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敷贴治疗的护理干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2492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哮喘敷贴治疗的护理干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儿哮喘敷贴治疗的护理干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儿哮喘敷贴治疗的护理干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儿哮喘敷贴治疗的护理干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儿哮喘敷贴治疗的护理干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哮喘敷贴治疗的护理干预.docx

《小儿哮喘敷贴治疗的护理干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哮喘敷贴治疗的护理干预.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儿哮喘敷贴治疗的护理干预.docx

小儿哮喘敷贴治疗的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对小儿哮喘敷贴疗效的影响

支气管哮喘(Broncjial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长期反复发作和感染或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和肺原性心脏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目前全世界支气管哮喘者约1亿人,我国的哮喘发病率为l%,儿童约为3%。

如何控制哮喘的发作程度,减少复发率、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目前主要的临床目标,本院已有30余年用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患儿的历史、疗效显著,但是由于患儿的依从性差,往往不能配合治疗,甚至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为提高疗效、对敷贴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0年7~9月在本院儿科就诊行哮喘敷贴患儿60例为干预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3~14岁、平均(7.O±4.0)岁。

以同期在本院就诊单纯进行西医治疗的患儿6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l5岁,平均(6.6±3.6)岁。

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均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l.2.1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进行常规护理,治疗完毕填写疗效及满意率表。

1.2.2干预组自制本院经验组方:

炒白芥子、吴茱萸、细辛、甘遂等中药按一定比例共研成细末搅拌均匀,将粉剂置于冰箱内备用。

使用时以50%姜汁调制成膏剂,制成直径1㎝的药饼,置于直径约5cm的胶布上。

常规消毒后,将药饼敷贴于大椎、左右肺腧穴上,每次3~4h。

除了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外,护士填写统一评估表,评估患儿心理状况、合作程度、认知度、饮食行为等,根据评估结果,护士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①认知干预:

向患儿家长耐心讲解哮喘敷贴方法、治疗时间、敷贴次数、注意事项及敷贴过程中患儿所出现的症状及处理办法,让家长充分了解敷贴,并给予高度的配合。

敷贴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局部反应,如体质好、耐受性强的患者,可贴4h或更长时间,而对体弱患儿等皮肤娇嫩者,可稍微缩短敷贴时间。

对个别特殊体质或对药物敏感者,需密切观察敷贴后的反应,若敷贴后腧穴及四周大片潮红,患儿感到烧灼难忍,应提前去药,敷贴后皮色不变或微红,皮肤温和微痒而自觉舒服者,则可适当延长敷贴时间,去掉药膏后局部微红稍有温热感无需处理;若大片潮红、热痛或有米粒大小红疹者可用温淡盐水清洗局部个别体质敏感或贴药时间过长者,敷贴的局部会起疱,应注意保护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②情绪干预:

在敷贴过程中,与患儿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和积极配合,了解其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予以正确的引导和干顶,消除对疾病的顾虑和误解,积极予以鼓励。

敷贴前向患儿及家长讲明敷贴治疗是中医学“冬病夏治”的传统独特疗法。

夏季人体腠理疏松,毛孔开放药物易于渗透,可增加疗效,但敷贴也不是万能的、疗效不会马上显出,应耐心对待;敷贴中向患儿及家长讲述敷贴的时间和注意事项,由于敷贴含辛香刺激药物,皮肤比较敏感的患儿易出现水疱,属正常现象,解除患儿及家长的疑虑,③行为干预:

敷贴过程中,与家长积极沟通,儿童哮喘发病率的增加可能与动物蛋白过多,水果蔬菜摄入减少有关。

在常见的可能诱发或加重哮喘的食物中、如牛奶、蟹、虾、海腥等异体动物蛋白所占比例最高。

另外冷饮、巧克力、米醋、辣椒等食物可增强气道高反应性,从而引发或加重哮喘。

因此敷贴后嘱咐患儿家长密切注意患儿饮食习惯的培养及饮食结构的调整,饮食要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充足平衡合理,特别应增加抗氧化营养素,如胡萝卜素、维生素A、C、E等,避免油腻、过咸、过甜以及辛辣食品,有助于控制哮喘发作、同时要注意季节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

1.3评价方法

1.3.1疗效评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小儿哮喘评定标准。

显效:

