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健康宣教.docx
《新生儿疾病健康宣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疾病健康宣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生儿疾病健康宣教
新生儿科疾病健康宣教资料
(目录)
一、新生儿败血症
二、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三、新生儿肺炎
四、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五、新生儿黄疸
六、新生儿颅内出血
七、新生儿脐炎
八、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九、新生儿溶血病
十、早产儿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细菌侵入宝宝身体的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时还在体内产生迁移病灶。
在目前来说,是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在早产宝宝中发病率更高。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
1、吃奶减少吸吮无力:
新生宝宝吃奶量明显减少,吮乳时间短而且无力,吃奶时容易呛奶,好像不懂得饥饿。
2、哭声低微如猫叫”:
败血症的宝宝常不哭闹,或只哭几声就不哭了,而且哭声低微。
3、体温不升,手足发凉:
新生儿患败血症时,体温很低,测体温时在35.5℃以下,宝宝手足会发冷。
4、全身软弱四肢少动:
败血症的宝宝四肢及全身软弱,拉伸上肢,也没有明显的屈曲反应,一松开宝宝的手,他的上肢会自然坠落下来,也不会抓紧妈妈的手指,而且四肢很少活动。
5、反应低下、昏昏欲睡:
败血症的宝宝在受到刺激时,反应能力低下,不会做出适当反应,例如惊醒、注视、微笑等,会表现得精神萎靡或昏昏欲睡。
6、黄疸不退或退而复现:
正常生理性黄疸应该逐步消退,新生儿败血症时生理性黄疸持续不消退,反而加剧,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黄疸。
7、体重不增:
败血症的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会超过正常范围,在体重增长期体重也不增加。
8、严重败血症会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低。
或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呕血、便血,或肺出血。
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
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是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菌、克雷白杆菌及B组链球菌感染所致。
感染的途径有以下3种方式:
1、宫内感染:
妈妈在孕期有感染(如败血症等)时,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
2、产时感染:
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时,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肠炎、中耳炎等,进一部发展成为败血症。
也可因消毒不严、助产不当、复苏损伤等使细菌直接从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血中。
3、产后感染:
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
新生儿败血症应该如何预防
1、做好围生期保健:
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
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
对有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2、对高危儿加强监测:
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严密监测。
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
3、做好皮肤黏膜护理:
应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避免感染或损伤。
不要挑马牙”,割口腔脂肪垫”,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
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出院指导:
1、坚持母乳喂养,母乳热量高,所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都适合小儿的消化能力及需要,母乳内含有维生素、酶及抗体,直接哺乳可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并可促进母亲子宫早日恢复。
喂奶后将婴儿竖抱并轻拍背部,使咽下空气排出,然后右侧卧位,防止溢奶。
2、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每次添一种辅食,观察3-4天后,如婴儿反应良好,大便正常,再逐渐增加容量及次数。
加量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淡到浓逐渐增加。
小儿患病时或炎夏季节,应延缓增加新食品。
喂食缓慢进行,不可过饱,喂食时不让小儿说话、哭闹,以免呛食。
3.注意宝宝个人及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食具用具应宝宝自己一套,并注意定期消毒,可以沸水中蒸煮30-60分钟;另外喂食后应喂开水两三口以清洁口腔,以免肠道感染。
勤换尿布,勤洗臀部,防止尿布疹发生。
4.注意保暖,勤更换尿布,以免引起宝宝体温下降、受凉发生。
加强体格锻炼,多作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抵抗力。
