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兴平一下说教材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彭兴平一下说教材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彭兴平一下说教材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彭兴平一下说教材MicrosoftWord文档2
一年级数学下册说教材
赛小彭兴平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的是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首先我们来看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
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
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年级数学下册的课程目标是:
在“知识技能”方面: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在“数学思考”中: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发展数感。
2、在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就“问题解决”而言: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就“情感态度”来说: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编写特点:
1.内容丰富、结构宽阔
本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是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同时根据整套教材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总体结构以及阶段性目标进行设计的。
注意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
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相比较,本册教材增加了“位置”、“图形的拼组”、“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五个单元的新的教学内容。
“位置”和“图形的拼组”是新的关于图形与空间关系的内容;“认识时间”是逐步培养学生时间观念的内容;“找规律”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培养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的内容;“统计”是“统计与概率”正式教学的开始。
这样,本套实验教材就初步呈现出内容丰富,结构宽阔的特点。
2.重视体验、丰富素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根据这一理念本套实验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20以内退位减法”从小朋友参加游园活动碰到的各种计算问题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进位加法的知识探索、理解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找规律”从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
例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生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意义和作用。
又如教材在第6页、第37页和第85页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分别展示了学生所能见到的含有数学内容的现象,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教材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例如第10~11页的游园活动、第19页的放学以后、第31页的牧场、第86~87页的小小商店等,都是反映学生生活的内容。
教材还设计了一些充满儿童情趣的童话内容,如第20页的热闹的小河边、第25页的爱劳动的小松鼠、第41页的小熊一家,第43页的能干的小青蛙等。
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材还安排了一些有趣的游戏,第9页的“听反话”、第30页的“教你折飞机”、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3.强化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标准》认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现成的知识,还应包括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某一数学知识是怎样应用的,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上述原理,实验教材的编排注意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先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大,接着学习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然后探索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再试着用语言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等,使学生经历形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又如“统计”单元的教学安排了两个例题,先让学生收集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再调查本班学生各喜欢什么颜色,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不仅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而且初步感受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基础。
(2)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标之一。
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因此本册教材安排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内容,例如第19~20页的例题和练习,第22页、第75~77页的一些练习题等,这里一般都展示了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提示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4.倡导活泼的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册教材的编排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1)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
提示教师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数学,并会主动地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
(2)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例如,图形的拼组,安排了例2、例3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探索、发现、感受所学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又如数100以内数的教学,教材也展示了开放式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数数,并通过互相交流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感性认识。
5.重视数感、算化多样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与计算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
近年来,有关数与计算教学领域的改革已经形成了几个明显的趋势。
如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提倡算法多样化、加强估算、降低笔算难度和熟练要求、提倡使用计算器等等,这些也是《标准》的重要理念。
为此,本册教材在数与计算教学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
(1)丰富关于数概念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
关于数感,在《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说明。
在小学低年级,要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和计算的意义,学会用数及其关系来表示和交流,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等。
本册教材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加强了形成学生数感的教学内容。
例如,用100只羊的图给学生以100的整体感受,体会100的大小。
安排了比较100以内各数相对大小的例题,以及用比一个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关系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100以内各数的大小的概念。
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第44页第8题)以及“生活中的数”等等。
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计算教学的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同时,教材展示学生之间对各种算法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与他人讨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了解存在着多种算法,逐步体会各种算法的特点。
(3)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
根据《标准》的规定,本册教材在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上有所变化。
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较,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要求并没有降低,但训练的时间和频度有所减少;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教学要求和训练强度都相对降低了。
6.强化直观、培养观念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良好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
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可以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而且也为进一步发展各种能力奠定了基础。
小学数学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因此,在《标准》中,空间与图形是大力加强的内容。
根据这一要求,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关于图形与空间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