哮喘平喘不发作,听诊两肺无喘鸣音;好转;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发作时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偶闻及喘鸣音;无效:

哮喘发作次数及症状均无改善,仍闻及喘鸣音。

l.3.2满意度测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向患儿家长发放问卷,测评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3.O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O.O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治疗后疗效的比较(见表1)

  表12组患儿疗效比较例(%)

级别

例数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

60

9(0.15)

39(0.65)

12(0.20)

48(0.80)

干预组

60

15(0.25)

42(0.70)

3(0.05)

57(0.95)

注:

χ2=6.1714,P<0.05

2.22组患儿家长满意率测评

干预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3.3%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8.3%,经卡方检验,χ2值为5.55ll(P<O.O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多数人认为变态反应、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

中医则认为哮喘为多种因素综合所致,即所谓“膈有胶固之痰,内有壅塞之气,外感非时之邪”。

所以对于哮喘治疗,中医主张内外合治。

三伏天穴位敷贴是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思想指导下,运气学说和天灸疗法的结晶。

它利用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人体腠理开放,将药物贴到特定的穴位之上,透皮吸收,进人体内,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的功能效应,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发病率,缓解症状;但调查中发现,敷贴的疗效并没有预期效果那么明显,其中原因包括:

①患儿及家长对敷贴缺乏充分的认识,对其疗效抱有怀疑的态度,并没有很好地配合医生;②没有正确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敷贴,比如敷贴时间过短:

敷贴后立即进行游泳活动;皮肤发泡后序止敷贴等;③敷贴期间并没有做好远离过敏原的工作,纵容患儿贪凉、贪甜。

所以,加强干预在敷贴过程中尤其重要,认知干预可以使患儿家长充分地了解敷贴,使患儿可以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情绪干预可以消除患儿及家长不必要的担心,正确对待病情,耐心治疗;行为干预可以增强患儿家长的过敏原意识,做好远离过敏原的护理宣教。

因此干预组通过对患儿评估和宣教,提高患儿及家长的认知水平,消除患儿恐惧感,让患儿及家长了解敷贴过程,使之愉快接受,并远离过敏原,大大提高了敷贴的疗效,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同时也提高了患儿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但是哮喘为多因素参与的发病机制、更多有效的干预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沙丁胺醇、布地奈德联合雾化吸入治疗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桃江县人民医院 吴永忠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是由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肿胀、黏液分泌增多、引起气道阻力增加,导致通气障碍所致。

急性发作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时甚至可以在数分钟内危及生命。

目前吸入疗法仍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首选方法。

2OO8年5月至2OlO年4月我院通过给患儿联合吸人沙丁胺醇(万托林)、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混合液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118例,均符合1998年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修订的诊疗标准,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3±2)岁,平均体重(12.5±3)kg;对照组58例,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3±2)岁,平均体重(12.5±3)kg。

2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2组均采用吸氧、抗感染等相同的综合性治疗。

治疗组联合布地奈德溶液(阿斯利康公司)和沙丁胺醇溶液(葛兰素史克公司);对照组单用沙丁胺醇溶液。

采用百瑞压缩气泵雾化器。

布地奈德(阿斯利康公司生产)使用剂量为<6岁者,每次0.5mg;≥6岁者,每次1.0mg;沙丁胺醇溶液(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使用剂量为0.03ml/kg。

上述药物混合加0.9%氯化钠配置成3ml,接氧气或压缩气泵上,将药物雾化吸入,要求患者张口呼吸,面罩罩住口鼻,勿使药雾进入眼睛,雾化10~l5min至药液吸尽为止,每日2次。

治疗前后记录喘息和哮鸣音的变化,并用峰速仪测量治疗前后的峰流速(PEF)变化。

1.3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常规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控制:

哮喘症状完全缓解,PEF增加量>35%;显效:

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EF增加量25%~35%;好转:

哮喘症状有所减轻,PEF增加量l5%~24%;无效:

临床症状和PEF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以临床控制+显效+好转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各组数据用(

±s)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2组PEF变异率情况(表1)

  表1PEF值变化(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L/min)

治疗后(L/min)

治疗组

60

137.4±16.8

146.7±28.6

对照组

58

139.5±15.0

140.8±21.7

P

>0.05

<0.05

2.22组疗效比较(表2)

 表22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临床控制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60

29(48.3)