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在传染病流行时,不去或少去人多的场所。
5.注意观察宝宝的面色、体温、喂养、全身皮肤有无异常,如有高热,应头部冷敷,松开包裹,多饮水,用温水擦浴,并立即到医院就诊;如有面色,口唇发青,四肢末梢指甲发紫等缺氧症状请及时来医院就诊;如宝宝出现拒乳,少哭不动,精神不佳等异常症状也应及时来医院求诊。
6.婴儿啼哭首先应考虑:
是否饥饿、温度过高、过低或卧位不适,是否尿布潮湿,是否腹痛或外伤,或臀红,腋窝、颌下、耳后等处皮肤潮湿而潮红糜烂。
7.出生时有面色发绀缺氧,且有用氧气治疗的宝宝的应注意观察宝宝眼睛的情况,如双眼出现晶状体浑浊,视网膜病变,严重者可至失明等症状请及时来医院就诊;另外若宝宝有出现脑部损害者请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进行高压氧的治疗,以便宝宝未来脑部以及神经系统更好更健康地发育成长。
8.关于预防接种:
您的宝宝从出生开始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免疫计划了,请一定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保证宝宝的健康。
宝宝在患病期间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这时您要请教医生能否继续打预防针。
打预防针后有时注射部位会出现红肿热痛,甚至会出现全身体温上升,也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这些反应都无需处理,只要您让宝宝适当休息,多喝开水即可,当红肿较严重时,用干净毛巾热敷。
但若反应无好转,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大多数是通过口服药丸来进行免疫,请注意服用此白色药丸时应该用凉开水送服或直接含服,且在服用前一小时及服用后一小时内不可喂奶或饮热水,切勿用热开水或人奶喂服。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系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
主要见于早产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导致进行性肺不张。
其病理特征为肺泡壁至终末细支气管壁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
本病是因为缺乏由Ⅱ型肺泡细胞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PS)所造成,表面活性物质的80%以上由磷脂(PL)组成,在胎龄20~24周时出现,35周后迅速增加,故本病多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的原因有:
①早产:
小于35周的早产儿Ⅱ型细胞发育未成熟,PS生成不足;②缺氧、酸中毒、低温:
均能抑制早产儿生后PS的合成;③糖尿病孕妇的胎儿:
其胎儿胰岛细胞增生,而胰岛素具有拮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延迟胎肺成熟;④剖宫产:
因其缺乏正常子宫收缩,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促进肺成熟,PS相对较少;⑤通气失常:
可影响PS的合成;⑥肺部感染:
Ⅱ型细胞遭破坏,PS产量减少
临床表现
患儿几乎都是早产儿,足月儿仅约5%。
产母病史常示贫血、产前子宫出血、剖宫产、臀位产和多胎儿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和分娩异常。
出生时心跳、呼吸亦可完全正常。
一般出生后立即开始或在6小时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青紫,伴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并进行性加重。
胸腹呼吸动作不协调,呼吸由快转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青紫明显。
经急救后呼吸可好转,但过后又复发,常呈原发性发作,程度渐次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发作间隔缩短。
体温不稳定,往往不升。
死亡多发生在出生后48小时内。
部分病例经治疗病情渐渐缓解,病程如能超过72小时,肺成熟度增加,则多数患儿能逐渐康复。
预防:
做好孕妇保健,防止早产。
及早治疗糖尿病孕妇,剖宫产尽可能推迟到分娩发作后施行。
对可能早产、羊水振荡试验阴性、L/S<2或PG<20mg/L的孕妇,如无严重高血压或感染者,可在分娩前1~7天口服倍他米松0.5mg或地塞米松0.75mg,均1日3次,共2天;或静注氢化可的松100mg,每12小时1次,共4次。
对可能发生本病的早产儿,尤其是气管内抽吸物无PG或胃液振荡试验阴性者可滴入1次表面活性物质150mg/kg,12小时后可再滴1次。
预后:
病死率很高,早期应用加压辅助通气者大多可以存活。
存活72小时以上者如无严重并发症,患儿常可产生足够的表面活性物质,使病情逐渐好转。
并发脑室出血者预后恶劣。
护理措施
(1)氧疗护理①持续正压呼吸(CPAP)给氧:
早期可用呼吸机CPAP吸氧(鼻塞接呼吸机行CPAP通气)或用简易鼻塞瓶装法。
压力为0.49~0.98kPa(5~10cmH2O)。
②气管插管给氧,如给纯氧CPAP后,病情仍无好转者,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加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方式。
(2)气管内滴入表面活性物质头稍后仰,使气道伸直,吸净气道分泌物。
抽取药液,从气管中滴入(患儿分别取平卧、左侧、右侧卧位),然后用复苏囊加压给氧,使药液迅速弥散。
用药后4~6h内禁止气道内吸引。
(3)保暖室内温度应维持在22℃~24℃,肤温在36℃~36.5℃,以降低机体耗氧;相对湿度在55%~65%,减少体内水分丢失。
(4)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的每日所需热卡计算奶量,保证机体营养所需。
不能吸乳吞咽者可用鼻饲法或静脉高营养液。
(5)严密观察病情随时把握病情变化,定期对病人进行评估。
有条件使用监护仪和专人守护,认真做好护理记录,与医生密切联系。
(6)做好消毒隔离注重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7)健康教育做好家属接待与解答工作,让家属了解治疗过程,以取得最佳配合,同时做好育儿知识宣传工作。
