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模板三篇精选最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1422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模板三篇精选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模板三篇精选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模板三篇精选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模板三篇精选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模板三篇精选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模板三篇精选最新.docx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模板三篇精选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模板三篇精选最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模板三篇精选最新.docx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模板三篇精选最新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问:

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

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

1厘米、1米呢?

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

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

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认识千米”。

  师问: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

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

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设疑:

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

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

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

  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

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1千米=1000米)

  3.估想。

  

(1)师问:

1米有多长?

50米有多长?

100米有多长?

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

(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

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

(小组讨论)

  (3)师问:

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

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记忆进率。

  问:

还记得手指游戏吗?

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

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五、实践:

  师问:

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

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

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

(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汇报:

你们是怎么走的?

有什么感觉?

  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2.齐背“手指游戏歌”,加最后一句话“大哥二哥有秘密,这个秘密是1000.”

  七、课外实践作业。

  学生自己感受“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概念,走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200米一圈),和同学说说你走了几圈。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

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

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4、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

小朋友们,今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

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

他们找得多高兴啊!

(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

  生:

漂亮。

  师:

漂亮在哪里呢?

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

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

有绿色、红色……

  生:

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

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

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和名字吗?

  生:

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

其实,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可以变什么样的图形?

(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

小朋友们,现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

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

哦!

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子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

四四方方的。

  师:

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

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

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

(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

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

(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

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

圆柱可以画出一个圆圈。

  师:

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

(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知道吗?

  生:

圆形。

  师:

对了,像这样子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

(全班齐读:

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

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

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

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

(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

  生:

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

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

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

(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

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

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生:

(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

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

(想)

  (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

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

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

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现在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办法画出来。

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

(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

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

(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

(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师总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天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

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

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

(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

(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

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

(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

今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

美在哪里?

  生:

美,因为我们可以拼很多画也可以画出很多画。

  师:

今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

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

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

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

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

  师:

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

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

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生2:

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生3:

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师:

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

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

如>。

  生5: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

如>。

  生6:

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如和,=,=,因为<,所以<。

  师:

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7: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8: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

  生8: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

  师:

(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9:

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

如和,=,因为>,所以>。

  生10:

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

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

  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

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

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

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

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

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

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

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

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

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

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