19(31.7)

10(16.7)

2(3.3)

96.7

对照组

58

19(32.8)

13(29.3)

18(24.1)

8(13.8)

86.2

3讨论

哮喘是儿童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因素复杂,包括速发哮喘反应、有多种炎症细胞引发的迟发性哮喘反应及气道高反应性。

哮喘严重发作患儿,病情可在短期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

尽快缓解患儿气道堵塞,减轻喘息发作时间,是治疗的关键。

《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明确指出:

吸入疗法是目前治疗小儿哮喘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雾化时,不需患儿刻意配合,即可直接到达肺部病变部位黏膜的靶细胞,尤其对于婴幼儿,静脉注射常难于执行。

雾化吸人治疗作用直接,用药量仅是全身用药的1/10,与静脉给药途径相比,雾化吸入无创伤、无痛苦,治疗时间短,患儿依从性高。

对急性发作的小儿患儿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

激素及气管扩张剂是治疗哮喘的有效药物。

沙丁胺醇是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主要通过兴奋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表面的β2受体舒张气道平滑肌,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阻止炎症介质释放,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上皮细胞纤毛功能,缓解喘息症状,雾化后形成2~4μm的气溶胶颗粒,可达下呼吸道,可迅速控制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缓解气道高反应性,且它有一个十分有利的表面积和容量比,可使激素受体活化从而对激素分子更为敏感。

布地奈德是目前唯一可用于雾化吸入的表面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是一种非甾体糖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抗炎双重作用,并能阻止白三烯、前列腺素、血栓素等缓发介质的释放,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的生成,从而抑制了气道炎性反应痉挛,并有较强的局部抗非特异性炎症作用,与激素受体的亲和力也强,水溶性高(149μ/ml)。

用1%~5%溶液雾化吸入后即可到达全肺,并且在肝内首过代谢率增高,药物进入血液循环量减少,全身副作用小的特点。

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万托林混悬液通过空气压缩泵吸入时,布地奈德混悬液通过电动空气压缩泵使药物的直径在3~6μm范围内,这些微粒绝大部分能进入最细的支气管甚至到达肺泡,吸入后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靶受体,使β2受体激动剂更好地发挥作用,能快速缓解症状,预防病情发展及恶化。

β2受体激动剂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张支气管,增加激素进人气管树的药量,同时可使激素受体活化从而对激素分子更为敏感,而皮质激素可增加平滑肌β2受体数量,故两药联合雾化吸入起到协同作用,并可增加患儿的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

本组结果表明: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因此,沙丁胺醇、布地奈德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患儿哮喘急性发作,临床疗效确切,起效迅速,缩短病程,操作方便,副作用小,安全有效,优于单纯吸入沙丁胺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健康的影响

桃江县人民医院儿科吴永忠

为了进一步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我科对本镇就诊的6mo龄婴儿按心理——行为——智能——体格发育等社会医学的健康模式进行研究,了解婴儿不同的喂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7-2008年出生的并满6mo的婴儿303例,均为本镇常住户口,足月儿,出生体重2500-4000g。

其中母乳喂养儿168例(男87例,女81例);人工喂养儿135例(男71例,女64例),根据其喂养方式分成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进行研究。

两组婴儿在孕次、出生体重、有无新生儿疾病、母亲文化程度与家庭经济条件等基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包括纯母乳喂养和部分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母亲不能亲自哺喂小于6mo的婴儿,而采用动物乳或其他代乳品哺喂婴儿的喂养方式。

测量工具:

用RTZ-10A-RT型婴儿秤,分度值为10g,用特制的婴儿卧式身长测量床测量儿童身长,分度值为1mm。

由儿科工作人员亲自操作测量。

按《实用临床儿科学》所规定的轻度贫血、佝偻病(活动期)、肺炎、肠炎、中度营养不良及轻度肥胖症疾病诊断标准诊断婴儿是否患有上述疾病。

按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从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和应人能四个方面对婴儿进行测量,测量其发育商(DQ),四个能区DQ>86为正常。

具体项目为:

动作能,仰卧时两腿伸直高举,翻身伏卧,检查者拉坐时稍用力就能拉起,举头稳定,全掌握方木,摇荡鼓留握不落地;应物能,能伸手抓取并握住悬环、方木,可将方木、摇铃送向口中,方木落掉会再取起,方木堆先取一块,伸手试取另一块。