健康宣教
1、重视患儿的触觉。
视觉及听觉的需要,安慰家长,减轻压力,让家长了解病情及治疗过程,增强治疗信心。
2、出院时进行喂养,护理指导,定期门诊复查。
3、定期预防接种,加强体格锻炼,避免呼吸道感染,合理补充维生素AD和钙剂,预防佝偻病。
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呼吸道疾病。
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需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
由于新生儿呼吸器官和功能不成熟,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乃至死亡。
病因产前感染的病原:
病毒以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较多;细菌以B组溶血性链球菌、肠道杆菌较多,衣原体和弓形体也是常见到的致病原。
出生后感染的病原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多见,其他如变形杆菌、肠球菌肺炎双球菌也可引起肺炎。
院内感染的肺炎以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和呼吸道病毒较多见。
新生儿肺炎可分为产前感染(包括宫内和产时)和出生后感染,感染多来自孕妇,经胎盘传染给胎儿,或因孕妇羊膜早破、产程过长,阴道中微生物上行感染所造成。
临床表现
1、感染性肺炎
(1)产前感染性肺炎称早发型肺炎,发生于出生时或生后数小时,多在娩出后24小时内发病。
婴儿出生时多有窒息,复苏后呼吸快、呻吟、体温不稳定、反应差,之后啰音等表现,严重时刻出现呼吸衰竭。
因羊水感染者,常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和肺部啰音。
但是血性感染者以黄疸、肝脾大、脑膜炎等多系统出现症状为主,常缺乏肺部体征。
(2)产时感染性肺炎常为出生时获得性感染,需经过潜伏期后始发病。
患儿因病原不同,临床表现差别较大,且容易引发全身感染。
(3)出生后感染出生后感染发病较晚。
①一般症状新生儿咳嗽反射尚未完全形成、胸廓发育相对不健全呼吸肌软弱,因此患病时少有咳嗽,呼吸运动表浅,症状缺乏特异性。
并且可听不到肺部啰音,可不发热也可发热或体温不升等。
呼吸困难仅表现为呼吸暂停、不规则或气促,缺氧严重时出现皮肤青紫。
②一般特点起病前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表现为呼吸浅促、点头呼吸、鼻翼扇动、发绀、口吐白沫,食欲差、拒奶、呛奶,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反应低下,呕吐,体温异常。
病儿口吐泡沫,是新生儿咳喘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定临床意义。
肺部体征早期常不明显,偶可在脊柱两旁听到细湿啰音或在吸气末听到捻发音等。
③重症可出现呼吸困难、点头呼吸、呼吸暂停和吸气时胸廓有三凹征,出现不吃、不哭、体温低等症状,甚至发生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
2.吸入性肺炎乳汁吸入者多为喂乳呛咳,乳汁从口、鼻流出,伴气急、发绀等,严重者的会窒息。
羊水、胎粪吸入者多数会窒息,在复苏或出生后出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伴呻吟、发绀。
其中胎粪吸入者病情较重,可发生呼吸衰竭、肺气肿、肺不张、肺动脉高压及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若并发气胸、纵隔气肿,病情突变加重,甚至导致死亡。
护理措施
(1)维持在60%,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对流,以防受凉。
(2)体位:
要注意经常变换体位,取头高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利分泌物的排出。
(3)喂养:
应供给患儿足够的热量、营养和水份,如病情危重者,可暂停喂奶、喂药,以免呕吐引起窒息。
如喂奶时患儿口鼻周围出现青紫、呛咳,应立即停止,并予吸氧。
病情稳定后,喂奶也应少量多次。
(4)胸部物理治疗①翻身:
能预防肺内分泌物堆积和改善受压部位肺扩张。
②拍击背部:
由下而上,由外周向肺门拍击,使小气道分泌物松动易于进入较大气道。
有利于吸痰和促进肺循环。
③吸痰;及时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分泌物粘稠者应采用雾化吸入以湿化气道,促进分泌物排出。
(5)合理用氧,改善呼吸功能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选择与病情相适应的用氧方式,维持有效吸氧。
(6)维持正常体温体温过高时予降温,体温过低时予保暖。
(7)密切观察病情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保证抗生素及其他药物有效进入体内。
尤其注意并发症先驱症状,注意药物毒副作用,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当患儿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肝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大时,提示合并心力衰竭,应给予吸氧、控制补液量和速度、使用强心药等。
当患儿突然气促、呼吸困难、青紫明显加重时,可能合并气胸或纵隔气肿,应作好胸腔闭式引流的准备,配合医生穿刺,做好胸腔引流护理。
(8)输液时,每分钟以4~6滴为宜,以免因速度太快引起肺水肿或心衰而加重病情。
液量也不宜太多,按40~60ml/kg•日计算。
预防预防新生儿肺炎,应治疗孕妇的感染性疾病;临产时严密消毒,避免接生时污染;尽可能在新生儿第一次呼吸前吸净口鼻腔分泌物。
孩子出院回家后,应尽量谢绝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者,要避免进入新生儿房内;产妇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须戴口罩接近孩子。
每天将宝宝的房间通风1~2次,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避免孩子受凉,冬天洗澡时室温应升到26℃~28℃,水温38℃~40℃,以大人胳膊肘试水温为宜,洗完后用预先准备好的干燥的大毛巾毯包起来轻轻擦干。
