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备共计10课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2390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备共计10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备共计10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备共计10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备共计10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备共计10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备共计10课时.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备共计10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备共计10课时.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备共计10课时.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备共计10课时

2019-2020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备(共计10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9页——第137页。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

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从中受到启示,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1.认识2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

正确读写“辩论、宣布、清澈、一丝不苟”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3.学习课文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 4.学习文中人物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学情分析:

教材中涉及的人物,无论是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残疾人、普通人,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这种执着奋斗的精神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中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使学生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几篇课文所涉及的观察和描写人物方法,学生不易把握,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在读中加以体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措施:

1.知识链接。

师生共同查找教材中涉及的人物(如,伽利略、亚里士多得和罗丹等)的图片及生平资料,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主人公乐于追求、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充分读书,体会文章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设计与文章写作特点相关的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加深体会文章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及罗丹的图片及生平资料。

课时安排:

课时10课时

25两个地球同时着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0页——第123页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

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

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但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尚需进一步的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更需进一步地培养。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读熟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第一课时课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

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为更好的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

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边画,扫清课文中的障碍,由浅入深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四.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

(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多读多悟,自主学习,学习的主人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堂测试题:

一、按要求写词。

1、写近义词。

容许——()违背——()寻常——()

惊讶——()竞赛——()宣布——()

2、写反义词。

怀疑——()固执——()落下——()

正确——()公开——()真理——()

二、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

2、从前提推断出来的结果。

()

3、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

4、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

5、非常细心,生怕弄坏。

()

三、缩句。

1、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斜塔周围的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雕塑了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课时数:

2

教学过程:

 一、感知整体,集中阅读心向,初识人物形象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了(板书课题),现在就来检查检查,有信心吗?

2.读课题,读对“着(zháo)地”一词。

3.检查预习,读好课文。

(1)读好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①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biàn)论家”。

(进行“辩”“辨”“瓣”的辨析,提示“辩”的写法,并引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让老师很难解答”一句。

②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fèng)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可更改的真理。

(指导读好“奉”和多音字“更”。

通过对“信奉”与“相信”的比较,简介亚里士多,以及联系人们信奉神灵的生活实例和“不容更改的真理”等语句理解“信奉”的意思。

③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wéi)背人类的真理?

”(理解“违背”意思,指导读出责备的语气。

④他想: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shuān)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tuō)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bàng)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

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着重读好三个生字,读通这个长句子,理解量词“磅”。

⑤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shì)呢?

(指导“释”的读音和写法。

⑥他向学生们宣(xuān)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shà)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注意“宣”的读音。

出示比萨斜塔图片,并作简要介绍。

⑦有的说: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wàng)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联系文中伽利略的行为表现帮助理解“胆大妄为”,指导“妄”的书写,试着用责怪的口气读。

⑧有的说:

“等会儿他就固执(zhí)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理解“固”,指导朗读。

(2)这儿话中的“他”指的是谁?

出示伽利略照片,读好生字“略”。

学生简介伽利略,适时朗读课文的相关语句。

(3)课文写了伽利略的哪些事?

读相关段落,再整理课文思路:

怀疑———求证———公开试验。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写作思路,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

4.过渡:

在这些生字词中哪几个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

(胆大妄为、固执)你认为他们评价得对吗?

那我们就抓住“胆大妄为”和“固执”这两个词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识字学词、让每个孩子读通读顺课文,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头等大事。

从学生大声读课题,到集中出现“带有生字的语句”生字认读要求准确;从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读通长句难句,到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从梳理文路,到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每一个环节,无不是围绕“读通课文识字学词”而展开的。

同时,以“胆大妄为”和“固执”两词为课文教学的主要线索,为学生后续学习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从而为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作了充分而有力的准备。

二、深掘文本,磨砺语言心智,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

1.思考。

伽利略的“胆大”表现在什么地方?

出示语句:

“他想: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研读。

自由读这句话,句中的“这句话”是哪句话?

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各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慢、快)。

用抓关键词、板演图示、数学式子(10+110.10-1<10)等方法明白句子的意思,引出“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一。

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

为什么?

从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深思。

伽利略如此胆大地怀疑亚里士多德,会遇到什么?

读第二自然段,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谁要是……就会”“责备”等词语,体会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

在此基础上,再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要面临的生命危险,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练说。

用“伽利略如果       ,就会    ;但是,如果    ,就会      。

最终,他选择了      。

”适机渗透说话练习和朗读指导,再感受人物品质。

【设计意图】亚里士多德的话与伽利略的“怀疑”涉及科学知识,学生比较难懂。

但不宜讲得太多,以免使课堂纠缠于知识之中。

要紧紧围绕“语言学习”这个核心,安排了“研读弄清句意、联系感受人物、仿说训练表达”几个小板块,引导学生经历语言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伽利略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品读“妄为”,体味“试验”之严谨

1.找画描写伽利略“妄为”的语句: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2.交流,朗读感受“反复试验”。

(1)提出问题:

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

(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

用“重复”换“反复”行吗?