言语能,摇铃时,转头向着铃,对着人和玩具自我发出声音。

应人能,能辨别出陌生人,仰卧时握住自己足玩耍,撑着坐着能达30min之久,对着镜子微笑和发音。

1.36mo婴儿按约定来儿科门诊检查由工作人员为婴儿测量身高、体重,了解婴儿喂养方式、婴儿出生以来患病种类、次数,用Gesell量表测量DQ。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l0.0软件处理,用t检验和u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婴儿6mo时体格生长情况母乳喂养组体格生长优于人工喂养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母乳喂养儿体重比较均衡接近均值,身体匀称;人工喂养儿数值离差性较大,有的体重低下,有的肥胖,见表1。

  表1两组婴儿6mo时体格生长情况n(

±s)

组别

n

体重

身高

n

n

n

n

母乳喂养组

168

57

8.9±1.4

81

8.4±1.4

87

72.5±2.6

81

67.7±2.6

人工喂养组

135

71

78±1.5

64

7.3±1.4

71

68.8±2.2

64

66.9±2.5

t

8.521

9.129

19.541

13.013

P

<0.01

<0.01

<0.01

<0.01

2.2婴儿6mo内患病情况母乳喂养组婴儿患轻度贫血、肺炎、肠炎、中度营养不良及轻度肥胖症患病率明显低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u=8.O55),见表2。

  表2婴儿6mo内患病情况(n)

组别

n

贫血

肺炎

肠炎

营养不良

肥胖症

∑X(%)

u

p

母乳喂养组

168

12

8

6

2

6

34(20.2)

8.055

<0.01

人工喂养组

135

25

15

18

8

12

78(57.8)

2.3婴儿6mo内心理发育情况母乳喂养组婴儿4个能区DQ全部大于86的人数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u=2.990),见表3。

 表3婴儿6mo时心理发育正常人数(n)

组别

n

应人能

应物能

言语能

动作能

全部正常(%)

u

p

母乳喂养组

168

154

145

163

139

149(88.7)

2.950

<0.01

人工喂养组

135

122

108

124

113

103(75.3)

3讨论

3.1母乳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被消化吸收。

母乳中蛋白质以乳清蛋白为主,不易形成乳凝块,且母乳的脂肪颗粒小,含有脂肪酶,故较易消化和吸收,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此为婴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所必需。

母乳中含有淀粉酶助消化,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免疫物质。

牛乳则无上述优点。

3.2母乳中的免疫物质是婴儿6mo前的抗疾病的重要因素母乳含有近百种成分,其中产后7d以内的初乳中含脂肪少而蛋白较多,主要为免疫球蛋白,并有初乳小体(为充满脂肪颗粒巨噬细胞及其他免疫活性物质),对新生儿生长发育、抗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乳汁中含有的分泌型IgA能进入婴儿的胃肠道,有效地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母乳中的乳铁蛋白能夺走大肠杆菌及大多数需氧菌和白色念球菌中的铁,是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因子。

另外,母乳中的溶菌酶能溶解细胞,免疫细胞能产生抗体和干扰素等,乙型乳糖能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从而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

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当易于肠道吸收,铁的吸收率明显高于牛奶。

所以母乳喂养的婴儿患病率低,体格发育良好。

3.3母子交流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婴儿时期是小儿各方面发育最快的时期,大脑皮质神经元胞体增大,神经髓鞘不断完善。

但是,婴儿大脑的发育不是自然完善的,它还需要外界适当和足够的刺激,并汲取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文化财富才能发展。

母亲通常在婴儿和环境中协调作用。

母亲将婴儿抱在怀里哺乳,肌肤的紧密接触,爱抚的动作和亲切的语声使其感到母爱的温暖,这对婴儿的心理发育是必不可少的,人工喂养时很难做到这一点,母爱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信任感,建立依恋关系,进而发展为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

适宜的环境和足够的刺激对婴儿心理活动的发展十分重要。

母乳喂养婴儿、母爱和亲子依恋是婴儿心理发育的“营养剂”。

所以要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提高婴儿健康水平。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

桃江县人民医院儿科吴永忠李肽芝

川崎病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重要病因之一,静脉丙球治疗川崎病防止冠状动脉病受已得到肯定,但如何应用静脉丙球,既安全经济又要有效,一直是儿科探讨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l.1川崎病临床诊断标准

