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中药学基本知识作业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1822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中药学基本知识作业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十二章中药学基本知识作业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十二章中药学基本知识作业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十二章中药学基本知识作业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十二章中药学基本知识作业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中药学基本知识作业1.docx

《第十二章中药学基本知识作业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中药学基本知识作业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章中药学基本知识作业1.docx

第十二章中药学基本知识作业1

四气和五昧

一、A1型题

(1)中药的作用包括:

A.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

B.药物的副作用

C.药物的治疗作用

D.药物的不良反应

E.以上均不是

答案A

(2)中药性能的主要容包括:

A.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

B.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C.功效与不良反应

D.药物的偏性

E.气味、归经

答案B

(3)中药的性能是:

A.中药治病的原理

B.中药的偏性

C.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D.每味药的功效特点

E.以上都不

答案C

(4)确定中药药性的主要依据是:

A.用药部位

B.用药后的反应

C.药物的加工方法

D.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成分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5)药性理论的基础是:

A.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B.脏象理论

C.脏腑、经络学说

D.阴阳,脏腑、经络学说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6)能比较完全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

A.消除病因

B.扶正祛邪

C.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D.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

E.以上都不是

答案E

(7)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

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

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

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

D.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

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

答案D

(8)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多属于:

A.热性

B.温性

C.平性

D.寒、凉之性

E.温、热之性

答案D

(9)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

A.温性

B.热性

C.平性

D.温、热之性

E.寒、凉之性

答案D

(10)所谓平性药主要是指:

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

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

D.性味甘淡的药物

E.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答案E

(11)五味是指药物的:

A.最基本的滋味

B.五类基本作用

C.全部味道

D.五种不同的滋味

E.部分味道

答案A

(12)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

A.辛、甘、酸

B.辛、甘、淡

C.甘、淡、苦

D.辛、苦、酸

E.酸、苦、咸

答案B

(12)五味中属于阴的是哪一组:

A.辛、甘、咸

B.辛、甘、淡

C.酸、苦、淡

D.酸、苦、咸

E.甘、淡、酸

答案D

(13)辛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A.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补益、缓急

D.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答案A

(13)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A.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补益、缓急

D.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答案C

(14)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

A.温中止痛

B.活血止痛

C.缓急止痛

D.祛风止痛

E.行气止痛

答案C

(15)淡味药物能:

A.软坚散结

B.利水渗湿

C.活血祛瘀

D.泻下通便

E.疏肝理气

答案B.

(16)酸味药具有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

B.收敛、补虚

C.收敛、清热

D.收敛、软坚

E.收敛、温中

答案A

(17)酸味药物与下列何种味的药物作用有相似之处?

A.苦味

B.辛味

C.咸味

D.甘味

E.涩味

答案E

(18)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

A.行气、活血

B.软坚、泻下

C.和中、缓急

D.收敛、固涩

E.通泄、降泄

答案E

(19)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

A.甘味

B.苦味

C.咸味

D.酸味

E.辛味

答案B

(20)咸味药的主要作用是:

A.清热泻火

B.引血下行

C.降逆止呕

D.利水渗湿

E.软坚泻下

答案E

(21)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

A.甘味

B.苦味

C.咸味

D.酸味

E.辛味

答案B

(22)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

A.淡味

B.苦味

C.咸味

D.酸味

E.辛味

答案A

(23)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

A.甘味

B.苦味

C.咸味

D.酸味

E.辛味

答案E

二、B1型题

A.发汗、解表、行气、活血

B.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E.渗湿利水、利尿通淋

(1)甘味药的作用是:

(2)辛味药的作用是:

答案

(1)B

(2)A

A.苦

B.甘

C.辛

D.咸

E.酸

(3)五味中能缓、能和的是:

(4)五味中能燥、能泄的是:

答案(3)B(4)A

A.通泄作用

B.发散作用

C.升提作用

D.收敛作用

E.补益作用

(5)苦味药的作用是:

(6)酸味药的作用是:

答案(5)A(6)D

A.能散、能行

B.辟秽、化湿、开窍

C.能燥、能泄

D.能缓、能和

E.能软坚、润下

(7)咸味药的作用为:

(8)甘味药的作用为:

答案(7)E(8)D

A.发散

B.固精

C.生津

D.降火

E.降气

(11)涩味药的作用为:

(12)辛味药的作用为:

答案(11)B(12)A

归经

一、A1型题

(1).中药归经指的是:

A.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B.药物寒热温凉四性

C.药物的五种滋味

D.药物具有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E.药物对于机体有无毒副作用

答案A

(2).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阴阳学说

B.寒热温凉四性

C.脏腑经络学说

D.药物的四气五味

E.药物质地轻重升降浮沉趋向

答案C

(3).归经的依据是:

A.脏腑经络学说

B.所治的具体病证

C.辛甘酸苦咸五味

D.炮制所用的辅料

E.寒热温凉四气

答案B

(4).酸枣仁具有较好的安神功效,能治失眠、心悸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

A.归肝经

B.归心经

C.归肾经

D.归脾经

E.归肺经

答案B

(5).麻黄能发汗、平喘,用以治疗外感风寒、喘咳等病证,

一般就说该药:

A.归肝经

B.归心经

C.归肾经

D.归脾经

E.归肺经

答案E

(6).柴胡能疏肝解郁,用以治疗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等病证,

一般就说该药:

A.归肝经

B.归心经

C.归肾经

D.归脾经

E.归肺经

答案A

(7).白术能补气健脾,用以治疗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等病证,

一般就说该药:

A.归肝经

B.归心经

C.归肾经

D.归脾经

E.归肺经

答案D

(8)善治少阴头痛的药是:

A.羌活

B.柴胡

C.细辛

D.吴茱萸

E.白芷

答案C

(8)善治阳明经头痛的药是:

A.独活

B.柴胡

C.细辛

D.吴茱萸

E.白芷

答案E

(9)善治厥阴肝经头痛的药是:

A.独活

B.羌活

C.藁本

D.吴茱萸

E.白芷

答案D

升降浮沉

一、A1型题

(1)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

A.药物有无毒副作用

B.作用部位的选择性

C.作用趋向性

D.药物有无补泻作用

E.药物作用的峻猛与否

答案:

C.

(2)下列哪一组药物的性、味,其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

A.甘、辛,凉

B.辛、苦,热

C.辛、甘,温

D.甘、淡,寒

E.酸、咸,热

答案:

C.

(3)作用趋向于沉降的药物气味多是:

A.苦、甘,温

B.酸、苦,寒

C.辛、苦,热

D.甘、咸,温

E.辛、甘,寒

答案:

B

(4)酒炙药物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

A.有收敛作用

B.有降下作用

C.有升提作用

D.有下行作用

E.无影响

答案C

(5)醋炙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

A.有收敛作用

B.有降下作用

C.有升提作用

D.有下行作用

E.无影响

答案A

(5)盐炙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

A.升提

B.下行

C.发散

D.收敛

E.无影响

答案B

(6)升浮药的作用趋向是:

A.向上、向外

B.向下、向里

C.向气、向血

D.向阴、向阳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7)沉降药的作用趋向是:

A.表示发散、上升

B.表示能降逆、泄利

C.表示向气、向血

D.表示向阴、向阳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

(8)病变在上在外在表时一般宜选用药性属()者:

A.沉

B.降

C.升浮

D.沉降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9)肝火上炎时宜选用药性属()者:

A.上浮

B.发散

C.降逆

D.升提

E.以上都不宜

答案C

(10)病势下陷者宜选用药性属()者:

A.凉

B.寒

C.降

D.升

E.以上均不宜

答案D

(11)升降浮沉的理论形成于:

A,明朝时代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金元时代

E.宋朝时代

答案D

二、B1型题

A.病势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呃逆

B.病势表现为向下,如泄利、脱肛、子宫下垂

C.病势表现为向外,如自汗、盗汗

D.病势表现为向内,如表证不解

E.以上均不是

(1)具有降的作用趋向的药物能治疗:

(2)具有升的作用趋向的药物能治疗:

  答案

(1)A

(2)B

A.病变在上在表的疾病,如头痛、头晕

B.病变在下在里的疾病,如腹痛、腹泻

C.病势逆上者,如肝火上炎头痛、目赤

D.病势陷下者,如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

E.以上都不是

(3)升浮药可治:

(4)沉降药可治:

答案(3)D(4)C

中药配伍

一、A1型题

(1)中药配伍中的相畏指的是:

A.治疗目的相同的药物配伍应用

B.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

C.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降低的配伍

D.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功效降低或丧失的配伍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2)中药配伍中的相杀指的是:

A.一种药物和另一种药有某些相同功效的配伍

B.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的配伍

C.两种性能或功效相似药物的配伍

D.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或消失的配伍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

(3)相须、相使配伍的共同点是什么?

A.协同作用,使疗效增强

B.拮抗作用,使疗效降低

C.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D.产生毒副作用

E.以上都不是

二、B1型题

A.性能功效相似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

B.性能功效有部分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

C.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的配伍

D.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毒性的配伍

E.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或消失的配伍

(1)相恶的定义是:

(2)相须的意义是:

答案

(1)E(5)A

A.药物配伍时能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

B.药物配伍时能互相拮抗而抵消、消弱原有功效

C.药物配伍时能减轻或消除原有毒副作用

D.药物配伍时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

E.以上都不是

(5)在用药时应避免的是:

(6)在用药时属于配伍禁忌的是:

答案(5)B(6)D

A.黄芪配知母

B.当归配桂枝

C.乌头配半夏

D.干姜配细辛

E.丁香配郁金

(7)属相反配伍的是:

(8)属十九畏内容的是:

答案(7)C(8)E

A.石膏配知母

B.当归配桂枝

C.乌头配半夏

D.干姜配细辛

E.黄芪配茯苓

(9)属相须配伍的是:

(10)属相使配伍的是:

答案(9)A(10)E

(2)临床应用属禁忌的是:

A.相使

B.相畏

C.相杀

D.相恶

E.单行

答案D

(3)为配伍禁忌的是:

A.甘草与芫花

B.大戟与海藻

C.贝母与半夏

D.大戟与芫花

E.白及与瓜蒌

答案A

(4)中药配伍禁忌包括:

A.相畏

B.十九畏

C.相须

D.相杀

E.相使

答案B

(5)与乌头相反的药:

A.白及

B.天南星

C.大戟

D.甘草

E.瓜蒌

答案E

中药的用法

一、A1型题

(1)需先煎的药是:

A.薄荷、大黄、番泻叶

B.蒲黄、海金沙

C.人参、阿胶

D.川乌、附子

E.以上均不是

答案D

(2)需后下的药是:

A.磁石、牡蛎

B.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

C.蒲黄、海金沙

D.人参、鹿茸

E.芒硝、阿胶

答案B

(3)宜饭后服用的药是:

A.功能峻下逐水者

B.对胃有刺激性者,作为消食者

C.用于驱虫者

D.用于安神者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

(4)宜饭前服用的药是:

A.矿物类药品

B.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

C.用于驱虫的药物

D.用于安神的药物

E.以上均不是

答案C

(5)胶类药应当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D.烊化

E.另煎

答案D

二、B1型题

A.磁石、牡蛎

B.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

C.蒲黄、海金沙

D.阿胶、竹沥

E.人参

(1)宜先煎的药是:

(2)当后下的药是:

答案

(1)A

(2)B

A.驱虫药、攻下药

B.安神药

C.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

D.截疟药

E.以上都不是

(3)宜饭后服用的药是:

(4)宜空腹服用的药是:

答案(3)C(4)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