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高储蓄的计量模型分析.docx
《我国居民高储蓄的计量模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居民高储蓄的计量模型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居民高储蓄的计量模型分析
计
量
论
文
郭艳龙
40509021
05经管交叉实验班
我国居民高储蓄的计量模型分析
一、摘要
居民的高储蓄一直是我们宏观经济的一个特征,这一特征有其积极意义,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资金运用效率的损失。
本文主要利用1986-2005年的数据,通过计量建模的方法,对我们储蓄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运用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单位根等计量检验方法,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出了居民储蓄与国民收入和名义利率间的函数关系表达式。
最后由模型提出政策建议。
二、现状分析
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与危害
近20多年中,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储蓄率大体维持在38%至40%左右,而同期储蓄率同样较高的日本、韩国,其储蓄率则处于31%至32%左右。
高储蓄率带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好处也有危害,这都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有关。
1.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
当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
最后,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
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
而投资正是我国经济近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2.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危害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最近几年,在宏观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下,高储蓄率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我国过高的储蓄率值得担忧。
首先,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
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
其次,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
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最后,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率过高、较多依赖出口、消费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国的储蓄率过高。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投资增长27.8%,依然保持高位。
而过去几年,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占到GDP的45%左右,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的资金等待投资。
高储蓄率必然导致高投资率,也就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而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
三、问题的提出
居民储蓄是指居民当期税后可支配收入与当期消费之间的差额。
居民储蓄的产生是居民推迟当期消费的结果。
居民在储蓄的同时获得了一定的利息补偿,而这部分资金成为了企业的一个间接资金来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居民储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过高的储蓄则是一种资金运用的效率的浪费。
而我国的现状是高储蓄,造成这一结果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从储蓄反映出来的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却与最终消费率的连年下降相伴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1.消费信心缺乏
消费信心用来概括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的总合,这些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
缺乏消费信心是致使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低下的原因之一。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
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向纵深进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的改革。
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
消费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
其次,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特征使得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社会总体消费信心不高。
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因而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
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正处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
最后,消费环境的不够透明、不够规范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
除了提高收入,让老百姓手中有更多的钱外,排除非收入制约因素对刺激消费同样重要。
非收入制约因素包括行业垄断、商业欺诈、信息不对称、流通存在问题、产品不对路、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等。
2.住房、教育、医疗负担沉重
众多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比较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而人民银行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
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使得我国居民以支付这些支出为目的的储蓄意愿很高。
首先,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
例如,据常州市城调队05年的抽样资料,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
其次,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
例如,目前在杭州、宁波和温州的市区,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价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大大超过了国际认定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4倍至6倍的标准。
最后,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
在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居民消费意愿必然受到抑制。
凡是有后顾之忧的人,薪水无论多少,都不敢乱花,因为父母妻儿不一定都有稳定的收入,医疗费用上、子女教育开支庞大以及养老制度不明朗。
3.消费主力军掌握的财富和储蓄存款余额相对较少
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万元;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已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
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储蓄存款余额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
受城乡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国储户结构与收入不对称。
人数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多。
因此,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而真正有钱的人,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使用现有资本使财富增长,而不是先把手中的这桶金消费掉。