均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此诊断标准。

此病诊断标准应在下述6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5条才能确定:

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d或更久:

②双侧结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防发红,以及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⑥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达l.5cm或更大。

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则四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

1.2一般资料

回顾比较1999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三家二甲综合医院儿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儿共298人,年龄6月~12岁,男女比例为1.12:

1。

1.3临床表现

298例均有发热,多数为持续高热,热程最短6d,最长20d,其中≤10d278例,>10d20例;全部患儿均伴有皮疹,大部分在发热后3~4d出现,主要出现在躯干部皮肤,表现为淡红色多形红斑样皮疹132例,其表现为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皮疹,无水疱及结痂;球结膜充血267例、表现为一过性,在发热3~4d出现;手足硬肿252例,约10d指趾甲膜状脱皮268例,其中197例伴肛周脱皮;298例均有口蘑干裂、杨梅舌,无溃疡,病后4~6d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287例。

1.4辅助检查

1.4.1实验室检查

查血常规298例,WBC增高287例、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PLT>300×l09/L278例,血沉升高290例,CRP≥l0mg/L,168例查血浆蛋白电泳,总蛋白降低134例,α2球蛋白增高123例,γ球蛋白升高111例;298例查心肌酶,升高102例,以CK、LDH升高为主;血培养20例均阴性。

1.4.2其他检查

心脏彩超298例,发现冠状动脉轻度扩大32例,发现先天性心脏病4例,未发现巨大管状动脉瘤;心电图280例,其中窦性心动过速l52例,发现S-T段改变30例,余正常;胸部X线:

肺纹理增粗180例,心脏扩大30例。

2治疗结果

2.13种不同剂量方这治疗川崎病,分别为0.4g/(kg·d),连用4~5d,lg/kg,用1d,2g/kg,用ld,其他口服阿司匹林等治疗无明显差异,其中0.5g/(kg·d),连用4d治疗118例,lg/kg,用1d132例,2g/kg,用1d治疗48例。

2.2比较3种治疗方案、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见表1。

表13种治疗方案、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

治疗方案

例数

平均退热时间(d)

冠脉病变发生率(%)

平均住院天数(d)

0.4g/(kg·d),4~5d

118

3±1

3.5%

8.0±1.5

1g/kg,1d

132

1±0.5▲

3.4%

6.2±1.4▲

2g/kg,1d

48

1±0.5▲

3.2%

6.2±1.4▲

注:

与0.4g/(kg·d),4~5d比较,▲P<0.01(t=20.316、9.812、13.185、7.143)

3讨论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在KD患儿体内检测出多种病原体,如螺旋体、耶尔森菌、假结核菌、衣原体、细小病毒组B19EB病毒及冠状病毒等证实与感染有关,KD患儿免疫活化是主要的特征和损伤因素,试验证明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以及细胞因子的级联放大反应是血管炎发生的基础。

Yilman和Kobayashi均发现KD与免役细胞有关,KD患儿亚急性期可检测出升高的IgG、IgM、IgA和IgF。

Suzuki证实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ANCA)是KD的危险因子之一。

细胞因子在KD患儿中表现有LC-1、TNF-α、干扰素γ、IL-4、1L-6、1L-8、1L-10等明显升高。

研究证实,应用IVIG治疗后IL-6水平明显下降,可能与IVIG调节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抑制了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有关。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防治冠状动脉瘤的发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同。

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机制,现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免疫调节细胞产生负反馈作用,使CD8增多;被活化的CD4减少;从而减少IgG   合成。

②能够封闭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的Fc受体,从而阻断了血管内皮的免疫性炎性反应。

③可能提供某种特异的抗体,作用于目前尚未清楚的致病病原体和毒素。

l983年日本学者首次报道IVIG治疗川崎病,并证实0.4g/(kg·d),连用5d优于任何治疗方案。

1991年日本应用2g/(kg·d)联合ASA治疗川崎病,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高达95%,可以使冠状动脉瘤发生率由15%~20%降至5%,巨大冠状动脉瘤发生率由4.7%,降至1.2%。

我国进行有关研究,均有不同结论。

目前仍有争议,目前观点认为不是越快越好,最好在发病后5~7d,lOd内都有效。

199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