安排了“位置”和“图形的拼组”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空间方位概念的体验和理解,对所学图形特征及其图形间关系的感知,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另一方面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图形之间的关系与变化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外,教材还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设计了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即那些学生能亲自参与又有兴趣的活动,如布置房间,用长方形纸做圆筒,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等,丰富学生对空间方位与图形关系的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学以致用、发展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应用题”的教学。
并且《标准》对解决问题教学提出了详细的教学目标。
为此,本册教材在解决问题教学方面采取了这样几个措施。
首先,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注意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或练习。
当然主要的是结合计算教学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体现在计算教学从实际问题引入,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通过探索提出问题,再应用计算知识来解决。
这样就使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对于一些用特殊解决方法的问题,也结合计算教学单独出现例题进行教学。
例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就安排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中教学(第72页例3、例4)。
第三,安排训练数学思维的教学内容,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
解决问题,不仅仅是实际问题,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在数学范畴之内已经符号化了的问题,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方法。
因此,从本册教材开始,编者尝试系统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安排一些探索纯数学问题的内容,如在本册安排的“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找规律”一单元)。
这些教学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融入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在编排上有比较明显的体例
首先是主题图或情境图:
为教学提供丰富、可借鉴的课程资源。
其次是例题:
一般先创设情境,再“提出问题”,引导“尝试、探究”,再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尝试、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或规律。
接着是“做一做”,对例题及时巩固和强化。
随后安排“练习”,一般分基础训练、应用拓展、创新提高三个层次。
请看具体实例
刚才谈到了教材的编写特点和体例安排,那么本册教材究竟有哪些知识和技能,内容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将全册知识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进行梳理。
“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数的认识”包括“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包括“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常见的量”包括人民币的认识和认识时间。
“图形与几何”领域本册包括位置和图形的拼组。
“统计与概率”领域本册继续学习统计。
“综合与实践”领域本册安排摆一摆,想一想和小小商店两个实践活动。
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本册以“数与代数”领域为重点,
下面我以仅就本册教材“数与代数”领域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进行剖析: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内容结构如下:
100以内数的认识内容结构如下:
认识人民币内容结构如下: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内容结构如下:
找规律内容结构如下:
3、通过刚才剖析内容结构,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这些都是本册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的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乘法、除法、混合运算等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注意知识的迁移。
本册通过数的认识,要让学生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数的运算,教材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一定要注意数形结合。
课标思想需要转化成教材理念,教材编排又需要靠教师转化成教学行为。
接下来提供几点教学中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可以把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具体情景的结合,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
教师应努力改变这一状况。
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
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充分发挥潜能的情况下学会新知识,记得牢,形成技能也比较快,运用起来更自如。
教材在设计方面已经体现了这方面的意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自觉地创造性地发挥和设计。
2、明确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
新课标强调: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如教学例1,12-9。
由具体情景引入后,先让学生想,想不出来,就拿出学具来摆,摆明白之后再互相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会计算方法。
在练习的初始阶段,也要强调多摆、多圈、多说,以表象来支持学生的思维。
3、强化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标特别强调: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数学课题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诸多抽象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历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
为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为学生提供如下服务。
(1)选取、提供每次活动的素材。
如,数数活动中的花生(或其他类似的替代品)、小棒和小木块;读数、写数活动中的计数器等。
(2)制订人人参与的、高效的活动规则。
如,数的组成的教学,可让同桌的两人合作进行。
一人用小棒摆出一个两位数,另一人说组成。
又如,读数、写数的教学,应设计好每个学生都参与读数、写数的活动。
(3)应及时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活动抽象为相应的数学概念。
如,“比大小”的教学,通过应用实物──计数器──抽象的数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过程,引导学生概括出比大小的基本方法。
为后面学习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打下坚实的基础。
4、精心设计,组织高效的练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有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根据一般规律,本单元的口算,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5~6题。
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组织好学生的练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讲究练习形式。
练习要以课内为主。
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内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
例如“开火车”“接力”“送信”“对口令”“找朋友”等,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
这些练习形式具有游戏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同时,可以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
在教学中,还要根据本班的教学实际和其他客观条件,积极创设运用新颖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2)要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练习不是越多越好。
要注意练习的针对性,讲究实效。
对比较难掌握,容易出错的内容,要多练。
例如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中进位和退位的口算比较难,要突出练习这方面的内容。
对比较容易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就可以适当减少练的次数。
注意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安排练习,减少盲目性,讲究练习效果。
(3)多进行口头练习。
小学生书写有一定的困难,并且速度较慢。
减少书面练习,多进行口头练习,可以增大练习容量,也减轻了学生的书写负担。
同时,口头练习的形式多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除上述要注意的问题外,还应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
要注意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多给参与机会,帮助他们尽快赶上自己的小伙伴,达到教学目标。
5、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站在促进人的发展的高度,强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例如,例3后面的“做一做”,教材中提供了一幅“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图,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教师教学时,可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
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众所周知高效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评价,下面是几点评价建议:
1、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双基
3、重视两种能力评价
4、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5、评价结果定性描述
就“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离不开六个方面
1、用足教材教参
2、用好课件教具
3、重视社会资源
4、关注媒体资源
5、借鉴网络资源
6、利用智力资源