出院指导
出院时做好卫生宣教和健康指导。
嘱家长注意给小儿保暖,防止受凉,喂水、喂奶时注意防止呛咳及母乳喂养知识宣教。
环境卫生家中卧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尽量减少亲戚朋友的探视,尤其是患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宜接触新生儿,家庭人员接触新生儿应认真洗手,以防将病原体传给新生儿而患病。
同时最好天天给新生儿洗澡,避免皮肤、粘膜破损,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避免污染,以达到预防新生儿肺炎的目的。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一种获得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
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其特征为肠黏膜甚至为肠深层的坏死,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
病因
1.肠道供血不足:
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
2.饮食因素:
如高渗乳汁或高渗药物溶液可损伤肠黏膜,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生长和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氢气。
3.细菌感染:
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过度繁殖,侵入肠黏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
临床表现
男婴多于女婴,以散发病例为主,无明显季节性,出生后胎粪正常,常在生后2~3周内发病,以2~10天为高峰,在新生儿腹泻流行时NEC也可呈小流行,流行时无性别,年龄和季节的差别。
1.腹胀和肠鸣音减弱:
患儿先有胃排空延迟,胃潴留,随后出现腹胀,轻者仅有腹胀,严重病例症状迅速加重,腹胀如鼓,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早产儿NEC腹胀不典型,腹胀和肠鸣音减弱是NEC较早出现的症状,对高危患儿要随时观察腹胀和肠鸣音次数的变化。
2.呕吐:
患儿常出现呕吐,呕吐物可呈咖啡样或带胆汁,部分患儿无呕吐,但胃内可抽出含咖啡或胆汁样胃内容物。
3.腹泻和血便:
开始时为水样便,每天5~6次至10余次不等,1~2天后为血样便,可为鲜血,果酱样或黑便,有些病例可无腹泻和肉眼血便,仅有大便隐血阳性。
4.全身症状:
NEC患儿常有反应差,神萎,拒食,严重者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厥冷,休克,酸中毒,黄疸加重,早产儿易发生反复呼吸暂停,心律减慢,体温正常或有低热,或体温不升。
护理措施:
1.护理要点
(1)对禁食7~14d,恢复喂养从水开始逐渐增加奶量及浓度。
(2)促进患儿的舒适,防止腹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
(3)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时发现早期征象。
(4)做好病情解释,使家长积极配合治疗。
2.护理措施针对患儿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感染的预防:
维持患儿体温正常,无坏死性肠炎的症状和体征,如:
胃引流液增多、严重腹胀、呼吸暂停、昏睡、苍白或休克症状、血糖不稳定、大便隐血或肉眼血便等。
(2)促进患儿的舒适感:
住院期间患儿腹胀不明显,疼痛可以忍受,常处于安静状态。
(3)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由于禁食、胃肠引流、液体丢失过多及补充不足可导致水及电解质紊乱,住院期间保持患儿出入量平衡,体重稳定。
(4)加强营养支持:
满足机体需要量,体重保持稳定或增加(每天增加15~30g),能耐受静脉补充必要的营养。
(5)预防并发症:
腹膜炎、肠穿孔,减轻消化道负担,促进其恢复正常功能,住院期间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
引起黄疸的原因多而复杂,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严重后遗症。
(一)生理性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在生后2~3天即出现黄疸,5~7天最重,足月儿一般10~14天消退,未成熟儿可延迟至3~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
(二)病理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可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与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以前者多见。
1.特点:
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视为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
(2)黄疸程度重:
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血清胆红素>220μmol/L(12.9mg/dl);(3)黄疸进展快:
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4)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或黄疸退而复现:
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5)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2.病因
(1)感染性:
①新生儿肝炎,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
(2)非感染性:
①新生儿溶血,②胆道闭锁,③胎粪延迟排出,④母乳性黄疽:
发生率0.5%~2%;⑤遗传性疾病:
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等;⑥药物性黄疸:
如维生素K3、K4、樟脑丸等;⑦其他:
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原因可加重黄疸。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发展)
(1)观察皮肤颜色:
根据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和深度,估计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判断其转归。
当血清胆红素达到85.5~119.7μmol/L(5~7mg/dl)时,在自然光线下,可观察到面部皮肤黄染,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增高,黄疸程度加重,逐步由躯干向四肢发展,当血清胆红素达307.8μmol/L(18mg/dl)时,躯干呈橘黄色而手足呈黄色,当手足转为橘黄色时,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2μmol/L(20mg/dl)以上。
此时,易发生胆红素脑病。
(2)观察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肌张力的变化,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3)观察排泄情况:
大小便的次数、量及性质,如有胎粪延迟排出,应给予灌肠处理。
2.保暖体温维持在36~37℃,低体温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
3.尽早喂养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胎便排出。
同时,有利于肠道建立正常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减轻肝脏负担。
应耐心、细致喂养患儿,少量多次,保证患儿营养及热量摄入的需要。
4.处理感染灶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如有脓性分泌物,可用3%过氧化氢清洗局部后,涂以2%碘酊,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5.光照疗法按光照疗法护理。
6.遵医嘱用药给予补液和白蛋白治疗,调整液体速度,纠正酸中毒和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7.必要时候换血治疗。
健康教育
1、讲解黄疸病因及临床表现,使家长了解病情的转归,取得家长的配合。
2、既往有新生儿溶血症流产或死胎的孕妇,应讲解产前检查和胎儿宫内治疗的重要性,防止新生儿出生时溶血症的发生。
出院指导
1、胆红素脑病后遗症,应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指导。
2、母乳性黄疸的患儿,母乳喂养可暂停1~4天,或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3、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
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4、指导家长给予新生儿合理的喂养,防止感染;
5、若有黄疸退而复现应立即来院复诊。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主要表现为硬脑膜下出血、脑实质出血、小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等。
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分为缺氧性出血和产伤性出血。
缺氧性出血多见于早产儿,产伤性出血多见于足月儿及异常分娩新生儿。
病因一切在产前、产程中和产后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缺血的因素都可导致颅内出血,早产儿多见。
因胎儿头过大、头盆不称、急产、臀位产、高位产钳和多次吸引器助产使胎儿头部受挤压,亦可造成产伤性颅内出血,足月儿多见。
此外,快速输注高渗液体,机械通气不当等可致医源性颅内出血;早产儿因颅骨较软,在使用面罩加压给氧、头皮静脉穿刺或气管插管时常将头部固定于仰卧位,可因此压迫枕骨而造小脑出血;母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史,或孕期使用抗惊厥药(苯妥因钠,苯巴比妥)、抗结核药(利福平)者,亦可引起胎儿或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因子不足,也是引起出血的一个原因。
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常见者包括:
(1)意识形态改变;如激惹、过度兴奋、淡漠、嗜睡、昏迷等。
(2)眼症状:
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等。
(3)颅内压增高表现:
脑性尖叫、前卤隆起,角弓反张,惊厥等。
(4)呼吸改变;增快或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
(5)肌张力:
早期增高,以后减低。
(6)瞳孔:
不对称,对光反应不良,固定和散大。
(7)其他:
无原因可解释的黄疸和贫血。
各类型颅内出血的特点如下:
(一)硬脑膜下出血
多数为产伤致的天幕、大脑镰撕裂和大脑表浅静脉破撇所造成的急性大量出血,在数分钟或几小时内神经系统症状恶化、呼吸停止死亡;亚急性者,在出生24小时后出现症状,以惊厥为主,有局灶性脑征,如偏瘫、眼斜向瘫痪侧等;亦有症状在新生儿期不明显,而在出生数月后产生慢性硬脑膜下积液,有惊厥发作、发育迟缓和贫血等。
(二)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起源于蛛网膜下腔内的桥静脉,典型症状是在生后第2天发作惊厥,发作间歇情况良好,大多数预后良好,个别病例可因粘连而出现脑积水后遗症、少量出血者无症状;大量出血者常于短期内死亡。
(三)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多见于早产儿。
根据头颅CT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