总是羞于自己的口音难以见人便总是不敢出声。
我要说:
世界上的语言有上千种,无论表不标准,都能丰富多彩的传情达意!
但是我们可以在学习中慢慢的纠正错误,改掉一些不良旧习。
所以,嗓音不好和读字不标准,都不应该成为学习朗诵的障碍。
因为我们不是专业的,而只是业余爱好。
6、自然——极致的美
前不久读到林清玄先生的一篇文章《生命的化妆》,感到先生是以化妆为例,道出了一个浅显却深刻的道理:
自然,才是极致的美!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一个我很小时候听说的故事:
一个很有名的画家收了几个学生,其中一个进步非常快,几年以后就画得很好了,他甚至觉得自己画的跟老师没有分别了。
一次他跟老师表露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说,好啊,那么就开个我们两个人的画展。
学生欣然同意。
画展那天,大厅里到处都是学生的画儿,他画得好极了,而老师的画儿,却在一个帘子后面挡着。
大家都想,看来老师是要在最后露一手的,那就先看学生的吧!
大家看完了学生的画儿,都赞不绝口,还说着名师出高徒之类的赞美老师的话。
学生也沾沾自喜起来,心想,看老师的画是什么样子!
他走近帘子,伸手去拉,可是他拉空了!
再伸手,他的手停在了那里,他呆住了,他半天回不过神来。
大家也都愣住了,时间仿佛凝固了一样。
原来,那个大家从进了画展大厅就看到的“帘子”,就是画家的作品!
故事是不是真的,我不得而知。
知道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小,我对故事的理解是做学生的不能妄自尊大,自以为了不起,学海无涯,千万不能骄傲。
而今天想起这个故事,却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幅“帘子”的美,就在于它美的自然,自然到乱真。
由此,想到所有的艺术,不都是这样的么!
哪怕用玉来雕琢一只蟋蟀,也是越逼真越美啊!
由此想到,读文章,也是这样的。
附:
生命的化妆——林清玄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
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使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实在忍不住问她:
“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
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
她说:
“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分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
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
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
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没有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
“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
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
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
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
”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
“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
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
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
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
“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
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
我为了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表,有了这样的深刻体悟:
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文:
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