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3)设境想象:

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

(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设计意图】“反复”是伽利略私下试验的重要特点,也是敢公开试验的根本所在,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理当成为教学的关键点,但往往为人所忽略。

这里,我们紧扣“反复”做文章,在弄清“反复”与重复”的差异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在不同情境下,伽利略是如何得出同一结论的,从而感受伽利略求证之不易,体会伽利略认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练读“固执”,感悟“真理”之坚守

1.理解伽利略的“固执”。

出示语句:

“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指导策略:

指名学生扮演伽利略,教师和其他学生扮演伽利略的学生,进行现场口语交际。

扮演伽利略的学生用本段话中的语言向“学生”宣布试验结果及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的消息,“学生”或提出问题,或给予劝阻,或支持助威,在双方互动中理解明白伽利略坚持公开试验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从而感受到伽利略对真理的坚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体会伽利略“固执”坚持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反应。

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

画出来,读好语气。

你读出了人们对 他的什么态度?

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

(不屑一顾、讥笑嘲讽、嗤之以鼻等)重点指导学生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读好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话语。

想象补白:

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用“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        。

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

        ;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

            。

”的句式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3.此时,如果还用“胆大妄为”“固执”来评价伽利略,你觉得这两个词的内涵应该是什么?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

【设计意图】课文在描写伽利略宣布要做公开试验和人们的反应,留下了许多空白,这就为语言实践提供了可能,搭建了平台。

于是,在这一环节,我们凭借“宣布”设计了口语交际训练,展现伽利略对真理的坚守;指导有感情朗读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话语;展开想象,让学生学习用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围绕试验成功后人们的行为表现进行说写练习。

听、说、读、写、思,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聚焦文旨,品味作品价值,提升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2.句式比较。

比较一:

①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②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全都是不对的。

比较二:

①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②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交流讨论。

课文既然是写伽利略,为什么还要说“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4.鼓励质疑。

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

那就快快行动吧,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同时从高处落下”,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呢?

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如,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设计意图】伽利略做试验并不是为了出名,他是通过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以令人信服的事实,有力冲击当时那种盲目崇拜与迷信的思想,意义重大。

我们得让学生对此有深入的理解。

为此,必须抓住“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这一文章中心句,通过两次的比较辨析、讨论交流及纠正文本之失,让学生在透彻地理解句意的同时,培养辩证观点,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并深入体会伽利略所作所为的社会意义和深远影响,正确理解文本的现实价值和深刻主题。

四、总结写法,积累言语养料,发展语文能力

1.总结写法:

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

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不迷信权威(怀疑)?

同时着地(试验)先后着地

当堂测试题:

一、用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1、()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十分珍惜时间。

2、()我们刻苦学习,()能取得好成绩。

3、()明天下雨,校运动会()延期举行。

4、骆驼()能耐热,()能耐寒。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写了__________的科学家伽利略在__________上做一次公开试验,让两个铁球同时_________,结果是两个铁球同时__________,从而用__________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____的。

2、人们开始对伽利略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当看到实验成功时对他的态度则是______________。

三、分析句子的前因后果。

1、斜塔下面的人止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的跟伽利略说的一样,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伽利略经过实验,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全神贯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4页——第126页。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

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高段,正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也是课标的要求,所以本课我采用研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以研究性阅读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时数:

3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出示一段文字资料,学生默读,这是怎样一个人?

他5岁上学,开始成绩中上,后来成绩越来越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笑,有时还被罚站,9岁被迫转学,他没有考上大学。

2.再出示一段文字资料,学生默读,这又是怎样一个人?

他是法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的雕塑神态生动,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这两段话介绍的是同一个人,那就是罗丹(出示罗丹照片)。

读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课前谈话出示的两段简短的文字资料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矛盾冲突,在此基础上引导质疑,引发思考,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二、揭示课题,初知大意。

1.罗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罗丹的朋友——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一起走近罗丹,学习一篇关于罗丹的课文。

读题目。

2.什么是全神贯注?

由这个词你想到什么?

3.指名学生根据课题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4.小结:

有时候,在课题的前后补上一些内容,连成一句话,就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设计意图】课题《全神贯注》正是罗丹工作态度与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在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利用题目资源,让学生在题目前后补上词语连成一句话作为主要内容,这既是一种方法的引领,也是对文本整体的把握,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件事的呢?

自由读读课文,生字读准,课文读通,思考:

课文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接着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2.学生读词语,相机纠音,强调“挚”、“塑”等字形。

邀请  挚友  塑像   诞生  激烈  径自  猛然  抱歉  感触

3.交流:

课文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接着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师相机板书。

指名学生结合板书与课题,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

相机指导。

发现毛病    修改塑像    忘记挚友    深有感触

把课文每一部分的内容加以综合组织,归纳出来的故事内容更加清晰与完整。

那么,对于这件事,事后茨威格是怎样评价的呢?

出示茨威格的话,指名读:

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

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5.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这件小事会影响茨威格的一生?

影响茨威格一生的究竟是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文本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每一部分的要点,再根据板书综合组织语言,归纳出更加清晰完整的课文内容。

在这一过程的展示中,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升,脑海中也初步建构起人物的形象。

四、感受形象,了解写法

1.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和茨威格一起去认识罗丹。

请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划出印象最深的描写罗丹的句子或词语,感受感受。

2.随机重点感悟以下句子,指导朗读:

●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

“啊!

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

”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杰作”一词,体会罗丹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了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罗丹的情感变化与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体会文章的描写特色。

●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联系上下文,写一写:

走出罗丹的工作室,茨威格心想:

            。

交流点评。

5.茨威格被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打动了,顺势出示结尾:

茨威格对这件事有很深的感触。

他后来回忆说: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