据分析,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银行储蓄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
根据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当个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而投资、储蓄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幅增长。
具体来说,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个阶层对储蓄、消费、投资的行为有较大差别。
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更多的钱是用来投资的。
在我国,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一些人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
对于中等收入阶层,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而新的享受性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加之高房价高教育费用等压力,这部分人的存款倾向增加。
而低收入者由于许多方面都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即使有钱也尽量节约消费。
因此,要降低目前的高储蓄率,单纯从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方面着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增加社会的总体收入水平,并且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降低贫富差距。
4.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缺乏
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储蓄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
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把仅有的一点闲钱存到银行成为许多居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财方式。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05年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面临的储蓄“两难境地”:
一方面大多数居民对利率水平的认可度降低,认为存钱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其他投资渠道不畅通,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不得不选择继续把更多的钱存入银行。
调查表明,有62.1%的居民认为存款利率低,较上季提高2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9.5%,较上季提高1.6个百分点,这一比例达到近两年的次高水平。
可以想象,在对利率水平认可度有所降低的前提下仍然追捧储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目前投资渠道匮乏。
而股市低迷不振,房市面临调控,以上两渠道分流储蓄能力减弱,又进一步带来居民储蓄保持较快增长、十余万亿元资金以存款方式保存在银行的结果。
四、建立模型
为了进一步定量的研究我国居民高储蓄的原因,本文在这里建立计量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主要变量: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居民收入的一种反映。
2、名义存款利率。
居民手中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补偿。
3、通货膨胀率。
决定居民实际通过储蓄获得回报水平
由此,将我国的居民储蓄函数设为多元一次方程:
y=
c+ax1+bx2+dx3。
其中,y为居民储蓄水平,x1为GDP水平,x2
为名义利率,x3为通货膨胀率(在这里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
其中a、b、c、d为常数,一般而言,
a>0,b>0,d<0。
本文回归分析中使用的原始数据如附表所示。
其中,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年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直接引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人民币存款名义利率的数据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国际金融统计》。
三、估计结果
本文通过Eviews软件,使用最小二乘法(0LS)对我国的居民储蓄函数进行回归。
初始结果如下:
y=一4891.645+0.130288x1+1412.058x2+19.59860x3
(1)
(一1.587238)(8.098128)(1.006676)(0.169774)
R^2=0.927371,AdjustR^2=0,913754,F=68.09970。
系数a、b的符号与假定相符,但d的符合与预期相反,说明回归结果违背经济理论。
而造成这种结果很有可能是多重共线造成的,以下对模型进行各项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从回归结果中的R^2可知该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通过检验。
2.F检验:
将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5,查表得临界值为3.49,因F检验值明显大于临界值,方程通过了F检验,即方程整体上是显著的。
3.t检验:
由回归结果得x1较显著,其余变量x2、x3皆不显著,且x3与预期符合相反。
4.多重共线性检验:
因为x1与x2、x2与x3的相对系数绝对值都大于0.8,故这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由此决定踢出变量x3做进一步回归分析,得以下结果:
由此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解释变量的t检验值变的显著,且F值也变大,可决系数和修正可决系数没什么大的变化,由此得出踢出变量x3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多重共线性(本文也对x1与x3,x2与x3进行回归,但得到的回归结果都不理想)。
1、自相关检验:
由回归结果得DW值为1.296046,查表得在0.01显著性水平上DW表上的上下界值分别为0.863和1.271,1.271<1.296046<4-1.271,由此可得该方程不存在显著的自相关。
2、异方差检验:
回归方程的残差平方E2与因变量Y的散点图如下所示:
由图中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回归方程可能存在异方差。
这里我选择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对此进行校正。
经过多次筛选,选择方程中的残差的绝对值的倒数所构成的矩阵Q作为权数,再此回归得如下结果:
y=-6269.509+0.136771x1+1897.842x2
(一13.27543)(48.82396)(13.15773)
R^2=0.996170,AdjustR2=0.995719,F=1448.754。
与上面的方程相比,不仅削弱了异方差,而且拟合优度、F值和各系数的t值都有显著提高,因此,此方程优于上面的两个方程。
3、单位根检验:
方程中的变量皆为2阶单整,残差如下图:
由此得方程协整。
综上得,最终选择方程y=-6269.509+0.136771x1+1897.842x2
四、政策建议
1、上调存款利率调控宏观经济储蓄,银行[飞诺网]
储蓄存款是建设资金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来源,高储蓄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居民对社会经济稳定、金融健康具有信心的表现。
在目前通货膨胀预期加大和实际负利率的形势下,势必减少存款的持续增长;而储蓄分流过快,将会进一步增强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损害对社会经济稳定和金融健康发展的信心。
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利用利率政策调控消费、房地产投资从而使储蓄按照适当的速度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储蓄,银行[飞诺网]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储蓄,银行[飞诺网]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和经营的稳步发展对提高我国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并未市场化,在储蓄分流和宏观政策从紧的形势下,银行信贷投放减少,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的经营困难。
所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定价权,对于优化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结构并最终推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计量经济学》庞皓主编
科学出版社
《货币金融学》殷孟波主编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